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賣我多巴胺就對了


原書名:多巴胺力量

我的心得主要放在如何獲取顧客,其他的以後再說。

人類追求的是自我,而自我追求的是可能。要設法最大化滿足消費者的自我對可能(實現)的需求,例如玩遊戲過關產生成就感,衣服能實現美好的自己,吃東西能滿足並愉悅生理和心理需求。自我和需求之間的介質是遊戲、衣服、食物…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是自我產生多巴胺的介質。自我→六識→事物→(超過)經驗→多巴胺→自我。Wolfram  Schultz 認為獎賞要超過預期才會產生多巴胺,我認為有興趣就能產生多巴胺。

能自律的人,才是大腦的主人。

愉悅的產生,通常源自於預期,而不是事實。心情不好也一樣。這種多巴胺的產生是因為經驗連接了自我和可能。

如何觸發消費者購買?①非我:我不想成為、不是那樣的人。②是我:我就是那樣的人。③優化:我也想成為那樣的人。產品、品牌,都必須讓人有這些感覺。

多巴胺不只有產生愉悅感,還會產生需求、慾望、期待…,需求沒有被滿足,也會產生不快樂的多巴胺,催促大腦必須滿足需求。

人們喜歡新奇、意外的事物。但是也習慣於對號入座、跟風、我認為、敝帚自珍。先自我提問,什麼事物會讓我流連忘返?例如劃手機,什麼樣的標題、照片、視頻會吸引你?

用溝通的方式設計文案,讓人陷入其中。

我的產品和品牌能給顧客什麼感覺,有感覺才有連接。通常好的連接才能促進顧客的需求,不好的連接則在證明我的比別家好(但我沒直說)。因此,產品、品牌與顧客的連接必須要多線,吸引、產生購買慾、深度綁定、頻繁來訪…

上癮才能讓人下意識的產生愉悅感,不能只給消費者下意識(機械式的連接)。

沒有留言: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