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8

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

  • 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Adler
  • 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

讀這本書的目的,想當然是為了懂得如何把書讀好。希望能理解每一位作者的想法,最好能夠實際在生活中得到應用。這幾年發奮圖強的讀了很多書,現在卻越來越覺得心虛,一方面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一方面不知道之前讀的有什麼用?

資訊的吸收是知其然,相當於半桶水。資訊的理解則是知其所以然,表示讀者被啓發了。

初步瞭解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先看封面、作者介紹、目錄、序,挑覺得想讀的章節讀看看,可以的話再整本讀。讀的時候不要停,讀完再回來抓重點。

讀書的層次:主題閱讀包含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包含檢視閱讀,檢視閱讀包含基礎閱讀。

檢視閱讀要回答的問題是:

  1. 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這就要先從書名了解起,從封面、目錄、序等做一個初步瞭解。
  2. 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麽?
  3. 作者是藉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此時畫重點、做筆記、自問自答能提供幫助。

分析閱讀的規則:

【第一階段】分類(整理內容大綱):
1.這本書在說什麼?你將這本書當成哪一類的書來讀?或者說你想在這本書裏得到什麼?例如「飄」,是小說,也可以是美國南方歷史;「宇宙與愛因斯坦博士」是物理學,讀起來卻像小說一樣。分清楚你要什麼?再來讀這本書,那麼它的價值也就顯現出來了。
2.詮釋:用一個句子,最多幾句話,來描述這本書在幹什麼。也就是說出整本書的大意。
3.綱要:一堆磚頭是集合體,一幢樓是整體。列出所有重要的內容,並按順序論述其如何建構成一個整體。或者說找出這本書的架構。但是作者認為內容與綱要能清楚有關,文章前後一貫有序,就是好作品。我覺得應該不止於此,這只能保證作品能讀且言之有物而已。好作品不是應該引人入勝嗎?
4.問題:從內容倒推,找出作者的提問(可能作者沒說,但是一本書寫出來,不就是想解決問題嗎?)。答案可能不止一個,還可能有主次、先後之分。
【第二階段】詮釋(這本書)的內容:
5.找出共通的詞義(coming to terms)。等同與作者達成共識。閱讀時,文章裏的每一個字,在不同的句子裏就可能有不同的意義,你理解的是否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這個規則(包含5/6/7/8點)通常適用於論說性的作品,文學作品的規則與論說作品不太一樣。
6.找出有理論支持的主旨。如果真找不到,那就可能是作者自己的想法。主旨是問題的答案,可以是知識或觀點,也包含作者的判斷和其理由。這通常出現在讓你感到困擾(無法理解、一時之間看不懂或產生懷疑)的句子。寫出來,不要照本宣科,要用自己的話,可以考慮用翻譯的精神或舉例說明。
7.利用這些主旨組成這本書的論述。
8.找出作者的解答。這是第4點的再整理。找出哪些是已解決的,哪些是未解決的。
【第三階段】評論
9.評論一般有三種立場,同意、不同意、暫不置評。對於「暫不置評」這個立場,你可以說:「我瞭解了,只是尚未同意。」
10.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的表達自己的意見。 我們是在學習真理,而不是辯贏論戰。
 11.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如何評斷前,都要找出理論的基礎。當然,要注意理論也會改變或過時。
12.批評的要求:理性的證明作者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分析與理由不完整。

主題閱讀的步驟:

1.找出與你設定的主題有關的章節讀。
2.找出其中的關鍵字。依據主題,讀懂並整合每一本書所使用的關鍵字,將之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就像翻譯一樣。
3.釐清問題。依據主題的各個提問,作者直接或間接提供了哪些幫助(解答)?
4.界定議題。整合每個問題由不同作者提供的答案,可能是相反的,可能多向的。
5.分析討論。客觀的依序理出每個問題的正確答案,並說明其理由。

所謂「主動閱讀」,就是能提出問題。

那些能啓發自己的書並不多,遇上了就多讀幾遍,它會幫助人不斷的成長。還沒遇上?那就保持閱讀的習慣吧。不要讓腦袋生銹了!



參照書中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這本書在談些什麼?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做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份。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再將各部分的綱要也列出來。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找出一本書到底在說什麼的規則?
5.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6.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論述和相關的句子,重新架構這些論述。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的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20241030

終局思維


原本,所謂「終局思維」,是一種「以終為始」的思考方式。思考個人對自己這一生的期許、價值觀,並以此引導當下的行動,使自己能達成人生的目標。而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Clear Thinking」,中文就是「清晰思考」,主要是希望減少我們通常採取的「本能思考」,最後再導入「終局思維」。這麽看,這中文版的書名其實侷限了作者想說的內容。

訓練自己三思而行,減少在重要事情上調用直覺(潛意識、應激反應)。

人的煩惱主要來自貪、嗔、癡。當心中產生慾望、怒意、迷惘的時候,千萬不要馬上說話,如果這件事無關你的人生目標,何必在意呢?何不放下,微笑面對?

一個人如果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很優秀,等於是讓這個世界知道操控他的方法。

因為覺得沒獲得應得的賞識,就不再百分之百投入工作。自尊心挾持了你的潛意識,讓你被長期目標丟到一旁,一路朝自毀前進。這說的就是我。

慣性思維有兩種,一是抗拒改變,一是思維錨定。不改變就不需要多花力氣,而且通常不會導致更差的結果,所以大部分人都安於現狀。思維錨定是我自己想的,漸進式的認知改變,通常是不知不覺的,直到最終被固化,例如味精、品牌、政權等等。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無論是誰的錯,你都要自己去面對,所以,何必怪天怪地?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凡事先從檢討自己開始,不要把力氣浪費在證明「自己是對的」上。

如何建立自信心?專注呼吸,思考當下的心境,思考以前如何成功面對挑戰。

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點就是成功,無關乎他人。

有問題就詢問你的偶像,任何人都可以,這些人可以是活人,也可以是先聖先賢;可以是網紅,也可以是隱士;可以是觀音,也可以是悟空。




行動的原則:

  • 小事直覺決定。
  • 大事三思而行。
  • 已經蒐集不到有用的資訊時;將要失去機會時;已知可行時。

這個原則不如「時間管理四象限」,一般又稱為「艾森豪矩陣」或「時間管理矩陣」,其核心概念源於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名言:What is important is seldom urgent, and what is urgent is seldom important.

