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一人創業強化攻略


創業家有幾個共通點:

  1. 根據「自身強項」選擇事業。
  2. 主打明確的「理念」。
  3. 確實回應瞬息萬變的「顧客需求」。
  4. 建立「獨家市場」,避免捲入價格競爭。
  5. 抓得住「理想顧客」。
  6. 顧客成為「社群」的一分子。
  7. 闡述吸引人的「故事」。

請問您覺得我的強項是什麼?

獨特化的要素:

  1. 挑戰業界的非常識與異常識。就是對不合時宜的現象進行改善。
  2. 在同行與顧客眼中看起來很麻煩的事情
  3. 外界摸不清獲利模式
  4. 大企業未涉足的市場規模

雖然書中區分了獨特化(這是什麼?)和差異化(精進的技術和技巧),但我覺得還是一樣,獨特不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嗎?只要顧客喜歡並且願意付費,目的就達到了。

理念(concept),本書定義為「以什麼方式為誰提供什麼事物」,一言以蔽之,就是「事業的本質」。

事業本質有兩大要素:「創新性」(衝擊性)與「共鳴性」(實現的可能性)。

鎖定特定市場和族群的事業理念,稱為「黃金理念」。這一點我很認同,我也一直在尋找它。

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表現「變化、成長型態」就是「黃金理念」。像我們的行業,就是記錄顧客購買後的感受,要知道顧客關心的是價值、需求與實現。

杜拉克在《成效管理》中提到:「危機與弱點,讓事業看到機會的存在。將問題轉化成機會,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找需求?傾聽是個好辦法。

我的事業是什麼?

大家都認可的常識是不是牢不可破?能不能反著來?(非常識)或者與現有常識不同,沒人做過的事情?(異常識)

理想顧客:誰是你的顧客?依據事業的目的、目標、強項、目標市場,設定目標顧客,並瞭解顧客的心願和現狀,依據顧客心願評估市場,從而提供價值和商品,再照顧好年度消費最高的顧客,就能永續經營,持續獲利。

持續與顧客對話。讓顧客開心,實現其心願,解決其不滿和問題,最好是其它公司不做。

無論境遇如何,堅持相信自己的人,一定會遇到機會。即使遭遇苦難,當你成功克服,就能擁有新的故事。我到五十五歲才發現自己沒有智慧,能成就的機會真的很少很少,但是我依然在準備著。

嗯😊是時候回去讀杜拉克的書了。

20221123

來自潛意識的言語力量


Words That Change Minds可以翻譯成《來自潛意識的言語力量》,真是厲害!

人們實際上並不生活在真實世界裡,我們是透過刪除(deletion)、扭曲(distortion)和一般化(generalization)的過程,居住在我們所認知和詮釋的真實世界裡。也就是說,我們可能真的是缸中之腦。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ge Miller)在一九五六年寫的《七加減二》(Seven Plus or Minus Two)論文裡提到,我們的意識(conscious mind)一次只能處理七加減二的資訊位元,其他一概刪除。意思是,我們在最佳狀況時頂多只能處理九個資訊位元,最差的狀況下可能只有五個。

幻覺和創造力正是扭曲的兩個例子,他們同樣都是把外在資訊轉化成別樣東西。這就是扭曲的過程。

一般化是指我們會無意識地把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變成通則。

人的行為會因為背景不同而改變,辯識條件包含時間、地點、和誰一起、和裏面的動詞。

量表摘要

動力形態(動力特質)

程度

這個人會主動行事,還是等別人行動?

問題:這個類別沒有問題可以提問。(自己找話題,設法引出什麼會促使受訪者行動和思考?活躍程度如何?例如對每週開會的態度如何?)

  • 主動出擊型(proactive):不多做考慮就行動;行動派。
  • 被動反應型(reactive):等候良機,分析,考慮和反應。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15-20%以主動出擊型為主
  • 60-65%中間型,兩者兼具
  • 15-20%以被動應型為主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主動出擊型:就去做;投入;把它做好;别等了;去做就對了;就是現在
  • 被動反應型:理解;想想看;等待;分析;考慮;也許;可能;大概

要求標準

有哪些話會激起生理和情緒反應?

一個人在特定背景下為重要事物所貼的標籤。它們是敏感話題,因為它們會和情緒及過去的記憶產生連結。

問題:你希望從·⋯得到什麼?你重視什麼?

影響性語言:

利用當事者的要求標準引出興趣和維繫興趣。一個人聽見自己的要求標準時,會立刻感受到和那些言語有關的情緒。

動力方向

什麼會引發一個人的行動?他們朝什麼方向移動?是朝目標前進,還是遠離那些有待被解決或防範的問題?

