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2

轉動内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

 

本來並不打算寫心得的,這是我老婆要我借的。但是翻著翻著,想到了一點東西,想想還是記下來好了。

一開始提到「轉念」,就讓我聯想到「錨定」,其實「轉念」就像把現在「錨定」的不喜歡的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喜歡的對象;例如大叔半夜討厭的鬼叫,轉移到可愛貓咪的呼喚。

一輛邁巴赫經過身邊,以前我會心唸:「有錢了不起啊!」「這是哪個暴發戶!」現在我還會心唸,不過「念」已經轉了,「這人真有本事!」「我也要擁有這輛車!」從2018年開始,我努力改變自己的自以為是、快言快語、易爆易怒,要求自己不再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凡事三思而行,如今也算有點進步。

思考事物的多種可能性,對即將產生的情緒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不好的情緒,這就是《論語》所謂的三思而後行,思考雖有其必要,但也要看事情的緊迫性,所以孔子說:「想兩次就行了。」平常多練習思考,確實是好的。臨睡前,找個舒適的姿勢,最好是坐著,躺下很容易就睡著了。靜靜的對今天發生的,覺得對自己蠻重要的事情思考,這件事情處理得如何?重來一次會改變嗎?是否換一個角度處理會不一樣?為這件事找出更多的處理方式,如果以後用得著,就拿筆記下來。

緊急情況下身體做出的行動是本能反應,大腦並沒有思考,所以不一定是最優解,也許經過思考也找不到,至少經過思考後,知道當時的決定已經是最好的了。至少行為是自己的心智在做主,而不是被大腦操控的傀儡。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分辨事實與評論是很重要的意識,如果人云亦云,那就跟不辨是非差不多了。

主觀的感受經常是沒有對錯的,所以不需要爭執,客觀的事實往往對錯很明顯,所以也不需要跟人家爭執。所以,人世間真的沒什麼好爭的,要爭的只有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影響的。

美國神學家卡爾.保羅.雷茵霍爾德.尼布爾(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的寧靜禱文:「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當你把目光集中在這個人的缺點上,就會越來越討厭這個人看到就讓你不爽,但是實際上他有傷害你嗎?調整自己的目光,改變自己的心態,不要有預設立場,情況就會不一樣。注意!大腦的天性會刻意去找負面訊息以避險之。所以,面對正在發生的情況,先要求大腦去思考,不要急著下結論。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問自己:「這個感覺對此刻的我來說是有幫助的嗎?如果他是有幫助的,那麽這個感覺想告訴我什麽?」重點不是對錯,而是能夠得到什麼。

許多表面看起來是不得不這樣做,但其實還是自己的選擇,既然如此,不如在心理上先確立自己在選擇,而不是無奈。因為自己能選擇,才會看見機會

沒有留言: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