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

認知覺醒

 

看完這本書,以前那個模糊的感覺變真實了,原來寫的心得報告只是摘錄文章而已,從今以後,心得報告要自己想,不能抄,必須利用書中得來的知識去思考,然後寫出自己的認知,再把認知轉化為行動。寫文章就是現在的行動。雖然沒資格說提供給別人知識,但是至少能減少自己的膚淺。以後也不要要求自己一年讀兩百本書了,那只是淺層的學習,可以做到很好,因為可以增加知識的廣度,但是作者的觀點更值得認同,遇到一本好書,就要認真、深入的讀,如果能用在目標上,或行動上,哪怕是一句話、一個詞,這本書就有價值了。但是,閱讀前要先確定,自己人生的目標是什麼?目標多離譜都沒關係,重要的是它是自己內心最渴望的嗎?確定了這一點(其實還是有點模糊),就應該開始行動。

不知道怎麼行動?先閱讀吧!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就是各種選擇的結果,而認知影響選擇,提高並擴大認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閱讀。在邁向目標的道路上,一定會有認知、情緒、行動的模糊狀況,也就是不清楚這樣做對不對?好不好?怎麼改?其實很簡單,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強大的專注力。

耐心體現在自律習慣化,雖然說自律並不能改變人生,真正改變人生的是認知。但是我覺得作者的意思是,自律是必要的,例如書中提到的自控力。為了達成目標,我的自律行動計劃就是早起、冥想、閱讀、運動。本來作者會有提到寫作,但是以前沒有想到,所以不能說是在計劃中。但是從這一篇開始,我將認真的看待我的心得報告。接下來具體的說明我的經歷。

早起:每天早上六點起來,寫下今天的警惕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也不同,我的警惕語是針對我的缺點,提醒自己必須改善的項目。這個習慣堅持一年多了,寫是寫了,不過做得不好,經常會被本能和情緒控制,所以接下來就是靠耐力和自控力了,期待時間能改變自己。當然,這些也寫在警惕語中。

閱讀:從重新開始讀書以來,發現要學的知識太多了,而且到處是資源,包含圖書舘,moocs,公眾號,各種閱讀軟體,例如知乎、得到等等。從2019開始,每年讀書都有超過一百本,2021年開始寫心得部落格。直到閱讀此書,才發現自己的努力還不夠。大部分的書都是去圖書舘借的,因為依據「延遲享樂」原則,我大部分的資金都拿去創造現金流了。另外,每天視頻課在moocs。按照作者的要求,閱讀後要思考,思考後要行動,行動後要改變,改變後要習慣,然後繼續閱讀。


運動:一年多了,每週騎行一次,從一次十幾公里,到現在已經突破九十公里了。每次在新的目標將要達成前,心裏很想放棄的時候,我的理智就會告訴自己,我的目標是什麼?並且提醒自己,《秘密》裏提到的只要想要,就能得到。為了避免認知閉合,在熟悉路線之後,就會規劃新的,難度更大的路線,這是理智腦在工作。跟讀書一樣,運動也是無止境的,有一句很有名的廣告詞是這樣說的:活著就要動。說真的,現在不但已經把騎行當做習慣,還當做樂趣了,也就是作者說的,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去「玩玩玩」,看見自己的進步,心裏並不覺得苦,還感覺有點開心。關於運動,作者說:所以運動不是關鍵,運動後的活動安排及環境刺激才是重點。要達成有效的模式應該這樣:在運動後的一至二個小時内進行高強度、高難度的腦力活動,比如閱讀、解題、背誦、寫作等等,或是一些需要複雜技巧的體力活動,諸如舞蹈、鋼琴,以及參加不同於以往的社交活動,如接觸新的環境、人物或事物,讓新的神經元受到刺激,不斷生長。換句話說,運動之後,腦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驗或挑戰,才能讓自己不斷變「聰明」。這是我目前還沒有做到的。

冥想:這是我做得最差的項目,通常坐不到十分鐘就受不了了,所以還感覺不到好處。當然,這也是必須努力的方向。

還有,每日反思是一個好方法,我會反思,但不是每日,以後就得改改了。

沒有留言: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