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版有一本名為《高手》,原以為是一樣的,對比之後,竟是大不相同。不過我只比對一下目錄,待兩本讀完再做判斷。
總結Anders Ericsson 的《刻意練習》重點如下:
二、把要訓練的内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複練習。
三、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有效的回饋。
四、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大多數的「練習」是去做,而不是看或聽。
一個練習項目要能習慣化,必須經過不斷的重複練習(但不一定每天,可以像小學課表那樣),過程並不好玩。習慣化了以後,就該進行下一個,不能停下來休息。這就證明了在世間,寓教于樂並不可取,快樂教育更是禍害人民。
自由技藝(Liberal arts)應該被當做是軟實力,包含批判性思維、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是不是該把修養、多能工加進去?
所謂「集中思維」,也就是線性思維,能迅速處理當前的問題。但是問題處理不了,這個思維定勢就玩不下去了,也就是當局者迷,這就需要用「發散思維」。發散思維的用法之一,是「什麼都不想」。若要用好發散思維,甚至產生靈感乍現,還必須花費大量的集中思考。集中思維需要專注,發散思維的關鍵之一是暫停思考。批判性思維,以及大多數的處事方式,都需要兩者相輔相成。
賈伯斯對創造的理解:創造就是把東西連接起來。這「東西」可以是現有的功能、產品、概念、經驗,可能與未知的創造毫無關聯。
創造需要內驅力,也就是內部激勵。外驅力(外部激勵)的有效期很短,以後還要求不斷加大力度。內驅力是自足,外驅力是慾望。外驅力的最高境界是mastery,達到mastery,意味著你對這個領域具有「統治力」。雖然到時候還是會不滿足,就像獨孤求敗一樣,不過總算是一個目標。
文化自覺,是你知道現在別人都喜歡什麼東西。這需要大量的積累。
遇到重大問題,譬如說開刀,最好多看幾個醫生,彙總各方意見,再做決定。可千萬別聽隔壁鄰居、網絡文章。
心智圖的用法(以會議而言):腦力激盪,記錄想法;評估想法,發現聯繫;形成決議,淘汰想法,分出主次。
在我看來,忘我等同於失去時間感和做事毫不費力,就是心流。
說回陸版的《高手》,與這本書比,內容是有些重複,例如減省、稀缺、天才與瘋子、刻意練習、外行的洞見…,因為編排方式差距很大,且確實有些不同的文章。所以這是兩本不太一樣的書,都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