20221228

金融狂熱簡史



任何人在獨處時,總是既聰明又理性;然而,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分子,就馬上變成了傻瓜。

―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促成與支持狂熱事件的因素:

  • 世人在金融事件上的記憶力都很短,轉眼間就遺忘金融災難。
  • 財富與聰明才智之間脆弱的因果關係。金融災難幾乎都是聰明人造成的,但是只有少部分人受到懲罰。

當我聽說芒格以170元,買入阿里巴巴時,我也跟著買,後來我竟然也會勸別人說:「買股票不要聽人家說的。」呵呵

對金融市場保持懷疑的態度,小心使用槓桿,切勿道聽途說。

20221224

最高專注力



讓頭腦清晰一整天的45項神級高效技巧:

  1. 不要一次喝兩瓶以上罐裝咖啡
  2. 喝咖啡時搭配牛奶或鮮奶油(沒有絕對必要)
  3. 起床後九十分鐘內不要攝取咖啡因
  4. 使用美國陸軍「2B-ALERT」法
  5. 攝取咖啡因時,盡量同時攝取茶氨酸(有放鬆作用)
  6. 使用地中海飲食法(蔬菜、水果、魚類、橄欖油,生吃和用清淡的做法),提升集中力
  7. 使用益腦飲食三大原則「MIND」(增加益腦食品,減少害腦食品,不限制熱量)
  8. 等級1單純確認(這是記錄MIND成效的方法)
  9. 等級2MIND評分表
  10. 等級3專注力日誌+評分表(每小時回顧一次)
  11. 基本設定表(這是在記錄報酬感,內容包括:)
    • 目標
    • 重要度
    • 具體形象(完成後想得到的結果或獎勵)
    • 逆向工程(倒推目標,就是階段性小目標)
    • 設定每日任務
  12. 實踐設定表(中長期計劃)
    • 選定每日任務
    • 阻礙對照
    • 阻礙排除
    • 發問行動(我會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每日任務嗎?)
    • 現實想像(觀想)
    • 固定視覺提示(願景板)
13. 速效簡易版設定表(適用短期計劃)
    • 理想形象
    • 優點選擇(有哪些好處)
    • 阻礙對照
    • 缺點選擇(找出對自己最不利的阻礙)
    • 發問行動
以下是進行個人儀式的方法
14. 一早從最簡單的作業著手(例如感恩、設定今日目標、靜坐等等)
15. 反覆留下「完成」記錄
16. 遵守「5的原則」累積些許不適(突然想到別的,就告訴自己再堅持五分鐘就好;或者不想進行任務時,在心裏倒數五下)
17. 連續儀式的累積
18. 每週四次、連續兩個月持續儀式(變成習慣)

給自己編故事的方法:
19. 等級1自我暗示(自我認同)
20. 等級2工作變更(給目前的工作一個高大上的名稱)
21. 等級3指示型自我對話(對目前的任務和自己溝通,例如是否正確、下一步怎麼做)
22. 等級4 VIA SMART
    • 利用VIA測試選擇長處
    • 思考活用長處的方法
    • 依據SMART原則制定計劃
23. 等級5同儕壓力

當心緒不寧時,把自己比喻成:
24. 隱喻為雲
25. 隱喻為電車
26. 隱喻為牧草地

進行自我觀察的準備:
27. 準備專用空間
28. 量身打造專用空間
29. 準備專用的電腦或手機
30. 區分使用者帳號
31. 降低手機的魅力
32. 善用封鎖程式
33. 絕對不能聽有歌詞的曲子
34. 休息時間聽音樂能提高作業效能

脫離自我:
35. 情緒評分
36.. 將情緒轉換成物質(靠想象)

接納自我:
37. 自我意象(面對失敗,想象友人帶來理解、關懷和建議,將之記錄下來)
38. 暫時休息(靜下來思考這時的負面想法是否有證據)
39. 2分鐘承諾(冥想,不批評自己)
40. 正向資源法(正念,接受失敗,迎接新挑戰)

休息的方法:
41. 等級1小憩片刻
42. 等級2工作休息(在困難工作中穿插簡單的工作)
43. 等級3運動休息(輕度運動也是一種休息)
44. 等級4激烈運動休息(用比散步更劇烈的運動幫助大腦休息)
45. 等級5美軍式助眠操
    • 臉部放鬆:額頭→眉間→太陽穴→眼睛周圍→臉頰→嘴巴周圍→下巴
    • 肩膀放鬆
    • 雙手放鬆
    • 雙腿放鬆
    • 思考放鬆

  • 本書:野獸,馴獸師
  • 隱喻:本能(衝動),理性
  • 亞當斯密:同感,公平觀察者
  • 弗洛伊德:本我,超我
  • 心理學:啓發法,分析式思考
  • 經濟學:系統一,系統二
  • 腦科學:邊緣系統,前額葉皮質


造局者



創新,可能讓過去無可改變的限制,開始具備可變性。要選擇改變哪些限制的時候,根據可變性原則,應該要挑出各種我們能夠影響的要素。如果希望反事實(另一條路)能發揮作用,讓夢想成真,該調整的並不是那些我們本來就該遵守的限制(例如經理手頭的預算,或是主廚能運用的烹調時間),而是調整那些能透過行為或選擇而改變的限制。這樣一來,夢想成為現實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可變性原則並不完美。對於哪些事情可變、哪些又不可變,我們可能會出現誤判。然而這套原則有一個很大的優勢:能讓我們把推理的焦點放在那些我們有能力影響、更改、或塑造的事物上,幫助我們看到選項 採取行動。

別的領域或行業,有什麼做法或理念可以借鑑?

我的社會敏感度是不是很低呀?

一個羊群裏,只會有一隻領頭羊,所有的羊都聽牠的;到了人,為什麼就變成多數決?群眾真的有智慧嗎?

我們的思考本來就能超越表面及熟悉的事物。我們能夠做著有目標的夢,讓夢想朝著特定方向發揮,而不會受到已知或平凡的限制。這就像是一種心智的鍊金術,能夠化舊為新,化過去為未來,化普通為珍貴。

我覺得,如果不想聽故事,那麼這本書看最後一章就夠了。下面是最後一章完整內容。

思考框架使用手冊

駕馭心智模型

我們隨時都在建立思考框架,

但如果能刻意為之,就能做出更好的決定。

  • 找出並檢視自己心智模型裡的各項假設。
  • 去問各種「為何」與「如何」:你為什麼會得到這項結論?如果你預期會發生這種結果,世界將會如何運作?
  • 想像某個聰明的朋友、史上的英雄、或競爭的對手,會如何構思對某項挑戰的思考框架。
  • 問問自己,如果想對某個情境提出不同的思考框架,必須做出什麼改變?
  • 在你的想法與他人不同,試著找出對方的觀點有什麼基本假設。

盡情做夢,但要有適當的限制條件

應用某項思考框架的時候,

重點在於迅速、有效找出合適的選項。

我最差的就是不曉得怎麼做夢,不過這裏的內容也不像在告訴我。

  • 把重點放在最容易改變的要素。
  • 調整限制條件的時候,先從最小的調整開始,再慢慢思考是否需要進行較大的調整。
  • 調整時需要思考是否會抵觸其他既有的假設或信念,以維持一致性。
  • 如果不容易同時在心裡記得所有的限制條件,就試著以實體模型的方式來呈現。

另啟思考框架時,要更聰敏

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

就能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也有風險。

  • 先看看自己的框架庫,瞭解是否有其他適用的框架。
  • 檢查其他領域的框架庫,瞭解是否能借用並調整。
  • 確定前兩種方式無效,才用上最困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發明新的思考框架。
  • 要記得權衡各種限制條件的收放:緊貼情境的框架(相似度高、或較熟悉的,像緊身衣),應用起來快速、但功效可能有限;較為寬鬆的框架,應用起來較為全面,但就比較耗時間。
  • 太常另啟思考框架容易令人迷失方向,所以不要一直去另啟思考框架。

情境條件很重要

我們可以透過認知多元性,

來改進造局能力。

  • 培養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持續挑戰自己的世界觀。
  • 接受不同思考框架碰撞而造成的緊張壓力:與其說那是別人想錯了,不如說現實本來就是那麼複雜。
  • 務必說實話,就算有時候會讓個人或團體感到不舒服,也在所不惜。那些真正重要的人,會尊重你這樣的勇氣。
  • 尋求異議,而不是追求他人認同。
  • 團體要下決定的時候,先請每位成員各自建構好思考框架,之後再集合大家分享意見,做出決定。

思考時要超越本位

社會必須確保擁有多元思考框架(因為每個人的立場、認知、心智模型不同)

才能在時局動盪的時候,提出最佳回應。

  • 要努力讓自己看到所有色彩,別當色盲。發表意見和聆聽意見時,要開誠布公,要尊重差異。
  • 把社會上的摩擦,看成是這個社會的優勢、而非缺點。
  • 透過教育,讓大家尊重彼此的思考框架。
  • 促進文化融合,並以此在社會中培養想像力、創新與活力。
  • 如果有任何人、任何團體說,唯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放諸四海皆準、能夠涵蓋一切現實,千萬不要相信。

想建立新的框架,大概需要頓悟。

六塵中,除了「法」,AI基本上都能算出來,以後人類的工作,大概只剩下想象力了。

大體上,人類還是會趨向同質性,在群體中,個體通常缺乏自我。

書中提到關於近代中國的落後,是因為政體過於單一,不如歐洲的分散,可以產生更多的創新。我倒覺得跟政體關係不大,國運才是重點。這種不可言喻的事物,比較像股票的指數。

最後,閱讀古代經典和近代重要事件,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庫,有利於框架的應用。


20221217

賺錢的科學練習:如何善用祕密法則來創造財富


摘要

一個人最大的快樂,就是發現他對所愛之人有給予的能力;自然、主動的給予便是愛的表現。一個無法給予的人,便無法成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公民,甚至是一個人。吾心有慼慼焉

只要順著潮流,而不是逆著潮流走,就會有大把的機會。

你在世上看到的一切,都是來自一個本體(Original Substance),全世界的萬事萬物皆是由此而來。大概就是「道」

新的物質形態不斷地被製造出來,而舊的物質形態則逐漸消逝,然而,這一切都是由本體創造出來的,只是型態不同罷了。

無形物質(Formless Stuff),或說是本體的物質,其資源供應是無限的。本體物質創造了宇宙,但創造宇宙並沒有將此物質完全用盡。在有形宇宙的空間之中,處處瀰漫著這種物質,它們沒有形狀,是構成一切事物最初始的原料。

我們活在一個由思想所創建的世界,而它僅僅是思想所創造的宇宙的一部分。讓宇宙運行的思想是透過無形物質來拓展延伸,而思考物質(Thinking Stuff)即根據行星系統的宇宙形態及維持此形態的思想來運作。所以,思考物質是根據思想決定了形態,而後根據思想來運行。

任何一種形態的思想都會導引出一種物質的創造,但此形態的創造,總是或至少是根據某種特定的成長或行動路線而運行的。

人是思考的中心,也是思想的發源中心。所有透過人類雙手創造出來的物質形態,都必須先存在於思想之中。也就是說,除非人在思考那樣東西,否則就無法塑造出那樣東西。

生命獲得提升是本能的渴望

智慧體(Intelligent Substance)就是一切,他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也存在於你的内在,這種物質是有意識的生命體。每個生命智慧體都有讓生命獲得提升的渴望,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而每個生命體也都在不斷地尋求自我的擴展 這是為了要生存下去,所以才必須尋求任何增長的可能。

智慧體也必須服從一切的生命法則;祂充滿著想要讓生命更為完整的渴望,而這也是為什麼祂必須創造萬事萬物的原因。

神讓你變得更有錢是神的渴望。祂希望你致富,因為唯有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才能讓祂有所展現,祂也才能透過你而完整地化現。如果你可以毫無限制地掌握生命中的一切,祂便可以在你身上不斷地擴展生命。

當你從競爭性的世界轉入創造性的世界時,就必須嚴格審視自己的交易行為,如果你所販賣的物品的價值,低於對方付出金錢後所能增加的生活品質,那麼最好別再賣了。

如果你總是懷抱著願景去行動,並將信心與決心的全部力量灌注其上,那麼,你的每個行動都會強而有力,同時也會很有效率。

每天都以最完美的態度來做好每件事,不要匆忙、擔心或恐懼,儘可能做得快一點,但不要倉促行事。

在這個宇宙中,一個能不斷成長的人,絕對不乏機會。

一個人只要擁有成長的心靈,而且又充滿致富的信心,並帶著堅定的決心朝向致富之路邁進,那麼,將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讓他貧困。

總結

有種思考物質(智慧體)的存在,萬事萬物皆來自於祂;而且祂的原始狀態能滲入、穿透並瀰漫在整個宇宙之間。

這個思考物質中的任何思想,能製造出思想所想像出來的事物。

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思想來塑造出事物,並將思想傳達到無形物質上,讓思考的事物具體化。

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放棄競爭性的思考,轉而採取創造性的思考,否則我們無法與處於創造性思考的無形智慧體協調一致。

如果有人因無形智慧體賜予他祝福,而不斷且衷心地感謝,就能與祂建立起全然協調的關係。感謝能將人類心靈與智慧體連結在一起,讓智慧體接收到他的思想;也唯有透過深長且持續的感謝,與無形智慧體合而為一,才能維持創造性的思考。

我們必須在心中為自己想要、想做、想成為的事物勾勒出清楚且明確的心靈圖像,在思想中牢牢記住,並對至高上的力量應允賜予想要的一切而獻上真誠的感謝之意。

希望致富的人必須利用閒暇時默想願景,經常默想心靈圖像,保持無可撼動的信心,同時獻上深層的感謝,這十分重要,因為這是將心靈圖像傳達給無形物質,讓創造性力量開始動工的過程。

創造性的力量會透過自然界的成長,及產業與社會秩序所建立的管道而發揮作用用。只要按照前面的指示做,並擁有無法撼動的信心,就可以達到讓願景成真的目的。而我們會透過既有的商業與金融管道,得到所想要的一切。

為了接收到想要的事物,每個人都必須有所行動,同時擁有超越目前職務所需要的能力。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心靈圖像,時時擁有致富的決心。同時,儘可能今日事今日畢,以成功的態度處理每件事。我們提供給別人的使用價值,絕對將超出對方付出的金錢價值,如此一來,每筆交易都會讓其他人的生命有所提升。同時,我們也必須擁有不斷成長的思想,讓接觸過的每個人都能接收到這樣的印象。

人人只要按照這個指示去做,絕對能會致富,而所得到財富的多寡,將由願景的清晰度、決心的堅定度、信心的穩固度以及感謝的深刻度决定。


看了兩遍仍然不懂怎麼行動?不明白什麼是特定的法則?

所謂的「行動」,就是必須以純粹毫不懷疑的信心去想象(P81)?就這?或者說在思想上採取積極的行動(P128)?

