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對投資的危害
一般人對機率不敏感
指的是投資人在面對風險和不確定性時,往往無法正確地評估或感受事件發生的機率大小,進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資決策。也就是錯估形勢,因小失大。
簡單來說,這就像:
- 把小機率事件看得太重: 即使某個壞消息發生的機率非常低,投資人也可能因為恐懼而過度反應,像是股市稍微下跌就恐慌性賣出,即使歷史數據顯示這種下跌通常很快就會反彈。
- 把大機率事件看得太輕: 對於長期下來很有可能發生的好結果,例如持續持有優質股票通常會帶來正報酬,投資人卻可能因為短期的波動而失去耐心,過早獲利了結或頻繁進出。
德雷曼認為,這種對機率的「不敏感」或「誤判」是造成市場非理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許多人不是基於客觀的機率分析來做決策,而是受到情緒(例如貪婪和恐懼)、過去的經驗或媒體的渲染所影響。
逆向投資者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當市場因為非理性的恐懼而低估了某些股票(儘管其基本面良好,且長期發展的機率很高),逆向投資者反而會進場買入;而當市場因為過度樂觀而高估了某些股票(即使其未來成長的機率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高),逆向投資者則會選擇賣出。他們相信,長期來看,客觀的機率和價值最終會戰勝短期的非理性情緒。
險益負相關的判斷
指的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風險和收益的關係呈現反向走勢。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
- 當一項資產或股票看起來風險非常高,甚至被市場嚴重低估的時候,它未來可能帶來的潛在收益反而越大。
- 反之,當一項資產或股票看起來風險非常低,甚至被市場過度追捧的時候,它未來可能帶來的潛在收益反而越小。
為什麼會這樣?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就和我們前面提到的「一般人對機率不敏感」(也就是錯估形勢)有關。
當市場因為恐慌、負面新聞或一時的非理性情緒,過度放大某個資產的風險,導致其股價被嚴重「錯殺」時,這時候它的實際風險可能並沒有那麼高,但因為市場的錯誤定價,它未來的上漲空間(收益)反而變得巨大。
想像一下:
- 大家都跑的時候: 假設一家體質良好的公司,因為某個短期利空消息(例如產品召回),被市場過度解讀,股價跌到谷底,甚至低於其內在價值。這時候,大家都覺得它風險高、前途黯淡,紛紛拋售。但對逆向投資者來說,這時候反而可能是最佳的買入時機。因為當負面消息消化完畢,公司基本面回歸正常,股價就有很大的機會反彈,甚至創新高。這就是「風險看起來高,但潛在收益大」的例子。
- 大家都搶的時候: 相反地,當市場對某個產業或公司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股價被炒到天價,遠遠超過其實際價值時。這時候,很多人覺得它風險低、前景無限,爭相追捧。但對逆向投資者來說,這才是真正的風險,因為股價已經完全脫離了基本面,未來下跌的空間(虧損)反而很大,潛在收益卻微乎其微。這就是「風險看起來低,但潛在收益小」的例子。
所以,Dreman 強調「險益負相關」,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被市場表面的「高風險」或「低風險」所迷惑,要學會獨立思考,尋找那些被市場錯誤判斷,導致風險和收益關係顛倒的投資機會。
持續性偏誤
指的是市場對某些股票或某類型的公司,會長期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難以改變的偏見或錯誤看法。這種偏見會導致這些股票的股價長期被低估或高估。
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說,這就像:
- 市場對某些「好學生」永遠看好,就算他們表現普通,也總覺得他們會發光發熱。
- 市場對某些「壞學生」永遠看衰,就算他們開始變好,也覺得他們是曇花一現。
這種偏見不是短期的,而是像一種「刻板印象」,在投資者心中持續存在,並且不容易被最新的資訊所修正。
為什麼會發生?