  • 緊急又重要:立刻行動,但要設法減少此類發生的機率。
  • 重要但不緊急:三思而行。
  • 緊急但不重要:給別人處理。
  • 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別做。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要注意,有「興」也有「替」,凡事留一點退路,達到目標就開心收穫成果,後面的興替與我無關,一切微笑面對。切忌貪嗔痴,尤其是在前進的過程中。過程和結果不論好壞都記下來,才能以史為鏡。

遇事反求諸己,時時誠以待人,

凡事相由心生,處處境由心造。

財富、名聲、地位,在到達生命的盡頭時,都得留下,最終只有一個問題,這一生快樂嗎?然後倒回來問,你追求的是什麼?值得嗎?這個答案才若是肯定,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好好想清楚!不清楚就多學習。

20240712

躍遷

高手戰略

利用時代的規律,例如現在上網如此方便,網上資訊如此豐富,更重要的是,你想到的、自以為是的創新,大部分都能在網上找到,所以不要死記知識,而是需要知識時知道去哪裏找,減少無目標的努力。

有時,當覺察到需求時,應該放下個人優勢,思考頭部價值,以成長的心態審視自己,追求站位於頭部(行業第一、品類唯一、差異化、類似獨特賣點USP),朝人生的目標前進。

在高價值區,做正確的事。

透過輸入問題(input)、解決問題(process)、輸出,把結果散佈出去(output),將知識變成價值。

連線學習

功利學習法:學得更好(價值),卻學得更少(專注)。

要學習就要找到知識的源頭,或者跟隨知識源頭的人。

知識的源頭就像河流的源頭一樣,是知識的發源地,源頭的知識濃度及品質極高,有豐富的底層邏輯和基礎概念。通常頂尖高手都在這裏。

破局思維

要破局需能識局。例如獅子吃羚羊,羚羊吃草,所以獅子最強?換個角度看,大旱開始,草沒了,然後羚羊少了,然後獅子也少了。一年之後,大雨一來,草長出來了,羚羊開始增加,獅子還要過一陣子才可以繁衍。三年之後,大雨才來,草還是能長出來,但是羚羊卻沒了,當然也不會有獅子了。這樣看來,草才是最強的?

所以要在系統外才能識局,這是「見林」、「第二序」,也就是模式改變。

  • 第一序改變:系統內改變,改變狀態,改變體驗。
  • 第二序改變:改變系統,改變模式,改變結果。這段出自《改變》,台灣版書名《變 ---- 問題的形成與解決》(Change ---- Princip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 - Paul Watzlawick

什麼是系統?一個系統至少包含三個因素:元素,元素之間的關係,以及系統的功能。系統的基本特質:系統由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係構成,元素之間的關係比元素更重要。例如河水流過石頭(元素),產生波紋(關係),即使換來另一個石頭,波紋還在。

另一個問題,波紋因水流過石頭產生,只要水一直流,波紋就能穩定不變,但是水分子一直在變,那麼波紋是變還是不變?

由此可知,改變元素無法解決系統問題(無法破局)。(題外話)但是,元素的改變卻能增益或損壞系統。

改變複雜系統(或是達成目標)的方法之一,需要找到系統架構的層級數量(階段目標),每個層級至少有一個控制點(執行計劃)。有點像PERT。

內在修煉

對外保持開放態度,樂於分享,但是不能隨便。

對內專注道德修煉,三思而行,但是不能無趣。

節制自己,樂於分享。

大道至簡,大智若愚。

在你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學習知識;如果知識也不能解決,那就善良些吧。

20240705

文案的基本修養



生意來源就是商業目標,例如more users, more use, more expensive (讓更多人用,讓每個人用更多,讓每個人花更多),這3M可以解釋成產品要賣給誰?他們為什麼要買?怎麼讓他們知道這事?

廣告中常見的洞察:

  • 一些未被滿足的需求
  • 一些未被說出的心聲
  • 一些未被關注的感受
  • 一些未被實現的夢想

這個品牌真正在售賣,又被消費者真正買走的東西,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核心體驗」(key experience)。或者說囉唆點,核心體驗是指產品、品牌可以提供的對消費者、用戶有價值的獨特價值。

核心體驗,是導致那個「認知改變」的根本原因-我們的廣告,傳達出來一個什麼東西,消費者就會改變他們的看法或感受了呢?那個「什麼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核心體驗。以前叫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s or unique selling point)。

洞察加核心體驗,能爆發出主意(idea),目的是想出解決辦法(solution)。

idea分為:

  • 上層,策略idea(strategic idea),可以理解為定位。
  • 中層,創意idea(creative idea)
  • 底層,執行idea(executional idea)

關於不要「作弊」的策略:作弊最終會把你困在一個自己不擅長也不喜歡的職業,困住你真正的人生追求。作弊成功,那些假的成績就會帶你到一個你根本不想去也不該去的地方。

有時,廣告和產品表面上看不出來有什麼關係,但這種真切的被建立起來的連接,是更加深刻且堅固的。

常見且普適的參與動機(吸引人想參與的廣告):有關係,有好處,有意思,有期待。認同感也是一種好處。

寫得不錯。

20240621

致富心態



留意自己贊揚、欣賞的對象,當心自己輕視、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好的不能完全模仿,不好的亦非不值得學習,因為成功與失敗之間,每個人遇到的風險和運氣各不相同。

那些掌控自己時間的人,通常在一生中會比較快樂。

知足常樂,戒貪嗔痴。隨時注意,採取任何行動的目的是因為需要?還是想要?當然,如何界定自己需要的資產應有的價值其實蠻難的,例如股票賣了還繼續漲,你的心情會如何?雖然它已經達到了你的目標了。得到了還想要更多,得到了卻還要生氣(因為賣太早),跟別人比輸而鬱悶,這都是人性。

複利效應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項事業表現很好,就把它留著。

不要先想著如何致富或守財,而是你最初的夢想是什麼?

很多有關投資的書籍都會提到投資要懂得堅持,或耐心,或至少要活下去,其希望的結果就是累積出複利效應。心態上,只要事業不倒(年報一定要看,免得突然就倒了),長期應該維持樂觀,短期的波動可以忽略。但是即使要樂觀,也要在適當的時候做調整,因為雖然真理不變,但是除了真理,一切都在變。

長尾效應:在他成功之前,你不知道他失敗了多少次,但光這一次就值了。但是即使現在如日中天,一個嚴重錯誤就會變成爛尾,甚至湮滅。

超跑悖論:一輛你超愛的超跑從面前經過,你會發現你愛的是超跑,不是超跑的主人。可是超跑主人想的可不是這樣,而你卻跟超跑主人想的一樣,結果是擁有超跑並不會得到你想要的事物。

真正的財富,是那些可以帶進棺材的事物。

黑格爾說:只要人性保持不變,歷史就會重演。人性的改變是非常困難和漫長的,因此歷史將繼續重演。

但是,即使歷史會重演,還是會有不同,一是你不知道何時會重演,何時結束這一輪;二是無法預知的突變,有時是某人,有時是某事;三是突變對歷史造成什麼樣的長尾效應。呃,突變也可以叫黑天鵝。所以,不可以只用歷史預測未來。

話說回來,當市場狂熱時,很多人都不相信歷史會重演,相信這次不一樣。

懶得看財報,只聽專家的,甚至聽明牌,但是人家為什麼要告訴你怎麼賺錢?這有點像病急亂投醫,或者說拿自己的錢開玩笑。如果還是不想看財報,至少要做到不要隨便相信預測。

作者對理財的建議:

