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0

洞見趨勢

NON-OBVIOUS MEGATRENDS

HOW TO SEE WHAT OTHERS MISS AND PREDICT THE FUTURE


洞見思考者的五種心態

善於觀察

  • 發現別人遺漏的細節

充滿好奇

  • 永遠抱持求知慾

彈性變動

  • 不拘泥,勇於前進

謹慎思考

  • 花時間多沈思

保持優雅

  • 精心打造符合美感的點子

趨勢就是觀察快速發展的現狀,以策展手法篩選彙整後做出的結論。

發現趨勢:稻草堆彙整法

1.收集:收集有趣的點子

關鍵在於,你必須提醒自己當初收藏這些故事時最讓自己感興趣的是哪些重點?

發現故事的特點,還有當時的想法,而這些能幹什麼用?想不出來沒關係。

2.分組:把資訊分門別類整理好

分組時可能的問題:

  • 這些故事內容關於哪些族群?
  • 這些故事揭露了哪些隱性的人類需求或人類行為?
  • 這些故事哪裡有趣?可以做為哪些主題的事例?
  • 資料中描述的現象如何影響不同產業?
  • 這個故事有什麽讓人覺得有趣的特質或元素?

有想法?馬上記下來!

3.提升:辨識出範圍更廣的主題

想提煉某個類別的點子:

  • 這個類別的點子哪裡最讓我感興趣?
  • 這些故事裡有哪些我之前沒發現的隱藏意涵?
  • 這些故事之間存在哪些更廣泛的共同議題?
  • 如何將來自不同産業的故事結合成一個想法?

提煉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

4.命名:創造優雅的描述方式

好記好念壓頭韻,例如可伶可俐。

來一點轉折,例如不完美變成非完美。

5.驗證:不帶偏見的確認

想要知道一項趨勢是否能經過時間考驗,可以透過回答以下問題檢驗它的各項關鍵要素:

  • 想法:優秀的趨勢靈感本身應該簡練、有意義卻不過度簡化的描述文化、商業或人類行為的獨特變動
    • 想法本身特別到足以脱穎而出?
    • 是否有人發表過關於這項趨勢的研究?

  • 影響:優秀的趨勢會讓人們改變行為模式,也能夠引領公司改變銷售的產品或方式
    • 媒體是否開始報導這項趨勢,宣稱大眾及業界都開始據此改變行為?
    • 是否有聰明又及早行動的公司開始想辦法應對這股趨勢?
  • 加速程度:優秀的趨勢通常都會快速影響商業、消費者及社會行為,並呈現持續成長的態勢
    • 這項趨勢是否跨足多種產業界?
    • 這項趨勢是否會在可預見未來中持續產生影響?

你可能會在「驗證」這個步驟裡發現某些趨勢想法不符合以上要素,請果斷抛棄這些點子。雖然很殘忍,但拋開這些點子將協助你進一步精煉自己的洞見。

趨勢可能來自多種產業的商業模式或消費者行為,而不是自己熟悉的產業

洞見趨勢能夠為你判別應該考慮放棄現有的産品線,還是繼續堅持在尚未獲得成功的方向上,也能建議你應該把事業重心轉移到學習新技巧。找到思維的交集點就能你擁有接收這些訊息,並且做出結論的能力,這種思考方式能夠連結來自毫無關聯的各種産業之中截然不同的概念及價值,藉以產生新想法或產品。

以下為四種有效產生思維交集的方式:

  • 關注相同之處。
  • 勇於接受意外發現的點子。
  • 涉足不熟悉的地方。
  • 接納各種可能性。

化趨勢為行動的指南:運用趨勢的五個秘訣

與客戶產生連結

帶來更多銷售額以及客戶忠誠度

分享故事

讓行銷方式以及銷售行為背後呈現的訊息更有影響力

加深公司文化

提升員工的敬業度並招攬人才

隨時發展策略

接受突破並為未來做好準備

發展個人職業生涯

建立個人品牌,增進個人聲譽

如何運用「流動型商業模式」

利用像腦筋急轉彎一樣的問題,能夠鼓勵我們跳脫舒適圈去思考,並且在產業之間的「模糊界線」中找到新點子。其中有些點子可能會看起來很牽強或根本難以實行,但是這些子在你努力嘗試從瘋狂的發想一路推演至可行想法的過程中,勢必能帶你找到能夠實際付諸行動的點子。

跳脫產品本身之外思考才能想出全新的商業模式,才有機會整合更大的目標,為客戶提供更完美也更滿意的體驗。

惹人愛經濟學

廠商藉由制定政策及自家員工的組成使產品及服務變得更人性化,這些企業不僅抱持更速大的目標,也使自身符合消費者的個人喜好,比忽略同理心重要性的競爭對手獲得更多優勢。

美第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

是指在思想、觀念和文化的交匯點上爆發出靈感。意思是當思想立足於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文化的交叉點上,將現有的各種概念聯繫在一起,可能組成大量不同凡響的新想法。

店面劇場化

目的是提升客戶來店體驗。

快速創業

有好點子才行。

翻轉零售產業

提升店內體驗,打造品牌好感度,網絡消費管道整合。

網絡衝動購物

利用即時的行銷手法及聰明的介面設計引誘消費者在網絡上做出受情緒驅使而購物的衝動決定。

策略性的引入關注

超富族群

幫助有錢人回饋社會。


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多觀察、少批判、用心傾聽。


20220126

華爾街的物理學


巴楔利耶(Louis Bachelier, 1870-1946)

對沖基金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方式,跟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居民大同小異。買進股票、同時賣出股票期貨,就好比種大麥的同時,已賣出大麥期貨。賣出股票期貨形同先買張保險,以免未來遭受跌價損失。

對沖基金操盤手的英文昵稱叫quants。〔中文版注:quant是quantitative analysts的縮寫,意思是計量分析師、金融工程師。中文比照駭客(hacker)的譯法,譯為寬客。〕

大數法則(英語:Law of large numbers)又稱大數定律、大數律:當銅板出現人頭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而你擲了無限次銅板的話,則其中一定有一半數出現人頭。樣本數量越多,則其算術平均值就有越高的機率接近期望值

愛因斯坦深入研究的粒子軌跡,其實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的一種形式。布朗運動一詞是因為蘇格蘭植物學家布朗(Robert Brwon)在1826 年觀察到農作物的花粉,會在水中隨機漂浮而據以命名。數學界多半會用隨機漫步(random walk)描述。

丁伯根(Jan Tinbergen, 1903-1994)曾經說過,如果一家企業薪資待遇最高與最低之間的差距超過五倍的話,該企業的生產力就會降低。

真正呈現常態分佈的是投資報酬率(rate of return),而不是股價本身。個股股價可能的分布狀況趨近於所謂的對數常態分佈(log-normal distribution) 。

心理認知外在的刺激變化,並不取決於絕對的變化幅度,而取決於相對於初始狀態的變化幅度。

所以奥斯本觀察到的現象——「投資人在意變動比率的程度(投資報酬率)高於變動的絕對值(股價變動)」。

奧斯本的布朗運動擴充版(extended Brownian motion)的數理模型。奧斯本跟另一位研究同仁在 1960年代中期,證明股價在不同時點上揚的機率未必等於下跌的機率。你應該還記得布朗運動的基本假設是:股價上揚或下跌的機率是一樣的。但是奧斯本證明當股價略微上揚後,接下來回跌的機率會比繼續上揚還高;相同的道理,如果股價一開始走跌,下一波交易就很有可能會抬升股價;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經過,金融市場交替往反方向移的可能性,高過持續往同一個方向移動。另外,如果股價已經朝同一個方移動兩次的話,接下來繼續往同一個方向移動的機率,就比之前只有單次移動的可能性高。

曼德布洛特(Benoit Mandelbrot, 1924-2010)碎形幾何(fractal geometry)開山始祖。

海岸線悖論(coastline paradox):無論你用多短的尺去量,量出來的結果永遠比真正的海岸線還短。

賭馬所謂的勝率,例如五比九=9/(5+9)=64%

預期獲利的算法是把彩金(如果某匹馬的勝算是「b比1」的話,b就是賭贏將獲取的彩金)乘以你根據片段資訊認為可能獲勝的機率p後,減去你(同樣根據片段資訊)認為可能賭輸的機率q(q=1-p)。接下來,要算出該如何適當分配手頭上的賭本時,只要把預期獲利除以彩金就可以了。

這個計算方法,就叫做凱利(John Larry Kelly Jr., 1923-1965)準則(Kelly criterion)或凱利下注比率(Kelly bet size)。你應該依照下面這個公式算出的比率,來分配賭本:

下注比率 = 預期獲利/彩金=(bp-q)/b

風險對沖(Delta hedging),英文多數用Risk Hedging,是指通過投資或購買與標的資產(Underlying Asset)收益波動負相關的某種資產或衍生產品,來沖銷標的資產潛在的風險損失的一種風險管理策略。如:資產組合、多種外幣結算、戰略上的分散經營、套期保值等。

