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拉漢的一些原則:
- 股票並不僅僅是一個交易代碼或電腦螢幕上的曲線,而是表彰一個實實在在企業的擁有權;而企業的真實價值,並不等於其股票價格。
- 市場就像一只鐘擺,永遠在極度樂觀(使股票變得過於昂貴)與極度悲觀(使股票變得過於便宜)之間擺動。智慧型投資者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在市場極度樂觀時賣出股票,並在市場極度悲觀時買進股票。但是他又說:智慧型投資者千萬不要根據市場的波動做投資決策。
- 每一筆投資的未來價值,都是其現在價格的函數。你支付的價格越高,得到的回報就越少。
- 無論多麼謹慎,每一個投資者全都免不了會犯錯。只有堅持葛拉漢所謂的「安全邊際」原則——無論一筆投資看起來多麼令人興奮,永遠都不要支付過高的價格——你才能把犯錯的機率减至最小。
- 投資成功的秘訣在於你的內心。如果你有思辨能力,不輕信華爾街所謂的「事實」,只要堅持你的信心投資,就能獲得穩定的收益,即便空頭市場亦是如此。你只要秉持自己的紀律和勇氣,就不會讓他人的情緒波動,左右你的投資命運。你的投資標的所呈現出來的行為,終究遠不如你自身的行為來得重要。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意味著要有耐心、紀律並渴望學習的態度,還必須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並且懂得自我反省。葛拉漢解釋說,這種智慧「是指性格方面的特質,而不是指智力。」
葛拉漢的忠告:「具有明顯前景的企業,未必能為投資者帶來明顯的獲利。」
所謂的投資者究竟是什麽?《證券分析》明確定義:「投資操作必須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的安全,並獲得適當的報酬,而不符合上述條件的操作就是投機。」這麼說我其實是個投機者。話說回來,再怎麼分析,多少都還是含有投機的成分,例如:財報造假或隱匿一些數據、事實。從另一個角度看,有時候投機其實是有好處的,例如買入早期微軟的股票。
通貨膨脹(或緊縮)與普通股的收益和價格之間,並不存在密切的關聯。
葛拉漢對利用貴金屬抵抗通膨的看法,在1971年美元與黃金停止掛鉤以後就已經失效了。2020年,黃金價格1600時覺得貴沒買,現在1900了。目前我在考慮的是持有實體,還是ETF?
葛拉漢對利用房地產抵抗通膨的看法,我覺得有點偏頗,單單利用房地產的資本利得,當然無法抵抗通膨,不如將房地產視為現金流。這是羅伯特清崎的看法,我覺得合理。
台灣的CPI水份很高,也就是說通貨膨脹的危機被隱藏了。CPI並不能完全代表購買力,真正減損購買力的是M2。
REITs:這是不動産投資信託(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的縮寫,指那些擁有商業和住宅並收取租金的管理物業公司。由REITs結合成房地產共同基金,可以在抗通膨保值方面做得相當不錯。其中最佳的選擇是先鋒REIT指數基金(Vanguard REIT index funds )。
葛拉漢定義的防禦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主要是股票加債券,初值各50%,定期檢查並調整。這在現在應該不適用了,例如現在(2023),一年期美債利率超過5%,道瓊指數還是在高位(33700),並沒有像以前一樣反向變動。應該增加新的資產來抵禦風險,例如創業或投資事業、房地產、智慧財產權等。再者,現在的美國國債一樣有風險,以前可以說山姆大叔用不著賴賬,現在可難說了,最明顯的情況是美債賣不出去了。
普通股選股原則
- 持有量最少十支,最多三十支。
- 大型、卓越且財務穩健的企業。
- 長期持續發放股息。
- 七年平均本益比在25倍以內,12個月平均本益比在20倍以內。最好在15倍以內,而且是以當期股價➗過去三年平均盈餘。
- 至少十年,每年都有獲利。
- 每股盈餘每年至少4%,連續十年以上。
- 股價資產比(價格賬面價值比)不得超過1.5倍。
- 查閱至少五年的年度報告,季度報告,管理層薪酬、股權和潛在利益衝突的公開說明書。
林奇的法則:「如果你利用自己的優勢,投資你所熟悉的公司或產業,你就可以做得比專業人士更好。」但是即便是自己熟悉的企業,重複購買股票時也要分析其財務報表,確保股價沒有超過資產價值。而且還要小心難以察覺的黑天鵝,例如安隆、環球電訊、世界通訊、長期資本、雷曼兄弟…。
假設投資者每年買進道瓊工業指數中本益比最低的六支或十支股票,這種股票稱為狗股(Dogs of the Dow),或稱為「不受歡迎大公司」,在大多數時候的收益會高過道瓊工業指數。
葛拉漢所謂「淨營運資本」(net working capital)指的是,公司的流動資產(如現金、可售證券和存貨等)減去其全部負債(包括優先股和長期債務)。股價低於淨營運資本,就是一種廉價股票。
要要獲得巨額的財富,需要有極大的膽識和小心謹慎;一旦你獲得了巨額財富,則需要十倍的智慧來留住它。——納森.梅爾.羅特希爾德(Nathan Mayer Rothschild)
沒有一種策略是永遠有效的,也沒有一種策略不會再度有效。
普通股的品質越高,其投機性可能就越強。
凈資產價值、帳面價值、資產負債表價值和有形資產價值,指的都是凈值,即一家企業的實質資產和金融資產的總價值減去所有的負債。這一價值可以根據企業年度和季度报告中的資産負債表計算出來;從全部的股東權益中,減去商譽、商標和其他無形資產等所有的「軟性」資產,然後除以加權平均流通在外的股數,就可以得到每股帳面價值。
如果你的投資期限很長(至少25年或30年),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只要有閒置資金,你就自動地每月購買。這種終身持有股票的唯一最佳選擇,就是購買代表整個股市的指數型基金。唯有你需要現金的時候,才賣出自己的投資。過段時間我會買,但是要我定投,我還沒有決心這樣做。
尋找具有下列特質的低收費基金:基金經理人為主要股東,敢於與眾不同,不誇大自己的績效,在規模變得過大之前停止接納新的投資者。最後,觀察過去的績效,雖然昨天的贏家往往成為明天的輸家,但是昨天的輸家幾乎永遠無法變成明天的贏家。
原來,指數股票型基金(ETF Exchange Traded Fund)跟指數共同基金不一樣啊!