  • 當事情運作順利時,請盡量找出謙卑之道;當事情出錯了,請盡力找出原諒或同情之道。
  • 少一點自我,多一點財富。區分需要和想要,如果不能做到買入「收入大於支出」的財產,至少把錢存下來。
  • 使用可以幫助你一夜好眠的方式理財。
  • 如果你想成為更出色的投資人,你唯一可以做到最有效果的事情就是增加你的投資時間。長線投資。
  • 就算很多事情出錯也沒關系。只要一部分做對就行了。
  • 用錢來拿回時間的掌控權,因為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會嚴重影響幸福感。
  • 變得更善良,而且少點誇耀。
  • 存錢,存錢就對了。
  • 確認成功的成本,並準備為此付費。
  • 請鄭重預留犯錯空間。安全邊際。
  • 避免做出會有極端結果的財務決策。
  • 你應該要喜歡風險,因為隨著時間經過,它會帶來回報。
  • 確認你正在玩的遊戲。不要被他人影響。
  • 尊重混亂。

作者很強調儲蓄的重要性,不過也投資一些指數基金。我的想法是,保留生活所必須的現金(等同儲蓄),可能的話,保留的現金足夠應對緊急情況,而不用變賣資產。其它的投資資產,因為我比較擔心每年都在減損的購買力(總覺得這是政府在偷我的錢)。現金雖好,但是價值會越來越低。


20240605

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


這本書(3rd edition 2016)和《巴菲特勝券在握的12個法則》(2nd edition 2011)好像,但是章節不太一樣,而這本書的中文版第一版叫《值得長抱的股票巴菲特是這麽挑的》(1994)。後來還有一本《巴菲特勝券在握:傳奇股神的投資奧義(經典新裝版)》(2020)也差不多,加上其它的版本,我暗暗的感覺到出版社賺了好幾次。

巴菲特十二個投資原則

  • 事業守則
    • 1.這項事業是否簡單易懂?
    • 2.這項事業是否有一貫的營運紀錄?投資人也要有能力去發現偶爾犯錯的公司,否則可能會錯過低價買入的機會。
    • 3.這項事業長期遠景是否看好?即使是日用品,如果有獨特的優勢,其遠景也是看好的,如3M、Google。台灣沒發現有這種公司。這種公司銷售的產品或服務,是人們有需求或想要的,而且沒有相近的替代品,利潤也不受主管機關的法規影響。
  • 管理團隊守則
    • 4.管理團隊是否夠理性?產生的現金比維持營運所需更多,並且將現金投資在報酬率比資金成本更高的投資機會上,不然也會增加股利或回購股票。
    • 5.管理團隊是否誠實對待股東?看年報,注意那些看不懂的附註。小心那些能預測未來的高管。
    • 6.管理團隊能否獨排眾議?隨大流的企業很難獲得高利潤,但是特立獨行卻可能走錯路。
  • 財務守則
    • 7.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或稱凈資產收益率)是多少?至少在15%以上,如果公司持續減少債務就更好,也就是長期債務➗ROE的比率持續降低,最好在5%以下。記得還要跟同業做比較。
    • 8.公司「業主盈餘」(owner earning)為何?一家公司創造現金的能力會決定它的價值。業主盈餘=公司的凈收入➕折舊➕損耗➕攤提➖資本支出➖必要的額外營運資金,但這無法準確預測。
    • 9.獲利率夠高嗎?至少要比指數的增幅高,而且要能夠持續。
    • 10.公司每保留一美元能否至少創造一美元的市場價值?保留盈餘應反映到市值的提升上。
  • 價值守則
    • 11.這家公司的價值為何?關於業主盈餘(內在價值),可以用簡單的方法計算,凈收益➗無風險利率(凈收益等於盈餘,無風險利率採用長期國債利率)。內在價值是用判斷,而不是統計,其方法不只一種,例如股價內含的成長率是多少?
    • 12.是否能以遠低於這家公司價值的價格買進股票?當市值少於內在價值四分之一以上時才買進,最保守買進價格至少要二分之一,這樣才有足夠的安全邊際。

作為一個投資人,你的目標很簡單,就是用合理的價格買進一家容易理解的公司的部分股權,而且在未來的五年、十年、二十年,這家公司的獲利會比現在更高。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只有少數公司能達到這個標準。所以只要發現有這種條件的公司,就應該大膽出手,買進一大堆股票。

投資時,我們把自己當成企業分析師,而不是市場分析師,不是總體經濟分析師,更不是證券分析師。

成功的投資並不在於知道了多少,而是如何誠實的定義不知道的事。

一家銀行的價值是看它的凈值➕預期盈餘。

只要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令人滿意,經營者能幹又誠實,而且市場並未過度高估這家公司,我就會很滿足於無限期持有任何有價證券。

對股市一無所知的投資人,只要定期投資一檔指數型基金,也能打敗大部分的投資專業人士。如果你對股票略有所知,也有能力理解公司的財務數字,還能把資金配置在五到十只擁有長期競爭優勢且股價合理的公司股票,那麽傳統的分散投資法對你根本就毫無意義。這些選出來的公司將會有長期的優秀表現與穩定的經營團隊,以及穩定朝向未來的高獲利能力。就像他們過去一樣。

研究誤判心理學、行為財務學、行為經濟學,我們發現人們在處理自己的金錢事務時,經常做出愚蠢的錯誤以及不合邏輯的假設例如:過度自信,過度反應偏差,規避損失,心理賬戶,短視的規避損失,旅鼠效應(謬誤)等等。其中短視的規避損失是指頻繁的評估績效,想想看,你能一年不看你買的股票嗎?我是不行。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提出:「時間與耐力是最強的戰士。」

巴菲特:學投資的人只要把兩堂課學好:如何評估一家公司的價值,以及如何思考市場價格。

關於收購,華盛頓郵報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唐納德·E·葛拉漢(Donald E. Graham)認為他要收購的公司必須「具有競爭障礙,不需要大筆資本支出,有一定的商品定價能力。」

ROE 公式為:股東權益報酬率 = 稅後淨利 / 股東權益

  • 股東權益:資產➖負債。

巴菲特認為是營運收益/股東股本。啥是股東股本?

計算企業的價值,巴菲特通常用威廉斯的股息折現模式(Dividend Discount Model),預估企業的終身總收益(業主盈餘)再扣除未來到今天的折扣。這似乎是在做預測?

高收益債券(High Yield Bonds,高殖利率債券),多數投資人稱它為垃圾債券,包含評等較低的債券、非投資等級債、垃圾債,確實不是凡人能投資的。然而真正的垃圾是CDO、MBS之類的債券。但是有一種被巴菲特稱為「落難天使」(fallen angels),這種低價高收益的債券,其公司的價值和信用其實蠻高的。

過度反應偏差指出,一般人對壞消息反應過度(對短期利空恐懼),對好消息反應遲鈍(貪婪不知見好就收)。

蕭伯納曾寫道:「理性的人自我調整配合世界,不理性的人堅持要世界改變以配合他,因此進步就只有靠不理性的人。」

對於新經濟事業,可以參考米勒投資決策,重點在了解公司的企業模式。是什麽東西在創造價值?公司如何賺進現金?公司可以賺進多少現金?又預期有多大的成長率?公司的資本報酬率如何?如果它的獲利率大於資本成本,公司的價值就在增加。但是這種方法仍然很難在早期發現新事業的價值。另外,評估事業價值的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不同的時期,評估方法也略有不同,例如本益比,但是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基本上不會改變。


在自己的投資組合中,最優先要看的就是透視盈餘成長率,而不是價差。然後,做足功課,去瞭解經營團隊如何做到。最終,低價買入。買入事業的價值如果確實持續提升,就不應該只看股價有獲利就賣掉。

那麼,我該建立什麼樣的投資風格?