問題:為什麼重視那個(受訪者的要求標準)?(請教三次)

  • 朝向型(toward pattern):積極完成或實現目標。
  • 遠離型(away from pattern):積極解決或避開問題。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40%以遠離型為主
  • 20%中間型,兩者兼具
  • 40%以朝向型為主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朝向型:取得、獲得、擁有、得到、包含、實現等。
  • 遠離型:避開、防範、去除、解決、擺脱等。

來源

這個人的動力來自於哪裏?來自於外面的評價,還是本來就自有定見?

問題:你怎麼知道你在·⋯方面表現得很好?

  • 內在型(internal pattern):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標準做出決定。
  • 外在型(external pattern):他們需要靠外在的意見回饋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才能繼續保持動力。

在工作職場的比例分布:

  • 40%以內在型為主
  • 20%中間型,兩者兼具
  • 40%以外在型為主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内在型:只有你能決定;你可能想考慮一下;由你來決定;你的想法是什麼?諸如此類等。
  • 外在型:其他人會注意到;你會得到意見回饋;成果;提供參考;誰誰誰認為諸如此類等。

動力理由

這個人是如何推理思考?是不斷追尋各種選項,還是寧願照著既定的程序走?

問題:你為什麼選擇你現在這份工作(或這棟房子等)?

  • 選項型(options pattern):會主動發想和創造系統及程序。難以遵守已設定好的程序。
  • 程序型(procedures pattern):寧願照著已設定好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做。若無程序可循,恐怕會被難倒。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40%以選項型為主
  • 20% 中間型,兩者兼具
  • 40%以程序為主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選項型:機會、多樣化、無限可能、許多選擇、各種選項、專為他們打破成規。
  • 程序型:正確的方法、如何、行之有效、就程序上來說:首先⋯然後···最後。

決策因素

問題:(你今年的工作和去年的)有什麼關聯性?

  • 千篇一律型:他們喜歡維持不變。每十五到二十五年,才願意改變一次。
  • 千篇一律中有例外:他們喜歡事情隨著時間慢慢演變。大約每五到七年,才能接受一次重大的改變。
  • 差別型:他們希望經常改變,而且是劇烈的改變。他們每一到兩年會自行變動。
  • 千篇一律中有例外和差别:他們喜歡演變和變革。平均每三到四年就想來一次重大的改變。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5%千篇一律型
  • 65%千篇一律中有例外
  • 20%差別型
  • 10%千篇一律中例外和差別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千篇一律型:和⋯⋯一樣;如你所知;像以前一樣;相同。
  • 千篇一律中有例外;多了⋯⋯;更好;少了··⋯;除了⋯⋯都一樣;演變中;進步;漸漸改善;升級。
  • 差別型:全新;完全不同;徹底改變;轉換;轉變;獨特;獨一無二;嶄新。
  • 千篇一律中有例外和差别:更好和全新;一種全然不同的改善方法;逐步做出改變;轉換成一個比較自在的狀態;它是全新的而且比以前好太多。

生產力形態(作業特質)

範圍

這個人擅長處理多少資訊?看的是全貌,還是具體的細節?

問題:這個類別沒有問題可以提問。(任意找一個受訪者熟悉的狀況,觀察其對話形態)

  • 具體型(specific pattern):處理的是細節和順序,看不見全貌。
  • 全面型(general pattern):喜歡綜觀、全貌,只能短暫處理細節。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15%以具體型為主
  • 25%中間型,兩者兼具
  • 60%以全面型為主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由羅傑·貝利提供)

影響性語言:

  • 具體型:確切地、精準地、具體地、提供很多細節。
  • 全面型:理解、思考、等待、分析、考慮、全貌、基本上、重點是一般而言。

注意力方向

這個人會很自然地注意到別人的非口語行為嗎?或者只注意自己的內在經驗?

問題:這個類別沒有問題可以提問。

  • 自我型(self mode):專注於自我的經驗;不會注意非口語的行為或語調。
  • 他人型(other mode):對於非口語行為會出現自發性的反應。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7%自我型
  • 93% 他人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自我型:強調內容、配合他們的要求標準、說服者管道和模式。
  • 他人型:關係的好壞與否會影響到他們。

壓力反應

在工作背景下遇到壓力時,會如何反應?