所謂「特定的法則」,就是必須將這個清楚的圖像留在腦海…必須時時刻刻記住它(P95)。是這樣嗎?還是「如果想依此科學法則使用思想的創造力量,便必須在心裡清楚而明確地描繪出想要事物的圖像,並下定決心一定要得到,且堅信一定會得到而不斷感謝。(P129)」?還是下面這個?

致富的步驟:

  • 學習如何正確的思考。所謂按照正確的方式思考,就是不顧表象,只思考事實;就是講想要事物的念頭傳達給無形物質。
  • 以感謝之心與神連結。凡事感恩,也許禍事不好,但有可能幫你避開更大的災難,應該慶幸自己還活著。
  • 清楚明確的描述你的渴望。你的願景是什麼?在清楚的願景背後,必須擁有實現它、讓它成為實體的決心。而在這個決心的背後,必須擁有強大且無法動摇的信心,相信自己已擁有所想要的一切。
  • 當你了解如何思考與行動時,就必須使用意志力讓自己思考,並從事正確的事。意志勿施於人,並以意志力相信自己已經擁有。確保自己已經致富,再去行善。
  • 透過創造性的方法,而不是透過競爭式的手段致富。你能為世界所做最好的事,就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讓自己的生命更完整。
即使現在不如意,也必須當下的工作做好,無時無刻相信自己的願景一定能達成,而且這是一個非常清晰的願景。


20221207

致勝思維



用一個名詞形容勝利。孤獨!

致勝十三法則

  • 勝利令你不同,而不同令人害怕。
    • 如果有人罵你瘋子,這就對了。馬斯克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 勝利在你的內心發動戰爭。
    • 用自信贏得內心的交戰。當然還需要很多要素,例如堅持、行動…
  • 勝利是對你自己的一場豪賭。
    • 義無反顧持續對自己下注,證明自己的能力。
  • 勝利並非無情,但你會比較少動感情。
    • 想要獲得多少錢,就要用多少的代價去交換。
  • 勝利屬於別人⋯⋯你得把它奪過來。
    • 我想贏!我要贏!我一定會贏!這次我要忘記我贏了!
  • 勝利要占據全部的你,沒有平衡可言。
    • 成功的道路上滿是犧牲,無法兼顧一切。
  • 勝利是自私的。
    • 投資自己,設定目標,全力以赴。
  • 勝利將你拖進地獄,假如你認輸,地獄將是你的歸宿。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成功之前,沒有人會在乎你的遭遇。
    • 居安思危,勝利是一時的,隨時有人會來挑戰,敗者將立刻被遺忘。
  • 勝利是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考試。
    • 進入未知,恐懼必然,只能相信自己的天賦、才智、好勝心、韌性,不要懷疑自己能成功。
    • 我們喜歡把勝利想成一次榮耀而輝煌的成就。對於獲勝人,勝利確實如此;但在求勝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榮耀而輝煌的。那就是冠军選手終於拿到獎盃時情緒崩潰的原因。他們腦中想的不是冠軍戒指和勝利遊行,而是一路走來的痛苦、挫折、恐懼、犧牲和寂寞。他們無數次想放棄卻依然堅持下去時經歷過的一切。這段話雖然不是很重要,但是讀完時,我心情激動而眼眶泛淚。
  • 勝利知道你的所有秘密。
    • 心中的黑洞,隱藏了我所有的秘密,竟然也吞噬了我的雄心壯志。現在,我必須把這個黑洞當做引擎,試著控制它,驅策我求勝。
    • 不需證明其它人錯了,只需證明自己是對的。
  • 勝利從不撒謊。
    • 我知道自己所有的秘密,是的,有些時候,我以為自己成功了,事實上,我以前全錯了。現在,我每天都告訴自己要謹慎謙虛。但是,我真的覺得好孤單。
    • 我想給何東榮一幢湖濱小屋,用邁巴赫接張鳳國到台灣玩,雖然我現在還在為了生存掙扎,雖然我現在只有一輛自行車。
  • 勝利不是一場馬拉松,而是沒有終點線的衝刺。
    • 專注於結果,全力衝刺。
    • 實現夢想的方法是管理成果,而不是管理時鐘。
    • 程度高的專注是忘我。
  • 勝利是一切。
    • 我想贏,但是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做。我的行動就是看書和鍛鍊身體,其它還沒有想到,這樣算是有行動嗎?

我年紀太大了!缺乏成功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缺乏人脈,也非常迷茫。該做什麼,怎麼做,才能成就輝煌?我努力鍛鍊身體,努力讀書,還應該怎麼做?



20221203

投資最重要的事



當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得到經驗。

成功投資的定義:比市場和其他投資人表現得更好。

數百萬人都在爭奪每一塊錢可能的投資獲利,誰會得到呢?那就是搶先一步的人。在某些領域中,比別人搶先一步的意思是接受更高教育、在體育館或圖書館花更長時間、攝取更好營養、付出更多汗水、擁有更佳耐力或更優設備。但是在投資這個領域,這些東西都不重要,投資需要的是更有洞察力的思考,也就是我說的第二層思考。

你不可能做著別人都在做的事,還期待表現比他們好……不應該把與眾不同當成目標,而該把它當成一種思考方式。為了讓你與其他人有所區別,與眾不同能幫助你擁有不一樣的想法,並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那些想法。我把這些情况簡化為下面的二乘二矩陣:                    


一般的行為 與眾不同的行為
有利的結果 與平均表現一樣好的結果 高於平均表現的結果
不利的結果 與平均表現一樣糟的結果 低於平均表現的結果

當然事情沒有那麽簡單,也不能清楚劃分,但是我認為一般情况就是這樣。如果你採用一般的行為,你會得到一般的結果,不論是好還是壞。只有當你採取與眾不同的行為,你的表現才會異於常人,而且只有在判斷比別人卓越時,你才會有高於平均的表現。

勇於做到最好(DARE TO BE GREAT)

第二層思考依賴的是無效率(inefficiency)。因為大多數的人都受到貪婪、恐懼、嫉妒或其他情緒驅動,破壞保持客觀的可能性,讓明顯的錯誤趁虛而入。也就是依賴別人的無效率。

無效率是卓越投資的必要條件。投資人如果想要取得優勢,那麼潛在過程中就必須有無效率的存在,也就是要有不完美的訂價錯誤存在。

因為效率市場的概念是相對的,因此我應限制自己將力氣放在相對無效率的市場,辛勤努力,增進技術,就能得到最好的回報。簡而言之,我認為理論應該是提供訊息給我們做決策,而不是主導我們的決策。

投資要可靠成功,準確估計實質價值是不可或缺的起點。如果做不到這點,想要持續成功的希望就只是希望而已。

做好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同時考慮成長股投資(growth investing)概念。也就是說找出其實質價值,並且試著找出未來價值會快速成長的股票,然後在價格低於價值時買進。不過這也只能當做訊息。

是什麼使一張證券或發行證券的公司有價值?這包括很多要素,例如財務資源、經營管理、工廠、零售报點、專利、人力資源、品牌、成長潛力,以及最重要的創造盈餘和現金流量的能力。

成功投資不是因為「買到好東西」,而是因為「東西買得好」。

公平價值(fair value)是一個產品、服務或資產合理而沒有偏差的潛在市價估計。

沒有完美的股票,找不到缺點很危險,不能只看價格低。

最重要的學科不是會計學或經濟學,而是心理學。

最安全而且獲利潛力最大的投資,就是在沒有人喜歡的時候買。

在買進證券的那天開始就必須了解,基本面價值只是決定證券價格的一個因素,你要試著運用心理面和技術面的技巧。我怎麼覺得買之前就該了解?

就算股票的利多是真的,如果買進的價格太高,還是會造成虧損。

利多因素,加上其他人似乎都得到巨大的獲利,可能讓起初抗拒參與的人棄械投降,跟著買進。

當場外最後一個買家堅持不住進場時,股票、類股或市場就會形成「頭部」(top),形成頭部的時間往往與基本面的發展無關。

「價格過高」絕不等於「下一波走勢向下」,股票格可能會過高,而且特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會漲得更高。

無論如何,價值最終會發揮作用。

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就我看來,這是最可靠的獲利方法,也才是投資的正途。但不是絕對有效。

風險意味著可能發生的事,比即將發生的事還多。——倫敦商學院教授艾爾洛伊・丁姆森(Elory  Dimson)

投資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應對未來。因為沒有人能夠確定知道未來,所以免不了會有風險。

風險(risk),有危險(danger)、冒險(hazard)、危難(jeopardy)、極大的危害(peril)這幾個意思相似的詞,可是金融理論將風險明確定義為「波動性」(或是稱為「變異程度」、「偏差」)。

最重要的風險就是虧錢的可能性。其它還有:

不符合報酬目標的風險:意味著不夠錢付賬單。

績效不佳的風險:這可能是一時的,而投資者卻見樹不見林;另一種可能會造成經理人冒險的風險。

生涯風險:經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飯碗)而過於保守,造成績效不佳。

不按慣例的風險:有些經理人就是不按牌理出牌。

低流動性的風險:需要錢卻賣不掉,或者正好在虧損的時候。

風險難以量化,勉強可以用來衡量未來虧損風險的依據是夏普比率(Sharpe ratio),適用於超額報酬相對於報酬標準差的比率;索丁諾比率(Sortino ratio),適用於下跌波動。

鐘形分布是一種機率分布類型,而常態分布是有特定統計特性的特殊鐘形分布,無法區分這兩種分布,無疑是造成近期信貸危機的重要原因。

黑天鵝就在常態分布的兩端,投資者通常會忽略這兩端,因為發生的機率太低了。現實是,黑天鵝隔幾年就會來一次,但是沒人知道牠什麼時候來?從哪裏來?而且,即使看見苗頭了,還是有人會說這次不一樣。

高價買入的是真實存在的風險。

當投資人什麼都不擔心,而且縱容風險的時候,就會買進高本益比的股票與高EBITDA(一種現金流量,定義是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的獲利)的民營公司,也會在利差縮減時搶買債券、在收益資本化率(cap rate,净收益對價格的比例)最小的時候搶買房地產。

「普遍相信沒有風險」就是很少見的高風險。

After all, you only find out who is swimming naked when the tide goes out.

對市場不可盲目樂觀,切忌追高。

一般人過度高估他們確認風險的能力,又低估避開風險該做的事。因此,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風險,這樣做又創造了風險。這是為什麼必須運用不常見的第二層思考來探究這個問題的原因。

市場並不是一個讓投資人操縱的靜態場所,它會做出回應,並藉由投資人自己的行為重新塑造。投資人增加的信心會創造更多應該擔憂的風險,就像增加的恐懼和風險趨避結合後,會在减少風險的同時增加風險溢酬一樣,我把這種現象稱為「風險的任性」(perversity of risk )。其實就是反直覺。

「高品質資產」不等同於「高品質投資標的」。「高品質」這個詞常有很多後見之明偏見(hindsight bias)或光環效應(halo effect),投資人應該避免使用。

控制風險是避免虧損最好的途徑,相反的,規避風險很有可能也規避了報酬。

信用循環(credit cycle)包含股指循環,無法避免、波動極端,而且有能力創造機會給適應它的投資人。

任何金融都逃不開週期循環,所有的因素(企業獲利能力、資金取得能力、價格漲幅、市場流動性)最後都免不了回到平均值。

當投資人普遍對風險太過容忍時,證券價格包含的是更多風險,而不是可以得到的報酬。當投資人過於風險趨避,價格就會提供比風險補償更多的報酬。

市場會自行其道,它的價值變化主要是由投資人的心態變化(而不是基本面改變)產生,這導致大部分的證券價格在短期發生變化。投資人心態也會像鐘擺一樣擺盪。

當一切看起來都很嚴峻的時候,股票最便宜。

在多數市場現象中,鐘擺一樣的型態肯定會發生,但是就像周期的擺動一樣,我們永遠不知道:

  • 鐘擺擺動的幅度,
  • 讓鐘擺停止或反轉的原因,
  • 鐘擺什麼時間會反轉,或
  • 接著朝反方向擺動的幅度。

導致錯誤決策的七種心態:貪婪、恐懼、質疑拋諸腦後、從眾的傾向、嫉妒、自負、投降心態。

當其他人都賣出(而且價格很低)的時候你買進,或是當其他人都買進(而且價格很高)的時候賣出。

懷疑心態也需要反向思考。

懷疑和悲觀並不是同義詞。在過度樂觀的時候,懷疑心態會要人悲觀;但是在過度悲觀的時候,懷疑心態會要人樂觀。《易經》每一卦都有這種含義,例如亢龍有悔、龍戰於野,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是也。

建立投資組合的過程要素包括:①一份潛力投資標的清單;②估計潛力投資標的的真實價值;③對目前價格與真實價值的比較;以及④了解每項投資標的的風險與納入投資組合的影響。

也許股票已經到了歷史低位,也要記得檢查營運表現、行業表現比較、行業前景、大政方針等要素。

把「可行的投資範圍」(feasible set)訂出來之後,下一步是從中選擇投資標的。作法是找出潛在報酬對風險比率(ratio of potential return to risk)最高的投資標的,或是最物超所值的投資標的。席德.柯特(Sid Cottle)的看法是:「投資是相對選擇(relative selection)的修煉。」

席德這句簡單的話中有兩個重要訊息,第一,投資過程必須有嚴格紀律;第二,投資過程必須有所比較。中找出最好的投資標的。

因為我們不能改變市場,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投資 ,只能從現有的可能選擇中挑出最好的投資標的,這就是相對決策(relative decison)。

大多數投資人會用過去的表現推斷未來,預期趨勢會持續,而不是用趨向平均數的迴歸(regression to the mean)這種更可靠的預測來判斷。

均值回歸是指股票價格無論高於或低於價值中心,都會以很高的機率向價值中心回歸的趨勢。在投資中,常用來解釋為何有些績效很好的基金和投資人最終會回歸平凡,以及為何超乎平均報酬的策略難以維持。

在金融市場上,有種神秘、強大的力量將去年較好的資產拉下來,把去年不好的資產推升上來,這種力量叫做「均值回歸」(Regression to the mean)。意思是「好還要更好」只是「異常現象」,最後還是會回到平均水準,表現愈極端,均值迴歸幅度愈大。

短期報酬率會出現很極端的表現,暴賺或是大賠被割韭菜都是罕見案例。但是隨著我們的投資時間越來越長,我們的報酬率會漸漸趨於一定範圍,慢慢呈現一個鐘型曲線,不過要注意的是回歸何時發生很難預測。

評級對我來說只是個參考,但是我不會想要投資像MBS、CDS、CDO的有毒垃圾。至於投資可能破產、管理失當、發展急轉直下的公司,我無法看出其報酬率,所以也不會買。這是特殊的投資機會嗎?

