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點子都是偷來的


Austin Kleon說:我認為有人給你建言時,他們其實是在與過去的自己對話。

用藝術家的眼光看世界,找到值得偷學的東西。這世界的一切沒有好壞,只有值不值得。值得就拿來用。

聖經傳道書 (Ecclesiastes)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歷史、股市…很多事情都一樣,同樣的情況反覆發生,但是人們卻想著「這次不一樣。」《周易·系辭下》:「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

抄襲不可恥,可恥的是一路抄到底而完全不思考。

到了某個階段,你得從模仿偶像走向與偶像同化。模仿是複製,同化則比模仿更進一步,要有所突破並化為己有。

不要浪費等待的時間,腦袋可以思考,雙手可以書寫,雙腳可以行走。

產品不需要完美,能用就行,反正人家也知道新的東西不會是完美的。

20250412

創業SOP

 

現代的創業,不一定要設立公司,例如vlog、podcast,甚至IG、blog、股神都可以,只要能賺錢。

王永慶年輕時,觀察到早期台灣農村普遍飼養雞、鴨、鵝等家禽。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些家禽有時難以獲得充足的飼料,導致牠們身形瘦弱。然而,這些瘦弱的鵝卻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即使在艱困的環境下,也能夠生存下來,並且一旦環境改善,就能迅速成長茁壯。這讓王永慶體悟到,在困境中保持堅韌的生命力,是能夠度過難關,並在機會來臨時迅速發展的重要特質。

「瘦鵝理論」強調在逆境中,要有像瘦鵝一樣的忍耐力,能夠承受壓力,不輕易放棄。延伸出去,還要做足準備,包括健康、知識、技能。

一旦環境轉好,就像瘦鵝獲得充足的食物一樣,要有能力迅速抓住機會,實現快速發展。這意味著在機會來臨時,要有足夠的準備和能力,將潛力轉化為實際的成果。

另外,王永慶認為,如果鵝很瘦,問題不在鵝本身,而在於養鵝的人沒有用正確的方式飼養。引申到企業管理上,這表示企業經營不善,問題往往不在員工,而在於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不當。這點也顯示出,領導人應該要為企業的經營負責,並且要尋找更好的管理方式。

這個理論也適用於個人成長,鼓勵人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積極的態度,並在機會來臨時,勇於追求自己的目標。

商機要從自己的身上找,我有什麼?(經驗、知識、技能、人脈…)我要什麼?(期望、喜好、熱情…)我缺什麼?(學習)

項目上,不一定要創造出全新的商品,能改良、有市場就夠了。所謂改良,不只是設計、包裝之類實體改良,流程、選址也是,例如比別人早到批發市場,或者等到快收攤時。而且改良的結果會影響市場和價格,也就是定價策略。

如何賣自己比賣商品重要。

景氣好,經營商品,景氣壞,經營品牌。

我現在的行銷方式有:蝦皮、Facebook、blog,估計還不夠。而這些只是通路行銷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行銷還有分眾行銷和口碑行銷。分眾行銷是要深入瞭解目標顧客的作息、需求、去哪兒,並針對這些人做屬於他們的特殊行銷。

大盤上穿季線,可以考慮做多;下穿季線,最好賣出。

週KD看買賣時機,月KD看趨勢。可以考慮週KD只用來賣出,週MACD用來買進。

注意大盤成交量。

跟市場情緒對做,看融資融券。融資上升,市場信心積極,但餘額超過二千億(台股),最好考慮清倉。融券上升,市場信心悲觀,但接近百萬張時,可以考慮加倉。這不是絕對好的方法,凡事都有例外。市場信心,一般就是指散戶。

十個底部現象的指標

融資斷頭

  • 利空消息不斷(這個處理的方式應該是別管他)
  • 身邊的人放棄股市(很多人說別買股票的時候)
  • 公司財報虧損連連(這個還要看行業前景、經營團隊、政策…我覺得最好別碰)
  • 成交量200億以下(台股)
  • 超過400檔以上跌停
  • 開始聽到有人放空賺大錢
  • 定存創新高
  • 政府護盤失靈,股價續狂跌
  • 普通人開始下看大盤時(也包含上看)