問題:請告訴我一個會惹你煩心的(工作經驗)

  • 感覺型(feeling pattern):在正常壓力下會出現情緒反應;一直陷在情緒裡。
  • 選擇型(choice pattern):可以自主地進出情緒。會有同理心。
  • 思考型(thinking pattern):在正常壓力下,不會有情緒反應。不擅長表達同理心。即便在高壓工作下,也能保持冷靜。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15%感覺型
  • 70%選擇型
  • 15%思考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感覺型:激烈、興奮、舉棋不定、美好
  • 選擇型:同理心、適當、合理、覺得正確
  • 思考型:清楚的思考、符合邏輯、理性、客觀現實、鐵的事實

風格

在何種環境下才能最有生產力:獨立工作?周遭有人參與?還是責任分擔?

問題:請告訴我一個能符合你要求標準的(工作)經驗。你喜歡它什麼?

  • 獨立型:喜歡獨自工作,責任自負。
  • 親近型:願有自己的工作領域,過程中有別人參與。
  • 合作型:與別人分擔責任的情況下才有生產力。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20%獨立型
  • 60%親近型
  • 20%合作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獨立型:你得自己來;獨自完成;負起全責。
  • 親近型:由你負責;別人會參與;你來指揮;領導。
  • 合作型:我們;共同;責任分攤;我們一起來;合力完成。

組織

人們如何組織自己的工作?他們重視的是想法和感覺?還是點子、系統、工具和任務?

問題:告訴我一個符合你(要求標準)的(工作)經驗。你喜歡它的什麼?

  • 做人型(person pattern):專注在感覺、想法和人際關係上,把它們當成任務。
  • 做事型(thing pattern):專注在任務、系統、點子、工具、事情上。最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15%做人型
  • 30%中間型
  • 55% 做事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做人型:會稱呼別人的名字;感覺;想法;感覺不錯;別人喜歡。
  • 做事型:事情;系統;事情是;目標是;過程;任務。

規範結構

人們為自己和別人所設的行為規範是什麼?

問題: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提升你在(工作上)成功的可能?別人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提升他們在(工作上)成功的可能?

  • 我的/我的型(my/my pattern):我給自己的規範,我給你的規範。能夠告訴別人他們的期許是什麼。
  • 我的/句點型(my/. pattern):我給自己的規範,我不在乎別人。
  • 沒有/我的型(no/my pattern):不知道我給自己的規範是什麼,我給你的規範。典型的中階主管型態。
  • 我的/你的型(my/your pattern):我給自己的規範,你給自己的規範。不知該怎麼告訴別人做什麼。

在工作場上的比例分布:

  • 75%我的/我的型
  • 3%我的/句點型
  • 7%沒有/我的型
  • 15%我的/你的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我的/我的型:「如果你是他,你會那麼做嗎?你知道你想要什麼,也知道什麼對其他人有利,那就照你想的跟小組一起解決這個問題。」(這些話反映了這個人會為自己和他人做決定)
  • 我的/句點型:對於這個群體,我建議你使用會對內在型使用的語言。「你很確定這件事,別人怎樣,那並不重要;這可能對你最有利,他們怎麼想,不重要。」
  • 沒有/我的型:「既然你已經知道別人對你的期許是什麼,就可以交代下去了;等老闆給你指示,再讓大家知道;你會把我們指導手冊裡的規則告訴大家嗎?某某人會怎麼做?」
  • 我的/你的型:「你知道你應該怎麼做,至於其他人,你希望他們自己做決定;你有自己的獨特方法,並承認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

說服者管道(convincer channel)

需要先蒐集齊全哪類資訊,才可能被說服?

問題:你怎麼知道別人在工作上表現良好?

  • 看:需要看見證據
  • 聽:需要有人口語介紹或者聽聞某些事
  • 讀:需要讀到某些東西
  • 做:需要做點事情來證明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55%看
  • 30%聽
  • 3%讀
  • 12%做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配合感官管道(看、聽、讀、做)使用語言。

  • 看:看、展現、觀點、影像、清楚、澄清、光、黑暗、彩色的、視覺化、點亮、模糊、朦朧、地平線、閃光、看一下、描繪、看見他的運作、觀察他等等。
  • 聽:聽、談話、傾聽、好奇、說、問題、問、對話、鈴響、噪音、節奏、配合調子、和諧、音樂的、聲調、不協調、交響樂、叫、討論、聽說、告訴自己等等。
  • 讀:閱讀報告、查閱文章、瀏覽頁面、通讀、詳讀。
  • 做:感覺、觸摸、抓住、蒐集、聯絡、接通、具體、敏感、扎實、封閉、開放、柔軟、連結、熱、冷、溫暖、試用、合理、一起共事、努力解決、試穿、試驗等等。

說服者模式

如何處理以前蒐集的資料,才會被說服?

問題:你需要他們證明幾次(看、聽、讀、做),才能說服你(他們在工作上表現不錯)?