勞倫茲(Edward Lorenz,1917-2008)也指出,混沌系統還是有一定的秩序:如果把物體依照微分方程的運動軌跡描繪出來,就可以觀察到裡頭所包含的規律,由於這些規律的模式似乎可以補抓物體運動的軌跡,因此也稱為吸子(attractor)。以轉輪盤為例,所謂的吸子就是輪盤上不同的數字槽。

創立公司不比製造收音機或摩托車引擎,也不是利用電腦挑戰轉輪盤,不過有些共通的技巧還是一樣適用:要有遠見看出如何用新的方式,把各種元素整合在一起,在達成目標前要有耐心反覆不斷修修補補,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孜孜矻矻的毅力。

統計套利(statistical arbitrage),看重的是某些股票在短暫失去一些統計特徵後(例:X1股票漲X2不漲,或者某貨幣與某期貨有連動性),會不會再次回復原貌(X2後來也會漲到X1的幅度)。配對交易(pairs trading)又稱價差交易,就是一種統計套利的典型做法。操作配對交易之前,要先觀察某些公司的股票價格之間,是不是經常保有高度的連動性――統計學的術語叫相關性(correlation) 。

羊群效應(herding effect),又稱從眾效應。

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不受物質原本隨機或不相干的狀態影響,只要處於自我組織的狀態下,物質内部就會整合出共同反應―—任一部位受到壓力,都會逐漸發展成全體受到壓力後才會有的反應。

當我們處於一個狂野的隨機性系統時,採任何一種數理模型都是不智之舉,因為這些數理模型早就排除了金融市場最重要的一種現象:災難性崩盤。在此之前,會持續發生一些看似沒有關聯的小事件,就是這些看似無關的事件慢慢的聚集在一起,而且還有對數週期(log periodic)的特徵,最終導致系統崩潰(臨界事件,critical event),我想知道的是,怎麼去發現這些小事件,怎麼看出這些會影響系統。

索耐特近來也用一個專有名詞說明極端事件:不叫黑天鵝,而叫龍王(dragon king)。

索耐特並不認為所有黑天鵝都是龍王偽裝的,也不認為所有市場崩盤都是可以預測的,不過他認為很多看似黑天鵝神出鬼没的現象,其實都可以在事前找到跡象,而且大多數會以對數期的模式呈現。這些跡象只會在正回饋與放大過程相輔相成的時候出現,如果再配上自我組織的結構,就會產生爆炸性的後果,難以善了。

寇斯定理(英語:Coase theorem),描敍一個經濟體系內部的資源配置與產出,在外部性存在的情形下,其經濟效率所可能受到的影響。其核心思想是交易成本。羅伯特.庫特(Robert Cooter):「從強調交易成本解釋的角度說,寇斯定理可以描述如下:只要交易成本等於零,法定權利(即產權)的初始配置並不影響效率。」

社會選擇理論(social choice theory)中,非常著名的亞羅不可能定理(At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其基本論點是:一群人如果想從三、四個選項中挑出一項,則沒有任何一種投票機制可以讓群體的偏好排序,完全符合其中個人的偏好排序。例如:不論從哪個立場出發,(判決之後)最終的協商成果都一樣:(原告和被告)雙方最終達成的共識,都會讓彼此的獲利極大化。

用物理學家的態度思考問題,要懂得質疑模型的假設條件,不停尋找操盤策略的理論模型有何缺漏之處。

拉丁古諺:「想醫治重症就必須下猛藥」(Extremis malis extrema remedia);面對困境的時候,兵行險著,才能有出制勝的效果。

所有的理論都能夠,而且應該被質疑,一昧的信任就會招來可怕的後果。文明的進步就是因為有質疑。保持思考,不斷學習。

20220120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


舊的副標題: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情緒商數,簡稱情商(英語: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縮寫為EI或EQ),是一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由美國心理學家彼德.薩洛維(Peter Salovey)於1991年創立,屬於發展心理學範疇。


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

――亞里斯多德,《尼可馬亥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


唯有用心才能辨識事物的價值,光憑肉眼看不到事物的精髓。

――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對好思索者而言,生命是喜劇;對只憑感覺的人而言,生命是悲劇。

——Horace Walpole

認識邊緣系統〈情緒腦〉



海馬迴 hippocampus

它的形狀酷似海馬,位於顳葉內側,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與學習和記憶的形成有很密切的關係。客觀事實記憶

杏仁核 amygdala

杏仁核位於海馬迴前方,與情緒息息相關,特別是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它也協助處理腦內和情緒相關的學習與記憶經驗。原始生存記憶

視丘 thalamus                              

視丘是大腦的中繼站,許多傳入大腦皮質的感覺訊息,或是由大腦皮質送出的指令,會先到這裡轉換神經元,再接續傳遞。

下視丘 hypothalamus

下視丘是自律神經系統的管制中樞,負責調節身體以適應外在環境的變遷。除了調節體溫、維持新陳代謝、管制內分泌系統之外,也是驅動飢餓、渴、性、睡眠等生理驅力的來源喔!

哈佛教育學院的心理學家嘉納:「時代已經不同,我們對才華的定義應該擴大。教育對孩最大的幫助是引導他們走入適性的領域,使其因潛能得以發揮而獲得最大的成就感。今天我們完全忽略了這個目標,我們實行的是一視同仁的教育,彷佛要把每個人都教育成大學教授,對每個人的評價也都是依據這個狭隘的標準。我們應該做的是減少評比,多花心力找出每個人的天賦加以培養。成功可以有無數種定義,成功的途徑更是千變萬化。」

嘉納提出的兩種智能,他說人際智能的精義是「能夠認知他人的情緒、性情、動機、慾望等,並能做適度的反應」。內省智能則是自我認知的鎖鑰,指的是「能夠認識自己的感覺,辨別其異同,做為個人行為的依據」。

沙洛維EQ下了五大類基本定義:

  1. 認識自身的情緒:不了解自身真實感受的人必然淪為感覺的奴隸
  2. 妥善管理情緒:掌控自如的人則能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發。不求快樂,不避痛苦,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3. 自我激勵:保持高度熱忱是一切成就的動力,能自我激勵人做任何事效率都比較高。這也證明將情感導向積極的目的,是最重要的性向指標,所謂情感的導引是多方面的,包括衝動的克制、延緩立即的滿足、調整情緒以利思考、找出進入神馳境界的途徑等等。
  4. 認知他人的情緒:同理新也是基本的人際技巧,同樣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戴著面具,不讓真情流露,只露出同理心。
  5. 人際關係的管理:充分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常是社會上的佼佼者。要記得自己要什麼


海奇與嘉納指出人際智能的四大要素是:

  • 組織能力。這是領導者的必備技巧,包括群體的動員與協調能力。
  • 協商能力。這種人善於仲裁與排解紛爭,適於發展外交、仲裁、法律、事業購併等長才。表現在小孩子身上則常為同伴排難解紛。
  • 人際聯繋。亦即羅傑所表現的同理心,這人深諳人際關係的藝術,容易認識人而且善體人意。
  • 社交分析。敏於察知他人的情感動機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深刻的親密關係,心理治療師與諮商人員是這種能力發揮到極致的例子,若再加上文學才華,則可成為優秀的小說家或戲劇家。

不設防表達的藝術是避免對事的抱怨流於人身攻擊。最早提倡良性溝通法的海姆・季諾(Haim Ginott)為最佳抱怨模式是XYZ:因為你的X行為,讓我產生Y感受,我希望的是你能改正為Z行為。

實驗發現最有益健康的訴苦模式是:先表達深刻的悲傷、焦慮、憤怒、沮喪等,之後數天慢慢組織成一篇陳述文,從痛苦中找出意義。接下來必須有人願意熱情的傾聽

果然生氣是在懲罰自己

醫生一般都不是很懂心理治療,牙醫就更糟糕了,既然沒有健保,又不做心理治療,像我這樣的,都能夠忍好幾年不去看牙醫

教育不重視情緒識字率(emotional literacy,譯為情緒素養),也不重視財商

如果人人都能暫時擺脫個人的慾望與衝動,必然有助於促進社會的和諧,這表示你更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能真正聆聽別人的心聲,揣想對方的觀點。而同理心是同情、關懷與利他主義的先決條件。站在別人的觀點看事情才能打破固有的偏見,學會寛容與接納異己。在多元社會中更是需要這樣的心態,讓大家能互敬共存,創造更有利的公共對話空間。這也正是民主的真諦。


20220113

長線獲利之道:散戶投資正典2008

長線獲利之道

散戶投資正典

Stock for the long run

Jeremy J. Siegel


紙幣本位制若管理得當,將能有效防止金本位難招架的金融業恐慌和嚴重不景氣,同時又能像過去二十年來的情況一樣,將通膨降到非常溫和的水準。但是遇到人就不一樣了,尤其是政客和擁有資本的人

