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價值投資:從葛拉漢到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策略
VALUE INVESTING
From Graham to Buffett and Beyond
by Bruce C. N. Greenwald
Judd Kahn
Paul D. Sonkin
Michael van Biema
價值評估
任何投資資產的內含價值,皆取決於該資產對於持有者所能夠創造之現金流量的現值。所謂現值(present value),是計算目前與未來發生現金流入與流出的各期淨額,分別按照適當利率,折算為目前價值的總和。(換言之,折現過程需要考慮金錢的時間價值。)
由於現金流量超過一定期限之後(此處假設為10年),通常就難以分别估計,因此習慣上會假設第11年及其後的現金流量,將按照某速度永續成長,而終值(terminal price)就是這些現金流量折算到第10年的價值。所以,終值是等於第11年預估現金流最乘以某個倍數。這個倍數,是1除以資金成本減去永續成長率的差值。(舉例來說,假設資金成本為10%,永續成長率為5%,則倍數將是[1/(10%-5%)]=20)。請注意,這個終值是發生在第10年,所以内含價值計算,需要加總最初10年現金流量的現值,以及終值的現值。
我幾乎是照抄了,實在看不懂→_→誰能預測十年的現金流?
價值評估三要素:資產、盈餘能力、獲利成長。
資產價值
從資產負債表開始觀察。
企業的流動資産減掉全部負債,就是葛拉漢著名的淨流動資産(net-net working capital)。
資產類別的價值,將涉及企業所屬產業未來發展的策略性判斷。所屬產業如果屬於難以存活的夕陽工業,資產價值就需要從清算立場評估。情算價值之間的差距就會大。現金與帳款大致上可以按照帳面價值計算,但廠房設備甚至某些存貨,可能都應該按照廢料計算。至於資產負債表上的商譽與其他無形資產,包括客戶關係、產品設計或併購其他企業所取得的商譽,則毫無價值。
反之,如果我們判斷汽車產業還得以繼續發展,則相關資產應該根據再生產成本(reproduction costs)評估價值,也就是估算福特汽車或其他同業,現在要透過最有效率之方式重置相關資產所需花費的價值。
盈餘能力價值
傳統上,葛拉漢/陶德對於盈餘所做的假設為(1)當期盈餘經過當調整之後,對可持續的(sustainable)分配現金流量;(2)這項盈餘水準,未來保持不變。藉由這些假設,企業的盈餘能力價值(earning power value,簡稱EPV)=調整後盈餘*1/R,其中R代表當期資金成本。由於現金流量假定維持不變,所以成長率G為零。
EPV與資產價值之間的差額,代表相關企業所享有的特許經營權(franchise)。既有業者享有的競爭優勢,即是企業獲利能力免於遭受競爭侵蝕的進入門檻。事實上,這三個名詞大體上都描述相同的現象。經營權的特質,是讓企業得以賺取的報酬超過其資產投資成本。而當EPV大於資産價值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經營權價值。所以,企業的內含價值,如果不是等同於資產的再生產成本或是EPV,就是等於資產價值外加經營權所代表的競爭優勢。
特許經營權,進入門檻,既有業者享有的競爭優勢,這三個概念,基本上代表著相同的東西。
成長價值
企業如果處在完全競爭市場,成長不能創造價值。
唯有當企業的EPV顯著、而且能够持續高於資產價值,其成長才能創造價值。所以,有關於判斷企業特許經營權、競爭優勢、進入門檻等是否可以持續存在,將是評估企業未來成長價值的關鍵議題。再次強調,產業策略與企業內含價值來源之間存在密切關聯。
雖說如此,成長仍是最不確定的價值來源,因此這也是葛拉漢/陶德導向投資人最不願去支付全額價格來取得的價值要素。
投資基本法則:淨現值如果小於零,就不該進行投資。
價值投資人考慮的三種企業內含價值來源,分別為公司資產的再生產成本、任何特許經營權的當期盈餘能力價值,以及特許經營權範圍內的盈餘成長價值。
除非具備相當充分的安全邊際,否則價值投資人不會根據盈餘能力價值進行投資。
成長唯有在特許經營權的範圍內進行,才真正具有價值。
資本回報率 ROIC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營業收益/營運資產,也稱為投入資本回報率、投資資本回報率,是指公司使用資金與相關回報之間的比例。 ROIC 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一個指標。
第二篇主要在說明如何繼續價值評估,真的好難。因此,我只好承認我不是價值投資人。
巴菲特想要的商品,簡單說來就是「完善事業」(good business)。對他而言,這基本上代表了該事業擁有強大的特許經營權,並且得以賺取平均水準以上的股東權益報酬率,所需要的資本投資相對較小,有能力創造現金流量。這些條件聽起來雖然嘮嘮叨叨,然而,想要找到及買進這類企業,實際上並不容易;巴菲特將此比喻為獵取「罕見而移動快速的大象」。
換句話說,不論買進什麼,巴菲特都把投資視為資本配置。
投資家如此思考:我寧願大略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或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強調的就是他人「期望」所帶來的影響。
資本化比率(capitalization rate),代表整體投資的稅前盈餘。
購買股票所支付的價格,應該低於流動資產扣掉所有負債的剩餘價值。
這是一本很難啃的書,要應用書中的方法更難。不過有些概念正是我正在使用的,例如本益比,市淨率,低價等等,另外,還會參考公司規模,負債,現金流量等等基本的財務數據。
這本書也讓我瞭解到,不是所有買入的證券都要長期持有,也有幾個月就賣出的,我想是不是值得長期持有,就看它的價值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