  • 例證次數型;他們必須拿到幾次資料,才會被說服。
  • 不假思索型:他們蒐集了一點資訊,就立刻被說服。打定主意之後便很難改變。
  • 持續型:他們從來沒被完全說服過。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需要重新被說服。
  • 時程型:在他們被說服之前,需要先蒐集一段時間的資訊。

在工作職場上的比例分布:

  • 52%例證次數型
  • 8%不假思索型
  • 15%持續型
  • 25%時程型

(僅限於工作背景下,數據來自羅傑.貝利)

影響性語言:

  • 例證次數型:使用他們的數字。
  • 不假思索型:假設;姑且相信。
  • 持續性:試試看;你每次使用它;日常;每次;使用內在型的影響性語言。
  • 時程型:配合那段時間。

影響性策略和技巧

公車停靠站

影響和說服的原理是這樣的:

要讓人家跟你去某個地方,就得先去對方的所在之處與他們會合,而不是假裝他們已經在你想要他們去的地方。相反地,你要先去他們的公車站,在那裡邀請他們上車。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傾聽,建立信任,諸如此類。

通用的開場白:四塊墊子原理

柏尼斯.麥卡錫(Bernice McCarthy)著作裡的四塊墊子原理(4Mat System)他跟麥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一樣以榮格的(Jungian)心理類型學為依據。如果你想吸引人們的注意,讓他們不會分神,這套四步驟方法將可以到。

  1. 為什麼你的主題對你的聽眾來說很重要?(選項型、遠離型和/或朝向型)
  2. 主題/內容是什麼?(做事型)
  3. 方法····步驟(程序型)
  4. 你的主題還有哪些其他地方對聽眾說很有用?(選項型)

四步驟動力法

  1. 為什麼(你)―不是朝向型就是遠離型
  2. 內容是什麼(對策或建議)―用針對内在型或外在型的語言
  3. 方法(選項或流程)―選擇(選項型)或步驟(程序型)
  4. 欣賞之意—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和欣賞你的原因。

對陌生人做報告,應先建立可信度。

感覺不出書名和內容的一致性,大概是我沒智慧吧!


20221118

2025元宇宙趨勢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瞭解什麼是元宇宙了。我感覺元宇宙最終會演變成像《駭客任務》(The Matrix)一樣,被AI控制,呵呵。不過因為還有很多技術不到位,所以體驗並不好。即便如此,現在的程式已經很有趣了,例如Gather town、Labster、Roblox、Minecraft、Fortnite,另外因為作者是韓國人,所以還提到很多韓國的程式,我就不列出來了。

至於現在還在發展中的XR(擴展實境)、DT(數位分身),將來可能沒有將來,都會被腦機接口取代,想想看,為了社交、工作、玩樂,居然要戴著顯示器,身為實體,人真的太難為了。

各自獨立的平台,將來應該要被打破,不過因為有政客在,他們不會輕易的放棄權力,結果如何很難說。譬如btc,說好了是去中心化,結果有人就是掌控了大部分的btc,而能在幣圈起到呼風喚雨的作用,更不用說盜竊了。

我倒是想在Gather town裏開店,反正試試不要錢。我也想讓我的虛擬銷售員賣水晶,讓人戴著我的水晶,在元宇宙裏逛街和工作。

我試過大陸的一些元宇宙,跟別人體驗韓國的感覺差不多,一樣爛!我在《希壤》裏跑了好幾天,不知道能幹什麼,找人聊天也沒人理我,沒多久就卸載了。至於《Soul》,直接把我拒絕,因為沒有中國身份證。

現在元宇宙的各項技術並不成熟,如AR、VR、全像投影、5G、AI、雲端、社群網絡、區塊鏈、數位分身等等。雖然大多數都是為年輕人設計,但是不能因此而不去瞭解元宇宙,否則市場一旦成熟,我們也就沒機會了,因為現在是贏家全拿的時代,第二名以後的,基本上就沒什麼事了。

NFT屬於數位資產,有點像我在蝦皮上面的說明,「一物一圖」加上價格的意思。

在思維上,書中以客人大排長龍所引發的抱怨為例,表面上要解決的問題是不要讓客人大排長龍,而真正的痛點可能是無聊。找問題要用發散性思維,找答案要用收斂性思維。

20221116

瞬間吸睛行銷力




想在行銷上獲勝

重點不在比別人好

而是 

一開始就提到使命和願景,以及產品的認知,不過作者沒有明說,知道就好了^ω^

說起使命和願景,我蠻認同文章提到的,真的要有那種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恢宏氣度,馬斯克的移民火星計劃,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了使命和願景,就該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過我自己的人生目標才剛剛設定,也不知道對不對→_→。而人生目標這種想法,一般是不說的,說出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DAD行銷

  1. 是否具備差異性(Differentiate?
  2. 是否具備吸引力(Attract)?
  3. 是否指示消費者立刻採取行動(Direct)?

