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領先法則★
找到並搶占受眾心智裏的細分市場(品類)第一名,產品簡單易用易記就行。
受眾不一定是直接用戶,例如狗糧的用戶是狗,但是受眾是人。
易記的樣板:我來Google一下、等下Line我…
2.類別法則
若不能在某一類占據第一名,就得想辦法創造出新類別,在新類別當第一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P&G的洗髮水。
非產品的類別,例如Dell是第一個以電話行銷電腦的公司。推廣類別,而不是品牌。
3.心智法則
參考領先法則,大張旗鼓的迅速占據受眾心智裏的第一名。
儘量不要挑戰人們既有的認知。
4.認知法則
行銷是一場認知戰而非產品戰,相由心生,我們要占據的是「心」,而不是「相」。
如果沒有被占領心智,顧客常會根據二手認知(羊群效應)決定購買,所以口碑很重要的。
如何打認知戰?參考焦點法則。
5.焦點法則
找到一個關鍵字,簡單易記,沒人用過。然後敲鑼打鼓,努力宣傳。關鍵字可以是屬性、利益、服務、族群、偏好…
一款產品只專注、宣傳一個焦點,非必要不可改變。
別人用過的關鍵字不能再用,例如:年輕人的可樂,電力持久…
6.排他性法則
同上,別人用過的關鍵字不能再用。
行銷策略必須獨一無二。
7.階梯法則
如果不是第一名,那就參照老二哲學,專注於核心競爭力,找出自己的優勢。
8.二元法則
市場趨於穩定後,通常只會剩兩個主要品牌,其它同業很難挑戰成功。
9.反向法則
不要與第一名競爭誰更好,而是找不同。細分市場(可口與百事)或給對方貼標籤(李施德林與史谷波)。
一定會有不買第一品牌的人。
10.分裂法則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P&G的洗髮水,想辦法變出新類別,並成為那個類別的第一名。
隨著品類的擴展,需要採取不同的行銷策略,簡單講就是做區隔。
11.長期觀點法則
打折、促銷、特價像毒品,短期獲益,長期損失。
12.品牌延伸法則
關於品牌延伸,比較成功的有小米,因為其品牌被塑造成“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但是這樣做仍然很危險,因為一般人提到小米,通常想到手機,而不是電動車。尤其當品牌被認定為某品類代名詞時更危險,例如香奈兒男士香水、可口可樂時裝…
品牌延伸混亂顧客認知,反而失去關鍵字。
13.犧牲法則
減少產品線,縮小目標市場及減少改變,有時有利於已掌控的市場。
14.屬性法則
與5類似,定義一個與眾不同的產品屬性,其中之一是與現有的關鍵字相反。
注意競爭對手定義的新屬性,並考慮:
- 分析這個新的細分市場是否能夠進入,是否有成長性。一般情況下,被對手占領的細分市場很難挑戰。
- 介入這個屬性可能會打亂我的陣腳。反過來我也可以定義一個新屬性來打亂對方的陣腳。
15.坦承法則
承認自己的缺點也可以是一種屬性,而且更容易進入人們的心智,因為不需要證據就能取信於人,還能建立自己誠信的形象。例如:我是第二名,我最貴,我最醜…
這個屬性後面必須加「但是」。「但是」才是我要的細分市場(屬性)。
這個缺點最好是顯而易見且普遍接受,受眾心有戚戚焉才有作用。
16.單一法則
蟄伏與準備,為的是時機來臨時的全力一擊。機會一閃即逝,不可多得。
一個屬性只有一次占領人們心智的機會。
對手的弱點也只可能給出一次,因為一開始對手認為這不可能。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決策者必須親臨現場,不可交付手下。
17.不可預測法則
未來無法預測,多學習以便看見趨勢並做出改變,避免黑天鵝造成傷害。
掌握趨勢,規劃短、中、長期行銷方向。
18.成功法則
成功導致自大,自大帶來敗亡。經營者應無時無刻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儘可能接近市場,並保持謙虛和客觀。維護好價值觀(使命、願景、理念),時刻提醒自己創業維艱,不忘初心。
19.失敗法則
失敗不可怕,但同樣事情不要失敗兩次。少指責,記取教訓,鼓勵冒險。
20.媒體炒作法則
實際的狀況常和媒體報導的相反,卻可顯現這件事有問題。openai炒作AI必須高成本,以形成壁壘。AI確實是趨勢,但是軟、硬件不是。
競爭如同癌症,早期很難察覺,等到發現通常為時已晚。因此企業要居安思危,時時備戰,預防黑天鵝的出現。
好企業通常的做法是悶聲發大財。
市場不一定是第一個或第一次就能打開,時機很重要。市場也不一定是一件事促成的,可能是多個事件同時發力,甚至事件一開始與這個市場無關。
什麼是真理?認知不是。
21.加速法則
成功的計畫建立在趨勢上而非流行上。
不要急於滿足顧客需求,參考蘋果手機的發展。
22.資源法則
先有創意再找資源。資源太多不一定好。
做好簡報,練好口才,否則籌資很難。
我個人的觀點是注意第一條,其它二十一條只是陪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