在低報酬市場,不要藉由增加風險來提高報酬,這樣做不但風險提高、成本提高,報酬卻不高。

你是在其他人遠離風險的時候增加風險,而不是在他們跟你競争的時候承擔風險。

在每個投資組合都來到追繳令的「觸發點」時,銀行就會打電話要求追繳保證金,或是要求增資。在那樣的環境下,很少投資人有資源或膽量增資,因此銀行會接管並清算投資組合。標售競價(BWIC,念作bee wick,是「bid wanted incompetition」的縮寫)債券成為常態。

預言家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的人,另一種是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

——《金融狂熱簡史》作者約翰.肯尼斯.高伯瑞

想到自己不知道一些事實在令人害怕,但是更害怕的是想到,世界基本上是被一群相信自己確實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人控制。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莫斯.特佛斯基(Amos Tversky)

虧錢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另一種是什麼都知道的人。

——華爾街著名經濟學家亨利.考夫曼(Henry Kaufman)

外推法是根據過去到現在的數據來推測未來情況,有多種推測方法,但簡單的說,如果過去到現在的數據平均是上漲的,那未來的數據預測也會是上漲的。一看就知道狗屁不通。

認清現實,我對未來一無所知,當然,別人也一樣。

單一市場方向下注(directional bets)是對沖基金常用的策略,通常是在多頭行情時只作多,在空頭行情時只作空,藉由押注在單一方向,讓報酬達到最大。

馬克吐溫(Mark Twain):「讓你身陷麻煩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事,而是你確定知道但並非如此的事。」

生,我們該怎麼應對?關於這一點,我堅持我的看法:也許我們從不知道要去哪

就算我們不能預測周期化的時機和起伏的程度,重要的是努力確定我們站在周期的哪個位置,而且根據這個判斷採取行動。

試著在市場達到極端情況時保持警覺,並藉此調整我們的行為。而且更重要的是,拒絕從眾,以免犯下許多投資人在高點和低點時會發生的錯誤。

市場熱度評估指南

  • 經濟現況:活躍或停滯
  • 經濟前景:看好或看壞
  • 放款人:急進或保守
  • 資本市場:寬鬆或緊縮
  • 資金數量:充足或短缺
  • 貸款條件:寬鬆或嚴格
  • 利率:低或高
  • 利差:小或大
  • 投資人:樂觀、充滿希望、買氣濃厚或悲觀、感覺無望、觀望
  • 資產持有人:樂於持有或急著脫手
  • 賣家:少對多
  • 市場:擁擠對少人關注
  • 基金:申購門檻拉高、每天都有新基金加入、由基金管理人掌控對開放給每個人、只有最好的基金才募集得到資金、出資者擁有議價能力
  • 近期表現:優秀對差勁
  • 資產價格:高對低
  • 預期報酬:低對高
  • 風險:高對低
  • 投資人特徴:積極、投資範圍廣對小心謹慎、投資精挑細選

分析工作做得好不好,決策下得正不正確,短期理想的結果還是需要一些運氣,但是時間長了就能看出決策是否正確了。

我們應該花時間試著從產業、公司和證券等可知的事物中尋找價值,而不是根據我們針對比較不可知的總體經濟世界和市場大盤表現預測來做決定。

因為不能準確知道未來的樣貌,所以我們必須透過堅定的信念、分析未來後所產生的看法,以及在出現機會時用較低的金額買進等等方法來獲取價值。

我們必須採取防禦型投資,因為很多結果有可能對我們不利,更重要的是在負面結果下確認得以在市場上存活,而非在有利結果下保證得到最大報酬。

為了增加成功的機會,在出現極端情況的時候,我們必須強調採取的行動要與群眾相反,在市場低迷的時候積極行動,在市場亢奮的時候小心謹慎。

因為結果本來就高度不確定,所以除非已經經過很多實驗驗證,不然我們必須以懷疑的角度看待決策與產生結果―-不論是好結果還是壞結果。

認為世界是個不確定的地方的人,還會做幾件事:對風險抱持健康的尊重心態;意識到我們無法掌控未來;了解到我們能做出最好的事就是把未來事件視為一種機率分布,並根據這個條件來投資;堅持防禦性投資;而且強調要避開投資陷阱。

對我來說,這些就是深思熟慮的投資要做的事。

證券市場的叢林法則的重點:確保自己能活著走出叢林。

防禦型投資的關鍵要素是華倫.巴菲特所說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或是「誤差邊際」(margin for error)。「安全邊際」和「市場先生」是葛拉漢提出的。

投資要像足球運動一樣,在進攻與防守之間找到平衡。

防禦型投資策略可以簡化成:對投資感到恐懼。我覺得「敬畏」比較妥當。

要小心股票的連動性,雖然很難。誰會想到發生金融風暴的時候,除了銀行、證券行業受到傷害,連汽車業(通用、克萊斯勒)也申請破產保護。

信貸危機的教訓:警覺周遭可用來投資的資金供需狀況,以及想要花掉這些資金的熱切程度。

α值:這是衡量一個投資組合相對於市場變動的敏感程度。

β值:個人的投資技巧,或是說排除市場波動下,創造績效的能力。

什麼是你的報酬目標、你能忍受多少風險,以及你暫時需要多少現金?

希望能在低點買進是個不切實際的做法。我們能做的就是買得便宜,「便宜」不只是價格低,還要看本益比、行業前景、可能的大政方針等等,要喜歡並瞭解這家公司,而且不要一次性投入所有資金,越便宜越買,然後追求足夠好的報酬就好(大盤跌跑贏CPI,大盤漲跑贏大盤就很好了)。

要小心那些「好到不像真的」的證券,低風險不太可能有高報酬,也不會有絕對穩定的報酬。

成功投資要件

要點1

成功的投資,或是說成功的投資生涯,最好的基礎就是價值。你必須清楚了解你想要買進的投資標的價值在哪裡。

要點2

優異的投資結果,你得比別人更能洞察價值。所以你必須學會別人不會的事情、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或是做出很到位的分析。理想情況是這三大能力都具備。

要點3

你對價值的看法必須根據完整的事實與分析基礎,而且還必須堅持這個看法。

要點4

價格和價值的關係是成功投資的最終關鍵,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是最可靠的獲利途徑,付出高於價值的價格購買很少能奏效。

要點5

是什麼原因讓人在低於價值的價格賣出一項資産?會有絕佳的買進機會,主要是因為一般人低估了現實情況。卓越的投資人從不會忘記,投資的目標是買得好,而不是買好的。

要點6

除了提升獲利潛力,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是限制風險的關鍵要素,不論是買進高成長股票,或是參與熱門強勢市場都不會有相同效果。

要點7

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受心理面和技術面影響,這些力量能在短期壓過基本面。

要點8

經濟和市場周期會上下起伏,不管這時往哪個方向前進,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他們會永遠朝相同的方向前進。這樣的想法就是最大的危機來源。

要點9

同樣的,投資群眾的心態會規律地像鐘擺形態擺動,在樂觀與悲觀間擺盪、在輕信與多疑間擺盪、在害怕錯失機會與害怕虧錢間擺盪,以及在渴望買進與急於賣出間擺盪。在極端情况時採取反向投資能幫助投資人避開虧損,成為最終贏家。

要點10

適度的風險趨避在理性市場是必須的,但特別的是,風險趨避有太少,有時又太多。投資人這種心態的波動在創造市場泡沫和崩盤時扮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要點11

永遠不要低估心理面的影響力。貪婪、恐懼、將質疑拋諸腦後、盲從、嫉妒心態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而且它們有很強的能力迫使一般人採取行動。我們必須辨認出它們,並且起身對抗。以理性克服感性。

要點12

在多頭市場與空頭市場,大多數的趨勢最後都會過度延伸,能早點認清它們就會獲利,而太晚參與的人則會受到懲罰。這就是我的第一條投資名言「聰明人總是在一開始先做 最後做的總是傻子」的真正原因。抗拒過度延伸趨勢的能力很罕見,但這是大部分成功投資人的重要特質。

要點13

我們不可能知道過熱的市場什麼時候會冷卻,或是知道什麼時候會止跌上漲。雖然我們不知道會走向哪裡,但是我們還是應該要知道人在哪裡。我們可以從遭人的行為推論出我們處在市場的哪個周期。當其他投資人無憂無慮的時候,我們應該小心謹慎,當投資人驚惶失措的時候,我們應該更為積極。

要點14

然而,就算採取反向投資也不會每次都獲利。買進和賣出最好的機會都跟價格達到極端有關,而且從定義看,極端價格不會天天有。我們必定會在周期中不那麽吸引人的時點進出,很少有人會满足於每隔幾年才操作一次。我們必須辨認出對我們不利的情勢,小心的行動。

要點15

根據穩健的價值判斷、物超所值的低價和市場普遍出現消極心態等條件買進,最有可能提供最好的投資績效。價格過低遠遠不等於即將上漲,這就是我第二條重要的投資名言:「超越時代與失敗是很難區分的。」在證明看法正確之前,需要耐心和毅力去長期持有。

要點16

除了在價格正確的時候要能衡量價值和追求價值,成功的投資人必須有正確的方法去處理風險。最重要的風險就是出現永久虧損的風險。拒絕「承擔更多風險就是投資的成功方程式」的說法。察覺每項投資標的可能的潛在虧損,而且願意只有在報酬高於適當水準時才去承擔風險。

要點17

大多數投資人都只是簡單專注在取得報酬的機會。有些人會更進一步觀察,學到了解風險和取得報酬一樣重要。但是很少有投資人能周密地了解「相關性」這個控制整個投資組合風險的關鍵要素。如果要有效分散風險,只有當持有的投資組合能夠可靠的在各種環境中做出不同的反應才能達成。

要點18

雖然進攻型投資能夠在事情做對的時候(特別是在多頭行情時)創造人驚喜的報酬,但是這樣的收益還是沒有防禦型投資來得可靠。橡樹資本的座右銘:「如果我們避開虧損的標的,那獲利的標的自然會照顧自己」。

要點19

風險控制是防禦型投資的核心。防禦型投資人不只要試著去做對的事,還會大力強調不去做錯的事。因為「確保在逆境中生存」與「在多頭行情時追求最大報酬」相互矛盾,投資人必須在兩者間取得平衡。防禦型投資人選擇強調「確保在逆境中生存」。

要點20

錯誤邊際是防禦型投資的關鍵要素。堅持現在就取得有形、持久的價值;只在價格低於價值時買進;戒除槓桿投資;分散投資。強調這些要素會在多頭行情時限制獲利,但會讓你有最大的機會在事情發展不好時毫髮無傷。

要點21

你的投資組合應該隨時做好風險控制和錯誤邊際。但是你必須記住,它們是「隱性資産」(hidden asset)。在多頭行情時 防禦型投資人必須滿足於得到的獲利。

要點22

成功的一個要點,也是某些偉大投資人的心理素質,就是了解到我們並不知道接下來的未來總體發展。投資人最好把時間花在「可知的」產業、企業和證券訊息,取得知識優勢。你專注的範圍愈小,就愈有機會學到其他人不知道的事。

要點23

很多投資人以為自己知道經濟和市場的未來走向,並據此採取行動,但實際情祝並非如此。

要點24

這個世界不能夠被掌握和預期。不可忽略事物的隨機性,以及未來事件發展的機率分布。

要點25

做對事情有個重要部分,就是避免經濟波動、問題企業、市場恐慌震盪和其他投資人會被騙的常見投資陷阱。

要點26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要有合理預期。關鍵在於面對這些投資要深思熟慮,問自己這是不是「好到不像是真的」。

要點27

進攻型投資人在市場轉變時能不讓所有獲利都吐回去嗎?防禦型投資人在市場上漲時能充分參與嗎?這種績效表現的不對稱才能用來說明真正的投資技巧。一個投資人擁有的赢家投資標的比輸家投資標的多嗎?赢家投資標的賺得的收益比輸家投資標的帶來的虧損大嗎?多頭行情時的報酬比空頭行情時帶來的虧損還多嗎?長期的績效表現比投資風格建議的報酬來得好嗎?這些事項都是卓越投資人的標誌。

要點28

只有擁有罕見洞察力的投資人才能定期預知主導未事件的機率分布,並且感受到隱藏在機率分布左邊尾部的負面事件風險所產生的潛在報酬補償。

了解不確定性:在感覺有事情會發生、每件事情可能相關的時候,一個資產的價格(還有從這價格可獲得的潛在收益)是否能藉著承擔不確定性而獲得適當的潛在收益。

20221124

一人創業強化攻略


創業家有幾個共通點:

  1. 根據「自身強項」選擇事業。
  2. 主打明確的「理念」。
  3. 確實回應瞬息萬變的「顧客需求」。
  4. 建立「獨家市場」,避免捲入價格競爭。
  5. 抓得住「理想顧客」。
  6. 顧客成為「社群」的一分子。
  7. 闡述吸引人的「故事」。

請問您覺得我的強項是什麼?

獨特化的要素:

  1. 挑戰業界的非常識與異常識。就是對不合時宜的現象進行改善。
  2. 在同行與顧客眼中看起來很麻煩的事情
  3. 外界摸不清獲利模式
  4. 大企業未涉足的市場規模

雖然書中區分了獨特化(這是什麼?)和差異化(精進的技術和技巧),但我覺得還是一樣,獨特不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嗎?只要顧客喜歡並且願意付費,目的就達到了。

理念(concept),本書定義為「以什麼方式為誰提供什麼事物」,一言以蔽之,就是「事業的本質」。

事業本質有兩大要素:「創新性」(衝擊性)與「共鳴性」(實現的可能性)。

鎖定特定市場和族群的事業理念,稱為「黃金理念」。這一點我很認同,我也一直在尋找它。

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表現「變化、成長型態」就是「黃金理念」。像我們的行業,就是記錄顧客購買後的感受,要知道顧客關心的是價值、需求與實現。

杜拉克在《成效管理》中提到:「危機與弱點,讓事業看到機會的存在。將問題轉化成機會,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找需求?傾聽是個好辦法。

我的事業是什麼?

大家都認可的常識是不是牢不可破?能不能反著來?(非常識)或者與現有常識不同,沒人做過的事情?(異常識)

理想顧客:誰是你的顧客?依據事業的目的、目標、強項、目標市場,設定目標顧客,並瞭解顧客的心願和現狀,依據顧客心願評估市場,從而提供價值和商品,再照顧好年度消費最高的顧客,就能永續經營,持續獲利。

持續與顧客對話。讓顧客開心,實現其心願,解決其不滿和問題,最好是其它公司不做。

無論境遇如何,堅持相信自己的人,一定會遇到機會。即使遭遇苦難,當你成功克服,就能擁有新的故事。我到五十五歲才發現自己沒有智慧,能成就的機會真的很少很少,但是我依然在準備著。

嗯😊是時候回去讀杜拉克的書了。

20221123

來自潛意識的言語力量


Words That Change Minds可以翻譯成《來自潛意識的言語力量》,真是厲害!

人們實際上並不生活在真實世界裡,我們是透過刪除(deletion)、扭曲(distortion)和一般化(generalization)的過程,居住在我們所認知和詮釋的真實世界裡。也就是說,我們可能真的是缸中之腦。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ge Miller)在一九五六年寫的《七加減二》(Seven Plus or Minus Two)論文裡提到,我們的意識(conscious mind)一次只能處理七加減二的資訊位元,其他一概刪除。意思是,我們在最佳狀況時頂多只能處理九個資訊位元,最差的狀況下可能只有五個。

幻覺和創造力正是扭曲的兩個例子,他們同樣都是把外在資訊轉化成別樣東西。這就是扭曲的過程。

一般化是指我們會無意識地把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變成通則。

人的行為會因為背景不同而改變,辯識條件包含時間、地點、和誰一起、和裏面的動詞。

量表摘要

動力形態(動力特質)

程度

這個人會主動行事,還是等別人行動?