股票與債券報酬相關性

我們可以使用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來衡量某一資產的風險分散能力。理論上,相關係數介於1和+1之間,可以衡量某一資產的報酬率和投資組合報酬率的相關性。相關係數越低,分散風險的能力越大。係數小於零的資産特別適合用來分散風險。資產與投資組合報酬率的相關係數越大,則該資產分散風險的功能就越低。正相關越強,也就是說股票漲,債券利息也漲,這樣就不能分散風險了;如果是負相關,也就是說股票跌,債券利息卻上漲,這多出來的債券利息就可以減輕股票的損失

紙幣本位制度之下,經濟不景氣則比較可能伴隨著通貨膨漲,而非通貨緊縮,因為政府會想透過擴張性貨政策(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鬆,簡單講,就是狂印鈔票,不管他國死活)來扭轉經濟頹勢。

即使是極端保守型,也可以將資金的22%投入股票並持有五年,持有十年則可以投入39.3%,持有三十年,則可以投入71.4%

雖然盈餘帶動公司股利政策,但股價一定等於所有未來股利的現值,而不是未來盈餘的現值。今日未付給投資人的盈餘,只有在稍後透過股利或其它現金支付方式發放的情況下,才有價值。以未來盈餘的折現值來計算股價不但大錯特錯,也大大高估了公司的價值。盈餘不會全部分給投資人,因此除了現金股利和回購,其它的盈餘處理方式對投資人並沒有什麼好處,也就等於沒有價值。

衡量股價的基本指標還是回歸到企業藉以發放股利,,並可作為股利折現率的累積盈餘能力。而最佳的盈餘概念,是由標準普爾公司於2002年發展出來的「核心盈餘」概念,它首次將選擇權列為費用,並納入退休金加以調整。至於本益比的倒數:盈利率,則是未來實質股票報酬的絕佳指標。那些從來不發股利的公司要怎麼解釋

當股利發放率改變時,不宜從歷史盈餘成長率預估未來實質報酬。

快速的經濟成長並不保證高投資報酬。事實上,根據歷史數據,成長緩慢的國家評價較合理,因此酬率會比速長的國家更高。

尤金·法馬(Eugene Fama)和肯·法蘭屈(Ken French)在《金融雜誌》(Journal of Finance)上共同撰文指出,在決定個股報酬率時,有兩個因素要比貝他係數更為重要,那就是股本大小和股票評價。

小型股雖有溢酬,但不代表他們每年、甚或每十年的績效都會勝過大型股。

基本面包股利、盈餘、帳面價值和現金流量。

低於公司基本面水準的股票,叫做價值股(value stock),而那些股價高於公司基本面水準的股票,叫做成長股(growth stock)。在1980年代以前,價值股常被稱為循環股(cyclical stock),這是因為本益比低的股票,常常是那些利潤和景氣週期息息相關的産業。隨風格投資(style investing)的興起,專門投資這類股票的經理人不喜歡「循環」這個名稱,而偏好「價值」一詞。

價值股主要存在於石油、汽車、金融和公共事業等產業。

儘管價值股聽起來沒什麼吸引力,但投資人不該避些股票。(就長期投資而言)價值股的報酬通常要高於成長股。

股利收益率越高,提供給投資人的總報酬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其它股利收益策略:道瓊狗股理論(Dogs of the Dow),或稱道瓊十股(Dow 10),這項策略建議投資人在年底買進道瓊工業指數中,股利收益最高的十檔股票,長抱一整年,並在每年底重複同動作。這些高收益股票通常都是股價跌深,無人青睞的股票。

帳面價值不會隨著資產市值的改變而修正,也未把研發支出資本化。而且,企業價值中,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部分被歸納為智慧財產,因此,未來帳面價值(股價凈值比,price-to-book ratios)將淪為不完備的企業價值指標。

股本小的價值股,投資報酬率優於成長股和大型股;股本大也一樣,但是差距較小。

虧損的IPO遠多於獲利的IPO,這是無庸置疑的。

歷史研究顯示,投資人只要著重上市公司的股本大小和評價,就可以在不提高風險的情況下,創造較高的長線報酬。其中,股利收益率和本益比就是衡量標準。

這本書所說的,不能完全當做投資的準則,因為過去不等於未來。因為小型股會有波段漲勢,讓長期績效超越大型股,可是,在平常,小型股的表現多半落後大型股。價值股在空頭行情裡比較抗跌,,但在多頭行情後期,常常落後成長股。

外匯避險(currency hedge)是指以外幣合約來抵消外幣對美元價格的不預期波動。事實上,有證據顯示,外匯避險反而增加美元報酬的波動性。長線利率走勢主要取決於各國的通膨差距,這種現象叫做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由於股票是實質資產請求權,長線報酬能彌補通膨變化的損失,因此能保護投資人免於匯兌風險。如此一來,長線投資人不值得增加成本去做外匯避險。

就算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偷偷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也絲毫不會改變我的投資策略。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市場之所以只對預期和實際發生的差距做出反應,是因為證券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預期消息。

比預期還要強勁的經濟成長,致使長期和短期利率升。而比預期還要疲軟的經濟成長,則致使利率下跌。

華爾街有句老諺語,可以貼切地描述成功投資法則:「砍掉你的虧損投資,讓你的賺錢的投資好好發揮。」

基本面加權(以公司經營狀況良好為基礎)的投資組合也許能夠彌補市值加權指數的不足之處。

成功投資指南

1.期望值要符合歷史經驗。過去兩百年來,歷史顯示,經通膨調整後的股票平均報酬率是6.8%,賣出時的本益比約為15。本益比15就賣?

2.股票報酬率長線比短線穩定。時間拉長,投資人能從股票中攤平通膨損失,而債券就剛好相反。因此,隨著投資人的投資期越來越長,該將資產中的絕大部分投資於股票市場。

3.將投資組合中的極大比重分配在低成本的全球性指數型基金。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和指數型共同基金可以參考

4.在股票投資組合中,撥出至少三分一來投資全球股票(ADR?),也就是那些總部不在美國的公司。高成長國家的股價常常過高,投資報酬率比較差。(中國?作者是指股價,不是指數)

5.從歷史來看,價值型股價——低本益比、高股利收益率——不但報酬高於成長型股票,而且風險較低。買進消極管理的價值型股價指數型投資組合、或者最近開始流行的基本面加權指數基金,讓你的投資組合側重價值。

6.最後,訂出嚴格規定,讓你的投資組合維持在正軌,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一時的情緒,則更要謹守規定。如果你對市場倍感焦慮,請坐下來,重新閱讀本書頭兩章。

20220111

今生與師父有約



如何用方法調整身心、安定身心。通常我坐下以後,首先調整身體的姿勢,接著開始數息,然後放鬆,使重心往下,收於丹田。這有點像止觀,也是默照,是我一直在用的方法;從數呼吸開始,直到心安定、沈澱,接下來就像默照。

心中不起惡念是智慧,身口沒有邪行是慈悲。悲智並運便是菩薩道,福慧兩足的便成無上佛果。菩薩道要從眾生群中求,把人做好了成佛也不遠。

時間不存在,回憶又是什麼?


從0到1

 

什麼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但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德國哲學家尼采(在瘋前)寫道:「瘋狂少見於個人,但在團體、政黨、國家和時代來說卻常態。」

對於2000年網路產業經歷泡沫之後,經濟專家總結的四大教訓 (見以下左側),作者持十分懷疑的態度(見以下右側)。

  • 循序漸進 ⇆ 大膽冒險比無聊瑣碎好
  • 保持精簡有彈性 ⇆ 壞計畫比沒計畫好
  • 面對競爭求取進步 ⇆ 競爭市場賺不到錢
  • 專注在產品,而非專注銷售 ⇆ 銷售與產品一樣重要

思考一下,什麼才是正確的

最成功的企業會先占據一個特定的利基市場(可能很小還不賺錢),然後擴展到相近的市場(但是要注意現金流)。成功的企業都有個類似的創業故事,他們都是由核心事業逐步向外擴展。

冪次法則(powerlaw)是一個宇宙法則,宇宙最強大的力量,會取這樣的名字是因為指數方程式可以描述嚴重失衡的分配,它完整定義我們的周遭環境,而我們通常不會留意。可以解釋為長尾理論裡的那條曲線,類似80/20法則,例如極少數創投能成功,多數失敗

有沒有很重要但還沒有標準化和制度化的領域?