20240512

投資詐彈課:識破投資騙局的五個警訊



How to Smell a Rat:The Five Signs of Financial Fraud

識破投資騙局的五個警訊:

一、你的投資顧問同時也保管你的資產。

這跟出納、會計必須不同人負責,公章、財務章必須不同人保管的道理是一樣的。

沒有永遠穩賺不賠的生意。

在「錢」 的面前,親朋好友都不能相信。

如果這件事讓你起疑心,那就別摻和。

騙子也會設立第三方機構。即使這個機構不是騙子設立的,也要小心他們共謀。第三方資產管理機構最好的規模大、財力雄厚的。

戶頭必須是自己的,還要定期檢查賬戶的狀況,必須親力為之。 

二、對方所提供的投資報酬好到不像是真的。

觀察他們在壞年份的表現,才能反映其投資的真實性質。沒有績效一直穩定且高於正常水準的投資,也沒有幾乎從不虧損的(也許現在的騙子會故意做幾年的小虧損)。

被抱怨過的投資或經理人是正常的。從來沒有?那就有問題了。

投資項目的參考基準必須是明確且不變的,例如上證指數、恆生指數、S&P500、納斯達克…。

三、投資策略複雜到投資顧問解釋不清楚,你也聽不懂。

好的投資策略,概念應該很單純。如果經理人說這個很複雜,或者這是他的專屬權,總之不願意詳細說明,卻一直強調(過去和未來)績效,那就謝謝再聯絡。

沒聽過的名詞,要不是自己學藝不精,要不就是騙術,反正這個投資項目別摻和,千萬不要為了面子,不懂裝懂。

我總感覺那些專家說的、馬路消息、明牌什麼的,如果說這個投資項目好,那最好聽聽就算了;但是,說不好時,就要注意了。

四、投資顧問吹嘘某些不影響績效的好處,譬如:不允許一般人參與的特權。

還有金光閃閃的公司裝潢,特別的福利,以及其它和投資績效無關的玩意兒。

親朋好友推薦的投資項目,一樣要仔細檢查,更不用說那些名人大咖。第一個問題是:你投資了多少啊? 

這個投資項目的准入條件可以為你改變?那最好馬上離開!例如:本來…但是…結果高層特批,同意你以這個(較低的)條件加入。

五、你應該親自做的盡職調查,卻只聽信第三方提供的保證。

我是真的沒想過要查證投資機構有沒有向證管會註冊。

騙子也會捏造公開申報資料。

即使是勤業眾信(德勤,Deloitte)、安永(Ernst & Young,EY)、安侯建業(畢馬威,KPMG)與資誠(普華永道,PwC)、標準普爾(S&P)、穆迪(Moody's)和惠譽(Fitch Group)也會騙人。

全球投資績效標準(GIPS)似乎比較可信。

我覺得,看不懂就不要投資,即使是親朋好友推薦。

最後,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詐騙必然存在,而且花樣百出,日新月異,超越想象。還有一些老梗,像靈骨塔這些宣傳超高收益且無風險的投資項目將繼續在舞台上。想減少被騙的機率,我建議多多的閱讀,不要停。

我們普通人,多數都是用自己的血汗錢做投資,一旦出事,就真的沒有了,所以一定要睜大眼睛。雖然看了一些有關投資的書,我也只敢投資股票,被騙的機率小一點。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像大佬一樣,用別人的錢投資。

我最害怕高壓銷售,只要讓對方發現我有一點點的興趣,就會像禿鷹發現受傷的獅子一樣,加上對方的話術,很難擺脫對方。這種情況下,滿足對方是最容易的,如果不願意,自己就要有強大的定力拒絕對方的要求,而且要夠狠,扛住對方的指責。

受害者迷思:

  • 以為騙子對小錢不感興趣,實際上,他們大小通吃。
  • 以為精明的人不會被愚弄,實際上,馬多夫的受害者中有許多精明大戶。
  • 以為空頭市場促成詐欺行為,實際上,它只是讓騙局提早曝光。
  • 以為市場一有波動就不對勁,實際上,正常的市場行情波動完全正常。


20240509

富爸爸有錢人的大陰謀



八種全新的金錢法則:

  • 新的金錢規則#1:知識就是金錢
    • 讀書、參加講習是最起碼的,雖然效率低,但是容易做到。效率最高的是實操。
  • 新的金錢規則#2:學會如何運用債務
  • 新的金錢規則#3:學會如何控制現金流
  • 新的金錢規則#4:為最壞的打算作準備,所以生活只會越來越好
  • 新的金錢規則#5:用有錢人的速度思考
    • 不能躺賺又沒有對策的都是輸家。
    • 想追上趨勢,什麼都沒有的人最好多讀書先。
    • 看到機會就應該離開舒適圈,開始追求。
  • 新的金錢規則#6:學習金錢的語言
    • 例如,我一直在不斷尋找能為我工作的優秀員工。
    • 或,我在尋求上百間能產生現金流的公寓套房。
    • 或,我的退場策略就是利用初次公開發行的股票(IPO)來讓公司上市。
    • 為現金流而投資。
  • 新的金錢規則#7:生活是一種團隊運動,謹慎選擇自己的隊友
  • 新的金錢規則#8:既然鈔票越來越不值錢,學會如何印自己的鈔票

使人貧窮的四大原因:

  • 稅賦
    • 在美國,被動收入稅率最低。
  • 債務
    • 好債務可以帶來現金流,只要現金流大於債務。
  • 通貨膨脹
    • 購買資產,好資產能帶來現金流。
  • 退休金
    • 用自己創造的被動收入來取代政府所謂的退休金。

資產多元化的四個領域:

  • 事業
  • 創造收入的不動產
  • 有價證券
  • 原物料,例如黃金、白銀、黃豆…
    • 能維持購買力,但是不要期待現金流。反過來想,相對通貨,也算是隱形現金流。

花錢,不要儲蓄

  • 花錢當然是花在投資,或者買資產,以取得現金流。
  • 每年的通貨膨脹,就足以抵消定存利息,有時候利息還要報稅。

建議閱讀(但是沒有中文版)

  • R. Buckminster Fuller 《強取豪奪的巨人》(Grunch of Giants )
  • G. Edward Griffin 《來自傑克島的怪物》(The Creature from Jekyll Island )
  • Richard Duncan 《美元危機》(The Dollar Crisis )
  • John Bogle 《邁向資本主義的精髓》(The Battle For Soul Of Capitalism )


20240504

非常潛力股



閒聊法

通常用在詢問競爭者或客戶對該公司的看法,詢問內容可以參考以下要點。

該買什麼,15項要點,助您找優質股

第一點:公司是否擁有潛力充分的產品或服務,至少在未來幾年大幅增加公司銷售額?

投機者往往尋找低價股,熱衷於一次性獲利。不過我也是尋找低價股,也會關注其獲利能力、成長性等條件。

提早買進產業轉型的公司即可享有豐厚的利益。這個就有點玄了,如何判斷新的產業發展性?多久開始?競爭力如何?