問題:這個類別沒有問題可以提問。(自己找話題,設法引出什麼會促使受訪者行動和思考?活躍程度如何?例如對每週開會的態度如何?)

  • 主動出擊型(proactive):不多做考慮就行動;行動派。
  • 被動反應型(reactive):等候良機,分析,考慮和反應。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15-20%以主動出擊型為主
  • 60-65%中間型,兩者兼具
  • 15-20%以被動應型為主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主動出擊型:就去做;投入;把它做好;别等了;去做就對了;就是現在
  • 被動反應型:理解;想想看;等待;分析;考慮;也許;可能;大概

要求標準

有哪些話會激起生理和情緒反應?

一個人在特定背景下為重要事物所貼的標籤。它們是敏感話題,因為它們會和情緒及過去的記憶產生連結。

問題:你希望從·⋯得到什麼?你重視什麼?

影響性語言:

利用當事者的要求標準引出興趣和維繫興趣。一個人聽見自己的要求標準時,會立刻感受到和那些言語有關的情緒。

動力方向

什麼會引發一個人的行動?他們朝什麼方向移動?是朝目標前進,還是遠離那些有待被解決或防範的問題?

問題:為什麼重視那個(受訪者的要求標準)?(請教三次)

  • 朝向型(toward pattern):積極完成或實現目標。
  • 遠離型(away from pattern):積極解決或避開問題。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40%以遠離型為主
  • 20%中間型,兩者兼具
  • 40%以朝向型為主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朝向型:取得、獲得、擁有、得到、包含、實現等。
  • 遠離型:避開、防範、去除、解決、擺脱等。

來源

這個人的動力來自於哪裏?來自於外面的評價,還是本來就自有定見?

問題:你怎麼知道你在·⋯方面表現得很好?

  • 內在型(internal pattern):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標準做出決定。
  • 外在型(external pattern):他們需要靠外在的意見回饋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才能繼續保持動力。

在工作職場的比例分布:

  • 40%以內在型為主
  • 20%中間型,兩者兼具
  • 40%以外在型為主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内在型:只有你能決定;你可能想考慮一下;由你來決定;你的想法是什麼?諸如此類等。
  • 外在型:其他人會注意到;你會得到意見回饋;成果;提供參考;誰誰誰認為諸如此類等。

動力理由

這個人是如何推理思考?是不斷追尋各種選項,還是寧願照著既定的程序走?

問題:你為什麼選擇你現在這份工作(或這棟房子等)?

  • 選項型(options pattern):會主動發想和創造系統及程序。難以遵守已設定好的程序。
  • 程序型(procedures pattern):寧願照著已設定好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做。若無程序可循,恐怕會被難倒。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40%以選項型為主
  • 20% 中間型,兩者兼具
  • 40%以程序為主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選項型:機會、多樣化、無限可能、許多選擇、各種選項、專為他們打破成規。
  • 程序型:正確的方法、如何、行之有效、就程序上來說:首先⋯然後···最後。

決策因素

問題:(你今年的工作和去年的)有什麼關聯性?

  • 千篇一律型:他們喜歡維持不變。每十五到二十五年,才願意改變一次。
  • 千篇一律中有例外:他們喜歡事情隨著時間慢慢演變。大約每五到七年,才能接受一次重大的改變。
  • 差別型:他們希望經常改變,而且是劇烈的改變。他們每一到兩年會自行變動。
  • 千篇一律中有例外和差别:他們喜歡演變和變革。平均每三到四年就想來一次重大的改變。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5%千篇一律型
  • 65%千篇一律中有例外
  • 20%差別型
  • 10%千篇一律中例外和差別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千篇一律型:和⋯⋯一樣;如你所知;像以前一樣;相同。
  • 千篇一律中有例外;多了⋯⋯;更好;少了··⋯;除了⋯⋯都一樣;演變中;進步;漸漸改善;升級。
  • 差別型:全新;完全不同;徹底改變;轉換;轉變;獨特;獨一無二;嶄新。
  • 千篇一律中有例外和差别:更好和全新;一種全然不同的改善方法;逐步做出改變;轉換成一個比較自在的狀態;它是全新的而且比以前好太多。

生產力形態(作業特質)

範圍

這個人擅長處理多少資訊?看的是全貌,還是具體的細節?

問題:這個類別沒有問題可以提問。(任意找一個受訪者熟悉的狀況,觀察其對話形態)

  • 具體型(specific pattern):處理的是細節和順序,看不見全貌。
  • 全面型(general pattern):喜歡綜觀、全貌,只能短暫處理細節。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15%以具體型為主
  • 25%中間型,兩者兼具
  • 60%以全面型為主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由羅傑·貝利提供)

影響性語言:

  • 具體型:確切地、精準地、具體地、提供很多細節。
  • 全面型:理解、思考、等待、分析、考慮、全貌、基本上、重點是一般而言。

注意力方向

這個人會很自然地注意到別人的非口語行為嗎?或者只注意自己的內在經驗?

問題:這個類別沒有問題可以提問。

  • 自我型(self mode):專注於自我的經驗;不會注意非口語的行為或語調。
  • 他人型(other mode):對於非口語行為會出現自發性的反應。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7%自我型
  • 93% 他人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自我型:強調內容、配合他們的要求標準、說服者管道和模式。
  • 他人型:關係的好壞與否會影響到他們。

壓力反應

在工作背景下遇到壓力時,會如何反應?

問題:請告訴我一個會惹你煩心的(工作經驗)

  • 感覺型(feeling pattern):在正常壓力下會出現情緒反應;一直陷在情緒裡。
  • 選擇型(choice pattern):可以自主地進出情緒。會有同理心。
  • 思考型(thinking pattern):在正常壓力下,不會有情緒反應。不擅長表達同理心。即便在高壓工作下,也能保持冷靜。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15%感覺型
  • 70%選擇型
  • 15%思考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感覺型:激烈、興奮、舉棋不定、美好
  • 選擇型:同理心、適當、合理、覺得正確
  • 思考型:清楚的思考、符合邏輯、理性、客觀現實、鐵的事實

風格

在何種環境下才能最有生產力:獨立工作?周遭有人參與?還是責任分擔?

問題:請告訴我一個能符合你要求標準的(工作)經驗。你喜歡它什麼?

  • 獨立型:喜歡獨自工作,責任自負。
  • 親近型:願有自己的工作領域,過程中有別人參與。
  • 合作型:與別人分擔責任的情況下才有生產力。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20%獨立型
  • 60%親近型
  • 20%合作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獨立型:你得自己來;獨自完成;負起全責。
  • 親近型:由你負責;別人會參與;你來指揮;領導。
  • 合作型:我們;共同;責任分攤;我們一起來;合力完成。

組織

人們如何組織自己的工作?他們重視的是想法和感覺?還是點子、系統、工具和任務?

問題:告訴我一個符合你(要求標準)的(工作)經驗。你喜歡它的什麼?

  • 做人型(person pattern):專注在感覺、想法和人際關係上,把它們當成任務。
  • 做事型(thing pattern):專注在任務、系統、點子、工具、事情上。最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15%做人型
  • 30%中間型
  • 55% 做事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做人型:會稱呼別人的名字;感覺;想法;感覺不錯;別人喜歡。
  • 做事型:事情;系統;事情是;目標是;過程;任務。

規範結構

人們為自己和別人所設的行為規範是什麼?

問題: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提升你在(工作上)成功的可能?別人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提升他們在(工作上)成功的可能?

  • 我的/我的型(my/my pattern):我給自己的規範,我給你的規範。能夠告訴別人他們的期許是什麼。
  • 我的/句點型(my/. pattern):我給自己的規範,我不在乎別人。
  • 沒有/我的型(no/my pattern):不知道我給自己的規範是什麼,我給你的規範。典型的中階主管型態。
  • 我的/你的型(my/your pattern):我給自己的規範,你給自己的規範。不知該怎麼告訴別人做什麼。

在工作場上的比例分布:

  • 75%我的/我的型
  • 3%我的/句點型
  • 7%沒有/我的型
  • 15%我的/你的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我的/我的型:「如果你是他,你會那麼做嗎?你知道你想要什麼,也知道什麼對其他人有利,那就照你想的跟小組一起解決這個問題。」(這些話反映了這個人會為自己和他人做決定)
  • 我的/句點型:對於這個群體,我建議你使用會對內在型使用的語言。「你很確定這件事,別人怎樣,那並不重要;這可能對你最有利,他們怎麼想,不重要。」
  • 沒有/我的型:「既然你已經知道別人對你的期許是什麼,就可以交代下去了;等老闆給你指示,再讓大家知道;你會把我們指導手冊裡的規則告訴大家嗎?某某人會怎麼做?」
  • 我的/你的型:「你知道你應該怎麼做,至於其他人,你希望他們自己做決定;你有自己的獨特方法,並承認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

說服者管道(convincer channel)

需要先蒐集齊全哪類資訊,才可能被說服?

問題:你怎麼知道別人在工作上表現良好?

  • 看:需要看見證據
  • 聽:需要有人口語介紹或者聽聞某些事
  • 讀:需要讀到某些東西
  • 做:需要做點事情來證明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55%看
  • 30%聽
  • 3%讀
  • 12%做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配合感官管道(看、聽、讀、做)使用語言。

  • 看:看、展現、觀點、影像、清楚、澄清、光、黑暗、彩色的、視覺化、點亮、模糊、朦朧、地平線、閃光、看一下、描繪、看見他的運作、觀察他等等。
  • 聽:聽、談話、傾聽、好奇、說、問題、問、對話、鈴響、噪音、節奏、配合調子、和諧、音樂的、聲調、不協調、交響樂、叫、討論、聽說、告訴自己等等。
  • 讀:閱讀報告、查閱文章、瀏覽頁面、通讀、詳讀。
  • 做:感覺、觸摸、抓住、蒐集、聯絡、接通、具體、敏感、扎實、封閉、開放、柔軟、連結、熱、冷、溫暖、試用、合理、一起共事、努力解決、試穿、試驗等等。

說服者模式

如何處理以前蒐集的資料,才會被說服?

問題:你需要他們證明幾次(看、聽、讀、做),才能說服你(他們在工作上表現不錯)?

  • 例證次數型;他們必須拿到幾次資料,才會被說服。
  • 不假思索型:他們蒐集了一點資訊,就立刻被說服。打定主意之後便很難改變。
  • 持續型:他們從來沒被完全說服過。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需要重新被說服。
  • 時程型:在他們被說服之前,需要先蒐集一段時間的資訊。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52%例證次數型
  • 8%不假思索型
  • 15%持續型
  • 25%時程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例證次數型:使用他們的數字。
  • 不假思索型:假設;姑且相信。
  • 持續性:試試看;你每次使用它;日常;每次;使用內在型的影響性語言。
  • 時程型:配合那段時間。

影響性策略和技巧

公車停靠站

影響和說服的原理是這樣的:

要讓人家跟你去某個地方,就得先去對方的所在之處與他們會合,而不是假裝他們已經在你想要他們去的地方。相反地,你要先去他們的公車站,在那裡邀請他們上車。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傾聽,建立信任,諸如此類。

通用的開場白:四塊墊子原理

柏尼斯.麥卡錫(Bernice McCarthy)著作裡的四塊墊子原理(4Mat System)他跟麥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一樣以榮格的(Jungian)心理類型學為依據。如果你想吸引人們的注意,讓他們不會分神,這套四步驟方法將可以到。

  1. 為什麼你的主題對你的聽眾來說很重要?(選項型、遠離型和/或朝向型)
  2. 主題/內容是什麼?(做事型)
  3. 方法····步驟(程序型)
  4. 你的主題還有哪些其他地方對聽眾說很有用?(選項型)

四步驟動力法

  1. 為什麼(你)―不是朝向型就是遠離型
  2. 內容是什麼(對策或建議)―用針對内在型或外在型的語言
  3. 方法(選項或流程)―選擇(選項型)或步驟(程序型)
  4. 欣賞之意—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和欣賞你的原因。

對陌生人做報告,應先建立可信度。

感覺不出書名和內容的一致性,大概是我沒智慧吧!


20221118

2025元宇宙趨勢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瞭解什麼是元宇宙了。我感覺元宇宙最終會演變成像《駭客任務》(The Matrix)一樣,被AI控制,呵呵。不過因為還有很多技術不到位,所以體驗並不好。即便如此,現在的程式已經很有趣了,例如Gather town、Labster、Roblox、Minecraft、Fortnite,另外因為作者是韓國人,所以還提到很多韓國的程式,我就不列出來了。

至於現在還在發展中的XR(擴展實境)、DT(數位分身),將來可能沒有將來,都會被腦機接口取代,想想看,為了社交、工作、玩樂,居然要戴著顯示器,身為實體,人真的太難為了。

各自獨立的平台,將來應該要被打破,不過因為有政客在,他們不會輕易的放棄權力,結果如何很難說。譬如btc,說好了是去中心化,結果有人就是掌控了大部分的btc,而能在幣圈起到呼風喚雨的作用,更不用說盜竊了。

我倒是想在Gather town裏開店,反正試試不要錢。我也想讓我的虛擬銷售員賣水晶,讓人戴著我的水晶,在元宇宙裏逛街和工作。

我試過大陸的一些元宇宙,跟別人體驗韓國的感覺差不多,一樣爛!我在《希壤》裏跑了好幾天,不知道能幹什麼,找人聊天也沒人理我,沒多久就卸載了。至於《Soul》,直接把我拒絕,因為沒有中國身份證。

現在元宇宙的各項技術並不成熟,如AR、VR、全像投影、5G、AI、雲端、社群網絡、區塊鏈、數位分身等等。雖然大多數都是為年輕人設計,但是不能因此而不去瞭解元宇宙,否則市場一旦成熟,我們也就沒機會了,因為現在是贏家全拿的時代,第二名以後的,基本上就沒什麼事了。

NFT屬於數位資產,有點像我在蝦皮上面的說明,「一物一圖」加上價格的意思。

在思維上,書中以客人大排長龍所引發的抱怨為例,表面上要解決的問題是不要讓客人大排長龍,而真正的痛點可能是無聊。找問題要用發散性思維,找答案要用收斂性思維。

20221116

瞬間吸睛行銷力




想在行銷上獲勝

重點不在比別人好

而是 

一開始就提到使命和願景,以及產品的認知,不過作者沒有明說,知道就好了^ω^

說起使命和願景,我蠻認同文章提到的,真的要有那種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恢宏氣度,馬斯克的移民火星計劃,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了使命和願景,就該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過我自己的人生目標才剛剛設定,也不知道對不對→_→。而人生目標這種想法,一般是不說的,說出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DAD行銷

  1. 是否具備差異性(Differentiate?
  2. 是否具備吸引力(Attract)?
  3. 是否指示消費者立刻採取行動(Direct)?