身為創業者,你的首要工作是把第一件事做對,因為你無法在有缺陷的基礎上建立偉大的公司。

在一開始創業的時候,最先也是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找搭擋。

分辨出以下三件事情,可以幫助你找出公司可能(因為分工不當而)出錯的來源:

  • 所有權(Ownership):在法律上,誰擁有公司股權?
  • 經營權(Possession):誰實際上負責公司的日常營運?
  • 控制權(Control):誰真正負責督導公司事務。

病毒式行銷

如果一項產品的核心功能可以鼓勵使用者邀請親朋好友也變成使用者,那這項產品就可以如病毒一樣散播,這是臉書和PayPal快速成長的原因。

做「不一樣」的事才真的對社會有益,這也是允許企業獨占一個新市場、賺取利潤的原因。有些好的方案可能被忽略,沒有被群眾大力鼓吹,而最適合投入努力的常常是沒人想解決的問題。

經營自己的想法,我來得太慢了,但是不能放棄,因為我還活著,未來會怎樣?我管不著,只有專注現在,今天我做得怎樣,是朝著目標的嗎?什麼地方不對?要如何改進?明天該怎麼做

20220108

從0到1的發想術


基礎篇 「從0到1」的十一種思考方式

1.如何正確掌握消費者的需求

SDF/戰略上的自由度(Strategic Degrees of Freedom)

商品大眾化之後,客戶會為所謂的技術力支付比其它同類商品更高的價格嗎?

身為一個消費者,為什麼要買這個?

2.商機就在資訊落差處

套利(Arbitrage)

保持謹慎謙虛的態度,對身邊一切資訊始終保持高度關注,並進行思考消費者的需求。

參加醫療旅行團到國外手術,就是一種業務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或稱業務外包),也可說是一種套利概念。

松下幸之助:「坦率的心,,不受侷限」

所謂坦率的心,指的是抱著學習的心態面對一切,懷著謙虛的態度從中體悟某些教誨。(出自《如何擁有坦率的心》一書)

所謂坦率的心,就是無論對任何人、任何事都願意謙虛地側耳傾聽。(出處同上)

3.以「全新組合」提出嶄新價值

全新組合(New Combination)

4.兼顧「提高產能利用率」與「附加價值」

對固定成本的貢獻(Contribution to the fixed cost)

邊際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利潤=邊際利潤-固定成本

利用別人的閑置,減少自己的固定成本;如果是自己的閑置,則可以出租

長期的經營手法必須思考如何削减固定成本。最好的方法是增加資產利用率

5.如何跟上瞬息萬變的速度

數位大陸(Digital Continent)時代的概念

明明做得到,卻不願讓米家在電視上用,小米行事曆也不願提供下載,只能說小米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不適應而已。

6.抓住「預兆」的重要性

快轉的概念(Fast-Forward)

現在的我看不見任何機會

7.Uber、Airbnb也從這個概念發展而來

有效利用閒置事物的概念(Idle Economy)

出租技術upwork,自由提案freelancer.com,都是閑置人力的運用,日本有Crowd Works。

8.拋棄「業界的標準」

中央位置的概念(Interpolation)

不是折中,而是找到既有兩個之間的新位置(或商品等)

9.用「如果你是○○的話」扭轉思考

RTOCS/站在他人立場的概念(Real Time Online Case Study)

換位思考➕小組腦力激盪➕高層思考➕掌握現狀

10.永續經營來自飛躍式的創意

這一切意味著什麼?(What does this all mean)

11.你看得見什麼?

構想(Kousou)

「構想」(Kousou,為構想的日文發音),也可以說比concept更高一層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你看得見什麼?」

用簡單的數式表示如下:構想>概念、願景>戰略>事業計畫。

再說明得詳細一點,構想的定義是:基於想像及靈感,看見看不見的東西的力量。亦即在自己腦中描繪出能連結實體經濟、無國界經濟、數位經濟與倍數經濟等四個經濟空間的事業藍圖。

也許未來只剩下創新才是人類能保有的,其它的將被AI取代。我們必須有創新的思考,而思考必須飛躍

實踐篇 做出「嶄新市場」的四個思考方式

1.嬌聯為什麼受女性歡迎?

情感投入

2.暢銷洗髮精背後的思考方式

裝錢袋與市場區隔

江戶時代,各行各業的工匠們穿的圍裙前面往往有個為「共布」的大口袋,也就是装錢袋。這就是日語中糊塗賬一詞的由來。現在用到這個詞彙時,多半指不加細分、粗略估算的意思。從這樣的共布文化也誕生了暢銷商品。

同業都做曲隔,我就該考慮合一;同業都是一鍋端,我就做細分

3.「成本」陷入瓶頸時的因應方法

轉移時間軸

採用「整體成本」的思考方式銷售高價商品

將可預期的未來營收,也就是採用NPV(NetPresent Value),凈現值法作為抵押向銀行借款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即透過融資計畫活用民間資金實現公部門行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BOT(Build-operate-transfer)。

4.成長的提示就在其他業界中

橫向發展


努力吧!不要怕失敗,只要最後一次勝利就夠了。 

超右腦革命

 


右腦的記憶力只要和思考力一結合,就能夠和不靠語言的前語言性純粹思考、圖像思考連結,而獨創性的構想就會神奇般地被引發出來。

右腦要得到激發必須有個前提,就是要藉由冥想、呼吸、自我催眠暗示等方法做圖像訓練,讓腦波處於θ波(打盹)狀態。

腦波(brainwave)是指人腦內的神經細胞活動時所產生的電氣性擺動。因這種擺動呈現在科學儀器上,看起來就像波動一樣,故稱之為腦波。用一句話來說明腦波的話,或許可以說它是由腦細胞所產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腦細胞活動的節奏。人類每一秒,不論在做什麼,甚至睡覺時,大腦都會不時產生像「電流脈衝」一樣的「腦波」。腦波依頻率可分為五大類:β波(顯意識 14-30HZ)、α波(橋梁意識 8-14HZ)、θ波(Theta,潛意識 4-8Hz)及δ波(Delta,無意識 4Hz以下)和γ波(Gamma,專注於某件事 30HZ 以上)等。這些意識的組合,形成了一個人的內外在的行為、情緒及學習上的表現。

「記憶力」提升法

首先應用電影常用的「倒帶法」,把描繪著圖案、圖形、記號、文字等的卡片,像閃光燈般在眼前迅速跳過,然後去猜那是什麼圖案。也可以用撲牌在眼前快速掉落,然後去猜牌色與牌點。

接著要進行「速讀訓練」。

「企劃力、創造力」的提升

用「連想法」,例如報紙有哪十種用途?

針對某個主題研讀相關資料,發現有任何『怎麼會這樣?』的地方,就再去查其它資料。當另外一本書又有『怎麼會這樣』的地方,就再用相同的方式去查,如此一路把疑問連結起來,就能追溯根源,形成意想不到的構想。

右腦要得到激發必須有個前提,就是要藉由冥想、呼吸、自我催眠暗示等方法做圖像訓練,讓腦波處於θ波(打盹)狀態。

破除「音障」的學習法

學習語言,如果不輸入到右腦是無法進步的。要把學習語言交給右腦做無意識處理,首先就要以圖像訓練讓大腦處於θ波的狀態,在θ波的狀態下,應用倒帶法聽取文章。

接著要努力背單字,背單字要用高速輸入法。

心靈感應

只要右腦開啟,不用靠語言就能夠溝通這種能力稱之為「傳心術」,只要透過一些訓練,人人都能具備看透對方心意的能力(讀心術)。

訓練的步驟,首先把這位難纏的人招到自己想像的世界、想像和他一起交遊的圖像。

然後想像和這位難纏的人一起從事某項共同作業,想像這件工作功成圓滿,兩人舉杯祝的情景。

接下來第三步驟是想像締結一項雙方都滿意的交易,,想像雙方握手言歡、或是抱肩互相祝福的圖像。

最後送出「今後也將極力配合」的傳心話,並想像對方也允諾呼應。這就是以心交心的「傳心術」。

松果體分泌的荷爾蒙,目前已推測出來有乙酰膽碱(乙醯膽鹼)、抗黑變激素(褪黑素、褪黑激素、美拉托寧)、多巴激素(多巴胺)、血清素、β內啡肽。除了褪黑素,其它不確定是由松果體製造

生命是光,肉體是幻。

「ESP」是Extra Sensory Perception的略稱,意指「超感覺」(超感光(官?)上的知覺),通常用做心靈感應、透視力、觸知力、預知力的總稱。然而超感覺其實只是「右腦的五感」,並不是什麼「超能力」。

素子,日系舶來辭彙,是粒子的別稱,一般用來指代某一特定的基本粒子。

宇宙中有意識存在,所以宇宙就是個意識體,宇宙也因意識體而動。包含人類的世間萬物都是誕生於宇宙意識,所以萬物可說都是宇宙意識體的分身。

因此在人類體内,潛藏著宇宙意識。這個意識賦予萬物生命力與英知力。英知力(智慧、般若,這位翻譯有點奇葩?)是指萬物皆知的全知全能之力。

當人類的心和此意識成為一體,就能接收外部來的波動,把資訊收納到心裡面。這才是真正的心靈感應,我常講心靈感應是右腦的基本能力,就是從這個觀點而得。

要開啟潛在意識,必須先得進入「變性意識」。所謂變性意識,指的是腦波處於「假睡」,也就是呈現β波的狀態。而變性,指的是隨時可以變化之意,,亦即已經完成開啟潛在意識的準備工作。而可轉換狀態並不是「恍惚狀態」,解釋成轉换OK的狀態比較容易瞭解。


20220105

創新的兩難

 


現在的我其實沒資格看這本書,我只是空有夢想,不見成就的普通人。但是既然都借來了,那就還是看完吧,搞不好有意外驚喜呢。😅

導致領導企業走向失敗的決策,都是在這些企業被視為績優組織之時所制定的。就是指在鼎盛時期開始走向失敗,朝代和個人其實也是這樣,如何才能讓鼎盛時期長長久久

良好的管理卻導引失敗?

