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高手學習



陸版有一本名為《高手》,原以為是一樣的,對比之後,竟是大不相同。不過我只比對一下目錄,待兩本讀完再做判斷。

總結Anders Ericsson 的《刻意練習》重點如下:

一、只在「學習區」練習。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在舒適區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
二、把要訓練的内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複練習。
三、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有效的回饋。
四、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大多數的「練習」是去做,而不是看或聽。

一個練習項目要能習慣化,必須經過不斷的重複練習(但不一定每天,可以像小學課表那樣),過程並不好玩。習慣化了以後,就該進行下一個,不能停下來休息。這就證明了在世間,寓教于樂並不可取,快樂教育更是禍害人民。

自由技藝(Liberal arts)應該被當做是軟實力,包含批判性思維、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是不是該把修養、多能工加進去?

所謂「集中思維」,也就是線性思維,能迅速處理當前的問題。但是問題處理不了,這個思維定勢就玩不下去了,也就是當局者迷,這就需要用「發散思維」。發散思維的用法之一,是「什麼都不想」。若要用好發散思維,甚至產生靈感乍現,還必須花費大量的集中思考。集中思維需要專注,發散思維的關鍵之一是暫停思考。批判性思維,以及大多數的處事方式,都需要兩者相輔相成。

賈伯斯對創造的理解:創造就是把東西連接起來。這「東西」可以是現有的功能、產品、概念、經驗,可能與未知的創造毫無關聯。

創造需要內驅力,也就是內部激勵。外驅力(外部激勵)的有效期很短,以後還要求不斷加大力度。內驅力是自足,外驅力是慾望。外驅力的最高境界是mastery,達到mastery,意味著你對這個領域具有「統治力」。雖然到時候還是會不滿足,就像獨孤求敗一樣,不過總算是一個目標。

文化自覺,是你知道現在別人都喜歡什麼東西。這需要大量的積累。

遇到重大問題,譬如說開刀,最好多看幾個醫生,彙總各方意見,再做決定。可千萬別聽隔壁鄰居、網絡文章。

心智圖的用法(以會議而言):腦力激盪,記錄想法;評估想法,發現聯繫;形成決議,淘汰想法,分出主次。

在我看來,忘我等同於失去時間感和做事毫不費力,就是心流。

說回陸版的《高手》,與這本書比,內容是有些重複,例如減省、稀缺、天才與瘋子、刻意練習、外行的洞見…,因為編排方式差距很大,且確實有些不同的文章。所以這是兩本不太一樣的書,都值得一讀。

20250222

創業實戰全書


書上說,好的創業構想:不應是解決方案導向,而應該要聚焦於待解決的問題上。我實在不懂這句話的意思,但在看過書上的圖片時,我想應該這麼說:不應把重點放在產品功能上,而應該放在改善用戶體驗上,最好能創造出用戶還不知道的體驗。

新創事業應該要避免的七種構想

①任何人看之下都覺得很棒的構想。我覺得如果無法模仿也是可以的。
②利基過小的構想。我覺得只要能創造利潤都是可行的,蚊子再小也是肉,能賺到錢就行。再說,這有可能是萬萬沒想到的大事,只不過受限於當下的認知。
③只是剛好做得出來,不是自己想做的構想。
④沒有根據、流於空想的構想。
⑤只用數據分析得到的構想。
⑥會演變成激烈競爭的構想。一定要避免競爭,他強任他強,總有競爭者不在乎的角落。
⑦難以用一句話表達的構想。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創業者要很清楚自己的想法,或者說創業者要很清楚用什麼方法解決誰的什麼問題。

想靠預測未來創造需求很能,但是可以利用PEST觀察趨勢,找出可能的需求,例如政治(法律的變動)、經濟(經濟政策、計劃、經濟數據)、社會(文化、流行的變化)、技術(新技術的發展)。另外,一些機構的報告也有參考價值,例如Gartner 的年度十大戰略性科技趨勢,KPCB的網路趨勢報告等等。還有像大公司動向、展會內容…。