這種「持續性偏誤」的產生,往往是基於以下原因:
- 過度推論 (Overgeneralization): 市場傾向於將過去的經驗或某個小範圍的現象,無限放大並應用到所有類似的股票或公司上。例子: 過去某些高成長科技股泡沫破裂,導致市場對所有新興科技公司都持懷疑態度,即使其中有些公司其實很有潛力。
-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 投資者會被最初獲得的資訊或印象所「錨定」,即使有新的、更客觀的資訊出現,也難以完全擺脫最初的判斷。例子: 一家曾經發生過財務醜聞的公司,即使後來經營改善,市場還是會長期帶著有色眼鏡看它,股價難以回到應有的水平。
- 羊群效應 (Herd Behavior): 大多數投資者都傾向於跟隨大眾的看法,而不是獨立思考。當大部分人對某個股票有共同的偏見時,這種偏見就會被強化和延續下去。例子: 當某個產業被媒體熱炒時,即使許多公司的基本面並不支持那麼高的估值,但大家都覺得好,股價就會一直被推高,形成一種持續性的「樂觀偏誤」。
Dreman 認為,逆向投資者就是要去尋找這種被市場「持續性偏誤」所影響的股票。他們相信,這些偏誤最終會被修正。
當市場長期低估某類股票(例如價值股、過去表現不佳但正在轉好的公司)時,逆向投資者會認為這是一個買入的機會。 他們知道這種低估是因為持續性偏誤,而非基本面真正惡化。
當市場長期高估某類股票(例如一些被過度追捧的成長股或概念股)時,逆向投資者會認為這是一個賣出的機會。 他們意識到這種高估源於市場的持續性偏誤,而非真正的高價值。
簡而言之,「持續性偏誤」是市場一種「看不見的手」,它扭曲了某些股票的真實價值。而逆向投資者則試圖利用這種扭曲來獲利,因為他們相信,長期來看,價值終將回歸。
時間性構念
指的是投資者在心理上如何組織、解釋和使用時間的概念來評估投資機會和風險。它強調的是,投資者對「時間」的看法並不是客觀一致的,而是會受到心理因素影響,從而產生偏差。
用最簡單、最白話的方式來說,它就像:
- 把「未來很遠」的事看得很模糊,好像跟我沒關係: 投資者對於五年、十年後的長期趨勢和變化,往往感受不深,也很難真正納入當下的決策考量。
- 把「現在和過去」的事看得很清楚(認真),而且影響很大: 剛發生的消息、今天的股價波動,或是過去一兩個月的表現,在投資者心中卻被放大許多,覺得它們對未來有巨大且立即的影響。
- 總是期望「快點看到結果」: 人們普遍缺乏耐心,希望投資能快速獲利。這種對「快速見效」的渴望,會讓他們忽略那些需要長期等待才能顯現價值的機會。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時間性構念」的偏差?