即便是表現傑出的公司也不一定每年都成長。而且過去不等於未來。

第二點:當公司目前具吸引力的產品線,其增長潛能已發揮殆盡時,管理層是否有決心開發具潛力的產品或製程,以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總銷售額?

  1. 評鑑目前擁有的產品是否有潛力繼續擴大市場。
  2. 管理層是否意識到市場潛力已到極限。

想知道以上兩點,對我來說是天方夜譚。不過國際局勢、產業趨勢、國家政策、人事異動、市場預期等等,都能對公司產生影響,這些是比較容易取得的資訊。

第三點:以公司規模來說,企業研發工作的成效如何?

產業平均研發費用跟公司的差距?

工程費用不應當成研發支出。

如果能知道公司的研發效率就好了。

第四點:公司是否擁有高於平均水準的銷售團隊?

銷售,生產,研發,企業成功的三大基石。

第五點:公司有沒有高利潤率?

最好是能長期維持高利潤率,最起碼也要高於產業平均。

有時利潤率縮減或零利潤的真正原因,是當下投注金錢做更多研發。

第六點:公司以什麼行動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第七點:公司的勞資與人事關係是否理想?

這一點可以從人員流動率、工會的表現看出來。

第八點:公司高階主管的關係是否良好?

第九點:公司管理層是否有足夠的板凳深度?

管理層是否有足夠的權力?是否注重人才的培養?員工的意見是否得到重視?

第十點:公司的成本分析與會計控制是否理想?

第十一點:就所屬產業特性而言,這家公司是否具有哪一些層面,能讓投資人看到他在眾多競爭者之中的突出之處?

但是,誰能保證這家公司產出的是像iPhone一樣的產品,還是像日本氫能源車一樣的產品?都很突出啊!專利權都很多啊!

第十二點: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獲利前景?

第十三點:在可預見的未來,公司是否會因為成長而必須進行股權融資,以致發行股數增加而損害了原有持股人從公司預期成長所得的利益?

不應便宜才買入股票,而是該股票可望得到豐厚收益才決定買入。

在公司成長後需要的資金將持續成長,屆時進行股權融資就是必須的了。

第十四點:管理層是否只在公司運作一切順利時才會開誠布公與投資者交流,但諸事不順時卻三緘其口?

這類公司就別投資了。不過,如果數據造假就很難發現了,恆大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第十五點:公司管理層是否具備絕對的正直態度?

看看就好,我父親經常告誡我:人心隔肚皮。

何時買進

崩盤。

績優股偶然出現問題,導致股價大跌。

有新產品開發計劃。

基本面已改善多年。

盈餘已大幅改善,但股價還沒有反應。

政策已點名,但股價還沒有反應。

何時賣出

當初買進時犯下錯誤,而且錯誤越來越明朗。認賠停損,但還是會有意外,例如2024年四月的A股603900萊紳通靈,所以我通常不會做停損的動作,當然這並不是個好對策。

公司的實際狀況,偏離了15項要點。

何時不該賣出

某些預測,例如空頭、衰退、估值過高。

作者認為,如果買進普通股的時候做足功課,那麽賣出時機幾乎不可能到來。

股息

有盈餘不發,股價也不漲,營業額和盈餘也沒有成長,我個人覺得這公司有問題。反過來,股息發很多,公司並沒有成長,那也要注意。重點是股息政策必須保持一貫性,而投資者也不應過於重視股息。

投資人五大禁忌

別買進正處於促銷期間的新創公司

通常指投入商業營運不到兩、三年且獲得營業利潤未滿一年的公司。所謂促銷期間,就是指上市後還在畫大餅的時期,並沒有實質的產品,一切都在研發階段,這些公司確實有很高的風險。

別因為股票在「櫃檯市場」交易就不予考慮

現在更是無差別了。

別因為年度報告的格調吸引你,就決定買進股票。

別以為股價相對於盈餘偏高,就表示未來的盈餘成本已大致反映在股價上。

注意公司的盈餘只是曇花一現,還是不斷地讓盈餘創新高。

不要錙銖必較

不要未達目標價而不買進。我也是依據這個原則,不過通常買了之後還繼續跌。

投資人另五大禁忌

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

如果你很瞭解這家公司,表現也一直很好,專注一點也好。

一個散戶最多只能持有八支股票,太多會照顧不來。

別害怕在戰亂的陰影下買進股票

保留現金沒大用。

別忘了你的吉爾伯特與沙利文

意思是不要管過去的股價。按我的經驗,這句話尤其對那些曾經買過的股票特別有意義。不過更嚴謹的說法是要關注歷史的方方面面,例如15項要點,不能只看股價。

别忘了時機也很重要——買進真正的成長股時,該考慮的不只是價格因素。

買進真正優秀的成長股時,除了考慮價格,不要忘了時機因素。好的股票,不一定是挑固定的價錢買進,也可以考慮在特定的日子買進。

別跟隨羊群

如同股價一樣,當你聽到消息時已經晚了,但沒什麽好可惜的,因為大多數人跟你是一樣的。

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投資者不論在狂熱的或是悲觀的股市裏都應該保持理智。

如何尋找成長型股票

先專注兩點:

  • 有沒有能賺錢的產品?當然目前還沒開始賺。
  • 競爭者是否很難模仿?

然後按作者的想法,就是聊天了。

保守型投資的四個面向

第一個面向:傑出的生產、行銷、研究及財務能力

  • 低生產成本
    • 比競爭者的損益平衡點更低
    • 高於平均水準之利潤率
  • 強大的行銷組織
  • 傑出的研究及技術能力
    • 能爭取到定價權
  • 財務能力
    • 精確的成本分析(例如產品單位成本、研發成本、銷售成本等)有利於謀取收益、偵測威脅、降低成本。

第二個面向:人的因素

  • 有一個人,他擁有意志堅定的創業家性格,帶著衝勁、創意與技能,把公司打造成真正值得的投資工具。
  • 或,有一位執行長,他致力於企業長期成長,擁有一個非常能幹的團隊,並且適當授予他們職權,以掌握公司的各個部門和職能。
  • 從外部招聘高層,是非常惡劣的徵兆。
  • 讓所有人都感覺到這家公司是個理想的工作場所。

第三個面向:某些企業的投資特性

  • 持續的獲利能力,包含投資回報率、利潤率。
  • 經濟規模,但是我覺得這優勢並不是必然的,就算是,也不保證長久,記住熵增。
  • 創新能力。有什麽事情是這家公司有能力做,但其他公司卻無法做的這麽好的?
  • 產品可靠性。

第四個面向:保守型投資工具的價格

公司股價、本益比是否合理,來自於市場給她的評價,沒有絕對。


『雖然本益比偏低的股票可能很有吸引力,但低本益比本身並不是投資價值的保證,反而可能是個反應公司弱點的警訊;決定某支股票是否便宜或估價過高,並不是當前股價相對於當前盈餘,而是當前股價相對於未來幾年的盈餘』

有句話說: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但是還有一句:萬變不離其宗。股票,我的經驗是一點點的檢查,加上很大的運氣。我只是散戶,想瞭解公司的實際情況難如登天,公開資料是真真假假,市場預期和專家言論幾乎不可信。但是,行業前景、政策,這些還是必須要瞭解,財報仍然需要閱讀。這就是「變」與「不變」的意義。