20250409

五感行銷


行銷指的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所有的溝通管道。

行銷指的是為了創造市場、擴大市場、把從上述市場得到的利潤最大化的一切活動。

消費者沒有比以前的人聰明,只是不怎麼相信廣告。但是仍然容易有羊群效應、名人效應、情緒化(感性,不理性)。

消費者也是媒體,也會受到文化得制約。

在小說中植入商品形象,效果可能比部落格、論壇、SNS(社群)好,這就是內容行銷了。

互聯網(網際網路)的特色:

  • 人人都能參與。
  • 為了跟別人交流而主動參與。如留言。

參與那些欄位廣告、彈窗廣告是浪費資金。

實體店必須能提供五感。小說能提供情緒價值,也就是五感,也就是做生意要會說故事,這一點適用於任何形式的商品、品牌和經營模式。

產品是製造出來的東西,商品則要有人肯掏錢來買。商品等於產品加五感。待客之道、好不好看、選擇夠不夠多、味道、聲音、容易上手、功能單一…

故事這種東西,原本就是為了傳遞信息而生的。想要信息有效傳達,除了信息本身,還有人格特質(說故事的人,企業的形象)和目標對象(說給誰聽)。

概念是由人格特質、目標對象、精神上的好處和實質上的好處所構成的。概念是為了傳遞信息用的,相當於理念、價值觀。概念取決目標對象。

利用五感來表達商品的人格特質,讓人們透過五感去感受當事人的性格(人格特質)。

高級品的消費者會同時根據優質的產品和品牌形象做判斷。買便宜貨的則只考慮產品,也就是性價比。選中間的人很少,這就是M型社會。大企業會對這兩端之一行銷,中間的也許是創業者的機會。

只要把大量故事集合起來,就可以形成一整個世界觀。把大量的知識集合起來,就成了故事。世界觀也是一種價值觀、一種感性。

聽故事的對象除了目標顧客,還有製造商和通路業者,他們都是營業活動的一環。所以要想辦法對通路業者的員工進行病毒式的感染,可以利用簡報、新品發佈會等等,重點是刺激他們的五感,讓他們對故事(裏的信息)產生共鳴,並且愛上這件商品、商品的公司、品牌。

世界觀是透過故事被瞭解的東西,而故事則是訴諸於五感的東西。世界觀是不可以改變的,其它的則需隨時代改變。

補課時間:了解下另一種五感。




20250408

創業的藝術


成為君子的基本條件是助人、做正當的事、回饋社會。為何?因為君子成人之美、見義勇為、天下為公。

想創業就要先給這個事業創造一個意義,從這個意義中創造一句格言做為團隊的方向,然後開始製MVP,接下來想怎麼賺錢,最後才是建立目標和行動計劃。

意義就是願景,格言就是理念,理念(為什麼)、價值觀(如何做)、使命(做什麼)、願景(希望成為什麼),順序大致如此,並非絕對。意義是對未來理想狀態的描繪和期望。而格言回答了我們為什麼要做。但是作者舉了個例子,星巴克的格言是:時時刻刻給自己一點鼓勵。經營理念則是:使星巴克成為世界頂級咖啡的主要供應商,並且在企業成長的同時保有我們所堅守的原則。我覺得格言還是理念,而作者說的經營理念比較接近價值觀。格言要短而具體,像咒語或偈。

接下來就要想辦法賺錢了。要先確定市場在哪裏,初期市場最好精細化。市場指的是目標消費者、用戶之類。

最後是建立目標和針對目標展開行動計劃。

產品定位代表的是組織的精神所在,能呈現出創業者、顧客、創業夥伴支持該組織的理由。好的定位應該是:不用說也明白;讓目標顧客一看就知道這是為他設計的;屬於組織的核心能力;這個核心能力與顧客需求一致;能用很久;能跟別人不一樣,最好是唯一的。給產品或公司命名亦當如此。

提案首先要讓對方知道你是幹什麼的。然後想象如何回答對方說:那又怎樣?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計劃書像雞肋,遠沒有提案重要。給創投看的,要明確具體的資金用途,預期獲利(或損益平衡點)及時間,可能的顧客名單,當然,這些都是假設的。