這種對時間的認知偏差,主要源於人類的心理特性:
- 近因效應(Recency Bias): 我們會過度重視最近發生的事件和資訊,認為它們更能代表未來趨勢。例如,最近一個月的股價下跌,會比過去十年的長期上漲更讓我們感到恐慌。
- 短期視野(Short-term Horizon): 許多投資者和基金經理都面臨短期的業績壓力,這導致他們更關注季度或年度的回報,而非長遠的價值創造。
- 對不確定性的厭惡: 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長期投資意味著要忍受更長期的不確定性。許多人傾向於抓住眼前的確定性(即使是短期的小利),而不是等待長期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大利。
- 資訊過載與媒體效應: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媒體往往聚焦於即時新聞和短期波動,這進一步強化了投資者對短期事件的關注,模糊了他們對長期價值的視線。
Dreman 強調「時間性構念」的偏差,正是逆向投資策略的基礎之一:
- 利用市場的短期視野: 當市場因為短期的壞消息、不佳的季度財報或宏觀經濟的暫時低迷而恐慌性拋售時,有價值的公司股價可能被嚴重低估。這是因為大多數投資者被「時間性構念」影響,只看到眼前的問題,而忽視了公司的長期基本面和復甦潛力。逆向投資者會利用這種機會,在被市場短期悲觀情緒「錯殺」的低點買入。
- 對抗自身心理的短期偏好: 逆向投資者需要刻意克服自己對短期結果的渴望,以及對近期事件的過度反應。他們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和耐心,願意等待那些被市場短期忽視或低估的價值最終得到體現。
簡而言之,「時間性構念」指出的是市場上大多數投資者對「時間」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們過度關注短期,而忽略了長期價值。 逆向投資者正是利用這種市場普遍存在的「時間錯覺」,來尋找那些被低估的、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機會。
低買高賣的區間:基本面±25%~35%。
均值迴歸是大概率事件。就股市而言,大致如此,但非必然。要注意的是,大多數時間,總是偏離常態。
在《逆向投資策略》中,「局內觀點」(Inside View) 和「局外觀點」(Outside View) 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對於投資決策的影響非常大。
局內觀點 (Inside View)
局內觀點是指在評估某項投資時,只專注於該投資的具體細節、獨特特徵和當前情境。這就像你身處其中,只看得到眼前的事物。
* 特點:
* 聚焦於個案: 深入分析個別公司的營運、管理層、產品、市場佔有率等,認為這家公司有其獨特性。
* 容易受情緒影響: 因為對個別案例投入較多,容易產生過度自信或偏見,忽視了更廣泛的統計數據或歷史趨勢。
* 預測過於樂觀: 傾向於相信自己或團隊能克服困難,預測結果往往過於理想。
* 例子: 一位投資者在考慮是否投資一家新創科技公司時,可能只專注於其創新的技術、優秀的團隊和龐大的市場潛力,而忽略了類似公司在歷史上的失敗率,或整個科技產業的發展週期。
局外觀點 (Outside View)
局外觀點則是指從一個更宏觀、更客觀的角度來評估投資,將其視為一個更大的類別中的一個案例。它強調參考過去類似事件的統計數據和經驗。
* 特點:
* 參考歷史數據: 尋找與當前投資類似的案例,分析它們的成功率、失敗率和平均表現。
* 避免個人偏見: 強調客觀數據和機率,減少個人情緒和主觀判斷的影響。
* 預測更為現實: 考量到普遍的結果分佈,預測通常更為保守和現實。
* 例子: 同樣是投資新創科技公司,具備局外觀點的投資者會先去了解過去所有新創科技公司的成功率是多少,有多少比例的公司能存活下來,有多少比例能獲得高回報。他們會根據這些統計數據來評估這家公司的整體風險和潛在回報,而不是只看其獨特優勢。
在逆向投資中的應用
