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6

富爸爸財務IQ

 

此書名曰《富爸爸財務IQ:愈精明愈有錢》,另一個書名是《富爸爸理財IQ…》,其實是一樣的,可參考英文書名:Rich Dad's Increase Your Financial IQ: Get Smarter with Your Money。

「貨幣不是錢」這個觀念很重要,作者說:「錢跟貨幣可是有很大的差別。「貨幣」(currency)一詞源自於「流通」(current)這個字,簡單來說,貨幣要保持流通,如果停止流通,就會迅速損失價值。如果損失太多價值,人們就不再接受這種貨幣;如果人們不再接受這種貨幣,幣值就會跌到零。」簡單講,我們辛苦賺來的不是錢,只是貨幣,是政府打給你的欠條,只是這種欠條有政府的信用做背書。貨幣放在家裏或是銀行都一樣,沒有流通,就會越來越不值錢,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貨幣貶值有多快是難以想象的,假設我在昆山買了一套房子,買的時候五十萬,賣的時候一百萬。我賺了嗎?買的人虧了嗎?過幾年再看,原來的房子已經變成一百八十萬,而我手頭上的現金根本不夠再買一套同樣的房子。房子越來越舊,需要取得的價格卻越來越高,這是貨幣在作祟,是貨幣貶值了。那麼真正的,不會貶值的錢是什麼?就是資產、黃金、白銀。因此,我們有必要學習如何獲得資產的知識,來應對快速貶值的貨幣。書中提到的知識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五大財務IQ,而且缺一不可:

財務IQ#1:賺更多更多錢

財務IQ#2:保護好你的錢

財務IQ#3:錢都編列預算

財務IQ#4:懂得用錢賺錢

財務IQ#5:善用理財資訊

回想一下,打從開始工作,拿到工資的那一刻,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支出,對吧?年輕人要玩樂、交友,結婚了就要開始面對房租、水電費、生活費,有車的還要存油錢,有小孩的還要存學費、奶粉錢……如果還有多餘的錢,就會想,是不是該買個新手機了?上次逛街看到的那雙鞋…老王介紹的那家聽說很好吃的餐館…家裏的冰箱該換了…好久沒出去玩了……這就是窮人思維,每次拿到收入,就先想到支出!另外,每年或每月,我們還要給政府很多錢,例如所得稅、牌照稅、地價稅、健保費、勞保費、遺產稅等等,我最納悶的是,就連買一瓶水也要交稅(消費稅),買東西是支出,為什麼要繳稅?在台灣,買香菸不但要交稅,還要捐錢,而且這筆捐款還超過一包煙原本的價格。

財務IQ#1:賺更多更多錢

有人下班送外賣,有人回家做直播,會想到要學習的人應該不多。我們犧牲大量的時間辛苦賺錢,卻不想投資自己,讓自己的未來能舒適安逸健康快樂,這做法真的是背道而馳。是的,投資才是賺錢的重要手段,不管是投資事業、房地產、紙資產、商品,都要比辛苦打工要賺得多。有人會說,我有投資啊!都虧了,哪裏賺了?那是因為沒有先投資自己,沒知識又不學習,總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如果能針對自己想投資的項目,多閱讀相關書籍,多參加講習,每個月把一部分收入和時間投資在這裏,一段時間後,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除了投資,想賺錢還可以創業,不過這部分我還沒有做出成績,不好班門弄斧。建議先確立目標,做市場調研,找到顧客願意上門的理由,找到解決追隨者的方法,有足夠具體的答案,創業的起步就不會那麼難了。

財務IQ#2:保護好你的錢

如果你知道除了自己,還有很多人能拿走我們的錢,會不會感覺很不爽?可事實就是如此,富爸爸告訴我們,現實世界裡的財務掠奪者包括:政府官員(Bureaucrats)、銀行家(Bankers)、經紀人(Brokers)、企業(Businesses)、伴侶(Brides/Beaus)、姻親(Brothers-in-Law),和法律顧問(Baristers),可稱作為B系列。世界真可怕啊!要怎麼避免?除了投資自己的腦袋,別無他法,就像人家說的: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而造成的。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有100種方法來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互匹配為止。

財務IQ#3:錢都編列預算

我會儘可能記下每一筆收支,上網下載一個APP,可以在手機、電腦上使用的那種。一段時間後,看看自己有哪些支出應該避免,或者減少。

每年,我會統計年度總結,有點像損益表,瞭解今年的財務狀況。其中最關心的是能創造被動收入的資產增加多少,如果有足夠的被動收入,在不動用資產的情況下,就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即使是消費,我也會儘可能考慮能不能做為資產,富爸爸說:能創造正現金流的,才叫資產。接下來設定下一年的目標,我的目標是資產成長率必須超過房價成長率,很難啊!