我們所謂「失敗架構」(failure framework)是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一、延續性科技(sustining technologies)與突破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ies)在策略面上具有不同的重要性。這與許多其他研究此問題的學者所探行的漸進式(incremental)與激進式(radical)區分有所不同。二、科技的發速度常會超越市場所需。也就是說,當科技快速發――這是一定會發生的一一超出客户需求的技術時,是否要找新的客戶,以吸引其他市場的客戶;三、成功企業的客户與財務結構嚴重扭曲了那些對他們而言極具吸引力的投資計畫。

掌握突破性科技的原則

原則一:公司依賴客戶或股東分配資源

要有辦法讓客戶和股東一直掏錢

原則二:小眾市場無法解決大型企業的成長需求

放棄中央集權,使企業大而無形,才能靈活應對小眾市場和新競爭者

原則三:無法分析不存在的市場

害怕投資突破性創新可能造成的損失,一般會大於可能的利益。

新技術也許有很多缺點,既有客戶也不需要,但是這並不妨礙新市場的出現

原則四:市場需求與科技供給之間存在有落差

如果現有的客戶不能接受,何不找找新客戶,新社群,新管道

企業為既有市場開發新產品,而不需為新產品開發新市場。跟多數人一樣,不喜歡離開舒適區,厭惡未知,最後失去一切,但這並不完全是企業本身造成的,更多的是因為股東和客戶,所以客戶是上帝,但是上帝也會犯錯

找出成功或失敗與科技和市場結構變革的關係。價值網絡——企業在此體系内辨識與回應客戶的需求、解決問題、取得輸入、回應競争者與争取獲利——的觀念是最重要的核心。在價值網絡中,企業的競争策略和過去的市場選擇,決定了其對於新產品之經濟價值的認知。這些認知又再度形塑了企業從延續性科技或突破性科技創新中所能獲得的預期報酬。就既有企業而言,他們的預期報酬會驅使企業將資源集中在延續性創新而非突破性創新上。這種資源分配模式使得既有企業得以在延續性科技創新上占有領導地位,但卻無法在突破性創新上取得成就。

行業龍頭通常會忽視突破性創新,當他們發現有利時已經太遲了,最鮮明的如柯達忽視自己發明的數位相機,不過話說回來,當時的數位相機真的很差勁,誰知道呢

努力工作、培養智慧、積極投資、傾聽客戶,這些都是解決延續性科技的最佳方式;但是在面對突破性科技時,這些經營原則就毫無效用,甚至造成反效果。

每個組織的價值網絡中都存在有向上入高階市場的力量以及制向下轉往低市場的力量。突破性科技卻會促使企業向下進入新的低階市場。低階市場好比樹根,但是大家只會喜歡花果,和更多更漂亮的花果。

你的新產品,如果老客戶沒興趣,是不是應該找找新客戶,甚至是其它行業

存貨投資報酬率=標準毛利率*標準存貨週轉率

如何區分延續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問你現在的客戶有沒有興趣就知道了

突破性科技的一項特色即是促使競爭基礎的轉變。


20220104

長線獲利之道:散戶投資正典1999


長線獲利之道

散戶投資正典

Stock for the long run

Jeremy J. Siegel

彼得.柏恩斯坦(Peter Bernstein):成功投資的真正秘訣,就是對我們的選擇和決定所產生的意外結果,能有處理的能力。

股票的投資報酬率超過短期債券收益的部份,被稱為風險溢價(equity risk premium),或簡稱為股票溢價。

股票和債券的投資報酬率為什麼越來越正相關?從經濟方面可以找到很好的理由,來解釋股票和債券彼此的相關性越來越大的原因。在實施金本位制度時,經濟不景氣時,商品價格也會隨之下跌。因此,政府公債的實質價格上升了,而股市則應聲倒地。在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情況就是如此。

但在通貨本位制度之下,當經濟景況不佳時,比較可能伴隨著的是通貨膨脹,而不是通貨緊縮。原因是,政府通常想透過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扭轉經濟衰退的趨勢,就像70年代的狀況一樣。在實施金本位制度時,這種隨心所欲的貨幣擴張政策是不可能出現的。

股票和債券收益的相關性之所以提高,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也就是基金經理人在資產配置上所採行的政策。這些經理人為了儘量壓低風險、提高收益,會運用策略性的資產配置模型來達到目的。而大部份的模型都是根據股票相對於債券的收益預期,來決定整個投資組合裡有多少比例要分配到股票市場。當利率上升時,股票價格會下滑,使得債券未來的收益變得更具吸引力,因而促使這些經理人賣掉股票。這麼做的結果,造成股票和債券走勢同步、齊漲齊跌。也就是說,基金經理人原來想利用股票和債券過去的相關性,結果他們的行動反而改變了兩者未來的相關性。

如果定期地買進這92檔股票(在1936年,成交量超過一百萬股的產業股),完全不管股市的漲跌循(也就是所謂「單位平均成本法」(Dollar cost Averaging)的策略),那麼在接下來的十二年裡,每年的投資報酬率為12.2,遠超過債券投資的收益率。過了十二年之後,他們重複這項研究,同樣用原來那幾檔股票作為標的。結果發現,這一次的投資報酬率比上次更高。

主要的股價指數,像是標準普爾,道瓊,以及羅素指等,投資人都可以按比例來複製自己的投資組合。因此,從統計的觀點來看,沒理由相信以規模為準的指數是有偏差的。

有種投資策略被稱為「道瓊十檔(Dow)」,意思就是要投資人從道瓊工業指數的成份股裡,挑出十檔股利收益率最高的股票來買進。這種選股策略被認為是迄今最成功的策略之一。《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詹姆斯.葛斯門(James Glassman)宣稱這種選股策略是在80年代的時候,由住在克利夫蘭,身兼投資顧問和作家的約翰.史雷特(John Slatter)所發明的。哈維・C・諾爾斯三世(Harvey C. Knowles III)和戴蒙・H・斐迪(Damon H. Petty)在1992年出版的《股利投資人(Divided Investor)》這本書裡,曾經對這種選股策略給予分析和讚揚。同樣的,麥可・歐希金(Michael O'Higgis)和約翰.唐恩仕(John Downes)也曾在《超越道瓊指數(Beating the Dow)》這本書裡,對其有正面的評述。

有件重要的事必須提醒一下,那就是道瓊十檔策略在一月份的表現最佳。投資人只需要在這個月份持有道瓊十檔股票,那麼每年的投資報酬率就比道瓊30指數高出1.7%點。至於為什麼1月份的表現特別好,原因並不清楚。不過,第六章會談到一點,大型績優股在1月份的投資報酬率都很不錯,而道瓊十檔裡絕大多數都是這樣的股票。因此,在年底前進場買入道瓊十檔是聰明的作法。

決定股票價值的基本元素,就是股利的發放和上市公司的盈餘。是嗎(⊙o⊙)!