做不一樣的事情來吸引你理想的潛在客群,並指示他們採取行動。

以上這些,跟USP、痛點等等,意思是一樣的。我當然知道要與眾不同,但是怎樣做才會與眾不同?怎樣引起注意?

只要一點點的與眾不同,足以引起注意就行了。然後就去做。

成功行銷的關鍵是知道對象、產品、勝利。理想的潛在客戶(對象)、你理想的提供物(產品)、你理想的行銷結果(勝利)。

觀察對手是個好辦法,他們強調產品的哪些部分?

(錯誤的)付費廣告是沒有區別性的罰款,缺乏穩定的潛在客群則是對你的監禁判決。

我現在的行銷媒介是宣傳單、包裝、社群媒體,這些能發想出什麼與眾不同的行銷點子?

由於我仍然不知道潛在客戶在哪裏,所以第五章以後就沒有信心再看下去了。以後有需要再回來看吧。

20221114

沒有富爸爸的創業成功學



創業其實很難

認清創業世界的艱難了嗎?

確定現在已經做好資料搜集了嗎?準備真的充足嗎?

確定自己沒有被大家的好聽話牽著走嗎?

想好要怎樣排除不穩定因素了嗎?

先想好要做什麼

你的創業構思符合3個「what」問題嗎?(現在社會需要的是什麼?自己能夠做到什麼?自己想做什麼?)

清楚自己計劃中的業務屬於市場主導,還是產品主導?

了解自己業務的USP嗎?

說得出自己業務的價值主張所在嗎?

調查過自己計劃的業務有沒有市場需求了嗎?

捫心自問,這是你真正有志發展的事業嗎?

寫好那3個W了嗎?(你的服務對象是誰?你想為客戶帶來什麼?你想怎樣服務客戶?)

弄清楚是否需要申請許可證或認可證了嗎?

寫好針對創業事宜的商業計劃書了嗎?


20221112

誰說人是理性的



我想說:是的,誰說人是理性的? 例如面對俄烏衝突,歐洲人如果是理性的,怎麼會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制裁俄羅斯?制裁俄羅斯的貓是理性嗎?憑什麼認為歐洲會得到利益?炸燬北溪管道是理性嗎?我也是不理性的人,所以只能提問,沒資格批評。

有比較才好做決定,行銷經常會利用誘餌,引導顧客選擇公司希望顧客選擇的事物。比較利益是另一種不理性,例如一斤雞蛋隔壁賣55,較遠的菜市場賣50,我們會為了五元的優惠,而去較遠的地方買。但是,一台微波爐隔壁賣2010,較遠的商場賣2000,我們可能會買隔壁的。

自然界的銘印(imprinting),類似於行為經濟學的錨定(anchor)。所以東西是否稀有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人感到稀有。就像剛出殼的小鵝,會對第一眼看到的任何會移動的物體產生依賴,注意,是「任何」。人也一樣,只要運用得當,任何數字都可以成為錨定,例如先寫下身份證末兩碼,在旁邊再寫下商品的價格,則末兩碼數字大的人,會比數字小的人出更高的價格,這叫任意連貫性(arbitrary coherence)。

標價本身並不是定錨點,只有當我們根據標價來考慮是否購買某項商品或服務時,標價才會成為定錨點。這就是銘印效果出現的時刻。自此之後,我們願意接受某個價格範圍,不過我們就像受到高空彈跳繩索的拉引一樣,總是會回頭參考原先的定錨點。因此,初始定錨點不但會影響當下的購買決策,也會影響後續的許多購買決策。

消費習慣之所以會形成,一是人類有從眾行為(herding),二是自我因循(self-herding)。

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容易被人操縱,所以是市場價格在影響消費者的支付意願。

免費力量大,大家都知道,拿免費東西的感覺棒極了。「0」不只是個價格,「0」是開啟情緒的快速鍵,是非理性狂熱的源頭。

免費魅力無法擋,即使商品本身沒什麼價值,因為人性天生害怕損失。理性的人應該選擇商品的絕對價值(預期價值減去成本),但是一般人都會選擇相對價值(價值最大是免費)。

既有的社會規範一旦被轉換為市場規範(利益交換),便很難回復,即便市場規範移除也沒用。

企業只能在商言商,但是可以以市場規範為主,社會規範為輔。員工福利本質上都是利益交換,但若能引發員工正面情緒(如榮譽感、興奮感、責任感),企業就可以得到更高的績效。也就是說,福利和饋贈,乍看之下沒有效率,但是在建立長期關係、互惠和正面感覺上仍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亢奮的狀態下,陰暗的自我、本我(id)會取代冷靜、理性的超我(superego),每個人都是雙面人。要改善這種非理性行為,必須學會自制。

人們還有一些不理性的行為:

因循拖延(peocrastination):為了立即的滿足而放棄長期目標。

敝帚自珍:等同於害怕損失。

選擇太多讓人偏離目標。也是害怕損失。

預期心理類似於錨定,或者說先入為主,若認知先於經驗,我們很容易產生偏見。

信念、預期心理,都會產生安慰劑效應,會改變我們對視覺、味覺及其他感官現象的感覺與詮釋之外,也會改變我們的主觀經驗。有時候影響之深,甚至連客觀經驗都會遭受波及。醫生和名人的保證,昂貴的價格,甚至瓶身上的說明,也都會產生安慰劑效應。不過對我而言,打六折的克林姆麪包,吃起來的感覺和原價一樣。

我們常常會將自己小小的不誠實舉動合理化,而且只要有機會就會欺騙。除了欺騙別人,我們也會欺騙自己,看過視錯覺圖片的人都知道,眼見不一定為實。人的六識都會讓自己錯決(decision illusion,決策上的錯覺)。

任何人的六識都要再透過理性去分析,不能盡信,如同我們都能看到每個硬幣都有兩面,卻經常忽略了它的厚度。然而在處理事情時,我們經常只在乎自己認知的那一面,同時認為另一面是不理性的。難道沒有更多其它的答案嗎?

這世界不應該非黑即白,我們應該接受所謂的不可理喻。在猶太人掌控的世界,輿論會有自然的傾向。他們的打手,也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熱衷於使用血腥暴力統治世界。全球化使美國獨霸天下,也讓天下人蒙受其害。天下只有所謂的公平正義,沒有真正的公平正義。

20221108

習慣致富:成為有錢人,你不需要富爸爸,只需要富習慣

 

瑞士信貸公司(Credit Suisse)「全球財富報告」(Global Wealth Report)二〇一五:

  • 最頂層10%的人(財富凈值需達六萬八千八百美元)持有全球財富的87.7%。(約一千二百八十五萬人)我居然是其中之一!
  • 你需要七十五萬九千九百美元,才能躋身世界上最富有的百分之一富豪。他们約擁有全球一半的資產。(約一百四十八萬五千人)

「為你的錢找工作」這句話很像富爸爸說的:「讓錢為你工作」。

創造財富的是資產,不是收入。

成為有錢人有四個階段:

  1. 教育自己。
  2. 建立資產基礎,透過舉債擁有不動產或股票。
  3. 降低債務水平,並過渡至投資事業的現金流量階段。
  4. 靠你的自動提款機生活。

除了成立公司,還可以考慮信託

我相信自己已經很富有。

作者否定了《秘密》,其實他可能忽略了,《秘密》除了吸引力法則,也告訴我們,有想法就要採取行動。而作者也強調「信念」的重要:「一旦你覺得富有,就會表現得富有,而這將吸引更多的財富投向你。

相信自己能夠富有且值得富有的人,就是會富有的人,因為他們會採取相應的行動。人們變富有是因為他們決定變富有,因為他們像富人一樣思考。他們始終採取必要的行動,將信念化為現實。」(P115)

大多數人無法致富的原因:

  1. 不曾非常明確的決定和定義財富對他們的意義。
    • 也就是說要設定目標和計劃,並且行動。
  2. 大多數人太懶,以致無法致富。
    • 你必須先努力工作,才能有錢到不必努力工作。
  3. 不願意付出代價,以及不願意延遲獲得滿足。
  4. 等太久才開始。
    • 最好的開始時間就是現在,一切完美的時機永遠不會來,複利的力量需要時間才能發揮魔法。
  5. 因害怕的心態而阻止行動。
  6. 等到懂得夠多才開始。
    • 學後而知不足,不要害怕失敗跟錯誤。
  7. 關注線性收入而非被動收入。
    • 如果睡覺的時候沒有辦法賺到錢,就永遠不會富有。
  8. 把責任交給別人,而不是自己。
    • 流程可以外包,但是必須瞭解投資的內容(風險及報酬)。
  9. 一面對挑戰就放棄。
    • 堅持,永不放棄。

想法帶來感受,感受帶來行動,行動帶來結果。

一般人VS富人的信念:

NB 一般人 富人
1 想著如何花掉錢。 想著如何拿去投資。
2 擔心錢花光。 想著如何用他們的錢去賺更多的錢。
3 相信辛勤工作會使你富有。 相信舉債運用槓桿會創造財富。
4 相信有工作能得到生活保障。 不相信有「工作保障」這回事。
5 相信工作是為了錢。 認為工作是為了滿足。
6 空想要致富。 身體力行,致力於致富。
7 財務期望設定得低,所以永遠不會失望。 財務期望設定得高,所以他們總是很興奮。
8 只看到路上的障礙。看到的是身邊的機會。
9 相信命中注定—他們是乘客。 相信他們創造本身的命運—自己人生的領航員。
10 相信金錢會使他們更快樂。 曉得金錢和快樂無關,但確實會使人生活過得更輕鬆、更愉快。
11 相信他們不配擁有財富。 相信富有是他們該得的。
12 相信富人運氣好。 曉得運氣和富有無關。
13 厭惡成功和有錢的人。 讚賞其他富有和成功的人。
14 帶著情緒想錢的事。 以理性思考錢的事。
15 認為一小群人(1%擁大部分的錢是錯的)。 歡迎絕大數人(99%)加入他們的行列。
16 認為富人虛偽不實。 認為富人雄心勃勃。
17 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 認為貧窮是萬惡之源。
18 相信金錢會使人改變。 相信金錢會使人現出原形。
19 相信如果變富有就會失去朋友。 相信富有會擴大人脈。
20 認為他們沒有能力捐贈公益慈善活動。 認為他們必須樂善好施。
21 認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認為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22 相信他們必須在美好的家庭生活與貧窮或愛與貧窮之間做選擇。 知道他們可以擁有一切,這不是二選一的問題。
23 視金錢為有限的資源。 視金錢為無限的資源。
24 夢想有足夠的錢過退休生活。 夢想有足夠的錢留給子孫。
25 小處著想。 大處著想。
26 相信他們必須單打獨鬥,建立財富。 曉得如果他們是團隊中最聰明的人,那麻煩可大了。
27 相信他們的想法和自己的財富淨值無關。 曉得他們的心態攸關得到的成果。
28 認為必須受過教育和擁有聰明才能致富。 曉得智商和致富無關。
29 相信必須有錢才能賺錢。 曉得你可以利用別人的錢致富。
30 相信富人應該資助窮人。 相信自力更生。
31 以身作則教導子女。 有趣的是,富人做同樣的事。
32 將自己束手縛腳的金錢信念傳給子女。 將賦予他們力量的金錢信念傳給子女。
33 教導子女如何生存。 教導子女如何變富有。
34 對子女低估金錢的重要性。 教導子女金錢的重要性。
35 教導子女知足常樂。 教導子女追求遠大的夢想。
36 不相信個人能夠成長。 曉得他們的個人財富不會成長得比個人成長還快。
37 認為踏出校門,教育就結束了,所以寧可享樂,不再接受教育。 持續學習和成長。
38 思想短淺。 高瞻遠矚。
39 覺得受到改變的威脅。 擁抱改變。

窮人如何樂善好施?

如果你認為你能,你就會做到。你的態度決定你的命運。

關於延遲滿足,我的原則是,除非是剛需,否則限制自己只能用被動收入購買。

30個富習慣

  1. 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而且每天遵循。
  2. 定義自己的夢想,針對夢想打造目標,且每天專注於此。
    • 目標是具體可行的,力所能及的,例如夢想有五千萬存款,目標是每個月存一萬。早上審視目標,睡前檢討目標。關於夢想,作者也提到了願景板。還有要專注、耐心、堅持。
  3. 每天花三十分鐘增加知識和提高技能,每天投資自己。
  4. 每天花三十分鐘運動,每天吃健康的食物。
  5. 設法和立志成功的人建立關係。
  6. 每天的生活處於節制狀態。
  7. 每天都會針對目標採取行動。
  8. 每天運用富思維 — 事事感恩。
    • 透過創造性思維(更為人知的名稱是「洞見」(insight))解決複雜問題能力。
  9. 把收入的10%存起來,靠其餘的90%過生活。
  10. 每天控制自己的言詞和情緒。
  11.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熱情是成功的關鍵。
  12. 永遠不會放棄夢想。
  13. 只接受正面信念,消除所有負面信念。
    • 列出願望和夢想,創建目標,建立願景板,冥想等等,這些都與《秘密》一致。成功的習慣是一致的,只是路徑從不相同。
  14. 請益於成功導師(父母、老師、前輩、閱讀、逆境)。
  15. 每天專注於夢想和目標,不會讓自己從目標分心。
  16. 只設定好目標,避開壞目標(成為專家、開創副業、改善形象、成為演說者、成為作家)。
  17. 不畏懼風險,敢冒險去達成目標跟實現夢想。
  18. 每天保持耐性。
    • 巴菲特說的:「財富就是把錢從沒耐性的人手裡轉移到有耐性的人手裡。」
  19. 設法超越別人對我的期望。
  20. 創造多個收入來源。
  21. 利用槓桿的力量,幫助自己達成目標和實現夢想。
    • 槓桿包含資本、人際關係、時間、心思。擴延你的心思,尋找機會以新的方式善用各種槓桿。最簡單的方式是大量的閱讀。
  22. 不讓害怕或懷疑阻止自己對目標和夢想採取行動。
    • 強迫自己察覺,也就是正念(mindfulness)。
  23. 樂於尋求別人的意見回饋(或批評指教)。
  24. 請求別人提供想要或需要的東西。
  25. 編製自己的個人化不做事項清單,而且每天遵循。
  26. 勇於向別人學習,不怕問問題。
  27. 設法奉獻自己的時間,而不期望回報。
  28. 努力每天快樂。
    1. 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2. 今天做的事使你成為想成為的人,例如感恩已經擁有的,或為了夢想而創業。
    3. 當你心想事成,最後就會到所渴望的。
  29. 訓練別人如何對待我。
    • 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
  30. 尋找使徒幫助我達成目標和實現夢想。



20221103

賽局理論 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

 


遇見問題,如果是參與者,首先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抽離出來,以局外人的身份來思考問題的本質。作者說俯瞰思考、多方面思考問題的本質,是賽局理論的特徵。

簡化資訊(例如只思考玩家、策略、利得),可以有效找出最優解,雖然不一定對個人最好,但是為了全體,這已經是最好的了。如果全體能相互溝通,結果將更趨近最優解。

時間矛盾,是一種短期利益的誘惑,這時需要將眼光看向未來,也就是思考目標、價值觀、願景是什麼。隨著時間前進,個人的思考也會發生嬗變,我們需要預測可能的結局,並以對全體最好的結局反推,改變目前的動態。這可以稱為逆向思考,作者的說法是:要從賽局的結局反向推算如何獲勝。這種從結局逆向推算,預測對手的行動或賽局結果的方法,稱為反向歸納法(Backward induction)。

人們處理問題,包含購物、參加活動,通常會不自覺的依賴直覺,也就是感性,所以應該先考慮對方的利益,這樣對方比較會樂於接受,或者付出。例如土牆塗抹,是發出改善社區廣告來邀請志工,還是發出土牆塗抹體驗營的邀請比較好?

