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是的,誰說人是理性的? 例如面對俄烏衝突,歐洲人如果是理性的,怎麼會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制裁俄羅斯?制裁俄羅斯的貓是理性嗎?憑什麼認為歐洲會得到利益?炸燬北溪管道是理性嗎?我也是不理性的人,所以只能提問,沒資格批評。
有比較才好做決定,行銷經常會利用誘餌,引導顧客選擇公司希望顧客選擇的事物。比較利益是另一種不理性,例如一斤雞蛋隔壁賣55,較遠的菜市場賣50,我們會為了五元的優惠,而去較遠的地方買。但是,一台微波爐隔壁賣2010,較遠的商場賣2000,我們可能會買隔壁的。
自然界的銘印(imprinting),類似於行為經濟學的錨定(anchor)。所以東西是否稀有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人感到稀有。就像剛出殼的小鵝,會對第一眼看到的任何會移動的物體產生依賴,注意,是「任何」。人也一樣,只要運用得當,任何數字都可以成為錨定,例如先寫下身份證末兩碼,在旁邊再寫下商品的價格,則末兩碼數字大的人,會比數字小的人出更高的價格,這叫任意連貫性(arbitrary coherence)。
標價本身並不是定錨點,只有當我們根據標價來考慮是否購買某項商品或服務時,標價才會成為定錨點。這就是銘印效果出現的時刻。自此之後,我們願意接受某個價格範圍,不過我們就像受到高空彈跳繩索的拉引一樣,總是會回頭參考原先的定錨點。因此,初始定錨點不但會影響當下的購買決策,也會影響後續的許多購買決策。
消費習慣之所以會形成,一是人類有從眾行為(herding),二是自我因循(self-herding)。
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容易被人操縱,所以是市場價格在影響消費者的支付意願。
免費力量大,大家都知道,拿免費東西的感覺棒極了。「0」不只是個價格,「0」是開啟情緒的快速鍵,是非理性狂熱的源頭。
免費魅力無法擋,即使商品本身沒什麼價值,因為人性天生害怕損失。理性的人應該選擇商品的絕對價值(預期價值減去成本),但是一般人都會選擇相對價值(價值最大是免費)。
既有的社會規範一旦被轉換為市場規範(利益交換),便很難回復,即便市場規範移除也沒用。
企業只能在商言商,但是可以以市場規範為主,社會規範為輔。員工福利本質上都是利益交換,但若能引發員工正面情緒(如榮譽感、興奮感、責任感),企業就可以得到更高的績效。也就是說,福利和饋贈,乍看之下沒有效率,但是在建立長期關係、互惠和正面感覺上仍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亢奮的狀態下,陰暗的自我、本我(id)會取代冷靜、理性的超我(superego),每個人都是雙面人。要改善這種非理性行為,必須學會自制。
人們還有一些不理性的行為:
因循拖延(peocrastination):為了立即的滿足而放棄長期目標。
敝帚自珍:等同於害怕損失。
選擇太多讓人偏離目標。也是害怕損失。
預期心理類似於錨定,或者說先入為主,若認知先於經驗,我們很容易產生偏見。
信念、預期心理,都會產生安慰劑效應,會改變我們對視覺、味覺及其他感官現象的感覺與詮釋之外,也會改變我們的主觀經驗。有時候影響之深,甚至連客觀經驗都會遭受波及。醫生和名人的保證,昂貴的價格,甚至瓶身上的說明,也都會產生安慰劑效應。不過對我而言,打六折的克林姆麪包,吃起來的感覺和原價一樣。
我們常常會將自己小小的不誠實舉動合理化,而且只要有機會就會欺騙。除了欺騙別人,我們也會欺騙自己,看過視錯覺圖片的人都知道,眼見不一定為實。人的六識都會讓自己錯決(decision illusion,決策上的錯覺)。
任何人的六識都要再透過理性去分析,不能盡信,如同我們都能看到每個硬幣都有兩面,卻經常忽略了它的厚度。然而在處理事情時,我們經常只在乎自己認知的那一面,同時認為另一面是不理性的。難道沒有更多其它的答案嗎?
這世界不應該非黑即白,我們應該接受所謂的不可理喻。在猶太人掌控的世界,輿論會有自然的傾向。他們的打手,也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熱衷於使用血腥暴力統治世界。全球化使美國獨霸天下,也讓天下人蒙受其害。天下只有所謂的公平正義,沒有真正的公平正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