做不一樣的事情來吸引你理想的潛在客群,並指示他們採取行動。

以上這些,跟USP、痛點等等,意思是一樣的。我當然知道要與眾不同,但是怎樣做才會與眾不同?怎樣引起注意?

只要一點點的與眾不同,足以引起注意就行了。然後就去做。

成功行銷的關鍵是知道對象、產品、勝利。理想的潛在客戶(對象)、你理想的提供物(產品)、你理想的行銷結果(勝利)。

觀察對手是個好辦法,他們強調產品的哪些部分?

(錯誤的)付費廣告是沒有區別性的罰款,缺乏穩定的潛在客群則是對你的監禁判決。

我現在的行銷媒介是宣傳單、包裝、社群媒體,這些能發想出什麼與眾不同的行銷點子?

由於我仍然不知道潛在客戶在哪裏,所以第五章以後就沒有信心再看下去了。以後有需要再回來看吧。

20221114

沒有富爸爸的創業成功學



創業其實很難

認清創業世界的艱難了嗎?

確定現在已經做好資料搜集了嗎?準備真的充足嗎?

確定自己沒有被大家的好聽話牽著走嗎?

想好要怎樣排除不穩定因素了嗎?

先想好要做什麼

你的創業構思符合3個「what」問題嗎?(現在社會需要的是什麼?自己能夠做到什麼?自己想做什麼?)

清楚自己計劃中的業務屬於市場主導,還是產品主導?

了解自己業務的USP嗎?

說得出自己業務的價值主張所在嗎?

調查過自己計劃的業務有沒有市場需求了嗎?

捫心自問,這是你真正有志發展的事業嗎?

寫好那3個W了嗎?(你的服務對象是誰?你想為客戶帶來什麼?你想怎樣服務客戶?)

弄清楚是否需要申請許可證或認可證了嗎?

寫好針對創業事宜的商業計劃書了嗎?


20221112

誰說人是理性的



我想說:是的,誰說人是理性的? 例如面對俄烏衝突,歐洲人如果是理性的,怎麼會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制裁俄羅斯?制裁俄羅斯的貓是理性嗎?憑什麼認為歐洲會得到利益?炸燬北溪管道是理性嗎?我也是不理性的人,所以只能提問,沒資格批評。

有比較才好做決定,行銷經常會利用誘餌,引導顧客選擇公司希望顧客選擇的事物。比較利益是另一種不理性,例如一斤雞蛋隔壁賣55,較遠的菜市場賣50,我們會為了五元的優惠,而去較遠的地方買。但是,一台微波爐隔壁賣2010,較遠的商場賣2000,我們可能會買隔壁的。

自然界的銘印(imprinting),類似於行為經濟學的錨定(anchor)。所以東西是否稀有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人感到稀有。就像剛出殼的小鵝,會對第一眼看到的任何會移動的物體產生依賴,注意,是「任何」。人也一樣,只要運用得當,任何數字都可以成為錨定,例如先寫下身份證末兩碼,在旁邊再寫下商品的價格,則末兩碼數字大的人,會比數字小的人出更高的價格,這叫任意連貫性(arbitrary coherence)。

標價本身並不是定錨點,只有當我們根據標價來考慮是否購買某項商品或服務時,標價才會成為定錨點。這就是銘印效果出現的時刻。自此之後,我們願意接受某個價格範圍,不過我們就像受到高空彈跳繩索的拉引一樣,總是會回頭參考原先的定錨點。因此,初始定錨點不但會影響當下的購買決策,也會影響後續的許多購買決策。

消費習慣之所以會形成,一是人類有從眾行為(herding),二是自我因循(self-herding)。

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容易被人操縱,所以是市場價格在影響消費者的支付意願。

免費力量大,大家都知道,拿免費東西的感覺棒極了。「0」不只是個價格,「0」是開啟情緒的快速鍵,是非理性狂熱的源頭。

免費魅力無法擋,即使商品本身沒什麼價值,因為人性天生害怕損失。理性的人應該選擇商品的絕對價值(預期價值減去成本),但是一般人都會選擇相對價值(價值最大是免費)。

既有的社會規範一旦被轉換為市場規範(利益交換),便很難回復,即便市場規範移除也沒用。

企業只能在商言商,但是可以以市場規範為主,社會規範為輔。員工福利本質上都是利益交換,但若能引發員工正面情緒(如榮譽感、興奮感、責任感),企業就可以得到更高的績效。也就是說,福利和饋贈,乍看之下沒有效率,但是在建立長期關係、互惠和正面感覺上仍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亢奮的狀態下,陰暗的自我、本我(id)會取代冷靜、理性的超我(superego),每個人都是雙面人。要改善這種非理性行為,必須學會自制。

