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


舊的副標題: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情緒商數,簡稱情商(英語: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縮寫為EI或EQ),是一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由美國心理學家彼德.薩洛維(Peter Salovey)於1991年創立,屬於發展心理學範疇。


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

――亞里斯多德,《尼可馬亥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


唯有用心才能辨識事物的價值,光憑肉眼看不到事物的精髓。

――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對好思索者而言,生命是喜劇;對只憑感覺的人而言,生命是悲劇。

——Horace Walpole

認識邊緣系統〈情緒腦〉



海馬迴 hippocampus

它的形狀酷似海馬,位於顳葉內側,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與學習和記憶的形成有很密切的關係。客觀事實記憶

杏仁核 amygdala

杏仁核位於海馬迴前方,與情緒息息相關,特別是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它也協助處理腦內和情緒相關的學習與記憶經驗。原始生存記憶

視丘 thalamus                              

視丘是大腦的中繼站,許多傳入大腦皮質的感覺訊息,或是由大腦皮質送出的指令,會先到這裡轉換神經元,再接續傳遞。

下視丘 hypothalamus

下視丘是自律神經系統的管制中樞,負責調節身體以適應外在環境的變遷。除了調節體溫、維持新陳代謝、管制內分泌系統之外,也是驅動飢餓、渴、性、睡眠等生理驅力的來源喔!

哈佛教育學院的心理學家嘉納:「時代已經不同,我們對才華的定義應該擴大。教育對孩最大的幫助是引導他們走入適性的領域,使其因潛能得以發揮而獲得最大的成就感。今天我們完全忽略了這個目標,我們實行的是一視同仁的教育,彷佛要把每個人都教育成大學教授,對每個人的評價也都是依據這個狭隘的標準。我們應該做的是減少評比,多花心力找出每個人的天賦加以培養。成功可以有無數種定義,成功的途徑更是千變萬化。」

嘉納提出的兩種智能,他說人際智能的精義是「能夠認知他人的情緒、性情、動機、慾望等,並能做適度的反應」。內省智能則是自我認知的鎖鑰,指的是「能夠認識自己的感覺,辨別其異同,做為個人行為的依據」。

沙洛維EQ下了五大類基本定義:

  1. 認識自身的情緒:不了解自身真實感受的人必然淪為感覺的奴隸
  2. 妥善管理情緒:掌控自如的人則能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發。不求快樂,不避痛苦,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3. 自我激勵:保持高度熱忱是一切成就的動力,能自我激勵人做任何事效率都比較高。這也證明將情感導向積極的目的,是最重要的性向指標,所謂情感的導引是多方面的,包括衝動的克制、延緩立即的滿足、調整情緒以利思考、找出進入神馳境界的途徑等等。
  4. 認知他人的情緒:同理新也是基本的人際技巧,同樣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戴著面具,不讓真情流露,只露出同理心。
  5. 人際關係的管理:充分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常是社會上的佼佼者。要記得自己要什麼


海奇與嘉納指出人際智能的四大要素是:

  • 組織能力。這是領導者的必備技巧,包括群體的動員與協調能力。
  • 協商能力。這種人善於仲裁與排解紛爭,適於發展外交、仲裁、法律、事業購併等長才。表現在小孩子身上則常為同伴排難解紛。
  • 人際聯繋。亦即羅傑所表現的同理心,這人深諳人際關係的藝術,容易認識人而且善體人意。
  • 社交分析。敏於察知他人的情感動機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深刻的親密關係,心理治療師與諮商人員是這種能力發揮到極致的例子,若再加上文學才華,則可成為優秀的小說家或戲劇家。

不設防表達的藝術是避免對事的抱怨流於人身攻擊。最早提倡良性溝通法的海姆・季諾(Haim Ginott)為最佳抱怨模式是XYZ:因為你的X行為,讓我產生Y感受,我希望的是你能改正為Z行為。

實驗發現最有益健康的訴苦模式是:先表達深刻的悲傷、焦慮、憤怒、沮喪等,之後數天慢慢組織成一篇陳述文,從痛苦中找出意義。接下來必須有人願意熱情的傾聽

果然生氣是在懲罰自己

醫生一般都不是很懂心理治療,牙醫就更糟糕了,既然沒有健保,又不做心理治療,像我這樣的,都能夠忍好幾年不去看牙醫

教育不重視情緒識字率(emotional literacy,譯為情緒素養),也不重視財商

如果人人都能暫時擺脫個人的慾望與衝動,必然有助於促進社會的和諧,這表示你更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能真正聆聽別人的心聲,揣想對方的觀點。而同理心是同情、關懷與利他主義的先決條件。站在別人的觀點看事情才能打破固有的偏見,學會寛容與接納異己。在多元社會中更是需要這樣的心態,讓大家能互敬共存,創造更有利的公共對話空間。這也正是民主的真諦。


沒有留言: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