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楔利耶(Louis Bachelier, 1870-1946)
對沖基金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方式,跟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居民大同小異。買進股票、同時賣出股票期貨,就好比種大麥的同時,已賣出大麥期貨。賣出股票期貨形同先買張保險,以免未來遭受跌價損失。
對沖基金操盤手的英文昵稱叫quants。〔中文版注:quant是quantitative analysts的縮寫,意思是計量分析師、金融工程師。中文比照駭客(hacker)的譯法,譯為寬客。〕
大數法則(英語:Law of large numbers)又稱大數定律、大數律:當銅板出現人頭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而你擲了無限次銅板的話,則其中一定有一半數出現人頭。樣本數量越多,則其算術平均值就有越高的機率接近期望值。
愛因斯坦深入研究的粒子軌跡,其實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的一種形式。布朗運動一詞是因為蘇格蘭植物學家布朗(Robert Brwon)在1826 年觀察到農作物的花粉,會在水中隨機漂浮而據以命名。數學界多半會用隨機漫步(random walk)描述。
丁伯根(Jan Tinbergen, 1903-1994)曾經說過,如果一家企業薪資待遇最高與最低之間的差距超過五倍的話,該企業的生產力就會降低。
真正呈現常態分佈的是投資報酬率(rate of return),而不是股價本身。個股股價可能的分布狀況趨近於所謂的對數常態分佈(log-normal distribution) 。
心理認知外在的刺激變化,並不取決於絕對的變化幅度,而取決於相對於初始狀態的變化幅度。
所以奥斯本觀察到的現象——「投資人在意變動比率的程度(投資報酬率)高於變動的絕對值(股價變動)」。
奧斯本的布朗運動擴充版(extended Brownian motion)的數理模型。奧斯本跟另一位研究同仁在 1960年代中期,證明股價在不同時點上揚的機率未必等於下跌的機率。你應該還記得布朗運動的基本假設是:股價上揚或下跌的機率是一樣的。但是奧斯本證明當股價略微上揚後,接下來回跌的機率會比繼續上揚還高;相同的道理,如果股價一開始走跌,下一波交易就很有可能會抬升股價;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經過,金融市場交替往反方向移的可能性,高過持續往同一個方向移動。另外,如果股價已經朝同一個方移動兩次的話,接下來繼續往同一個方向移動的機率,就比之前只有單次移動的可能性高。
曼德布洛特(Benoit Mandelbrot, 1924-2010)碎形幾何(fractal geometry)開山始祖。
海岸線悖論(coastline paradox):無論你用多短的尺去量,量出來的結果永遠比真正的海岸線還短。
賭馬所謂的勝率,例如五比九=9/(5+9)=64%
預期獲利的算法是把彩金(如果某匹馬的勝算是「b比1」的話,b就是賭贏將獲取的彩金)乘以你根據片段資訊認為可能獲勝的機率p後,減去你(同樣根據片段資訊)認為可能賭輸的機率q(q=1-p)。接下來,要算出該如何適當分配手頭上的賭本時,只要把預期獲利除以彩金就可以了。
這個計算方法,就叫做凱利(John Larry Kelly Jr., 1923-1965)準則(Kelly criterion)或凱利下注比率(Kelly bet size)。你應該依照下面這個公式算出的比率,來分配賭本:
下注比率 = 預期獲利/彩金=(bp-q)/b
風險對沖(Delta hedging),英文多數用Risk Hedging,是指通過投資或購買與標的資產(Underlying Asset)收益波動負相關的某種資產或衍生產品,來沖銷標的資產潛在的風險損失的一種風險管理策略。如:資產組合、多種外幣結算、戰略上的分散經營、套期保值等。
勞倫茲(Edward Lorenz,1917-2008)也指出,混沌系統還是有一定的秩序:如果把物體依照微分方程的運動軌跡描繪出來,就可以觀察到裡頭所包含的規律,由於這些規律的模式似乎可以補抓物體運動的軌跡,因此也稱為吸子(attractor)。以轉輪盤為例,所謂的吸子就是輪盤上不同的數字槽。
創立公司不比製造收音機或摩托車引擎,也不是利用電腦挑戰轉輪盤,不過有些共通的技巧還是一樣適用:要有遠見看出如何用新的方式,把各種元素整合在一起,在達成目標前要有耐心反覆不斷修修補補,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孜孜矻矻的毅力。
統計套利(statistical arbitrage),看重的是某些股票在短暫失去一些統計特徵後(例:X1股票漲X2不漲,或者某貨幣與某期貨有連動性),會不會再次回復原貌(X2後來也會漲到X1的幅度)。配對交易(pairs trading)又稱價差交易,就是一種統計套利的典型做法。操作配對交易之前,要先觀察某些公司的股票價格之間,是不是經常保有高度的連動性――統計學的術語叫相關性(correlation) 。
羊群效應(herding effect),又稱從眾效應。
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不受物質原本隨機或不相干的狀態影響,只要處於自我組織的狀態下,物質内部就會整合出共同反應―—任一部位受到壓力,都會逐漸發展成全體受到壓力後才會有的反應。
當我們處於一個狂野的隨機性系統時,採任何一種數理模型都是不智之舉,因為這些數理模型早就排除了金融市場最重要的一種現象:災難性崩盤。在此之前,會持續發生一些看似沒有關聯的小事件,就是這些看似無關的事件慢慢的聚集在一起,而且還有對數週期(log periodic)的特徵,最終導致系統崩潰(臨界事件,critical event),我想知道的是,怎麼去發現這些小事件,怎麼看出這些會影響系統。
索耐特近來也用一個專有名詞說明極端事件:不叫黑天鵝,而叫龍王(dragon king)。
索耐特並不認為所有黑天鵝都是龍王偽裝的,也不認為所有市場崩盤都是可以預測的,不過他認為很多看似黑天鵝神出鬼没的現象,其實都可以在事前找到跡象,而且大多數會以對數期的模式呈現。這些跡象只會在正回饋與放大過程相輔相成的時候出現,如果再配上自我組織的結構,就會產生爆炸性的後果,難以善了。
寇斯定理(英語:Coase theorem),描敍一個經濟體系內部的資源配置與產出,在外部性存在的情形下,其經濟效率所可能受到的影響。其核心思想是交易成本。羅伯特.庫特(Robert Cooter):「從強調交易成本解釋的角度說,寇斯定理可以描述如下:只要交易成本等於零,法定權利(即產權)的初始配置並不影響效率。」
社會選擇理論(social choice theory)中,非常著名的亞羅不可能定理(At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其基本論點是:一群人如果想從三、四個選項中挑出一項,則沒有任何一種投票機制可以讓群體的偏好排序,完全符合其中個人的偏好排序。例如:不論從哪個立場出發,(判決之後)最終的協商成果都一樣:(原告和被告)雙方最終達成的共識,都會讓彼此的獲利極大化。
用物理學家的態度思考問題,要懂得質疑模型的假設條件,不停尋找操盤策略的理論模型有何缺漏之處。
拉丁古諺:「想醫治重症就必須下猛藥」(Extremis malis extrema remedia);面對困境的時候,兵行險著,才能有出制勝的效果。
所有的理論都能夠,而且應該被質疑,一昧的信任就會招來可怕的後果。文明的進步就是因為有質疑。保持思考,不斷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