業內基本上只能持續性創新,破壞性創新通常來自業外,例如deepseek、哪吒2…。至於協同式創新,也算是一種破壞性創新。

新創事業的框架

  • 剔除中間過程
  • 解開綁定的產品,使其最佳化
  • 整合分散的資訊
  • 活用閑置資產
  • 提升戰略自由度
  • 新的組合
  • 時間差
  • 套利
  • 低規格式破壞
  • 服務化

如何編寫創業構想可行性最高的計劃:

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解決潛在顧客的需求,關於需求,很可能說不清,甚至不知道,所以找到問題並不容易。誰會想要買我的東西?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是誰?為什麼想要?),剩下的就好辦了。

電梯簡報的格式

我們想要〈滿足/解決〉〈對象客戶〉的〈期望/問題〉。
〈產品名稱〉是我們的產品,可提供顧客〈重要的優點、讓顧客願意掏錢出來的理由〉。
與〈最有競爭力的替代方案〉不同,這個產品有〈差異化的決定性特徵〉。
類比例子:〈我們是XX業界的XX〉。

我覺得這種格式也適用於釐清思慮。

接下來的幾章,對我暫時沒用,只是翻閱了一下,談不上有什麼心得,以後需要時再回來看這本書吧。

20250219

內容電力公司


一般創業的模式:找出問題(開發出USP產品),解決問題。而作者提出的內容創業模式其實也差不多,第一步也是找出問題,這問題可以是USP、甜蜜點(專業與需求的交匯點)、痛點(需求)…當然,我也一直在找。

Social Media Examiner(SME)執行長麥可.施特茨納(Michael Stelzner)說:「…訂閱數達到一萬人之前,絕對不推銷(也就是「販售」)任何產品。…」我覺得這是一個好指標。

蕭伯納說:「Life isn't about finding yourself. Life is about creating yourself.」作者說:「尋找理想中的自己。」《原子習慣》說:「找出自己真正的自我認同。」我覺得「我這一生想要成為什麼?」應該就是他們的意思,得找,也得造。

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接下來就要做到:信念、專注、自律、想象力、決心、耐心。在內容創業第二步「轉換內容」,要專注於找到細分市場,避免競爭。這個細分市場是受眾,而不是產品。要用非線性思維去思考(例如發散思維、橫向思維、系統思維…),例如有些創業者需要的是心理健康或服飾搭配…,而不是他所銷售的產品。

整理好自己有什麼知識和技能,能組合出多少種產品?然後找到細分市場:

  • 哪一類人?想找出來不容易,試試說故事吧,然後跟聽故事的人聊聊。
  • 他們需要什麼?或者說我能預知他們的需求。記得要換位思考。
  • 我能幫助他們嗎?當然,他們願意接受才行。

我能提供的,必須是無可取代的。也就是說避免競爭,至少在站穩腳跟之前。細分市場的手段包含:特定的受眾,特定的主題,還沒有人的平台,重新組合舊事物,增添個人特色

內容宗旨,相當於價值觀、理念,要問的問題同上,給誰?給什麼?對方能得到什麼?不過,這個問題不是一開始就應該建立的嗎?

創業初期應專注於在一個平台上提供目標受眾需要的內容和內容形式(文字、聲音、影像、圖片…)。先穩固基礎,把一件事做精,做久。當然,資源充足時,也可以多方嘗試,再擇一為之。

低預算製作Podcast(留在以後用)

  1. 購入品質良好的麥克風。
  2. 使用Audacity錄音,然後以另一個免費程式Levelator II執行,來將聲音處理得更清晰。
  3. 使用Libsyn代管和發佈。其它可以考慮的平台包括Buzzsprout、Podcave、Anchor、Podbean和 Captivate。

我經常犯的錯誤:

  • 在文章中使用外鏈,或是在Facebook發佈短文時使用外鏈。
  • 我發佈的圖片和配文可能很像廣告。

SEO訣竅:

  • 規劃關鍵字工具:Google search console,Google trends,keyword tool,ubersuggest。
  • 申請一個Google AdWords賬戶,以便使用keyword planner。
  • 關鍵詞組與主題相關
  • 觀察內容是否已經登上關鍵詞組排名
  • 關鍵詞增加多少流量

後面幾章沒怎麼讀,因為我離那些境界太遠。這是一本值得再讀一遍的書。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