逆向投資強調的是「反市場」操作,即在市場情緒極端悲觀時買入,在市場情緒極端樂觀時賣出。這兩種觀點在逆向投資中都有其重要性:
* 結合運用: 一個成功的逆向投資者,會先用局外觀點來評估市場或特定資產的整體機會和風險(例如,目前市場是否普遍悲觀,歷史上這種情況下資產的表現如何)。然後,再運用局內觀點深入分析那些被低估的具體公司或資產,判斷其是否具備「反轉」的潛力,以及其基本面是否依然穩健。
簡單來說,局內觀點讓你看到「樹木」,而局外觀點讓你看到「森林」。在投資中,能夠結合兩者,既看到具體細節,又能把握大局,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尤其是在面對市場情緒波動時。
意外事件
歷史數據顯示,意外事件所帶來的價格,造成低本益比、低股價現金流量比、低股價凈值比的股票,其投資報酬率遠高於中、高的樣本。而意外似乎經常發生。
通常人們會高估熱門股,低估冷門股。
從投資人過度反應中獲利
逆向式選股:A-B-C法則
A.只買入具優異績效的逆向操作股票。
B.平均投資跨15種以上的產業的30至40支股票。
C.買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大型股票,或在那斯達克或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較大公司股票。
五大選股指標
- 雄厚的財務實力。
- 良好營業比率和財務比率越多越好,以確保公司沒有結構性缺陷。基本面分析與價值投資。
- 近期盈餘成長率高於標普500指數,並且在不久的將來不太可能會暴跌。
- 收益預期應該趨於保守。安全邊際。
- 公司的殖利率高於市場平均值,並且還有上升空間。
淨值是公司在特定時間點的「帳面身家」,而估值則是對公司「未來賺錢能力」的評估。
逆向操作策略的五種主要變化
1.低本益比策略。
2.低股票現金流量比策略。
3.低股價淨值比策略。
4.高殖利率策略。
5.同產業低股價策略。
賣出時機:機械性設定價位或比率,當本益比高於指數整體本益比。
最後兩章用處不大,主要就是批評中國。
dreman的投資心法
1.審慎的證券分析所做的價格預測,即使暫時跟目前市價天差地遠也不要棄之不理,以後市價將回歸到原本預測相近的水準。
2.1.眼中不要只有近期行情,要納入長期行情,也就是以前的獲利機率。重現長期股票報酬率(長期行情)的機會高出許多。
2.2.不要被個股或大盤最近大幅偏離水准的行情誘騙,若報酬率特別高或低,很可能事有蹊蹺。
3.放下對於當前與過去雷同的投資情況之間相似性的看法,思考其他可能讓結果大不相同的重要因素。
4.別被基金經理人、分析師、市場名嘴或經濟學家的偶有佳作或鐵口直斷所影響,無論多麼讓人印象深刻,別輕信無法好好舉證的輕浮經濟或投資節目報導。
5.無論近期報酬多麼好看,市場越複雜、不確定性越大,越不應該重視短期的行情,而是要更重視長期的基本行情。
6.不要預期所用的策略很快就會在市場上有所斬獲,容許合理的時間再來看結果。
7.對處理大量資訊的難度要感到敬畏,能成功運用自如的人很少。坐擁資訊不等於坐擁獲利。股市可以評估趨勢,不可相信預測,尤其是經濟學家和分析師。趨勢至少分為:景氣、政策、科技、市場情緒(市場先生,看不見的手)。
8.做投資決定切忌根據關聯性,市場上一切真真假假的關聯性都會改變,一下子就消失無蹤。眼見都不一定是真的,就不要說其它感官了。歷史可能重演,只是方式、時間不同。
9.分析師做的預測通常太過樂觀,需要適當下調才能拿來用。但有時剛好相反,悲觀時太過悲觀。
10.對現代投資方法不可掉以輕心。礙於處理複雜資訊的侷限,多數的人其實難以運用自如。
11.長期來看,盈餘預測估中的機率很小,別拿它當作買賣股票的主要依據。
12.沒有哪個產業的可預測性高到足以讓你採信分析師的預測,依賴這樣的預測會出事情。
13.目前通行的證券分析多半需要分析師做出不可能的準確預測,避免使用要求高難度準確性的方法。天下人都想從你的口袋裏掏錢,沒人在意你是不是有賺到錢,即便如此,預測還是可以參考,最好多看書。
14.在政治、經濟、產業與競爭條件不停改變的動態經濟中,不可能用過去預估未來。
15.如果覺得某個分析師的建議有意思,至紹要拿他過去3至5年所出的全部報告來參考,如果内容不怎麼樣或無法提供,請打消你(買賣)的念頭。多數情況下,分析師與投資人的利益不一致,他們不能說實話。散戶可以犧牲,大戶可不行。