人們還有一些不理性的行為:

因循拖延(peocrastination):為了立即的滿足而放棄長期目標。

敝帚自珍:等同於害怕損失。

選擇太多讓人偏離目標。也是害怕損失。

預期心理類似於錨定,或者說先入為主,若認知先於經驗,我們很容易產生偏見。

信念、預期心理,都會產生安慰劑效應,會改變我們對視覺、味覺及其他感官現象的感覺與詮釋之外,也會改變我們的主觀經驗。有時候影響之深,甚至連客觀經驗都會遭受波及。醫生和名人的保證,昂貴的價格,甚至瓶身上的說明,也都會產生安慰劑效應。不過對我而言,打六折的克林姆麪包,吃起來的感覺和原價一樣。

我們常常會將自己小小的不誠實舉動合理化,而且只要有機會就會欺騙。除了欺騙別人,我們也會欺騙自己,看過視錯覺圖片的人都知道,眼見不一定為實。人的六識都會讓自己錯決(decision illusion,決策上的錯覺)。

任何人的六識都要再透過理性去分析,不能盡信,如同我們都能看到每個硬幣都有兩面,卻經常忽略了它的厚度。然而在處理事情時,我們經常只在乎自己認知的那一面,同時認為另一面是不理性的。難道沒有更多其它的答案嗎?

這世界不應該非黑即白,我們應該接受所謂的不可理喻。在猶太人掌控的世界,輿論會有自然的傾向。他們的打手,也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熱衷於使用血腥暴力統治世界。全球化使美國獨霸天下,也讓天下人蒙受其害。天下只有所謂的公平正義,沒有真正的公平正義。

20221108

習慣致富:成為有錢人,你不需要富爸爸,只需要富習慣

 

瑞士信貸公司(Credit Suisse)「全球財富報告」(Global Wealth Report)二〇一五:

  • 最頂層10%的人(財富凈值需達六萬八千八百美元)持有全球財富的87.7%。(約一千二百八十五萬人)我居然是其中之一!
  • 你需要七十五萬九千九百美元,才能躋身世界上最富有的百分之一富豪。他们約擁有全球一半的資產。(約一百四十八萬五千人)

「為你的錢找工作」這句話很像富爸爸說的:「讓錢為你工作」。

創造財富的是資產,不是收入。

成為有錢人有四個階段:

  1. 教育自己。
  2. 建立資產基礎,透過舉債擁有不動產或股票。
  3. 降低債務水平,並過渡至投資事業的現金流量階段。
  4. 靠你的自動提款機生活。

除了成立公司,還可以考慮信託

我相信自己已經很富有。

作者否定了《秘密》,其實他可能忽略了,《秘密》除了吸引力法則,也告訴我們,有想法就要採取行動。而作者也強調「信念」的重要:「一旦你覺得富有,就會表現得富有,而這將吸引更多的財富投向你。

相信自己能夠富有且值得富有的人,就是會富有的人,因為他們會採取相應的行動。人們變富有是因為他們決定變富有,因為他們像富人一樣思考。他們始終採取必要的行動,將信念化為現實。」(P115)

大多數人無法致富的原因:

  1. 不曾非常明確的決定和定義財富對他們的意義。
    • 也就是說要設定目標和計劃,並且行動。
  2. 大多數人太懶,以致無法致富。
    • 你必須先努力工作,才能有錢到不必努力工作。
  3. 不願意付出代價,以及不願意延遲獲得滿足。
  4. 等太久才開始。
    • 最好的開始時間就是現在,一切完美的時機永遠不會來,複利的力量需要時間才能發揮魔法。
  5. 因害怕的心態而阻止行動。
  6. 等到懂得夠多才開始。
    • 學後而知不足,不要害怕失敗跟錯誤。
  7. 關注線性收入而非被動收入。
    • 如果睡覺的時候沒有辦法賺到錢,就永遠不會富有。
  8. 把責任交給別人,而不是自己。
    • 流程可以外包,但是必須瞭解投資的內容(風險及報酬)。
  9. 一面對挑戰就放棄。
    • 堅持,永不放棄。

想法帶來感受,感受帶來行動,行動帶來結果。

一般人VS富人的信念:

NB 一般人 富人
1 想著如何花掉錢。 想著如何拿去投資。
2 擔心錢花光。 想著如何用他們的錢去賺更多的錢。
3 相信辛勤工作會使你富有。 相信舉債運用槓桿會創造財富。
4 相信有工作能得到生活保障。 不相信有「工作保障」這回事。
5 相信工作是為了錢。 認為工作是為了滿足。
6 空想要致富。 身體力行,致力於致富。
7 財務期望設定得低,所以永遠不會失望。 財務期望設定得高,所以他們總是很興奮。
8 只看到路上的障礙。看到的是身邊的機會。
9 相信命中注定—他們是乘客。 相信他們創造本身的命運—自己人生的領航員。
10 相信金錢會使他們更快樂。 曉得金錢和快樂無關,但確實會使人生活過得更輕鬆、更愉快。
11 相信他們不配擁有財富。 相信富有是他們該得的。
12 相信富人運氣好。 曉得運氣和富有無關。
13 厭惡成功和有錢的人。 讚賞其他富有和成功的人。
14 帶著情緒想錢的事。 以理性思考錢的事。
15 認為一小群人(1%擁大部分的錢是錯的)。 歡迎絕大數人(99%)加入他們的行列。
16 認為富人虛偽不實。 認為富人雄心勃勃。
17 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 認為貧窮是萬惡之源。
18 相信金錢會使人改變。 相信金錢會使人現出原形。
19 相信如果變富有就會失去朋友。 相信富有會擴大人脈。
20 認為他們沒有能力捐贈公益慈善活動。 認為他們必須樂善好施。
21 認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認為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22 相信他們必須在美好的家庭生活與貧窮或愛與貧窮之間做選擇。 知道他們可以擁有一切,這不是二選一的問題。
23 視金錢為有限的資源。 視金錢為無限的資源。
24 夢想有足夠的錢過退休生活。 夢想有足夠的錢留給子孫。
25 小處著想。 大處著想。
26 相信他們必須單打獨鬥,建立財富。 曉得如果他們是團隊中最聰明的人,那麻煩可大了。
27 相信他們的想法和自己的財富淨值無關。 曉得他們的心態攸關得到的成果。
28 認為必須受過教育和擁有聰明才能致富。 曉得智商和致富無關。
29 相信必須有錢才能賺錢。 曉得你可以利用別人的錢致富。
30 相信富人應該資助窮人。 相信自力更生。
31 以身作則教導子女。 有趣的是,富人做同樣的事。
32 將自己束手縛腳的金錢信念傳給子女。 將賦予他們力量的金錢信念傳給子女。
33 教導子女如何生存。 教導子女如何變富有。
34 對子女低估金錢的重要性。 教導子女金錢的重要性。
35 教導子女知足常樂。 教導子女追求遠大的夢想。
36 不相信個人能夠成長。 曉得他們的個人財富不會成長得比個人成長還快。
37 認為踏出校門,教育就結束了,所以寧可享樂,不再接受教育。 持續學習和成長。
38 思想短淺。 高瞻遠矚。
39 覺得受到改變的威脅。 擁抱改變。

窮人如何樂善好施?

如果你認為你能,你就會做到。你的態度決定你的命運。

關於延遲滿足,我的原則是,除非是剛需,否則限制自己只能用被動收入購買。

30個富習慣

  1. 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而且每天遵循。
  2. 定義自己的夢想,針對夢想打造目標,且每天專注於此。
    • 目標是具體可行的,力所能及的,例如夢想有五千萬存款,目標是每個月存一萬。早上審視目標,睡前檢討目標。關於夢想,作者也提到了願景板。還有要專注、耐心、堅持。
  3. 每天花三十分鐘增加知識和提高技能,每天投資自己。
  4. 每天花三十分鐘運動,每天吃健康的食物。
  5. 設法和立志成功的人建立關係。
  6. 每天的生活處於節制狀態。
  7. 每天都會針對目標採取行動。
  8. 每天運用富思維 — 事事感恩。
    • 透過創造性思維(更為人知的名稱是「洞見」(insight))解決複雜問題能力。
  9. 把收入的10%存起來,靠其餘的90%過生活。
  10. 每天控制自己的言詞和情緒。
  11.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熱情是成功的關鍵。
  12. 永遠不會放棄夢想。
  13. 只接受正面信念,消除所有負面信念。
    • 列出願望和夢想,創建目標,建立願景板,冥想等等,這些都與《秘密》一致。成功的習慣是一致的,只是路徑從不相同。
  14. 請益於成功導師(父母、老師、前輩、閱讀、逆境)。
  15. 每天專注於夢想和目標,不會讓自己從目標分心。
  16. 只設定好目標,避開壞目標(成為專家、開創副業、改善形象、成為演說者、成為作家)。
  17. 不畏懼風險,敢冒險去達成目標跟實現夢想。
  18. 每天保持耐性。
    • 巴菲特說的:「財富就是把錢從沒耐性的人手裡轉移到有耐性的人手裡。」
  19. 設法超越別人對我的期望。
  20. 創造多個收入來源。
  21. 利用槓桿的力量,幫助自己達成目標和實現夢想。
    • 槓桿包含資本、人際關係、時間、心思。擴延你的心思,尋找機會以新的方式善用各種槓桿。最簡單的方式是大量的閱讀。
  22. 不讓害怕或懷疑阻止自己對目標和夢想採取行動。
    • 強迫自己察覺,也就是正念(mindfulness)。
  23. 樂於尋求別人的意見回饋(或批評指教)。
  24. 請求別人提供想要或需要的東西。
  25. 編製自己的個人化不做事項清單,而且每天遵循。
  26. 勇於向別人學習,不怕問問題。
  27. 設法奉獻自己的時間,而不期望回報。
  28. 努力每天快樂。
    1. 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2. 今天做的事使你成為想成為的人,例如感恩已經擁有的,或為了夢想而創業。
    3. 當你心想事成,最後就會到所渴望的。
  29. 訓練別人如何對待我。
    • 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
  30. 尋找使徒幫助我達成目標和實現夢想。