開店選址一定要親自去觀察,注意客流量。隨時注意現金流。

利用知名品牌的意識,例如做彩寶生意:品質和周大福或Cartier一樣好,但價錢便宜百分之五十。然後找到你產品的獨特賣點,例如價格、易用、便利、設計、可靠性、速度、效率、選擇性、服務、地點…最好還是大品牌瞧不上的。

用省錢的方式處理小事,例如辦公軟件用免費的,電腦用二手的,辦公室租金選最便宜的…大事就要捨得花,尤其是能與投資有關的,投資就是能帶來收益的項目。

好夥伴會引來好夥伴,吸引好夥伴的是願景。

品牌需要有感染力,讓人信仰並為之傳播,而這需要有好產品的支持。好產品必須容易操作,功能單一,這是彼得杜拉克說的。手機比較特別,它是集多種功能在一起,但每一項功能都操作簡單。

品牌和產品,必須從人性出發。而且將年輕人做為目標顧客最好。

創業歪打正著的例子很多,本來鎖定的市場乏人問津,卻被拿去做其它用途。如果發生了,那就跟著改變吧。

20250403

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


第一眼看上去以為是講理財的,但其實是講創業的,特別是自媒體創業。

金錢、尊重、名聲,雖然不能定義為成功,但一定是成功的過程。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須先得到這些。

愛因斯坦說:"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 

通往非凡成功的平凡之道,是做一件讓他人能得到想要的事物,再加上自己的熱情、專注、專長。讓他人能得到想要的事物,這就是自己的價值,換句話說,我們生而為人,應該要有至少一個能利益眾生的理想。思考這個問題,可以從自己的熱情(你要什麼?)和專業(你有什麼?)著手,當羅列出來的項目裏有交集的時候,就是能拿來創業的點子。

找出人們確切的需要,必須詳細、單純、具體。譬如說能治療筋骨痠痛,不如說能治療膝蓋痠痛。範圍一定要儘可能的小,因為我們沒有那麽多錢,所以必須採取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來驗證自己的概念。然後就要做到他人認為的最好且唯一,他人就是指定範圍內的人,要具象化,可以把他當做化身,把他當做真的顧客。一定要問「這是他們需要的嗎?」每個想法、每個動作都要。

本書接下來的內容,我還沒能力進行,例如找老師,建團隊,設計內容產品…目前我需要的只到第三章,似乎這本書並不適合現在的我。

20250402

賣我多巴胺就對了


原書名:多巴胺力量

我的心得主要放在如何獲取顧客,其他的以後再說。

人類追求的是自我,而自我追求的是可能。要設法最大化滿足消費者的自我對可能(實現)的需求,例如玩遊戲過關產生成就感,衣服能實現美好的自己,吃東西能滿足並愉悅生理和心理需求。自我和需求之間的介質是遊戲、衣服、食物…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是自我產生多巴胺的介質。自我→六識→事物→(超過)經驗→多巴胺→自我。Wolfram  Schultz 認為獎賞要超過預期才會產生多巴胺,我認為有興趣就能產生多巴胺。

能自律的人,才是大腦的主人。

愉悅的產生,通常源自於預期,而不是事實。心情不好也一樣。這種多巴胺的產生是因為經驗連接了自我和可能。

如何觸發消費者購買?①非我:我不想成為、不是那樣的人。②是我:我就是那樣的人。③優化:我也想成為那樣的人。產品、品牌,都必須讓人有這些感覺。

多巴胺不只有產生愉悅感,還會產生需求、慾望、期待…,需求沒有被滿足,也會產生不快樂的多巴胺,催促大腦必須滿足需求。

人們喜歡新奇、意外的事物。但是也習慣於對號入座、跟風、我認為、敝帚自珍。先自我提問,什麼事物會讓我流連忘返?例如劃手機,什麼樣的標題、照片、視頻會吸引你?

用溝通的方式設計文案,讓人陷入其中。

我的產品和品牌能給顧客什麼感覺,有感覺才有連接。通常好的連接才能促進顧客的需求,不好的連接則在證明我的比別家好(但我沒直說)。因此,產品、品牌與顧客的連接必須要多線,吸引、產生購買慾、深度綁定、頻繁來訪…

上癮才能讓人下意識的產生愉悅感,不能只給消費者下意識(機械式的連接)。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