財務IQ#4:懂得用錢賺錢

其實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用過財務槓桿(leverage),房屋貸款就是其中之一。一棟一百萬的房子,我們只有十萬怎麼買?當然是把房子抵押給銀行,銀行把錢付給開發商,這就是槓桿。我們用十萬的資本,已經可以撬動一百萬的資產了。不過把房子說成資產並不妥當,因為接下來要裝修,買傢具,更重要的是每個月要還房貸,這時候的房子是負債,而不是資產。要怎麼把房子變成資產,最普通的辦法就是出租,如果每個月的租金超過房貸的話,多出來的錢變成收入,房子也就變成資產了。

在其它投資項目上也可以用槓桿,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必須有能力控制這項投資,就像前面提到的房貸和租金,結果仔細核算後才進行投資,這種能受到控制的資產,才不會有很高的風險。

作者提到更先進的投資策略是「用別人的錢」、「投資報酬率」和「內部報酬率」。內部報酬率是指隱藏收入的比例,例如:減免的稅金、折舊、分期攤還、資產增值等等。其實也沒有多先進,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做的。

作者還有一招,讓自己的資本退場,也就是抽掉原來投入的資本,而且還繼續持有資產,而抽出來的資本可以進行再投資。這招我還沒有用過,想瞭解的請自尋答案。

最後一提,只有房地產和經營事業可以發揮槓桿作用,紙資產不行。

財務IQ#5:善用理財資訊

現在是資訊大爆炸時代,知識在網絡上到處都是,唯有那看見風口浪尖的人,才能得到財富。如果看不見(我就是),那就不要在網絡上瞎逛瞎聊,有系統的蒐集資訊,並加以整理,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瞭解某人說的是事實還是看法,解決方案的適當性,找到規律,甚至趨勢,那麼將大大滴提高我們的投資報酬率。

以下是書中節錄的內容,不曉得要怎麼融會貫通,只好先記下。

內在價值

巴菲特並沒有分散投資,他反而找出有内在價值的企業,也就是投資標的。他想知道企業是否具備五項財務智能。簡單講,巴菲特想要找出下列答案:

1這家公司能賺更多錢嗎?

2這家公司具有能保護自身資產的利基嗎?

3這家公司把資金和資源做好預算編列嗎?

4這家公司懂得以錢賺錢並進行擴張嗎?

5這家公司是由一群精明且消息靈通的團隊所經營嗎?

以更簡單的措辭來說,內在價值表示:

1利基。這表示企業具備核心能力,不論景好壞都有辦法賺錢。可口可樂就符合這個條件。

2槓桿。

3可擴展性。一旦産品或事業可以發揮槓桿作用,巴菲特想知道的下一個問題是:「這項槓桿的可擴展性有多大?」

4可預測性。巴菲特想知道的是,營收的可預測性。

財務智能和財務1Q有何不同?

我的答案是:「財務智能是人們用於解決財務問題之心智智能的一部分。財務IQ則是財務智能的評量,可說是的財務智能指標。」

富爸爸說:「答案關乎過去,而能力卻攸關未來。」

解決問題就是通往財富之路。

真正的智能是跟為了有資格解決更大問題並學習解決問題有關,而跟恐懼失敗無關。

增加個人財務智能的最佳方式就是,先找出能讓你的天賦可以成長並發展的環境。其實你要做的事情很簡單,你可以先找出自己想要跟誰一樣,你去圖書館找出這個人的著作,看看他是怎麼致富的,或者你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生活、住怎樣的豪宅,你就從雜誌中翻閱你喜歡的住宅圖片。首要步驟是,有意識地開始刺激你的鏡像神經元,讓它們模仿你所喜愛的生活水準和你想成為的人物。

成功需要某種程度的心智實力與體能實力。如果你可以訓練你的左腦瞭解理財這項主題,讓你的右腦提出創意解决方案,你的潛意識維持在興奮狀態,而非恐懼狀態,然後採取行動,同時願意犯錯與學習,你就能創造奇蹟,就能開發你的天賦。


沒有留言: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