任何資產的價值,都是把預期未來所能得到的現金盈餘(Cash flows),全部加以折算之後而決定的。意思就是說,未來現金流量的價值,沒有目前的現金流量來得那麼高。

資產在未來的現金流量之所以必須折算,是因為未來的現金比較沒有現在的現金來得值錢。有四個理由可以解釋。第一,大多數人天生就有種偏好,喜歡今天就享受消費,而不想等到明天;第二,由於錢有生產力,因此今天投資的錢能在明天得到更高的報酬;第三,未來得到的現金,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之下,其購買力將會降低。前三個是利率理論的基礎。第四,未來現金收益多寡的不确定性。

關於投資報酬率,最好的長期指標就是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也就是本益比(price-earings, P-E ratio,市盈率)的倒數。原因是盈餘是來自於實質資產,而長期來說,實質資產會跟著通貨膨脹而升值。

帳面價值、市值與陶賓的「Q」理論

公司的帳面價值,就是以過去的成本為依據,將資產減負債的意思。因為帳面價值所依據的是過去的成本,因而忽略了通膨對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例如,假設公司以一百萬美元買下的一塊地,現在值一千萬美元,,那從帳面價值裡就看不出來。

為了糾正這種扭曲的現象,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大學教授詹姆斯·陶賓(James Tobin)便根據通膨因素調整資產淨值,並且把資產負債表裡的資產和負債的「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計算出。根據他所發展的理論來看,公司的「均衡」或「正確」價,應該等於調整過通膨因素之後,資產扣掉負債所得的數字。

陶賓選了「Q」個英文字母,表示市值和重置成本的比率。理論值應該是一,實際值一般平均在0.72,是很難準確計算的。

股票總市值的波動,近似GDP,本益比則幾乎一致。

逆向操作的策略,最早是由韓福瑞·聶爾(Humhrey B. Neill)在一本標題爲《反其道而行(It Pays to be Contrary)》的小冊子裡提出的。這篇東西在1951年開始發行,後來則變成了一本書,名爲《逆向思考之道(The Art of Contrary Thinking)》。作者在書裡宣稱,「當每個人的想法都一樣時,可能每個人都是錯的」。如果這種說法有道理,摸清大多數人對未來盤勢的看法,或許就能抓住進場時機,而大撈一筆了。

巴菲特曾說過,「多數人在股市裡都覺得興高采烈時,你就得付出很高的代價。事實上,對追求長期價值的股票投資人來講,不確定因素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證券分析師沒辦法設定出一般的通則,來決定任何股票的「適當價位」為何……股票價格並不是經過審慎思考所計算出來的,而是人們高低起伏的反應所產生的結果。——班傑明.葛瑞姆與大衛.杜德

股價/帳面價值比率以及本益比都很低的股票,通常稱為價值股(Value stocks)。相對的,兩者都很高的則被稱為成長股(growth stocks)。

過去的數字顯示,價值股的投資報酬率超過了成長股,而股本較小的價值股在表現上更是優越。

以上市價格買進初次公開發行的股票,通常會是很棒的投資。但千萬不要一直持有!它們後來的表現幾乎都會讓人失望。

大多數的小型股都不是成長股。事實上,小型股指數是由價值股來主導。

並非所有的本益比在20以下才能獲利,例如可口可樂,1972年的本益比是46.4,但是到1997年,其本益比是92.2。但是有些即使不到20,也不能獲利。

緊縮貨幣是控制物價唯一有效的藥方。

當Fed買入公債時,它付款的方式是把(憑空捏造出來的)錢直接撥到賣方交往銀行的準備帳戶(reserve account)裡。法定準備帳戶的意思,就是銀行先在Fed開設一個戶頭,然後把銀行準備金存到裡頭,一方面滿足存款準備的需要,另方面也方便銀行之間進行票據清算。增加貨幣供給

如果Fed想減少貨幣的供給,就會從資產組合裡把政府債券賣出去。買入這批公債的人,則會指示銀行把錢從他的帳戶裡轉提出來付款。然後Fed再從準備帳戶裡扣除,而這筆錢就從市場流通裡消失了。

Fed買進及賣出政府債券的行動,被稱為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

當Fed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的時候,就會影響銀行體系裡的準備金數量。銀行之間準備金的拆借市場被稱為聯邦基金市場(federal funds market),而資金相互拆借的利率就是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

雖然這個市場被稱為聯邦基金市場,但他並不是由政府來經營,也不是買賣政府債券的地方。這是銀行之間的私營拆借市場,而利率則是由供給和需求來決定。不過,Fed顯然對聯邦基金市場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如果Fed買進債券,那麼準備金的供就增加,而聯邦基金利率自然會降低,因為銀行手裡會有豐沛的資金可以拆借出去。相反的,如果Fed賣出債券,那準備金的供給就減少,而聯邦基金利率會隨之上升,因為剩下的資金,銀行會搶著去要。

理事會有權決定貼現(discount rate),也就是央行借錢給金融機構所收的利率。貼現率的名氣雖然很大,但真正影響市場的是聯邦基金利率,而不是貼現率。

在Fed裡負責實際運作的,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其成員不是由總統或國會任命,也不必經過他們確認。

因此,美元實際是華爾街在控制,美國政府無權干涉

誰決定景氣循環?這個任務落在一個民間研究機構上。該組織是成立於1920年的全國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衛斯理·C·米契爾(Wesley C. Mitchell)和亞瑟·彭恩思(Arthur Burns)於1946年的《景氣循環的測量(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 》這本著作裡,曾經對景氣循環下了個定義。這兩位作者,前者是全國經濟研究局的創建人之一,而後者則是著名的景氣循環專家,後來還主持過聯邦準備理事會。他們所下的定義是:

景氣循環的意思,是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裡,整體經濟活動的一種波動現象。循環週期包括了擴張期,它差不多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很多經濟活動;接下來,同樣會出現全面衰退,或是倒退的現象;然後是景氣復甦,並且併入下一個循環的擴張期。這樣的先後順序是週期性的,但並不定期出現。景氣循環的持續期間有長有短,從一年多到十年或十二年都有。同時,它們並不能根據類似的特性,而再區分為更短的循環。

在測量經濟產出的數據裡,包含範圍最廣的是國內生產總值(GDP)。依據。不過,全國經濟研究局並不採用這種標準。

景氣循環的日期,是由該局的「景氣循環認定委員會」(Business Cycle Dating Committee)來確認的。參考參考,沒啥鳥用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景氣循環,景氣和股市也不必然同步

股市的漲跌,甚至是暴漲暴跌,不必然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但是群眾需要理由,這時候財經記者和專家就出現了

強勁的經濟成長反而會導致股價下挫,一般民眾聽了可能會嚇一大跳(財經媒體通常也想不到)。因為他會刺激利率走高。

「巴菲特認為股價指數期貨及選擇權應該被宣布為非法的東西,而我同意他的看法。」――彼得・林區

假設投資人在個股上已經累積了相當不錯的獲利,但對大盤的走勢卻越來越緊張。同時,又不把個股賣掉。

投資人可以根據自己希望降低的風險,來賣出相對數量的存託憑證(或期貨指數合約),而手裡仍抱著原有的個股。如果大盤下跌,就能從存託憑證的部位賺到錢,並且彌補個股所産生的虧損。如果市場行情不像原先所擔心的,反而向上攀升,雖然存託憑證的部位會賠錢,但個別持股所獲得的利潤應該能把虧損彌補過來。這種操作方法叫做「股市避險交易」(hedging stock market risk)。

投資人可以透過賣出存託憑證的方式,來取代賣空的手法,也就是在預期股價走弱時進場拋空,然後再以較低的價格把股票補回來。利用標準普爾存憑證來賭行情會下跌,比直接賣空股票要方便得多,因為當股價下跌的時候,個股是不准拋空的,但存託憑證則不受該規定的限制。

投資人有權利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選擇權(options)買賣,你擁有的是權利,而不是義務。

選擇權主要有兩種,也就賣權(puts)和買權(calls)。買權讓你在一定期間之內,有權以事先決定的價位買進某一檔股票(或一組股票)。賣權則是讓你有權在某個價位把股票賣掉。

費雪.蒲雷克(Fischer Black)和麥倫.蕭爾斯(Myron Scholes)發明了頭一個用來計算選擇權價位的數學公式。「蒲蕭公式」(Black-Scholes formula)。

投資人除了根據市場行情來交易之外,也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動性(volatility)來交易。如果投資人預期市場的震盪幅度會比平常來得大,就可以買進賣權和買權。相反的,如果投資人覺得行情波幅會比平常小,就可能會賣出選擇權。

即使行情每天都紋風不動,投資人還可以藉賣出選擇權而大賺一筆。

買進指數選擇權

如果某個投資人想保障自己的投資,希望不會因為市場下挫而被拖下水,那麼再位投資人可以買一張指數賣權。因為,如果行情走弱的話,賣權的價值就會增加。

賣權另外還有個好處,就是你想得到多少保障,就可以買進多少。例如,假定你只希望在市場全面崩盤的時候得到保障,那就可買進一張「外(out of the money)」程度很大的賣權。換句話說,這張賣權的履約價格遠低於目前的指數水準。這樣的選擇權只有在市場直線重挫的時候,才會讓你賺到錢。此外,你也可以買進履約價格高於目前行情的賣權,那麼即使市場沒有下跌,選擇權仍然可以保有一些價值。當然,這些「價內(in the money)」賣權的價格要昂貴得多。

