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上說,好的創業構想:不應是解決方案導向,而應該要聚焦於待解決的問題上。我實在不懂這句話的意思,但在看過書上的圖片時,我想應該這麼說:不應把重點放在產品功能上,而應該放在改善用戶體驗上,最好能創造出用戶還不知道的體驗。
新創事業應該要避免的七種構想
①任何人看之下都覺得很棒的構想。我覺得如果無法模仿也是可以的。
②利基過小的構想。我覺得只要能創造利潤都是可行的,蚊子再小也是肉,能賺到錢就行。再說,這有可能是萬萬沒想到的大事,只不過受限於當下的認知。
③只是剛好做得出來,不是自己想做的構想。
④沒有根據、流於空想的構想。
⑤只用數據分析得到的構想。
⑥會演變成激烈競爭的構想。一定要避免競爭,他強任他強,總有競爭者不在乎的角落。
⑦難以用一句話表達的構想。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創業者要很清楚自己的想法,或者說創業者要很清楚用什麼方法解決誰的什麼問題。
②利基過小的構想。我覺得只要能創造利潤都是可行的,蚊子再小也是肉,能賺到錢就行。再說,這有可能是萬萬沒想到的大事,只不過受限於當下的認知。
③只是剛好做得出來,不是自己想做的構想。
④沒有根據、流於空想的構想。
⑤只用數據分析得到的構想。
⑥會演變成激烈競爭的構想。一定要避免競爭,他強任他強,總有競爭者不在乎的角落。
⑦難以用一句話表達的構想。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創業者要很清楚自己的想法,或者說創業者要很清楚用什麼方法解決誰的什麼問題。
想靠預測未來創造需求很能,但是可以利用PEST觀察趨勢,找出可能的需求,例如政治(法律的變動)、經濟(經濟政策、計劃、經濟數據)、社會(文化、流行的變化)、技術(新技術的發展)。另外,一些機構的報告也有參考價值,例如Gartner 的年度十大戰略性科技趨勢,KPCB的網路趨勢報告等等。還有像大公司動向、展會內容…。
業內基本上只能持續性創新,破壞性創新通常來自業外,例如deepseek、哪吒2…。至於協同式創新,也算是一種破壞性創新。
新創事業的框架
- 剔除中間過程
- 解開綁定的產品,使其最佳化
- 整合分散的資訊
- 活用閑置資產
- 提升戰略自由度
- 新的組合
- 時間差
- 套利
- 低規格式破壞
- 服務化
如何編寫創業構想可行性最高的計劃:
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解決潛在顧客的需求,關於需求,很可能說不清,甚至不知道,所以找到問題並不容易。誰會想要買我的東西?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是誰?為什麼想要?),剩下的就好辦了。
電梯簡報的格式
我們想要〈滿足/解決〉〈對象客戶〉的〈期望/問題〉。
〈產品名稱〉是我們的產品,可提供顧客〈重要的優點、讓顧客願意掏錢出來的理由〉。
與〈最有競爭力的替代方案〉不同,這個產品有〈差異化的決定性特徵〉。
類比例子:〈我們是XX業界的XX〉。
〈產品名稱〉是我們的產品,可提供顧客〈重要的優點、讓顧客願意掏錢出來的理由〉。
與〈最有競爭力的替代方案〉不同,這個產品有〈差異化的決定性特徵〉。
類比例子:〈我們是XX業界的XX〉。
我覺得這種格式也適用於釐清思慮。
接下來的幾章,對我暫時沒用,只是翻閱了一下,談不上有什麼心得,以後需要時再回來看這本書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