16.局外觀點長期而言通常能獲得較佳的報酬,要提高報酬,就要購買運用這方法的投資標的。
17.現實看待一項投資壞的一面,預期最壞的情況會遠甚於自己的想象。意思是真實的情況壞得比想象中更糟糕。
18.盈餘意外有助於拉抬冷門股的績效,但對於熱門股的報酬有不利影響,所以在報酬上會造成顯著差異。你應該利用分析師常有的預測誤差選擇冷門股,從而提高投資組合績效。
19.正負面的意外會以截然相反的方式影響「最佳股」和「最遜股」。也就是熱門股和冷門股。
20(a):整體說來,意外事件促進冷門股的績效,同時又削弱熱門股的表現。
20(b):正面意外會讓冷門股明顯增值,但對熱門股影響不大。
20(c):負面意外會讓熱門股價格大跌,但實際上對冷門股沒有影響。
20(d):盈餘意外所產生的效應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21.受市場追捧的股票跑輸大盤,而被看衰者卻狂勝大盤。雖然如此,價值重估往往還是慢如牛步,甚至移動得比冰川還慢。買入價值被低估的好公司,通常要抱一段時間才行。
22.買進目前不被市場看俏的穩健公司,以他們的低本益比、低股價現金流量比、低股價淨值比,或高殖利率為評估指標。
23.別寄望高價概念股的報酬率會高於市場平均值。基本上孤兒寡母會長抱的績優股(譯注:孤兒寡母股指的是相對穩健的安全股,具有風險較市場平均值低、股利發放正常等特點),通常勝過那些為積極型生意人或女人推薦的高風險股票。
24.避免不必要的交易。這些交易成本久而久之會減損你的報酬。長抱策略可以帶來長年優於市場的報酬率,同時也是降低股票週轉率,繼而大幅減少稅款和超額交易成本的好辦法。
25.我們討論過的投資人心理既是最親愛的夥伴,也是頭號勁敵。你若要求勝,就必須在這場睹局堅持下來,但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很難甚至不可能的。
26.不管一個產業群組的股價普遍是高還是低,根據四種逆向操作策略標準買入該產業內最便宜的股票。
27.在本益比(或其它逆向投資指標)接近整體市場水準時賣出股票,不管它多有前景,都要換成另一支反向式股票。
28(a):隨著股價陡落,流動性不會增加;反之,市場若迅速崩跌,流動性可能會明顯下降;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越差,對其價格的負面影響就越大。
28(b):在急遽上升的市場裡,當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飆漲時,流動性通常會增加。
29.審慎的投資人應遠離槓桿或恣意操縱自有資金部位,同時流動性不足的證券占整體投資組合之比重應該要很小。
30(a):長期投資要成功,應採用股票、債券、短期國庫券和其他投資的長期報酬率作為風險測量指標。投資績效判定基準則要考量預期持有期間的長短。
30(b):採用短期風險測量指標作為長期投資績效的判定基準,很可能會讓投資報酬產生巨大差額。這是今日投資人所面對最嚴重的風險之一。
31.由於高通膨和稅負對於股票投資、不動產、住宅以及能從中受益的其他投資有大利多,風險結構已發生永久性的變化,恐不利債券和其他固定收入證券的長期發展。
32.已改變的經濟環境清楚地說明,我們越能長抱跑贏通膨的股票或其他投資,長期來說我們的財務狀況會越好。
33(a):試著忽略近期的市場波動;如果你打算投資5年或者更久,真正的風險在於,手上沒有升值速度快過通膨的股票或類似投資。
33(b):除非收益很高,否則勿長期投資債券、儲蓄帳戶或其他低息固定收入證券。它們是高風險金融工具,成功的機率很低。長抱越久,風險就越大。把它們當作滿足短期或中期需求的現金庫即可。
34(a):通貨膨脹和稅負會大為降低長時間持有股票的風險。
34(b):通貨膨脹和稅負會大幅提高長期持有國庫券、其他債券和储蓄帳戶的風險。
我的投資心法
選擇能持續創造營業額成長率和利潤成長率的企業。
不要買剛上市的IPO。
週K圖中,創新高後,若下跌10%就賣。
底部太難判斷,我都是買週K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