在複雜的問題中,最好有團隊的幫助,以謙虛的態度,透過傾聽,對話,達成共識。

20221102

AI行銷學:為顧客量身訂做的全通路轉型策略



為了更有成效且有效率的推動全通路行銷,你和你的事業應該發展與加強這六項修練,藉此變得更加顧客導向,更精密的操作全路行銷。這六項修練分別是:

  1. 辨識顧客並取得行銷許可:在哪裏能發現顧客,並主動接觸。
  2. 蒐集資料。
  3. 資料分析與人工智慧。
  4. 溝通與服務。
  5. 績效分析。
  6. 組織與管理。


若起始點(即品牌、服務或價格)不具吸引力,那麼使用全通路六邊形模型和全通路行銷就沒什麼意義與價值。沒想到前言還沒讀完,就知道沒必要再讀下去了。

到下面的網站,可以評估公司在六項修練上的成熟度,並看看公司相對於競爭者的表現。

OMNICHANNELFORBUSINESS.ORG

零售業的顧客生命週期三階段與關鍵時點

  • 吸引階段
    • 將徴詢行銷許可的訊息客製化。
    • 迎賓方案。
    • 感興趣的產品類別。
    • 棄置購物車。
    • 客製化電子報。
  • 發展/成長階段
    • 顧客樣貌/家庭調查。
    • 交易後的後續行動。
    • 購買滿意度。
    • 產品補給。(貨到通知)
    • 新款產品/收藏。
    • 相關產品/配件。
    • 精打細算撿便宜者。
    • 生日。
    • 週年紀念日。
    • 方案門檻。
    • 荷包佔有率/交叉銷售。
    • 在地化與客製化電子報,以及在地活動。
    • 缺貨/補貨。
    • 手機感測到顧客接近實體商店。
    • 服務提醒。
  • 維繫階段
    • 紅利點數即將過期失效。
    • 淨推薦評分(Net Promoter Score, NPS)。
    • 重新取得行銷許可。
    • 挽回顧客的優惠措施。

這本書沒有讀完,因為我的現狀與品牌還有一段距離,以後再說吧。

20221027

行銷前必修的購物心理學



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為直覺式決策與數字邏輯的關係舉了一個問題:

一支棒球球棒和一顆棒球加起來是1.10美元。球棒比球貴了1美元,請問這顆棒球的價錢是多少?

背景在無知覺的情況下影響決策,所謂背景,例如商場的音樂、氣味、色調、質感、位置等等,商品的外觀、形狀、觸感、品牌等等,還有像老司機開車的經驗、習慣,品牌的故事、事件,企業形象,這些都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那麼,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為什麼選擇它?

我們所的任何決策都有兩套不同的決策系統在運作:功能近似自動駕駛的內隱系統以及類似人工駕駛的外顯系統。

在兩套系統合作之下,決定我們對產品與品牌的知覺,以及我們的購買決策。

內隱的自動駕駛系統經由間接但強大的框架效應,影響著我們的決策。

對行銷人員的意涵

  • 若要徹底了解消費者決策,並說服消費者購買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我們需要探究決策的外顯與內隱層面。
  • 自動駕駛系統的龐大能力賦予我們一個嶄新的機會,可以去影響消費行為。我們所傳送的所有訊或許都可以提升我們行銷活動的說服力。

價值的計算是根據特定環境脈絡下提出的對比選項。給一個比較貴的錨定,再給出真正想銷售的項目的價格,消費者就比較容易立刻決定。或者增加品牌的獨特性,讓消費者缺少參考框架而購買昂貴的項目。注意,人腦總是會自動尋找參考框架。

購買決策的神經邏輯是依據一項等式:淨值=報償一痛苦,凈值越高就越可能購買。

為了提升淨值,我們可以同時運用四個策略層面:

1.價值(報償)

a)外顯價值

b)內隱價值

2.成本(痛苦)

a)外顯成本(財務)

b)內隱成本(行為)

我們需要比較才能做出決策,價值與成本基本上是相對的。

既然價值與成本是相對的,它們可能受到我們身處的情境脈絡的大幅影響。

對行銷人員的意涵

  • 我們不必在強迫銷售與形象行銷(image-oriented marketing)做出取捨。為了儘量擴大淨值,同一次行銷溝通可以強調品牌或服務提供的價值,加上動人的價格訊息。
  • 成本的内隱層面,讓我們可以擴大淨值,而不必真正降低售價。
  • 降低行為成本是提升淨值、同時取得競爭優勢的一項強力工具。
  • 場合行銷是消費者行為的另一個互補面向。它提供我們創新的跳板,並且開啟機會之窗。

對消費者而言,除了美感愉悅之外,產品外觀最重要的功能就在於體現各種心理概念。這代表一個意思,那就是我們不應該從某個東西是否賞心悅目(亦即我們喜歡與否)評斷它的視覺、顏色、字型、形狀或見證。相反的,我們應該根據大腦的運作過程來思考訊號的代表意涵,以及它所觸發的概念。

瑪雅原則(MAYA principle):Maya是“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的縮寫,這意味著Loewy試圖給他的用戶提供最先進的設計,但並不比他們能夠接受和認可的更先進。

在大腦裡,知覺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其根據基礎則是過往學習到的經驗。

邊陲知覺是極大化行銷效用的關鍵。

我們的記憶不是圖片式的,而是由重要性最高的判斷線索和情境脈絡來進行辨識。

從顏色、形狀到品牌標誌,人們會按照記憶中習得的聯想來把我們所傳遞出的訊號,重新編碼成心理概念。購買決策主要便是依據這些心理概念,而非原本那些訊號。

對行銷人員的意涵

  • 我們的品牌和產品主要是透過模糊的邊陲視野來和消費者溝通,因此我們必須使用即使是在模糊視野中依然能夠有效傳遞訊息的訊號。
  • 重新包裝或重新推出時,關鍵問題並不在於我們做了多少改變,而是做了什麼改變。在改變判斷線索時,我們必須十分謹慎。若是想要傳遞某個心理概念,我們可以彈性選擇傳遞的方式,只要那些訊號可以直覺地連結到想表達的心理概念即可。這可以讓我們在執行層面上擁有更多彈性和自由,但也同時可以保證概念層次上的一貫性。
  • 注意力的核心驅動力來自邊陲訊號和消費者目標的吻合度。吻合度越高,就越能吸引注意力(「拉力」)。

決策過程的根本因素並不是意圖和態度,而是在做决定的那個當下和所置身的情境脈格中有什麼具體知覺經驗。一些枝微末節卻確實存在的訊號以及微妙的行為結果,都能影響購買決策,這讓我們注意到另一個甚至是更基本得論點:態度不是决策的唯一動力。所以,改變態度並不一定是改變行為的必然前提。「決策介面」的改變,以及界定著決策當下會有哪些知覺特徵的背景環境,也可以影響人們的選擇。

介面不僅可以驅動決策,而且它所產生的行為結果,還可以反過來改變人們的態度。艾瑞利就把這稱為「自我因循」(self-herding):我們根據自己過去的行為,認定某件事情是好的(或壞的)。《誰說人是理性的!》

所謂的「中途稟賦」(process endowment):集點卡的持有者會覺得卡片已經集到一半了,於是激發出他想要完成整個過程的目標。(集點卡已經事先賦予點數。)

社會認同(social proof):「社會認同」觸發了和其他相關人士—鄰居、網站的回應量―之間的比較。因為所有價值都是相對的,所以這種比較就會促使人們重新評估自己的行為,然後做出行為改變。

下面這三個主要原則有助於讓我們了解為什麼消費者不會按照我們的期望來行動,以至於無法讓決策介面發揮最大效益(決策介面說服力):

1.具體性(tangibilty,或有形性):必須要有具可感的訊號才能觸發直覺。

2.立即性(immediacy):自動駕駛系統喜歡立即的報償,而不是未來的報償。

3.確定性(certainty):自動駕駛系統喜歡安全、穩當的選擇。

下面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利用具體性原則來改善決策介面:購買決策過程有哪個訊號會產生具體感覺呢?哪個訊號會產生具體的痛感和報償呢?應該調整哪個訊號才能提升「價值一成本」的關係呢?

決策介面可以在想法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行為,而這些行為轉變則會影響到後續的態度轉變。

由於自動駕駛處理過程很容易被知覺所影響,所以消費者透過感官所知覺到的種種訊號,就會影響到他們感覺到的淨值。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口號,不會對自動駕駛系產生作用。

對行銷人員的意涵

我們可以省略改變消費者態度的中間步驟,透過決策介面的使用訊號來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和後續購買動作。這可以補強一般非互動性接觸點(例如廣播)管道的不足之處,後者多著重在態度轉變方面。

若要將行銷手法的說服力極大化,有個關鍵問題是:我們要怎麼把接觸點改成決策介面?換句話說,我們要怎麼把消費者從被動地觀察接觸點(例如電視廣告),轉變成一個主動的決策者?

知覺和經驗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們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一定要能讓感官知覺到、感受到才行,否則就會嚴重損及對自動駕駛系統的影響力。

商品或服務越是切中我們的積極目標,報償性越符合期待,我們就越願意付費購買,神經科學家稱之為目標價值(goal value)。

制定行銷策略時,若能將消費者在特定情況下最重要的目標做為主要參考架構,就能引消費者對商品的欲求感,而非只是喜愛,進而促成購買行為。

水晶要如何做到吸引注意力?如何成為消費者的目標?

澳洲南澳大學行銷研究中心(Ehrenberg-Bass Institute for Marketing Science)主任拜倫.夏普(Byron Sharp)撰文寫道:「品牌態度是關於對品牌的評價(你認為那是理想品牌嗎?),但品牌顯著性(salience)主要指的是被想起的機率(在那樣的購買情境下,你會注意到或回想起這個牌子嗎?)。」

這證明在替產品定位時,我們須將產品與相關目標做連結,並強調哪些目的是其他廠牌達不到的,以凸顯我們的產品既切合消費者目標,又能與它牌產品做區隔。

自動駕駛機制會暗自將當下目標與從環境中接收的訊息做比對,經過比對之後,我們的注意力便分配到最符合當下目標的訊息上。

大腦的自動駕駛機制可活化和追尋目標。

品牌與產品是用來達成目標的工具,而工具性正是激勵消費者購買的力量。我們「僱用」產品作為工具來完成任務。

消費者的目標不一定要在現實中實現,可透過使用產品與達成目標的關聯建立,以虛構形式實現。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神經科學家杜爾.韋格(Tor Wager)做了這樣的結論:「安慰劑效應是一種活化大腦的過程,具可觀的認知和評價成分,而非是報導偏誤(reporting bias)或被動適應(passive adaptation ) 。」

報導偏誤:指受試者選擇性地揭露或掩蓋資訊。

人會採取行動滿足需求,遇上挫折便放棄原有目標、轉而追求不相似的目標以求補償,稱為被動適應。

外顯目標雖然重要,但是容易被抄襲,且替代性高,而內隱目標則相反。但是知覺並不知道內隱目標的存在,因此想要植入產品或品牌並不容易。

我們利用產品或品牌來完成兩方面任務,一是符合特定產品的外顯目標,另一是符合較一般性且在心理層面運作的内隱目標。

外顯目標與内隱目標的關聯並非武斷產生,而是由產品經驗決定。

我們腦內有兩大基本動機驅力:

  • 促進(promotion):靠近、前進、奮鬥、向上、得到等等。
  • 預防(prevention):躲避、保護、避免損失等等。

面對威脅,本能就是戰或逃。

内隱目標系統,是由六大動機領域組合而成,以此為依據,我們便可有系統地看待內隱目標:

  • 安全(panic and fear system):關懷、信任、親密、安心、溫暖…
  • 享樂(enjoyment):放鬆、無憂無慮、豁達、愉悅…
  • 刺激(exictement or seek system):活力、樂趣、好奇、創造力、改變…
  • 冒險(adventure):自由、勇氣、反叛、探索、冒險…
  • 自治(autonomy or rage system):自尊、成就、權力、優越、讚賞…
  • 原則(discipline):精確、秩序、邏輯、理性…

人們有這麼多外顯和内隱目標,那我們應從何處著手才好。答案是,必須以外顯目標為起點,這是建構產品關聯性的基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稱霸」最關鍵外顯目標的品牌才是市場領導者。……我們在擬定行銷策略時,常偏重在如何做出差異化,因而有時會忽略產品類別的基本外顯目標,這麼做的潛藏危險是,將產品最根本的目標全然拋諸腦後,冒著欠缺關聯性的風險。

好產品必須先滿足外顯目標,找到內隱目標並與產品融合(差異化)。

以目標為基礎的評價活動,是人腦進行價值判斷時最精細複雜的層面,也是攸關我們能否找出購買動機的重要概念。

品牌與產品是用來達成目標的工具,而工具性正是激勵消費者購買的力量。

品牌對消費者實現目標的助力有多大,端看品牌和消費者目標之間的關聯,這些關聯引發消費者期待,也决定了品牌的目標價值。消費者會不會出手購買產品取決於目標價值。

目標價值分為外顯和內隱兩個層面,要將目標價值發揮到極限,品牌與外顯面和内隱面須皆有聯繫,缺一不可。當價值主張與外顯及內隱目標緊密交織時,對消費者來說就具有最高的價值。

對行銷人員的意涵

從定義市場、定位產品、研發到做出市場區隔,行銷策略要發揮強大的刺激銷售作用,就必須切合消費者目標。確認了解與市場消費群切身相關的目標後,我們便能評估將產品做此定位可有多大的銷售潛力,也就是會有多少消費者基於特定目的而購買我們的產品?