賣出指數選擇權

大多數賣出買權的投資人本身都已經持有股票了。這種策略稱為「買股賣權(buy and write)」,很多投資人都喜歡採取這種策略,因為他似乎是一種「穩賺不賠」的玩法。如果股市下跌,他們沒收方的權利金。這至少比沒有賣出選擇權的情況要好。如果股市不漲不跌,他們還是可以收取買權的權利金,這還是比什麼都沒做要好。如果股市攀升,那麼賣出買權的人從股票賺到的錢,還是比賣出買權的虧損來得多,因此一算還是有賺。

買進選擇權賣權的人等於是為股票買保險,免得股價下跌時會蒙受損失。然而,這些選擇權的賣方又是誰呢?答案是,那些只想在股價下跌的時候進場買股票的人。賣權的賣方能沒收權利金,但只有在股價下跌 而且跌至履約價格之下的情況才能拿到股票。由於賣出賣權的人不像賣出買權的人那樣到處都是,因此「價外」賣權的權利金通常都相當高。

臺灣存託憑證(Taiwan Depositary Receipt,TDR),又稱「第二上市」,指該企業已經在國外上市,另外在臺灣證券交易所申請上市,以存託憑證掛牌,進行募資,一般是91開頭,但是選擇不多

台灣關於股票的選擇權有指數和個股兩種

股市崩盤的原因

  • 貨幣在外匯市場走跌而導致國內利率大幅升高
  • 電腦程式交易
  • 投資組合保險(portfolio insurance)
  • 股價指數期貨市場出現了爆炸性的成長

造成股市崩盤的原因裡,標準普爾500指數期貨市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不過,如果說沉重的期貨賣壓是導致股市崩盤的因素,那就得先回答為什麼期貨市場會有大量賣盤湧進的問題。股價指數期貨市場開始運作之後,投資組合的操作策略就出現了一種新的技巧,叫做「投資組合保險」。

投資組合保險的概念,其實和人們經常使用的「停損委託(stop-loss order)」手法沒什麼太大的差别。如果行情出現「跳空」(gaps downward)下跌的狀況,那停損單的實際成交價可能會遠低於原先設定的價位。如果很多投資人把停設定在同一個價位附近,你可以想像到時市況會變得多麼恐慌。

股市崩盤之後,投資組合保險這玩意兒很快也消聲匿跡。投資人發現,他根本不具備什麼保險功能。有另外一種方法可以保護投資組合,也就期貨選擇權。這些選擇權80年代推出之後,投資人便可以買進股價指數的賣權,光明正大地為股票投資買份保險,不受市況下跌的拖累。

美國股市,星期一跌多,星期三漲多;上旬漲多,其它跌多;十月漲跌幅都是最大,而且跌多於漲。

有些投資人試圖根據經濟基本面來評估股價,而不想跟著群眾走。不過,凱因斯在半個多世紀前,就說明了些投資人所面臨的問題:

今天,想根據真正的長期預測來決定投資策略實在是太困難了,因此根本就行不通。有些人只試著比別人更能猜準群眾會有什麼反應。相對的,想透過長期預期來投資的人,必定得比別人更費盡心力,而且承擔更大的風險。同時,在資質相當的情況下,他們或許還會犯下更不幸的錯誤。

在經濟衰退期間,投資人在判斷股價的時候,會以為股利還會降低很多,但這和歷史的經驗是完全相反的。

從1897年到1967年段期間,如果在道瓊工業指數向上突破200日移動平均線的時候進場買股票,其投資報酬率會比指數向下突破移動平均線時進場的報酬率高出將近六倍。但是整個操作期間,頻繁進出的手續費,是否讓人有足夠的理由進行

股市最重要的一個曆法異象(anomaly),就是在過去歷史裡,小形股在某個月份的表現會遠遠地超過大型股,也就是一月。事實上,在過去七十年當中,小型股的總投資報酬率唯一能超越大型股的時候就是一月!這個現象被稱為「元月效應」(January effect)。最早發現這種現象的人是唐.甘姆(Don Keim)。

不知道為什麼,股市在每個月頭幾天的表現,一般來講都比中旬或下旬要好很多。另外,週五的成績也比週一來得突出。不僅如此,股市在重要假期之前都有極佳的表現,特別是12月31日,而這剛好也是元月效應發動的時候。但是也只有在第一週,而且越來越不准了,再說,台灣也有嗎?

投資報酬率最差的是九月效應。

從聖誕節到元旦假期這段期間,股市每天的投資是平常的十三倍。

每月的第一週,投資報酬率比其它的日子好。最後兩天也不錯。

投資人雖然恨禮拜一,但他們對週五可喜歡得很。週五是一個星期裡表現最好的一天,它的投資報酬率差不多是每天平均值的四倍。

在每個假期之前,市場的表現幾乎都很不錯。



共同基金的長期投資報酬率很難衡量,因為數據本身就隱含著「殘存者權」(survivorship)倖存者偏差?的偏差在裡頭。這種偏差之所以出現,原因是表現差勁的基金時常會關門大吉,因此只有成績最好的才能存活下來,並且留下長期的記錄。這種現象會讓共同基金的投資報酬率顯得偏高。

長期投資原則

1.在所有的長期投資組合裡,股票都應該佔有壓倒性的比例。但如果長線投資人想降低自己承擔的股票風險,那麼按照通貨膨脹來調整收益的新公債,應該是很好的選擇。

2.在股票的投資組合裡,應該把最大比例的資金——核心持股――投資到高度分散持股而且支出費用很低的共同基金裡。

指數基金的目標不在於擊敗大盤,而是希望以適當的比例來持有大量的股票,以便在很低的成本下就能趕上大盤的表現。

3.把部份資金放在中小型股票的基金裡,比例可達四分之一。

4.把大約四分之一的資金拿來投資外國股票,並大致將這筆資金平均分配到歐洲市場,遠東地區,以及新興市場等。

投資外國股票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開放式的共同基金,這可以讓投資人以投資組合的淨值來買賣證券;第二種是封閉式的共同基金,它像證券一樣在市場上交易,並且是由積極的基金經理人來操作;第三種是新發明的方法,也就是透過「全球股市指數證券(World Equity Benchmark Shares——WEBS)」和「萬國指數證券(Country Baskets)來操作,這些新的投資工具是以投資外國股市指數的基金為對象所匯集而成的。

封閉式共同基金的價位,如果明顯地低於標的股值,或許就是很好的買進對象。不過,當投資海外市場成為一種流行趨勢時,這些基金往往會以溢價賣出,因此投資人最好還是把錢拿來投資一般的開放式共同基金。

5.不要把投資重心過於偏重新興市場。在這些國家裡,很多股票已經把高成長的因素反映到股價裡了。

6.大型「成長股」的表現和大型「價值股」一樣好,而且有些成長股的價值至少比盈餘高出三十倍。在

資產价值方面,「道瓊十檔」的投資策略是從道瓊工業指數的成份股裡,選出股利收益率最高的十檔股票來作為投資對象。這種策略一直運作得相當成功,雖然因為有越來越多人加以採用,因此未來的獲利可能會受到限制。

7.小型價值股的表現,似乎能大幅地超越小型成長股。不要碰初次公開發行(inital public offerings)的股票,除非能以承銷價格買進。

8.儘量充份運用可以遞延税負的帳户〔個人退休帳户(IRA),可以延税的401(k)退休基金和延期繳税退休金計畫等〕。一般而言,應該把股票存放在這些帳户裡。如果股票的投資組合總額超過了帳戶的額度,那就把高股利的股票(或價值股)放在這些帳户,然後把低股利的股票(或成長股)放在必須課税的帳户。不過,不要只為了保障股利,而把過量的高股利股票放在延税帳户裡。這只是指美國

提升投資報酬率的策略

1.有一些證據顯示,逆向操作的策略能夠提升長期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是說,當多數投資人對後市看壞時,就進場增加持股部位,而當多數人對後市看好時,反而進場拋售持股。

2.在過去這半個世紀裡,當Fed調低短期利率時進場投資,所得到的投資報酬大都比Fed緊縮根時進場要大得多。

3.有相當的證據顯示,市場上很多時序方面的異象,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同時,有些技術指標也確實能够降低投資風險並提高報酬率。

4.這些能夠提升投資報酬的策略,都應該透過延税帳户来進行,並運用不收取申購費用的共同基金,以及標準普爾存託憑證等方式。想充份利用融資管道的投資人,不妨運用標準普爾500指數期貨來操作。

有些地方看不明白,但是內容算是很好的。也許有些看法不一樣,我還是比較支持葛拉漢的:低價買入,長期持有

20220102

世界是平的

 


我們現在可以把全球的知識中心連結起來,整合成單一的全球網路,創造出繁榮且創新的偉大紀元,只要政治與恐怖不從中作梗的話。我認為只要美國不從中作梗

把全球化分成三個主要紀元。第一個起自1492,也就是哥倫布揚帆西行那一年,持續到大約1800年,我叫它做「全球化1.0」,把世界由大尺寸縮成中尺寸。「全球化1.0」講究的是國家及膂力。其實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打開陸上國際貿易的通道了

第二個主要紀元大概從1800持續至2000,中間曾經被大蕭條及兩次世界大戰打斷。「全球化2.0」把世界從中尺寸縮成小尺寸。這段期間推動變革的主要行動者與整合驅動力是跨國公司。

我要在此指出,我們在2000年進入一個新紀元:全球化3.0。世界從小縮成微小,競賽場也剷平了。……在「3.0」,推動力則來自個人。個人的力量大增 不但能直接進行全球合作,也能參與全球競逐。個人與群體之所能夠如此輕易完美地加入全球競逐,利器不是馬力,不是硬體,而是軟體。是各式各樣的電腦程式,加上全球光纖網路的問世,使天涯若比鄰。如今人人都可以自問,也應該自問:在當今的全球競逐與機會中,如何佔得一席之地?我如何應用自己的力量,與他人進行全球競合?

