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10天搞定未來10年ETF發財術輕鬆學》,告訴你理財就是要買各種ETF,分散風險就是買本國指數ETF,國外指數ETF,國債ETF,黃金ETF,也許還可以買VC的ETF。讀《富爸爸,賺錢時刻:挑戰有錢人的不公平競爭優勢》,開頭就告訴你不要買ETF。
知識是創富的關鍵。有一天我富有了,一定要繼續讀書充實腦袋,繼續騎行維持健康。
清埼說:不動產的價值取決於就業機會。我覺得附近有大學是另一個價值,至少在台灣是如此。
多參加線下課程或研討會,其中一個目的是認識新朋友。
政府支持創業者和投資者,為什麼我們還要努力工作,只為了領薪水?
投資相對於會計,資本利得等於投資所得(要繳稅),現金流等於被動收入(少繳或免繳)。
一位聰明的投資者,不僅僅只會顧慮風險而已,還會考慮稅賦上的問題,來區分這兩者之間(資本利得,現金流)的差異。
思考如何將薪資所得轉變為投資所得。
有些基金投資者在虧損時,還得繳納所得稅。
跟銀行借錢來花是免稅的,把錢存入銀行是要扣稅的。
在台灣信用貸款和工程貸款有什麼不同?
- 用途不同:
- 信用貸款(Consumer Loans)通常是用來滿足個人消費需求的貸款,如購買家電、旅遊、教育支出等。這些貸款通常不需要提供特定的資產作為擔保,因此被稱為無擔保貸款。
- 工程貸款(Construction Loans)則是用來支持建築、翻新、擴建房屋或商業物業的貸款。這些貸款通常需要提供相關的建築計畫和合同,並以所建物業或工程項目作為擔保。
- 貸款金額:
- 信用貸款的金額通常相對較小,因為它們是為個人消費而設計的,通常無法支付大型工程或房地產費用。
- 工程貸款的金額通常較大,以應對房地產建設或重大翻新的成本。
- 利率和還款方式:
- 信用貸款的利率通常較高,因為它們通常是無擔保貸款,風險較高。
- 工程貸款的利率通常相對較低,因為它們通常有具體的擔保物,風險較低。還款方式也可以根據工程進度而有所不同,通常在工程完成後轉為長期貸款。
- 申請要求:
- 信用貸款的申請通常相對簡單,主要考慮申請人的信用評分和收入情況。
- 工程貸款的申請要求可能更為複雜,需要提供詳細的工程計劃、預算和合同,以確保資金用於合適的目的。
銀行會不會提供貸款,要看資產能產生的現金流而定,而不是借款人本身;若是自用住宅,就要看業主本身的收入,因為自用住宅無法創造現金流收入。
清埼說:我們每次投資都會竭盡所能的利用別人的錢,是因我們想盡早把自己的錢拿回來,同時也要擁有資產,還要額外加上現金流收入,而且我們也要擁有税賦上優勢。這才是I象限投資者真正在做的事情。
當我投資石油時,我會利用政府以及石油公司等所提供的資金來幫我買下油井。當我投資股票時,我也會利用選擇權以及市場的趨勢幫我買下這些資產。
就如富爸爸經常所說的:「只有懶惰以及愚蠢的人才會用自己的錢投資。」所有内行投資者最大的秘密,就是利用別人的錢來投資。
如同清埼質疑的,我也很納悶大陸的指數型ETF為什麼要0.6%的管理費。既不保證獲利,還囊括大部分的收益,而且還不需要用腦袋操作他操作不了的指數。
同時擁有股票、貨幣基金、黃金ETF、債券基金、不動產基金和指數基金,不能算是投資多樣化,因為只要大盤大跌,上述這些幾乎都會跟著跌,因為它們都只是有價證券。真正的多樣化是指同時擁有有價證券、不動產(出租公寓、商業大樓、礦產等)動產(遊艇等)、原物料商品(實體貴金屬)、事業(投資或創業)、商標、智慧財產權。
2008年金融風暴,美股跌掉54%,從14164跌到6547;臺股跌掉60%,從9859跌到3955。
想要降低風險,就要學會控制風險,想要控制風險就要努力學習。學什麼?富爸爸建議:
- 學習如何銷售(控制收入)。
- 學習如何投資不動產(控制債務)。
- 學習如何配合市場的趨勢進行投資(控制市場)。
股市避險(hedge),可採用一口契約,即選擇權賣權,或稱為賣出選擇權,可收到權利金,彌補事後股票因下跌被迫平倉的損失。
清埼說:有錢人為了那些無論經濟好壞,都能持續創造現金流的資產工作。
清埼所謂的補償定律(Laws of Compensation):
- 對等互惠:先要能捨,才會有所得。
- 學習如何能給付出更多。
- 充分利用財務教育複利的威力。
學習最低的境界是死讀書,最高的境界是模擬、體驗、實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