20240501

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

本書所提到的每一個原則,只有出自真誠才會具有功效。誠,包含真心真意、真實無妄、忠實不欺。

處理人際關係基本技巧

原則一: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原則二:給予真誠的讚賞與感謝。

人性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渴望被肯定」。把這個給對方,對方自然會有至少同樣的反饋。

原則三:引發他人心中的渴望。

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提供他想要的。

六種使別人喜歡你的方法

原則四:真誠的關心他人。

原則五:經常微笑。

原則六:姓名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最悅耳的語音。

儘可能記住對方的姓名。

原則七:聆聽。鼓勵別人多談他自己的事。

原則八:討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

原則九:衷心讓他人覺得他很重要。

如何讓別人的想法和你一樣

原則十:唯一能自爭辯中獲得好處的辦法,是避免爭辯。

原則十一:尊重他人的意見,切勿對他說:你錯了。

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也不應該與其爭辯。若有必要,應設法用暗示、錨定等手段讓對方瞭解。

原則十二:如果你錯了,立即斷然承認。

原則十三:以友善的態度開始。

原則十四:設法使對方立即說:「是,是。」

原則十五:多讓對方說話。

原則十六:讓對方覺得,這主意是他想到的。

原則十七:真誠地試圖以他人的角度去瞭解一切。

原則十八:同情對方的想法與願望。

原則十九:訴諸更崇高的動機。

例如:為了你的父母、孩子,為了社會公益,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原則二十:將你的想法做戲劇性的說明。

用戲劇性的手法來表現自己的想法。

原則二十一:提出挑戰。

利用競賽,讓人或團隊產生一種想超越自我的欲望,或是一種想具有重要性的感覺。當然,自己示弱,讓對方有征服的感覺,也是一種手段,例如老婆假裝打不開罐頭。

成為一個領導者

領導者的任務,通常包括改變人的態度和行為,以下是部分建議:

原則二十二:凡事皆以真誠的讚賞與感謝為前題。

原則二十三:以間接的語句指出他人的錯誤。

原則二十四:先說自己錯在哪裡,然後再批評別人。

原則二十五:用問問題來取代直接的要求。

原則二十六:一定要顧到他人的面子。

原則二十七:只要稍有改進即給予讚賞。「嘉勉要誠懇,讚美要大方。」

原則二十八:給他一個願意全力追求的美譽。

原則二十九:多多鼓勵,讓他覺得這過錯很容易改正。

原則三十:使他覺得,照你的意思去做會很開心。


20240427

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



拆分老股票

拆分部門的概念:

  1. 拆分交易通常優於股市大盤表現。
  2. 挑選自己偏好的拆分交易,對於報酬績效更有幫助。
  3. 具備某些特殊性質的拆分交易,機會特别好:
    1. 機構投資人不喜歡拆分獨立企業(但不是基於投資考量)。
    2. 内線人士喜歡拆分獨立企業。
    3. 拆分交易揭露了過去所隱藏的投資機會(例如:便宜股票、好機會、某信用擴張的風險/報酬狀況)。
  4. 藉由新聞報導與證管會申報資料,投資人可以尋找與分析新的拆分交易機會。
  5. 留意「母公司」的情况,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6. 部分拆分交易,以及透過現金增資方式進行的拆分交易,往往代表特殊的投資機會。
  7. 務必特别留意内線人士的動向。

有些股票拆分後,一開始會跌。

拆分前後注意高管和大股東動向。

確認其價值(每股盈餘、本益比),和股價比較合理性。有些看不到本益比就用同業平均。

找到足夠的安全邊際。

財務杠桿越大,股價越有上漲潛能。

個人別搞風險套利

但是搞合併證券可以,包含普通股、可交換次級無擔保公司債、有價值權證(CVR, Contingent value rights)、認股權證。(台灣有這些嗎?)這通常發生在企業購倂期間。

查閱證管會(台灣可查「公開資訊觀測站」)申報資料,詳細瞭解營運狀況。有時股東說明書或委託書也有被忽視的機會。

破產與重整

不要買剛申請破產保護的公司的普通股,即使該公司體質還不錯。若要買重整後發行的新股,最好該公司是:具有顯著的利基市場、品牌、經營特權或產業地位者。

其它

長期選擇權(LEAPS, long-term equity anticipation securities)台灣有嗎?在市場預期差的時候可以考慮。認股權證(warrants)有時候會優於LEAPS。

選擇權交易的機會通常發生在拆分、重整、合併時。

自由現金流量(FC, free cashflow)=凈收益(NI, net income)+折舊+攤銷-資本支出。如果FC長期高於NI(通常指每股盈餘),就應該根據FC來衡量企業價值,如果FC長期低於NI,就應該採用比較保守的FC。

做多數人不想做的事,才有機會,例如讀書、閱讀財報、累積經驗、逆向思考、保持耐心等等。

20240422

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



英文書名是《The only three questions that still count》,唯三仍然重要的問題。

你不必無所不知,你只需要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一些事。

非傳統的思考(out-of-the-box thinking),思考似乎無法思考的事。

第一個問題:你所相信的其實是錯的?

本益比無法透露股市的風險或報酬。

大家相信的,甚至自己都相信的,不代表就是正確的。不過也不會有人去查證,但如果你去查了,就有可能會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

第二個問題:如何測量別人認為深不可測的事?

股市裏,你看到的是已經發生的(也可能是假的,或者半真半假),而預測通常是不准的。

流動性降低(銀行不願意放款)是經濟衰退的可靠指標。

衡量自己的投資組合是否優秀,可以與股指比較,如果能比肩股指,或者說跑贏大盤,那就真的非常優秀了。

第三個問題:我的腦袋幹嘛要騙我?

我們腦子的設定不是為了投資,是為了在古早以前求生存。

避免各種認知偏誤。


PSR在0.75以下為低值,3以上為高值。但是現在已經不太有用了,不過在下面這種情況發生時,還是可以參考,當價值股領先或即將領先大盤時,買入低PSR股票。

股市裏,沒有一種工具會一直有效。

供需決定匯率、股價、期貨價格。

雖然是暢銷書,但是本人讀來索然無味,大概是我離那個境界太遠了吧。

20240412

肯恩費雪教你看懂投資市場



新版書名改為《跟著肯恩費雪洞悉市場》。

經濟放緩或負增長不代表股市就會衰退,經濟增長強勁也不代表股市就會增長。

如果有什麽事情好到不像是真的,那很可能就不是真的。

投資雖然不是確定性的遊戲,但也不是機率(possibilities)遊戲,而是可能性(probabilities)的遊戲。

我認為我們根本不需要為政府的負債擔心,因為他掌握了印鈔和利率。

股價營收比/市值營收比(Price to Sales Ratio,PSR)=市值/營收。PSR越高,表示市場期望值越大,但也可能意味著過熱。例如2024年4月11日,華潤市值85,營收281,PSR=0.30,顯示股價被低估;而商湯市值230,營收37,PSR=6.22,表示市場期望值相當高。

不要偏愛某一支股票,因為他沒有感情。至少要瞭解其基本面,再判斷是否長期持有。

過去不能預測未來。但歷史證明那些曾經發生過的蠢事,總會以某種方式,在某個時候再發生。所謂泰極否來,然後否極泰來。哪個國家不是從廢墟中成長,然後從富強走向毀滅,漢朝如此,唐朝如此,清朝如此,英國如此,美國亦將如此。股市何嘗不是如此?