產品要切合消費者需要,最起碼得和競爭的基本原一樣,實現蔚為市場主流的外顯目標。產品與外顯目標有很強的連結,便取得進入市場競爭的門票。我們得出的經驗法則是:品牌稱霸產品類別中的主流外顯目標,便能成為市場領導者。

如果產品訴求外顯目標仍無法取得市場優勢,就得靠內隱目標來凸顯特色,與其他同類產品做出區隔,如此一來必定能提高產品的關聯性,確實做出差異化。

外顯目標結合內隱目標,構成產品的價值主張(例如自動煞車系統能讓車子馬上停下來,以致駕駛的優越感油然而生)不過外顯目標和內隱目標的關係也不是那麼武斷,何種內隱目標與外顯目標相連最能擄獲消費者信賴,端看整體產品經驗。

只要我們能利用訊息與消費者目標既有的關聯,在策略執行上就能創意十足。

想縮小執行落差,首先我們在擬定行銷策略時,得以和消費者切身相關且能做出市場區隔的目標為基礎;其次,以此策略為指導原則來塑造產品經驗及與消費者溝通的模式,並判斷執行手法是否有效落實策略。

情緒概念過於模稜兩可,無法在我們執行行銷策略時指引明路。也因情緒太過空泛,難以憑此提高產品在市場的差異性。

若要價值主張能取信於消費者,產品經驗須出訴求既定目標的具體訊號。

對行銷人員的意涵

奠基於消費者目標的策略,清楚指引我們在各接觸點該怎麼落實,尤其拜内隱目標所賜,價值主張有機會以創意、切合消費者目標且具差異性的方式呈現。

一旦以消費者目標為根基的行銷策略確立後,我們在評估如何教執行時,焦點從「我們喜歡這個做法嗎?」轉移到「這個做法符合策略嗎?」根據借來的記憶及環境統計,便能客觀回答後者。

將產品經驗拆解成一個個可知覺的本質,是我們發展有關聯、獨特、可信的價值主張的有力跳板。


20220921

專注意念的驚人力量

THE AMAZING POWER OF DELIBERATE INTENT

伊絲特・希克斯&傑瑞・希克斯 Esther and Hicks

一本非常類似於《吸引力法則》、《秘密》、《賽斯書》的書,重點都在於心想事成。如同《賽斯書》一樣,名為「亞伯拉罕」的意識,透過附身依絲特來與人類溝通。

「實相」不過就是長存於心的信念,「信念」則是縈繞於心的思維。思考的力量非常強大,生而為人就應該思考。

心中所思,便為所得;意念所在,即為實相。我們已經知道一切實體的組成都是基本粒子,如果再深入探究,依據物理學家的推測,「能量」可能是最終解,也就是說一切實體都是由能量組成,而組成的動力就來自振動。由此發想,宇宙的一切也是能量的振動,也許天人合一隱含了這個意思。那麼既然都是能量,就有相互聯繫和作用的可能,從某個角度說,一個完全負面情緒的人,怎麼可能會快樂?而正面情緒的人,也沒有不快樂的理由,不論正面負面,都是在吸引相應的能量。負面情緒吸引不好的能量,正面情緒吸引好的能量,能量可以累積,也可以轉換,但是不能一蹴而就,所以當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通常是一點一點的轉換心情,讓負能量一點一點的轉換為正能量,其速度、強度都取決於你的意識。

你是思維的發端,體驗的創造者,生活的領航者。有句廣告詞說:「我的地盤我做主!」是呀!自己的事當然是自己做主,這才是生而為人的道理。在現實世界裡,除了父母,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希望你快樂幸福,因此想要什麼都應該靠自己去努力。

你的所做所願,皆是因為你相信達成了這些事,會讓你覺得更好。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夢想,然後在現實世界裡不斷想著完成夢想的快樂,意識就會吸引夢想所需要的構件,有些構件需要你去行動,去完成,可不要說:「我想要五千萬,可是我不想動Ծ‸Ծ」,這種矛盾思想會讓意識無法吸引到能量,因為「想要」和「不想要」同時在你的意識裡。

如果能創造出令你快樂的事,為什麼要接受不快樂呢?我們一生追求的根本,應該都是快樂,只有富有會快樂嗎?健康、幸福則是快樂的多面體。

當你愈是把注意力放在某個主題上,思維振動就愈活躍,也會吸引愈來愈多振動頻率相符的東西。最後你就會在生活體驗中看到有形的證據,符合你對這個主題所感受到的振幅。這就是專注意念的驚人力量!

20220917

讓人對你說YES!


讓人對你說YES!: 40種瞬間攻心術,教你贏得人氣、改變人心!

Get Anyone to Do Anything and Never Feel Powerless Again

大衛・李柏曼 David J. Lieberman

讓人喜歡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傾聽,而且要樂於傾聽,我的做法是多聽多問不妄語。如果再加上適時的讚美就更好了。書中提到另一種不錯的觀念:「讓對方幫你。」意思是給對方幫你的機會。

張錦貴經常提到成為成功人士的態度:面笑,嘴甜,腰軟,手腳快。作者也指出微笑是製造良好第一印象的首要策略。而保持冷靜自信的人,微笑仍然是首先必要的。練習深長勻速的呼吸,可以使內心平靜。運動能釋放情緒壓力,同樣可以使內心平靜。

虛張聲勢的人通常會有矯枉過正的行為,如過度自信,而真誠的人則會表現出心有不甘。

行為一致性:人通常有一種傾向,答應了一個小請求之後,對後來提出的大請求也會依從。

在你一開始要求別人幫忙時,盡量使用五階段步驟:①讓他親口說出來;②約定明確的時間;③引發責任感;④喚起道義良知;⑤要他正視承諾。

在交談結束的時候,用一個簡單的句子取得對方明確的口頭同意:「那我們下星期六見,對吧?」

在履行諾言的日子逼近時,讓對方知道,你很欣賞他是一個堅持到底、實現承諾的人。或是告訴他,你很高興他明白友誼/責任/忠誠(選擇最適合當時情況的特質)的真正價值。

如何回答棘手的問題?

不要反駁,把問題丟回去就好,讓對方為自己說的話辯護。

20220913

稻盛和夫的實踐阿米巴經營:全員獨立核算收支盈虧

 

企業管理的關鍵

企業管理的關鍵就是最上層的社長要擁有傑出的思考方式和高尚遠大的理念,並且全體員工也能共有這種思考方式和理念。想要實踐阿米巴經營,首先就必須著手處理這件事。

擁有傑出的思考方式和高尚遠大的理念,是人生旅途中必要的事。我用以下的公式來說明:

人生、工作的成果=思考方式*熱忱*能力

關於經營理念,經營者當然最重視,難就難在讓員工也重視。稻盛和夫把這種勞資關係稱為「大家庭主義」,這樣想還是很難。以我個人的經驗,以前我是抓大頭,也就是搞定幹部。員工則在日常工作中給予適當的關心,認真處理員工的意見。這樣就已經能讓公司獲利了。當然這樣做遠不如稻盛和夫的手法,除了身體力行之外,博覽群書也是很重要的行為。我成功是因為讀很多書,後來失敗也是因為讀書少了。

書中有一句話,我覺得很需要反復咀嚼,但是我要改變成適用於自己的:如果不能藉此機會讓顧客覺得「想要再來買晶之緣天然水晶」,顧客人數就不可能增加,業績也就不會成長。

另外,為了改善勞資關係,是不是取消員工手冊,改用公司哲學?讓員工與經營者同樣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而不是冷冰冰的規章律例。

阿米巴的獨立核算盈虧小組,類似於利潤中心制度,但是組織更細化(但不是無限制),更彈性(例如產品線、批次、客戶別等等),訊息更即時且單純。

阿米巴經營的三項目標

以「營業額最大化,費用最小化」的原則來運作,要達成的目標有:

  • 實踐全員參與經營。
  • 培養擁有經營者思考模式的人才。
  • 明確建立反應市場脈動的各部門獨立核算制度。

雖然阿米巴是獨立的經營體,但是還需要「經營管理部門」統籌管理所有的阿米巴,例如建立讓阿米巴確實發揮功效的基本體制,迅速而正確的提供經營管理相關資訊,健全管理公司的資產。公司的資產包含應收賬款、庫存、固定資產等等。此外,當然還需要財務、資材等單位,在採購流程中,這些單位需要在下單、交貨、付款等階段互相牽制,以防範疏失和弊端,例如資材購買,經營管理負責驗收,再由財務支付。

制定目標時所謂的由下而上,仍需要先由上而下,讓每一層員工理解並接納經營者的想法,基層幹部完全接受後,再請他們制定其目標。

最後,當阿米巴經營的效果顯現後,經營者必須對可持續性保持戒慎恐懼,對成果保持謙遜,如同稻盛先生說到:「常保謙遜之心不驕傲,而且還要更加努力,現在是過去努力的成果,未來則是之後努力成果的累積。」

20220912

轉動内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

 

本來並不打算寫心得的,這是我老婆要我借的。但是翻著翻著,想到了一點東西,想想還是記下來好了。

一開始提到「轉念」,就讓我聯想到「錨定」,其實「轉念」就像把現在「錨定」的不喜歡的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喜歡的對象;例如大叔半夜討厭的鬼叫,轉移到可愛貓咪的呼喚。

一輛邁巴赫經過身邊,以前我會心唸:「有錢了不起啊!」「這是哪個暴發戶!」現在我還會心唸,不過「念」已經轉了,「這人真有本事!」「我也要擁有這輛車!」從2018年開始,我努力改變自己的自以為是、快言快語、易爆易怒,要求自己不再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凡事三思而行,如今也算有點進步。

思考事物的多種可能性,對即將產生的情緒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不好的情緒,這就是《論語》所謂的三思而後行,思考雖有其必要,但也要看事情的緊迫性,所以孔子說:「想兩次就行了。」平常多練習思考,確實是好的。臨睡前,找個舒適的姿勢,最好是坐著,躺下很容易就睡著了。靜靜的對今天發生的,覺得對自己蠻重要的事情思考,這件事情處理得如何?重來一次會改變嗎?是否換一個角度處理會不一樣?為這件事找出更多的處理方式,如果以後用得著,就拿筆記下來。

緊急情況下身體做出的行動是本能反應,大腦並沒有思考,所以不一定是最優解,也許經過思考也找不到,至少經過思考後,知道當時的決定已經是最好的了。至少行為是自己的心智在做主,而不是被大腦操控的傀儡。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分辨事實與評論是很重要的意識,如果人云亦云,那就跟不辨是非差不多了。

主觀的感受經常是沒有對錯的,所以不需要爭執,客觀的事實往往對錯很明顯,所以也不需要跟人家爭執。所以,人世間真的沒什麼好爭的,要爭的只有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影響的。

美國神學家卡爾.保羅.雷茵霍爾德.尼布爾(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的寧靜禱文:「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當你把目光集中在這個人的缺點上,就會越來越討厭這個人看到就讓你不爽,但是實際上他有傷害你嗎?調整自己的目光,改變自己的心態,不要有預設立場,情況就會不一樣。注意!大腦的天性會刻意去找負面訊息以避險之。所以,面對正在發生的情況,先要求大腦去思考,不要急著下結論。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問自己:「這個感覺對此刻的我來說是有幫助的嗎?如果他是有幫助的,那麽這個感覺想告訴我什麽?」重點不是對錯,而是能夠得到什麼。

許多表面看起來是不得不這樣做,但其實還是自己的選擇,既然如此,不如在心理上先確立自己在選擇,而不是無奈。因為自己能選擇,才會看見機會

20220902

人但有追求,世界亦會指路:愛默生散文精選集

 

羨慕代表無知,模仿形同自殺。被羨慕的對象也會有你所不知道的煩惱和傷痛,羨慕別人是因為你不瞭解他,所以是無知的表現。模仿別人,那麼你的舉手投足就是別人而不是自我,沒有了自我不就是變相自殺。因此活在當下,做真實的自己,種下善因,時候到了,終會成果,此果會成為下一件事的因,如此循環不息,不斷變化。佛偈: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覺悟就在你心,你所有的成就都要從這個地方獲得。在《六祖壇經》裡,有一首偈頌說得好:「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所以,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天命。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就是空話一場。

在一個時時想把你改造成另一個人的世界裡,做你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就。

做自己真的很難,就像拋下妻兒皈依佛門一樣,我真的能放下塵世的煩惱,做自己想做的事?退一步講,我能不理會俗世的言語,追求自己的夢想嗎?

在我們私人的歷史中,沒有什麼事實或事件不會有朝一日褪去其粘稠而疲軟的狀態,令我們驚艷地從我們的體內升起,進入到九重天際。不再惦記過去,不再煩惱未來,努力於現在。過去成為經驗,成為未來設定目標的參考,現在就為目標衝刺,不要讓自己後悔。

沒有任何障礙不出於己身。

恐懼永遠來自於無知。

時代永遠屬於那些可以帶著寧靜之心與鴻鵠之志去努力研究的人。

如果一個人可以昂然不屈地謹守自己的直覺,並一路堅持走下去,那這廣大的世界就會為他們回頭。


20220818

心靜致富

 

掌握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的人生、找到沒有極限的真實自我

要怎麼樣才能如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種體悟。要先認識自己,活出自我,才能成就偉大。

不要被自己的現狀限制,例如我失業了,沒有收入,也沒有資金創業,更沒有創意,我只能做普通工人…這些都是眼前的障礙,為什麼不專注於目標?我還有夢想嗎?不管夢想有多狂,為了它,我行動了嗎?

每個磨難都埋著同等或更大福氣的種子

尋找内心平靜的可靠方式就是,幫助最多的人找到它

找出自我激勵之道,就會找到自我

堅持做自己的人…

1、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冷靜,無論情況有利或不利。

2、會隨時掌控自己的情緒 。

3、對於自己所從事的一切,都有絕對的自恃與自信。

4、不會讓自己匆促採取任何草率的行動。

5、會在成功之後逐漸掌控自己的工作時間,以及他所處的工作條件。

6、從不惱怒或抱怨任何事或任何人。

7、從不毀謗或責備任何人。

8、除非必要絕不談論自己,因此也從不會想要吹噓。

9、對任何事物、任何人都心胸寬闊。

10、無懼於任何事或任何人。

11、會默默的帶著明確目標來推動他的事務。

12、會在確定自己握有事實後才表達意見,而且不怕說「我不懂」。

13、沒有種族或宗教的偏見。

14、飲食適度且避免其他各種的過度行為。

15、在任何的課題上都會獨立思考,而不會假裝是專家。

16、是個可靠的公民,不會受任何可能對他的國家或經濟有害的「主義」所影響。

17、不會製造任何理由與他人敵對(不過如果有人是因為你的成功而討厭你的話,就沒轍了)。

18、善待自己和所有人。

19、絕不會是可憐或悲慘的,因為不管怎樣,都會在心中永遠保持著快樂與樂觀,被重新振作。 

20、家人都愛你,且喜於聽到他回家的腳步聲。 

21、每日會為自己所有的福份心存感激,並且和任何有權利分享的人一起分享他的福份。

22、對於自己所蒙受的任何錯誤或不公,都無意報復。

23、談到他人時,會極力避免提到他們的過失,無論那些過失可能曾對你造成多大的影響。

24、會鑑往知來,深知歷史定會重演,永恆的真理顛撲不破,不會因時而異。 

25、會保持正面的心態。

26、指責慢,寬恕快。

27、當他人犯了無心之過時,會原諒它們。

28、不會從任何會傷害到他人的交易中牟利。

29、不會讓自己債務纏身。

30、在賺進足以善加運用的財富後,就不會汲汲營營追求更多;但清清楚楚知道,假如有需要的話,自己可以賺得更多。

31、會將所有的逆境和挫折轉為資產。

32、面對挫折時,知道所有挫折都是暫時的。

33、有遠大的人生目標,同時讓自己不斷努力地去達成。

34、假如目標有所偏離,就會分析原因並從中獲益。

35、了解人生是照著自己的願望走,而且向來知道事情本該如此。

36、當不斷在心中想像成功的景況,後來也獲得成功時,會用自己的行為,而非用誇耀的言語,來向他人展現他的成功。

37、他深受各種不同的人所喜歡,無分種族或職業。

38、自己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證明當一個人掌控了自己的心靈,而且願意待人如己的成功模樣。

39、恐慌與生意蕭條對你造成的困擾,不會比自己的心事來得大。

40、發現要贏得他人完全而衷心的合作並不難。

41、會公平對待對手,但實際上是無敵的,因為擁有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力量。

42、不會被失望打擊,因為你知道世事無常,如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

43、總是全力以赴,而當境遇不順時,也從不會感覺需要辯解。 

如果具有以上3/4的優點,你或許會察覺到,你就是那個「操之在我的人」,過著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的心靈,無懼且自在地做自己。

邁向成功的道路上,應當隨時保持內心平靜,樂於奉獻,不爭一時,因為到頭來,一切都無足輕重

人生的旅程中會遇見並且要打敗的敵人:恐懼,殘忍,貪婪,冷酷,偏狹,不公,自大,詆毀,色慾,流言,憤怒,不可靠,憎恨,不誠實,嫉妒,不忠,急躁,報復,欺騙,憂慮,虛假,羨慕,偽善,疑心,虚榮,優柔寡斷。這份清單應該至少每年要核對一次。

現在的我應該還有冷酷,急躁,憂慮要打敗。

宗師說:「禱告要奠基在實際需求的請求上,以完成具有建設性的事。」

「在真正的禱告中,人只有在努力過後,證明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使自己完成目的,才能請求協助。」

把你想要的信念决定好,牢牢植入潛意識中,此後潛意識就會指揮意識去把那樣的相信「化為現實」。這跟《秘密》說的完全一樣,等同於「心想事成」,這就是作者所謂的至高秘訣,凡人心所能相信的事,人心就能實現。但是要認清,這是你真正想要的嗎?還是只是「但願如此」?