我的價值是什麼?我的附加價值又是什麼?對誰有幫助?

任何工作,只要能夠把内容數位化,把流程切割,靈活調動每一個部分,某個部分就可能被移到海外。例如理髮、上餐館不能外包,但是預約程序可以

岸外生産與外包不同,外包是把公司本來在内部做的部分程序,像研發、電話客戶、帳務,讓另一家公司代勞,再把做完的工作重新合併,放回你的作業程序中。岸外生產則是把企業原先設於俄亥俄州坎頓(Canton)的工廠,整個搬到海外,像中國的廣州(Canton)。搬去後,產品和生産方式完全相同,只是人工更低廉,賦稅更低,能源價格得到補貼,公司負擔的員工醫療成本也更低。就像Y2K把印度和全世界帶進外包的全新層次,中國入世也把北京和全世界帶進岸外生產的全新層次。愈來愈多公司把生產移到海外,再把產品納入旗下的全球供應體系。

企業在岸外生產投資的每一塊錢都可以增加母國的出口。因為今天全球的貿易三分之一,其實是發生在企業內部。P112,不懂,還可以增加母國的就業機會?不過,如果因岸外生產,使企業得以擴張,確實會增加母國的行銷、設計等就業機會,但是我覺得製造、外包的就業機會應該會驟減的,而這些就業人口遠大於行銷、設計。純粹就資本而言,他說的正確。

對手都在緊守銷售資訊,沃爾瑪卻把供應商當做夥伴,不是敵人。藉著CPFR方案的實施,也就是合作Collaborate、計劃Plan、預估Forecast、補貨Replenish,沃爾瑪獲得just-in-time及時的庫存制,把零售商和供應商的積貨成本都減輕了。

內包的英文insourcing有「資源内流」的意思,因為UPS工程師會進入你的企業,分析你的製造、包裝、出貨過程,然後由他們設計、重新設計、並管理你的整個全球供應鏈。如果有必要,他們甚至可以提供融資,像應收帳款和收貨交款。

除了幫海外公司在當地設點並代客維修,以縮短維修時間,減少客戶抱怨,還和美國海關合作做貨物追蹤。

Plow&Hearth是一家以型錄兼網賣『鄉村生活用品」的全國性大零售商。P&H有一天上UPS,說接到太多客訴,說東西送到時有部分損壞,有解決之道嗎?UPS立刻派出「包裝工程師」,為P&H採購部門舉辦研習。UPS還提供規範,教P&H如何選供應商,讓P&H了解,採購不能只看產品,還要看產品如何包裝及運送。UPS如果不能深入去看P&H的内部,甚至它供應商的内部,看它用什麼紙箱和包裝材料,就沒辦法幫P&H。這就是內包。

搜尋引擎和合作有什麼關係?我稱這輛推土機為in-forming(編按:作者在中間加一槓,讓這個字除了「通知、供給資訊」的原義,再多出「內部建設」的雙關)。它相當於個人層次的資源開放、外包、內包、供應鏈、岸外生產。有了它,個人就可以建立和部署屬於自己的資訊、知識、娛樂的供應鏈。研究、編輯、選擇娛樂都可以自己來,不需要上圖書館、電影院或藉助電視網,自己給指導,自己賦予力量,讓自己的不同角色一起合作。這輛推土機不只搜尋知識,也搜尋同儕同志同好及社群。

作者所謂的「類固醇」,包含IO的容量、速度和便利性的提升,檔案共享,一機多用,網絡電話,視訊會議等等,應該是即將實現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

我相信,二十一世紀初塑造全球政經的最重要力量,就是三大匯流。新賽者和新賽場(前述十輛推土機),水平合作的新作法和新習慣,匯流起來讓這麽多人有機會用各種合作工具,透過搜索引擎和網路取得幾十億頁的資料,有一點已可以確定:下一代的創新一定會來自「地平星」全境。即將參與各種發現創新的全球社區,規模將是史上未見。

急痞(zippies):印度周刊《展望》(Outlook)宣布說。印度擺脫社會主義,變成世界服務中心,一頭栽進全球貿易和資訊革命,急痞就是印度轉型後第一代成長的青年。《展望》稱印度的急痞為「自由化之子」,定義是「年輕的城市或外圍居民,年齡在十五和二十五之間,走路有風(zip),屬於Z世代。有男有女,可能在唸書也可能在工作。他們有想法,有抱負,也有志氣。酷酷的,兼具自信和創意。追求挑戰,熱愛冒險,不懂得害怕。」印度的急痞賺錢花錢都沒罪惡感。《展望》引述一位分析家的話,「他們是目標取向,而非宿命取向。看外不看内,積極往上爬,不會甘於現狀。」

碰不得(untouchable)這種人有四類:你必須太特殊、太專業、太懂得深耕,不然就是太會調適,別人才碰你不得。

無可取代「fungible可取代」是個必須記的單字。Infosys執行長奈里坎尼喜歡說,在抹平的世界裡,工作分成「可取代」與「不可取代」兩種。可以輕易數位化、移到低薪資地區的是可取代的工作。無法數位化、換地方就不能做的工作是不可取代的(nonfungible)。

中國在十九世紀以前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因為築牆,所以被抹平了。英國在二十世紀被抹平了,現在輪到自以為是的美國了。自私的台灣政客,卻只為眼前利益,掏空台灣,抹平中華民國。

在每個國家,IFC只問五件事的難易:一,創業的法規及照:一,創業的法規及執照費用;二,雇用及解雇勞工;第三,契約的強制執行;四,取得貸款;五,瀕臨破產或失敗公司的關閉。

所以經濟學家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以秘魯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為證:更改法規,給窮人好的經商環境,也給他們合作的工具,窮人就會自己脫貧。

企業致勝七大法則

成功法則#1:世界被鏟平,你也感受到過來的那股力量時,請找一把鏟子向自我的内在挖進去。千萬別想要築牆。

成功法則#2:小應該做大。小公司想要發展,就要學做大。關鍵就在快快學會怎麼利用新工具,參與全球競合,把事業搞得更遠、更快、更廣、更深。

成功法則#3:大應該做小。大公司要在抹平的世界裡蓬勃發展,方式就是藉著學會讓客戶做大,自己則做小。

留意趨勢的企業都了解,「自導型消費者」(self-directed consumer)已經誕生。網路等抹平世界的工具已經每一位消費者都可以依自己喜好的價格、經驗、服務,量身訂做產品。大企業只要在科技及流程上做好調整,給自導型消費者更大的自由,讓消費者做大,企業自己就能做很小。企業可以消費者感覺:每一項產品或服務都貼近他的特别需求,是專為他一人裁製的。事實上,企業只是擺出一張數位自助餐台,讓消費者自己來。

成功法則#4:最好的企業將是最好的合作者。在抹平的世界中,愈來愈多的任務都必須透過企業内外的各種合作來達成,道理很簡單:未來的價值創造,無論在科技、行銷、生醫,還是製造,都會變得複雜至極,絕非單一部門或單一企業就能掌握。

微跨國公司(micromultinational)是未來的潮流。

成功法則#5:世界抹平後的第一流公司會定期照胸部X光來保持健康,並把結果賣給客戶。

「照胸部X光」是什麼意思?就是內觀,例如在你的公司,你為每個組件花多少錢?你的強項是哪些?哪幾項是獨特的?哪幾項是和別家一樣的?哪幾項是你雖然有能力,却不確定能否勝出,因為要花很多錢?

成功法則#6:第一流公司外包是為了致勝,而非縮編。外包是為了更快、更便宜的創新,是為了成長,為了取得更大市場,為了請更多、專精更不同的人才,而不是為省錢而炒更多人魷魚。

成功法則#7:把工作包去海外的,不是那些不愛自己土地的人而已。有理想的人也在做。

在如此一個抹平的地球,人能擁有的最重要特質就是創造性的想像力。要有能力做街坊中第一人,把這些工具整合起來,以新穎刺激的方式去創造產品、社群、機會、利潤。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