另外,預測、明牌、馬路消息,散戶絕對不能信以為真。新聞就算是真的,那也已經成為過去。

市場情緒真的很可怕,以603900萊紳通靈為例,在2024/4/11居然八連板。我在六連板賣出時,那時主力就已經在流出,每天主力都在流出,竟然還天天漲停!?這公司根本就在虧損,也沒有任何復甦的跡象啊!

20240317

肯恩費雪教你破除50個投資迷思



英文書名是Debunkery: Learn It, Do It, and Profit from It-Seeing Through Wall Street’s Money-Killing Myths,揭秘:學它、做它,並從中獲利──看穿華爾街的殺錢神話。debunkery也可以理解為破謬。Money-Killing是指那些誤導人或不正確的想法,導致投資人損失。

投資最重要的事就是減少犯錯。巴菲特說:投資,第一條規則,不要賠錢;第二條規則,別忘了第一條規則;第三條規則,不要欠債(這誰說的?)。

相信某件事是正確的,是可以接受的,但過度相信就有可能變成錯的。有時候只是現在是對的,以後可能就是錯的。

通膨對債券特別不利。

長期而言,股票的風險較債券低。

資產配置基準:

  1. 投資期限;指何時需取用?
  2. 報酬期望
  3. 現金流需求

感覺應該買的卻沒買,結果果然勁漲;感覺應該賣的卻沒賣,結果果然暴跌。以為自己的直覺很準,其實我們只是忘了許多不準的感覺,這不過就是選擇性記憶,或者是後見偏差,有點像倖存者偏差。

按兵不動有時是最積極的反應。

現實中沒有能確實顯示市場展開新多頭走勢的信號。

投資顧問不可以同時保管你的資產,這包含由投資顧問控制的公司。所以除了要瞭解投資顧問,還要瞭解保管資產的公司。而且資產和錢也不要混在一起。

關於停損,終於有人跟我的看法一樣了!我的看法是如果這投資的錢本來就是閑錢,而這家公司也還有發展的機會,為什麼要停損?

掩護性買權(Covered Call)相當於無掩護賣權(Naked puts),費雪說是「等於」。

市場接下來會下跌時,定期定額才有用。但如果你能準確預測市場走勢,你還需要定期定額嗎?

對投資人不好的證券怎麼分辨,例如有些特殊的年金?看看經紀人的佣金吧。

被動型投資是可以獲利的,只要買在低價位,持有時間夠久。問題是有多少人能持有超過二十年呢?

技術分析依據該股過去表現分析未來,但是,不是有句話說:過去不等於未來。當然,當前也不行。

現在(2024)臺股指數在兩萬點的歷史高位,而vix卻是低位,是不是應該要清倉了?嗯,這麽說吧,vix跟股市走勢有時不相關。

消費者信心指數與股市的興衰沒有正相關,有時還是落後指標。

道瓊指數固然有其缺點,被費雪批得不行,但長期與相比標普500,其實也差不多。

低本益比不代表低風險,本益比只是反映當前的狀態,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義。本益比倒轉過來,可以視為一種利率,拿來跟公債殖利率相比,研判某公司、類股、大盤是增發新股還是以現金買回股票的誘因較強。

最常用的通膨指標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但是這個指標很容易被操作,為什麽沒有人注意貨幣供給量呢(M0/M1/M2)?另外,很多費用的漲幅超過CPI很多,例如勞健保、雞蛋。所以所得僅超過CPI是不夠的。購買力(PPP)也是值得注意但也很容易把操作的指標。所有的指標僅供參考,統計個人的總流動資產,我覺得年均上漲4%是起碼的(台灣2023 CPI是3.08,零頭是可能灌水的閾值),有人說低於15%就算輸。

股市投資人其實要樂見財政赤字。歷史告訴我們,財政盈餘對股市不利。


20240226

不買飆股,年均獲利40%


Joel Greenblatt說,在股市中想永葆獲利,不要做這些事:

  1. 不知道價值
  2. 不能比較或不了解的
  3. 跟著機構和法人進出。他們傾向投資權重股,無法在意那些沒有題材的小型股。
  4. 太複雜的商品(例如共同基金)
  5. 情緒來了。這個最難,需要有足夠的修養。

Joel Greenblatt依據他的價值加權指數(value-weighted index),指出選股的兩個量化指標:

  • 殖利率
  • 資金報酬率ROC

買入前務必注意交易成本和市場影響。除了殖利率,還可以拿股價與其它指標相比,如營業額、賬面價值,或過去幾年的獲利平均值等等。

資金報酬率=獲利/(營運資金+固定資產),這個指標的作用是衡量一家公司的報酬率,與之接近的指標有:

  •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 稅後盈餘 / 股東權益
    • 稅後盈餘:也稱稅後淨利,就是公司本期的獲利,稅後盈餘/股數就等於EPS每股盈餘。
    • 股東權益(Shareholders Equity):總資產扣除負債,代表還完負債後公司的淨值。最主要是股本+保留盈餘+資本公積 (初始股東出的錢加上保留在公司的獲利或股本)
  • 資產報酬率ROA = 稅後淨利(Net Income)÷ 平均總資產(Total Asset) × 100%
    • 平均總資產 = (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 ÷2
  • 投入資本報酬率ROIC = EBIT × (1 – 稅率) ÷投入資本
  • 資本運用報酬率ROCE = 稅前息前利潤(EBIT) ÷ 已動用資本(Capital Employed)
    • 稅前息前利潤(EBIT):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 營業費用 + 營業外收入(支出),或是 EBT(稅前利潤) + 利息費用。EBIT去除利息及稅金這兩項影響因素,以分析公司核心業務的表現。
    • 已動用資本(Capital Employed):指投資於公司的股本總額,計算方式是總資產減去所有負債。


20240222

個人品牌獲利關鍵


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品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這就是自己的品牌。

個人品牌的藍圖:觀點,個人故事,平台,定位,產品,定價,推銷,合作夥伴。也可以理解為步驟。

先瞭解自己,我有什麼?我要什麼?怎麼做?我現在的位置?這樣就會形成自己的觀點。(是不是叫願景、目標好一點?)作者對如何建立個人品牌的觀點,有一個所謂的PB3:

  1. 什麽事物會讓你生氣?有關在世界中看到的不公平現象。
  2. 什麽會讓你心碎?
  3. 你想解決什麽大難題?這就是你事業的目的。

個人故事不是寫人生故事,而是建立你與市場的連接。有三種故事類型:

  1. 創始人的故事,什麽讓你生氣?什麽讓你心碎?
  2. 商業故事,你試圖解決什麽大難題?
  3. 客戶的故事,客戶因使用我的產品而得到的好處。

平台包含blog,podcast,youtube,甚至是自己的Facebook、Line社群等等,這是產品的背景。我想做YouTuber,可是想不出腳本。我有三個blog,寫好幾年了,不過就是門可羅雀,好在是為了記錄自己的興趣,沒人看也無所謂。

現實中我為誰服務?誰是我的競爭對手?大品牌的同業不一定是,更多的可能是那些隱藏的個體戶,這就是定位。反過來想,用排除法也可以。

創造需求很難(如瞧不濕的iPhone,馬死磕的Tesla、SpaceX、starlink等等),找到有人想要的產品或服務相對容易一些。但即便如此,我找了很多年也沒找到。結論是客戶為什麼要買你的產品?