自我暗示。透過六個步驟刺激潛意識:

步驟一:找個可以讓你獨處而不受打擾的安靜地點。躺在床上時,内心的接收力會提高。閉上眼睛,複誦出聲音來,傾聽自己所說的話,說出你的目標是什麼?期限?怎麼做?

步驟二:把同樣的話寫下來。

範例:我相信我會賺到這筆錢。我堅信此時在眼前就能看到那筆錢。我正把這筆錢拿在手上。我知道它存在,且正等著交到我的手上,以換取我用十足的誠意和一切可能的技巧與勤奮所提供的勞務。有個存在著的計畫將在(把截止日期說出來)把這個數目(把數目說出來)交到我的手上,而且我敏銳的內心將會接收到這個計畫,並使我遵循。

要觀想到自己提供勞務或交付商品。要觀想到自己收到款項。這點很重要!

步驟三:把你所寫的宣言放一份在早晚都能看到的地方。

步驟四:運用智囊原則。

步驟五:當計畫成形後,就切實執行。

步驟六:一旦有了各個細節都照顧到的成熟計畫,就把計畫寫下來。

黃金律的意思是,假如易地而處的話,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們,我們就應該怎麼對別人。

我不知道要怎麼寫這本書的心得,因為現在的我還沒有實現夢想,很難體會什麽是心靜。但是書中還是有一些力所能及的方法可以用,例如:

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可以使用SMART:Specific(明確)、Measurable(可衡量)、Attainable(可達成)、Relevant(相關)和Time-bound(有時限),當然,最重要的是這個目標是我真正絕對一定要的。

每天睡前唸出這些目標,相信自己已經做到。

每天睡前進行冥想,讓自己的心靜下來。

儘可能幫助最多的人,但是不是給魚吃,而是給釣竿,這可以幫助自己找到內心的平靜。

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資格照顧別人。

每年檢查「堅持做自己」那43項,看看是否還有待改善的地方。還有「人生的旅程中會遇見並且要打敗的敵人」。

多讀書。

樂於付出,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要相信現在的磨難都是教訓,確保使其不再發生。

創富法則

 

什么叫MBW?MBW就是面对金钱财富你的动机在哪里?面对金钱财富你的行为习惯是什么?面对金钱财富你选择的方法和路径是怎样的?

如果他们想变成一个明白人,他们必须从动机、行为习惯、路径上入手来改变自己。

如何检验自己的创富动机?

只有一个检验方法,那就是你愿意为这个动机付出什么。如果你为这个目标和动机付出得越少、越浅,那就说明要么你没有动机,要么这不是你的动机,如果你愿意为它付出得越多,那么它可能就是动机。


投資陷阱

 

個人購買金融資產本質上是一種儲蓄行為,不能視為投資。而我有一部分股票,並不打算低買高賣,而是展望其未來的價值,這才可以視為投資。

收購畢業生的物資,待開學的新生購買,應該可以試試看。

利用有限注意力的投資策略

研發效率、盈餘公告會造成價格漂移。

來自現金流的盈利報告優於來自應計項目的盈利。

週五發佈消息的好壞,可做為買賣的參考。

許多公司同時發佈消息的好壞,可做為買賣的參考。

利用依賴參考點和厭惡損失的投資策略

買入投資者平均處於盈利狀態,而且最近公佈好的盈餘公告的股票,一般個人應該做不到。

買入過去波動性較低而賣空過去波動性高的股票,長期收益率較高。

利用套利不對稱性的投資策略

在被低估的股票當中買入那些特質性波動率高的股票,同時在被高估的股票當中賣空那些特質性波動率高的股票。不適合個人投資者。

這是一本關於金融制度的書,對個人實用性不高,不過知道一些皮毛,也是有幫助的。我認為只要人還保持著貪婪,制度也只能像用草紙接水一樣,所謂的金融風險永遠存在。


我在星巴克喝咖啡,用Notebook上網賺百萬

 

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我喜歡水晶嗎?

找出你的核心價值。

問題一:你生活中最重視哪些價值?

問題二:在你的市場你認為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可能的?

問題三:在你的市場上你看到什麼趨勢或習慣,使你絕對瘋狂?你對抗什麼?

要在銷售前就讓顧客買單,方法之一就是以教育為基礎的行銷(EBM, Education Based Marketing)。

為什麼顧客要買我的,不買別人的?

我擅長什麼?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就乖乖的上班吧。

20220806

富爸爸財務IQ

 

此書名曰《富爸爸財務IQ:愈精明愈有錢》,另一個書名是《富爸爸理財IQ…》,其實是一樣的,可參考英文書名:Rich Dad's Increase Your Financial IQ: Get Smarter with Your Money。

「貨幣不是錢」這個觀念很重要,作者說:「錢跟貨幣可是有很大的差別。「貨幣」(currency)一詞源自於「流通」(current)這個字,簡單來說,貨幣要保持流通,如果停止流通,就會迅速損失價值。如果損失太多價值,人們就不再接受這種貨幣;如果人們不再接受這種貨幣,幣值就會跌到零。」簡單講,我們辛苦賺來的不是錢,只是貨幣,是政府打給你的欠條,只是這種欠條有政府的信用做背書。貨幣放在家裏或是銀行都一樣,沒有流通,就會越來越不值錢,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貨幣貶值有多快是難以想象的,假設我在昆山買了一套房子,買的時候五十萬,賣的時候一百萬。我賺了嗎?買的人虧了嗎?過幾年再看,原來的房子已經變成一百八十萬,而我手頭上的現金根本不夠再買一套同樣的房子。房子越來越舊,需要取得的價格卻越來越高,這是貨幣在作祟,是貨幣貶值了。那麼真正的,不會貶值的錢是什麼?就是資產、黃金、白銀。因此,我們有必要學習如何獲得資產的知識,來應對快速貶值的貨幣。書中提到的知識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五大財務IQ,而且缺一不可:

財務IQ#1:賺更多更多錢

財務IQ#2:保護好你的錢

財務IQ#3:錢都編列預算

財務IQ#4:懂得用錢賺錢

財務IQ#5:善用理財資訊

回想一下,打從開始工作,拿到工資的那一刻,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支出,對吧?年輕人要玩樂、交友,結婚了就要開始面對房租、水電費、生活費,有車的還要存油錢,有小孩的還要存學費、奶粉錢……如果還有多餘的錢,就會想,是不是該買個新手機了?上次逛街看到的那雙鞋…老王介紹的那家聽說很好吃的餐館…家裏的冰箱該換了…好久沒出去玩了……這就是窮人思維,每次拿到收入,就先想到支出!另外,每年或每月,我們還要給政府很多錢,例如所得稅、牌照稅、地價稅、健保費、勞保費、遺產稅等等,我最納悶的是,就連買一瓶水也要交稅(消費稅),買東西是支出,為什麼要繳稅?在台灣,買香菸不但要交稅,還要捐錢,而且這筆捐款還超過一包煙原本的價格。

財務IQ#1:賺更多更多錢

有人下班送外賣,有人回家做直播,會想到要學習的人應該不多。我們犧牲大量的時間辛苦賺錢,卻不想投資自己,讓自己的未來能舒適安逸健康快樂,這做法真的是背道而馳。是的,投資才是賺錢的重要手段,不管是投資事業、房地產、紙資產、商品,都要比辛苦打工要賺得多。有人會說,我有投資啊!都虧了,哪裏賺了?那是因為沒有先投資自己,沒知識又不學習,總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如果能針對自己想投資的項目,多閱讀相關書籍,多參加講習,每個月把一部分收入和時間投資在這裏,一段時間後,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除了投資,想賺錢還可以創業,不過這部分我還沒有做出成績,不好班門弄斧。建議先確立目標,做市場調研,找到顧客願意上門的理由,找到解決追隨者的方法,有足夠具體的答案,創業的起步就不會那麼難了。

財務IQ#2:保護好你的錢

如果你知道除了自己,還有很多人能拿走我們的錢,會不會感覺很不爽?可事實就是如此,富爸爸告訴我們,現實世界裡的財務掠奪者包括:政府官員(Bureaucrats)、銀行家(Bankers)、經紀人(Brokers)、企業(Businesses)、伴侶(Brides/Beaus)、姻親(Brothers-in-Law),和法律顧問(Baristers),可稱作為B系列。世界真可怕啊!要怎麼避免?除了投資自己的腦袋,別無他法,就像人家說的: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而造成的。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有100種方法來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互匹配為止。

財務IQ#3:錢都編列預算

我會儘可能記下每一筆收支,上網下載一個APP,可以在手機、電腦上使用的那種。一段時間後,看看自己有哪些支出應該避免,或者減少。

每年,我會統計年度總結,有點像損益表,瞭解今年的財務狀況。其中最關心的是能創造被動收入的資產增加多少,如果有足夠的被動收入,在不動用資產的情況下,就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即使是消費,我也會儘可能考慮能不能做為資產,富爸爸說:能創造正現金流的,才叫資產。接下來設定下一年的目標,我的目標是資產成長率必須超過房價成長率,很難啊!

財務IQ#4:懂得用錢賺錢

其實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用過財務槓桿(leverage),房屋貸款就是其中之一。一棟一百萬的房子,我們只有十萬怎麼買?當然是把房子抵押給銀行,銀行把錢付給開發商,這就是槓桿。我們用十萬的資本,已經可以撬動一百萬的資產了。不過把房子說成資產並不妥當,因為接下來要裝修,買傢具,更重要的是每個月要還房貸,這時候的房子是負債,而不是資產。要怎麼把房子變成資產,最普通的辦法就是出租,如果每個月的租金超過房貸的話,多出來的錢變成收入,房子也就變成資產了。

在其它投資項目上也可以用槓桿,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必須有能力控制這項投資,就像前面提到的房貸和租金,結果仔細核算後才進行投資,這種能受到控制的資產,才不會有很高的風險。

作者提到更先進的投資策略是「用別人的錢」、「投資報酬率」和「內部報酬率」。內部報酬率是指隱藏收入的比例,例如:減免的稅金、折舊、分期攤還、資產增值等等。其實也沒有多先進,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做的。

作者還有一招,讓自己的資本退場,也就是抽掉原來投入的資本,而且還繼續持有資產,而抽出來的資本可以進行再投資。這招我還沒有用過,想瞭解的請自尋答案。

最後一提,只有房地產和經營事業可以發揮槓桿作用,紙資產不行。

財務IQ#5:善用理財資訊

現在是資訊大爆炸時代,知識在網絡上到處都是,唯有那看見風口浪尖的人,才能得到財富。如果看不見(我就是),那就不要在網絡上瞎逛瞎聊,有系統的蒐集資訊,並加以整理,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瞭解某人說的是事實還是看法,解決方案的適當性,找到規律,甚至趨勢,那麼將大大滴提高我們的投資報酬率。

以下是書中節錄的內容,不曉得要怎麼融會貫通,只好先記下。

內在價值

巴菲特並沒有分散投資,他反而找出有内在價值的企業,也就是投資標的。他想知道企業是否具備五項財務智能。簡單講,巴菲特想要找出下列答案:

1這家公司能賺更多錢嗎?

2這家公司具有能保護自身資產的利基嗎?

3這家公司把資金和資源做好預算編列嗎?

4這家公司懂得以錢賺錢並進行擴張嗎?

5這家公司是由一群精明且消息靈通的團隊所經營嗎?

以更簡單的措辭來說,內在價值表示:

1利基。這表示企業具備核心能力,不論景好壞都有辦法賺錢。可口可樂就符合這個條件。

2槓桿。

3可擴展性。一旦産品或事業可以發揮槓桿作用,巴菲特想知道的下一個問題是:「這項槓桿的可擴展性有多大?」

4可預測性。巴菲特想知道的是,營收的可預測性。

財務智能和財務1Q有何不同?

我的答案是:「財務智能是人們用於解決財務問題之心智智能的一部分。財務IQ則是財務智能的評量,可說是的財務智能指標。」

富爸爸說:「答案關乎過去,而能力卻攸關未來。」

解決問題就是通往財富之路。

真正的智能是跟為了有資格解決更大問題並學習解決問題有關,而跟恐懼失敗無關。

增加個人財務智能的最佳方式就是,先找出能讓你的天賦可以成長並發展的環境。其實你要做的事情很簡單,你可以先找出自己想要跟誰一樣,你去圖書館找出這個人的著作,看看他是怎麼致富的,或者你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生活、住怎樣的豪宅,你就從雜誌中翻閱你喜歡的住宅圖片。首要步驟是,有意識地開始刺激你的鏡像神經元,讓它們模仿你所喜愛的生活水準和你想成為的人物。

成功需要某種程度的心智實力與體能實力。如果你可以訓練你的左腦瞭解理財這項主題,讓你的右腦提出創意解决方案,你的潛意識維持在興奮狀態,而非恐懼狀態,然後採取行動,同時願意犯錯與學習,你就能創造奇蹟,就能開發你的天賦。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