什麼時候該賣掉基金?
- 交易策略突然急劇改變
- 費用上升
- 過度交易導致經常出現大量稅單
- 收益突然出現異常
我認為,買股票最好只聽自己的,當然,還必須依靠持續不斷的學習。千萬不要聽取別人的建議或明牌,尤其是專家,長期資本、雷曼兄弟不都是專家嗎?聽聽也可以,但是不能認真,不能直接照做,要思考一下,例如思考為什麼這個人要給你明牌?即便他是你的顧問,你還是得問問他買了嗎?不過,當賣菜阿姨都在興奮的聊股票時,或者股票聊天室裏哀鴻遍野時,倒是可以瞭解一下。
評估公司債的主要標準是該公司過去數年(葛拉漢要求七年)的盈餘,究竟是利息總支出的多少倍(也就是利息保障倍數,葛拉漢要求公用事業四倍,工業七倍,其它五倍)。就優先股而言,評價標準則是看盈餘的數字,究竟是債券利息和優先股股息的多少倍。另一個標準是盈餘占債券本金比,葛拉漢要求公用事業20%,工業33%,其它25%。但這些也只能是參考,用來評估公用事業還可以。但是,在美國,連公用事業都不能盡信,如PG&E。記住,未來不可測。
小心這些企業:經常併購,大量籌集他人資金(other people's money, OPM),客戶單一。
要確定某一企業是否為OPM成癮者,請閱讀其財務報表中的現金流量表。營業活動的現金始終為負,理財活動始終為正,那麽該企業就是習慣於想獲得更多的資金,而不是從自己的營業活動中獲得。
一般來說,企業的研發費用至少占營業的4%。
小心這些企業:高管工資超高,賣股票很努力。
小心這些企業:ROE低於6%還無法長年維持,負債超過50%。
不派股息的企業,營業額是否在持續增加。
為了避免盈餘被做手腳,最好看十年的財報(前面提到七年,也行)。財報最好由後往前看,仔細看附註。
有些企業會對內發行認股權,再到市場買回普通股,這樣股票的價值就被稀釋了。
給積極型投資者的建議:
- 檢查財務狀況:流動資產至少是流動負債的1.5倍;債務不得超過流動資產的110%。
- 獲利穩定:近五年沒有赤字。
- 股息記錄:目前有發放股息。
- 盈餘成長:去年獲利高於1966。
- 股價:低於有形資產凈值的120%。
如果一組股票的品質至少在平均水準以上,財務狀況符合標準,具有低本益比,而且能以低於資產價值的價格購買到,那麽它應該就可以帶來一個令人滿意的投資結果才對。
在股市想賺大錢,技術和知識不如運氣,但是運氣有好有壞。
選擇普通股的單一標準
- 低本益比的重要企業;
- 價格低於淨流動資產價值(NAV,或NAVPS)。(就是所謂的撿菸屁股)=(總資產- 總負債)/總股數
其他可參照標準如下:(1)低本益比(以近期盈餘衡量,不限於道瓊指數成份股);(2)高股息收益率;(3)具有長期的股息記錄;(4)具有相當大的規模(以流通在外的股數衡量;(5)具有穩健的財務狀況;(6)股價低廉;(7)與前高相比,目前股價相對較低;(8)標準普爾給予較高的評等。
葛拉漢非常討厭認股權證。
可轉換證券總是在牛市即將結束時出現。看起來很有吸引力,但是很快就會招來損失。
華爾街的古老格言:永遠不要把可轉換債券轉換成股票。但還是要看情況,因為另一句格言說:照我說的做,別跟著我做。
可轉換債券可以附帶認股權證。
利息保障倍數 (TIE) = 稅前息前利潤 (EBIT) ÷ 利息費用
稅前息前利潤 (EBIT) = 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 營業費用 + 營業外收入(支出),或是稅前淨利 + 利息費用
智慧型投資者絕不能只關注分析有多正確,還必須確定在分析出錯時,能承受得了損失。因為即使是最好的分析,最終也有可能出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