後面的定價、推銷、合作夥伴現在我用不上,以後再說。

創造有粘性推銷內容的簡單方法:遠大的抱負、故事、解決方案。

推銷中,如何寫出令人難以抗拒的開場白?

  1. 寫下這句話,「我從未想過這可能實現,但是……」。
  2. 完成這個想法。
  3. 刪除「我從未想過這可能實現,但是……」這部分。


20240202

藍海策略



工作流程改造要:合併,重組,簡化,刪除;藍海策略的尋找要:消除,減少,提升,創造。一個內修,一個外求。

重建市場邊界的途徑

  • 跨足另類產業:你的產業有哪些另類選擇(功能和形式不同,可是目的相同的產品或服務)?顧客對這些選擇進行取舍的原因何在?競爭對手都在幹什麽?或者不願意幹什麽?
  • 探討策略群組:你的產業有哪些策略群組(在產產業中採行相同策略的公司)?顧客決定他要「講究」還是「將就」的因素是什麽?顧客想要什麽或者不要什麽?
  • 破解顧客鏈:你那一行的顧客鏈是什麽樣子?這個產業通常鎖定哪一個顧客群組?如果轉變產業的顧客群可以用什麽方式開啟新的價值?
  • 互補產品與服務:你的產品或服務的整個使用流程如何?在使用之前,使用過程,使用過後有哪些情況?你能否指出痛點所在?如何經由互補產品或服務消除這些麻煩?
  • 理性訴求VS感性訴求:你的產業競爭是依據功能訴求還是感性訴求?如果是根據感性訴求,你可以消除哪些因素使它走向功能定位?如果你是根據功能一較高下,你還能增加哪些因素將它推向感性定位?
  • 看見未來趨勢:有哪些趨勢很可能對你的行業造成衝擊?無法扭轉,而且正已明確軌跡演進。這些趨勢會如何衝擊你的行業?面對這種情勢,你可以用什麽方式為顧客開啟前所未有的用途?

還沒有成為顧客的人群,與現有的顧客相比有什麼共通性?

在追求產品差異化與低成本的同時,也能讓他們的價值、利潤與人員主張一致化。

價值、利潤與人員三種主張,是成功進入藍海的關鍵,只要達成策略的一致性,降低持久性風險,就能獲得高績效而持久的策略。也就是至少必須達成顧客、企業和員工三贏,甚至包含供應商,使模仿變得困難。

沒有一個企業(或國家)能夠永遠守住一個藍海而停止價值創新,競爭對手很快就會從你無法察覺(,或者就算察覺也不放在心上)的方向上突破,創造出新的藍海,並且讓原來的海乾涸,不管紅或藍。最近全球各個汽車王國被中國超越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但是如果也想守住,中國又能擁有這片藍海多長時間?要有危機意識,不可能永遠稱霸。但是人性如此,又能如何避免衰敗?

這本書沒有很認真看,先瞭解一下,以後有機會再複習。

20240110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人生的大哉問,我想要什麼?我要去哪裏?以後自稱「老學生」好了,年紀也夠,也還想多讀點書。這實在是因為我的這個生命在世上過了那麼多年,卻沒有想到該給自己的大哉問。於是立志投資自己,然後不斷嘗試和執行,期間要不斷觀察並修正,終有一天會突破臨界點(或里程碑),複利效應於焉產生。一生中,我們應該多關注自己的成長,而不是成功。那麽問一個人生的終極問題,什麽最重要?

腦袋的作業系統由內向外,由這三類構成:

  • 概念及關聯
  • 價值觀與方法論
  • 實驗、踐行

衡量一個人是否夠優秀,可以依據:這個人腦袋有多少清晰、正確及必要的概念,那些清晰、正確及必要的概念之間有多少清晰、正確及必要的關聯。

作者說應該活在未來,而不是活在當下。我個人覺得這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實目的都一樣。活在未來的方法是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判斷什麽是正確,要靠邏輯,用邏輯來預測未來。邏輯包含邏輯學,數學,幾率統計等等。

左邊是技能,右邊是運氣,兩邊互為鏡像,最好能穿梭其中。

你以為的剛需,不一定就是消費者真正的剛需。例如價值觀,我以為我已經做的很好了,但是這只是「我以為」,並不是對方的感受;或者,我做的這樣已經是最好了嗎?還能不能更好?

注意力的價值比時間、金錢更重要,不論是對自己或對消費者。相當於時間和金錢,注意力是你唯一可以隨意運用的能力。管好你的注意力,隨時把注意力放在成長上,不用弄清對錯或者好壞,任何人都有它的價值。當下專注成長,發現對方優點,不要抱怨,不要以偏概全,保持耐心,未來必定美好。

價值觀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

Lake Wobegon Effect:烏比岡湖效應,也稱為沃博根湖效應,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實際水準。社會心理學借用這個詞,指人的一種「總覺得什麼都高出平均」的心理傾向,即給自己的許多方面打分高過實際水平。用另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

我是什麼樣的人,就會生活在那樣的世界裏,遇到跟我一樣的人。想拜託這種陷阱,唯學習(修德)而已。在執行面,則是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在心理面,應該用「自證預言」來鞏固,也就是「心想事成」,或「境由心造」。

想打開被鎖的門,不是盯著鎖找鑰匙;成長才是鑰匙。若是人的情緒,可以利用對立情緒(正向)解鎖。而最好的成長方式,就是找到並接受成功者的指導。

社交化學習,也就是近朱者赤。想獲得最好的學習,當然是想辦法接觸那些翹楚,但是你做了什麼準備?不優秀就沒有有效社交。

努力和堅持,不能算是正能量。如果有做這件事的熱情,為什麼要努力?還需要堅持嗎?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的惡習:抱怨。

創業或投資,可以考慮這些需求:高頻,剛需,大市場。

在證券投資方面,我的做法跟作者一樣,找到價值股(作者認為該買能影響、掌握未來的企業),然後為投資判無期徒刑。我沒有辦法準確判斷短期趨勢,連隔天都不能,更不用說一個小時後,或者下午的趨勢。

把焦點放在盈虧比例(相對值),而不是本金或盈虧金額(絕對值)上。

投資千萬不要all in。

不懂就別用杠桿。

投資的核心成功方法是「低買高賣」,但是哪裏是低點?哪裏是高點?這其實很難。買入前,我會參考市盈率、ROE、成長率、支撐價位或最低目標價。可能不是所謂的「最低價」,但是相對上漲空間仍然很大。相反,我也不知道什麼是高點,比較保守的做法是(僅供參考),低於最高點10%倉位減半,低於15%清倉。

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護的是「希望」。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