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線獲利之道
散戶投資正典
Stock for the long run
Jeremy J. Siegel
股票與債券報酬相關性
我們可以使用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來衡量某一資產的風險分散能力。理論上,相關係數介於1和+1之間,可以衡量某一資產的報酬率和投資組合報酬率的相關性。相關係數越低,分散風險的能力越大。係數小於零的資産特別適合用來分散風險。資產與投資組合報酬率的相關係數越大,則該資產分散風險的功能就越低。正相關越強,也就是說股票漲,債券利息也漲,這樣就不能分散風險了;如果是負相關,也就是說股票跌,債券利息卻上漲,這多出來的債券利息就可以減輕股票的損失。
紙幣本位制度之下,經濟不景氣則比較可能伴隨著通貨膨漲,而非通貨緊縮,因為政府會想透過擴張性貨政策(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鬆,簡單講,就是狂印鈔票,不管他國死活)來扭轉經濟頹勢。
即使是極端保守型,也可以將資金的22%投入股票並持有五年,持有十年則可以投入39.3%,持有三十年,則可以投入71.4%。
雖然盈餘帶動公司股利政策,但股價一定等於所有未來股利的現值,而不是未來盈餘的現值。今日未付給投資人的盈餘,只有在稍後透過股利或其它現金支付方式發放的情況下,才有價值。以未來盈餘的折現值來計算股價不但大錯特錯,也大大高估了公司的價值。盈餘不會全部分給投資人,因此除了現金股利和回購,其它的盈餘處理方式對投資人並沒有什麼好處,也就等於沒有價值。
衡量股價的基本指標還是回歸到企業藉以發放股利,,並可作為股利折現率的累積盈餘能力。而最佳的盈餘概念,是由標準普爾公司於2002年發展出來的「核心盈餘」概念,它首次將選擇權列為費用,並納入退休金加以調整。至於本益比的倒數:盈利率,則是未來實質股票報酬的絕佳指標。那些從來不發股利的公司要怎麼解釋?
當股利發放率改變時,不宜從歷史盈餘成長率預估未來實質報酬。
快速的經濟成長並不保證高投資報酬。事實上,根據歷史數據,成長緩慢的國家評價較合理,因此酬率會比速長的國家更高。
尤金·法馬(Eugene Fama)和肯·法蘭屈(Ken French)在《金融雜誌》(Journal of Finance)上共同撰文指出,在決定個股報酬率時,有兩個因素要比貝他係數更為重要,那就是股本大小和股票評價。
小型股雖有溢酬,但不代表他們每年、甚或每十年的績效都會勝過大型股。
基本面包股利、盈餘、帳面價值和現金流量。
低於公司基本面水準的股票,叫做價值股(value stock),而那些股價高於公司基本面水準的股票,叫做成長股(growth stock)。在1980年代以前,價值股常被稱為循環股(cyclical stock),這是因為本益比低的股票,常常是那些利潤和景氣週期息息相關的産業。隨風格投資(style investing)的興起,專門投資這類股票的經理人不喜歡「循環」這個名稱,而偏好「價值」一詞。
價值股主要存在於石油、汽車、金融和公共事業等產業。
儘管價值股聽起來沒什麼吸引力,但投資人不該避些股票。(就長期投資而言)價值股的報酬通常要高於成長股。
股利收益率越高,提供給投資人的總報酬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其它股利收益策略:道瓊狗股理論(Dogs of the Dow),或稱道瓊十股(Dow 10),這項策略建議投資人在年底買進道瓊工業指數中,股利收益最高的十檔股票,長抱一整年,並在每年底重複同動作。這些高收益股票通常都是股價跌深,無人青睞的股票。
帳面價值不會隨著資產市值的改變而修正,也未把研發支出資本化。而且,企業價值中,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部分被歸納為智慧財產,因此,未來帳面價值(股價凈值比,price-to-book ratios)將淪為不完備的企業價值指標。
股本小的價值股,投資報酬率優於成長股和大型股;股本大也一樣,但是差距較小。
虧損的IPO遠多於獲利的IPO,這是無庸置疑的。
歷史研究顯示,投資人只要著重上市公司的股本大小和評價,就可以在不提高風險的情況下,創造較高的長線報酬。其中,股利收益率和本益比就是衡量標準。
這本書所說的,不能完全當做投資的準則,因為過去不等於未來。因為小型股會有波段漲勢,讓長期績效超越大型股,可是,在平常,小型股的表現多半落後大型股。價值股在空頭行情裡比較抗跌,,但在多頭行情後期,常常落後成長股。
外匯避險(currency hedge)是指以外幣合約來抵消外幣對美元價格的不預期波動。事實上,有證據顯示,外匯避險反而增加美元報酬的波動性。長線利率走勢主要取決於各國的通膨差距,這種現象叫做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由於股票是實質資產請求權,長線報酬能彌補通膨變化的損失,因此能保護投資人免於匯兌風險。如此一來,長線投資人不值得增加成本去做外匯避險。
就算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偷偷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也絲毫不會改變我的投資策略。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市場之所以只對預期和實際發生的差距做出反應,是因為證券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預期消息。
比預期還要強勁的經濟成長,致使長期和短期利率升。而比預期還要疲軟的經濟成長,則致使利率下跌。
華爾街有句老諺語,可以貼切地描述成功投資法則:「砍掉你的虧損投資,讓你的賺錢的投資好好發揮。」
基本面加權(以公司經營狀況良好為基礎)的投資組合也許能夠彌補市值加權指數的不足之處。
成功投資指南
1.期望值要符合歷史經驗。過去兩百年來,歷史顯示,經通膨調整後的股票平均報酬率是6.8%,賣出時的本益比約為15。本益比15就賣?
2.股票報酬率長線比短線穩定。時間拉長,投資人能從股票中攤平通膨損失,而債券就剛好相反。因此,隨著投資人的投資期越來越長,該將資產中的絕大部分投資於股票市場。
3.將投資組合中的極大比重分配在低成本的全球性指數型基金。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和指數型共同基金可以參考。
4.在股票投資組合中,撥出至少三分一來投資全球股票(ADR?),也就是那些總部不在美國的公司。高成長國家的股價常常過高,投資報酬率比較差。(中國?作者是指股價,不是指數)
5.從歷史來看,價值型股價——低本益比、高股利收益率——不但報酬高於成長型股票,而且風險較低。買進消極管理的價值型股價指數型投資組合、或者最近開始流行的基本面加權指數基金,讓你的投資組合側重價值。
6.最後,訂出嚴格規定,讓你的投資組合維持在正軌,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一時的情緒,則更要謹守規定。如果你對市場倍感焦慮,請坐下來,重新閱讀本書頭兩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