20221103

賽局理論 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

 


遇見問題,如果是參與者,首先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抽離出來,以局外人的身份來思考問題的本質。作者說俯瞰思考、多方面思考問題的本質,是賽局理論的特徵。

簡化資訊(例如只思考玩家、策略、利得),可以有效找出最優解,雖然不一定對個人最好,但是為了全體,這已經是最好的了。如果全體能相互溝通,結果將更趨近最優解。

時間矛盾,是一種短期利益的誘惑,這時需要將眼光看向未來,也就是思考目標、價值觀、願景是什麼。隨著時間前進,個人的思考也會發生嬗變,我們需要預測可能的結局,並以對全體最好的結局反推,改變目前的動態。這可以稱為逆向思考,作者的說法是:要從賽局的結局反向推算如何獲勝。這種從結局逆向推算,預測對手的行動或賽局結果的方法,稱為反向歸納法(Backward induction)。

人們處理問題,包含購物、參加活動,通常會不自覺的依賴直覺,也就是感性,所以應該先考慮對方的利益,這樣對方比較會樂於接受,或者付出。例如土牆塗抹,是發出改善社區廣告來邀請志工,還是發出土牆塗抹體驗營的邀請比較好?

在複雜的問題中,最好有團隊的幫助,以謙虛的態度,透過傾聽,對話,達成共識。

20221102

AI行銷學:為顧客量身訂做的全通路轉型策略



為了更有成效且有效率的推動全通路行銷,你和你的事業應該發展與加強這六項修練,藉此變得更加顧客導向,更精密的操作全路行銷。這六項修練分別是:

  1. 辨識顧客並取得行銷許可:在哪裏能發現顧客,並主動接觸。
  2. 蒐集資料。
  3. 資料分析與人工智慧。
  4. 溝通與服務。
  5. 績效分析。
  6. 組織與管理。


若起始點(即品牌、服務或價格)不具吸引力,那麼使用全通路六邊形模型和全通路行銷就沒什麼意義與價值。沒想到前言還沒讀完,就知道沒必要再讀下去了。

到下面的網站,可以評估公司在六項修練上的成熟度,並看看公司相對於競爭者的表現。

OMNICHANNELFORBUSINESS.ORG

零售業的顧客生命週期三階段與關鍵時點

  • 吸引階段
    • 將徴詢行銷許可的訊息客製化。
    • 迎賓方案。
    • 感興趣的產品類別。
    • 棄置購物車。
    • 客製化電子報。
  • 發展/成長階段
    • 顧客樣貌/家庭調查。
    • 交易後的後續行動。
    • 購買滿意度。
    • 產品補給。(貨到通知)
    • 新款產品/收藏。
    • 相關產品/配件。
    • 精打細算撿便宜者。
    • 生日。
    • 週年紀念日。
    • 方案門檻。
    • 荷包佔有率/交叉銷售。
    • 在地化與客製化電子報,以及在地活動。
    • 缺貨/補貨。
    • 手機感測到顧客接近實體商店。
    • 服務提醒。
  • 維繫階段
    • 紅利點數即將過期失效。
    • 淨推薦評分(Net Promoter Score, NPS)。
    • 重新取得行銷許可。
    • 挽回顧客的優惠措施。

這本書沒有讀完,因為我的現狀與品牌還有一段距離,以後再說吧。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