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中做出更理性的決策。以下是這些「人性潛規則」的整理:
1.獎勵與懲罰超級反應傾向(Reward and Punishment Superresponse Tendency)
- 人們會受到獎勵和懲罰的極大影響。為了獎勵會做出超乎尋常的行為,為了避免懲罰也會如此。
2.喜好/熱愛傾向(Liking/Loving Tendency)
- 人們傾向於喜歡和愛慕他人或事物,並會因此忽略其缺點,甚至扭曲事實。
3.討厭/憎恨傾向(Disliking/Hating Tendency)
- 與喜好傾向相反,人們會因為討厭或憎恨而忽略他人的優點,甚至扭曲事實。
4.避免懷疑傾向(Doubt-Avoidance Tendency)
- 當感到困惑或壓力時,人們會急於做出決定以消除不確定性,即使這個決定是倉促且不理性的。
5.避免不一致傾向(Inconsistency-Avoidance Tendency)
- 人們傾向於保持與過去想法、行為的一致性,即使面對新證據也難以改變。
6.好奇心傾向(Curiosity Tendency)
- 人類天生具有好奇心,這會驅使我們學習和探索。
7.康德式公平傾向(Kantian Fairness Tendency)
- 人們渴望公平和對等,當感覺受到不公平對待時會產生強烈反應。
8.嫉妒/羨慕傾向(Envy/Jealousy Tendency)
- 嫉妒心會導致人們做出非理性的行為,甚至損人不利己。
9.互惠傾向(Reciprocation Tendency)
- 人們有回報他人恩惠或報復不公的傾向。
10.單純聯想影響傾向(Influence-from-Mere-Association Tendency)
- 人們會因為事物與好或壞的聯繫而產生偏見,即使這種聯繫是隨機的。例如,看到喜歡的明星代言某產品就認為產品好。
11.簡單、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Simple, Pain-Avoiding Psychological Denial)
- 當現實太過痛苦時,人們會下意識地否認或扭曲事實,以避免心理上的不適。
12.過度自視傾向(Excessive Self-Regard Tendency)
- 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也容易高估自己所擁有的事物。
13.過度樂觀傾向(Overoptimism Tendency)
- 人們普遍存在不切實際的樂觀情緒,常常低估風險和困難。
14.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Deprival-Superreaction Tendency)
- 失去某物的痛苦遠大於獲得同等價值物體的快樂,這會導致人們在面對損失時做出非理性的行為。
15.社會認同傾向(Social-Proof Tendency)
- 當不確定時,人們會傾向於模仿周圍人的行為,認為大多數人的選擇是正確的。
16.對比錯誤反應傾向(Contrast-Misreaction Tendency)
- 人們在判斷事物時容易受到對比的影響,例如先看昂貴的物品再看便宜的,會覺得便宜的更便宜。
17.壓力影響傾向(Stress-Influence Tendency)
- 極端壓力會導致判斷失誤,甚至引起心理或生理上的退化。
18.易得性誤導傾向(Availability-Misweighing Tendency)
- 人們傾向於過度依賴那些容易回憶或容易獲得的信息,而忽略了更全面但不容易獲取的信息。
19.不用就忘傾向(Use-It-or-Lose-It Tendency)
- 如果知識和技能不常使用,就會逐漸生疏和退化。
20.化學物質誤導傾向(Drug-Misinfluence Tendency)
- 酒精、毒品或其他化學物質會嚴重扭曲判斷力。
21.衰老—錯誤影響傾向(Senescence-Misinfluence Tendency)
- 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能力會自然衰退,影響判斷力。
22.權威誤導傾向(Authority-Misinfluence Tendency)
- 人們傾向於盲目服從權威,即使權威的判斷是錯誤的。
23.廢話傾向(Twaddle Tendency)
- 人們有時會說出或相信一些無意義、空洞的言論,尤其是在某些社交場合。
24.重視理由傾向(Reason-Respecting Tendency)
- 人們傾向於認為如果能給出一個「理由」(即使是糟糕的理由),就能說服他人或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蒙格認為,這些傾向往往不是單獨作用,而是會以「組合拳」的形式出現,他稱之為「lollapalooza效應」(近似「連鎖反應」,但不一定是線性的),這會讓錯誤判斷的力量大大增強。理解這些人性弱點,是我們提升決策水平的關鍵。
他也提出了一系列方法來對抗這些傾向,這些方法被他反覆強調,也成為他一生成功決策的基石。
蒙格的核心思想不是直接「消除」這些根深蒂固的傾向,而是有意識地設計一種思維和生活模式,來對抗和規避它們的負面影響。
逆向思考(Inversion)
- 這是蒙格最廣為人知的思維工具。他引用了德國數學家雅各比(Jacobi)的箴言:「永遠反過來想,永遠反過來想」(Invert, always invert)。
- 應用方法: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成功,就先思考如何失敗,然後避免這些失敗。
- 背後邏輯:人類的思維傾向於正向思考,容易忽略潛在的災難性後果。逆向思考能強迫你從反面審視問題,找出你原本看不到的盲點和風險,從而做出更周全的決策。
多元思維模型(Multidisciplinary Mental Models)
- 蒙格認為,一個學科的知識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他強調要廣泛學習各個領域的基礎知識,並將它們融會貫通,形成一個「思維模型工具箱」。
- 應用方法:透過閱讀歷史、心理學、經濟學、物理學、生物學等不同學科的經典著作,將這些學科的核心概念內化,並在分析問題時,像使用工具一樣,從不同的模型角度進行檢視。
- 背後邏輯:這能讓你避免「拿著鐵鎚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這種單一思維的偏誤,讓你從多個角度全面地評估一個情境,而不是只用自己最熟悉的單一模式去套用。
使用檢查清單(Checklists)
- 蒙格深受飛行員和外科醫生的啟發,認為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檢查清單是防止重大失誤的有效方法。
- 應用方法:在做出重大決策(例如投資、商業合作)之前,列出一份詳細的清單,涵蓋所有你認為重要的因素和可能導致誤判的心理傾向。逐一核對,確保你沒有忽略任何關鍵點。
- 背後邏輯:人類在壓力或疲勞下,很容易因疏忽而犯下低級錯誤。檢查清單能系統性地對抗這些因疏忽、忙碌或過度自信導致的偏誤,確保決策過程的紀律性。
限制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
- 蒙格和巴菲特都堅信,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成為專家。因此,最重要的事是清楚地定義自己的「能力圈」,並嚴格地在圈子內行動。
- 應用方法:誠實地評估自己真正了解的領域,並只在這些領域做出決策。當面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時,要麼學習,要麼尋求專家的幫助,否則就乾脆放棄,不碰自己不懂的東西。
- 背後邏輯:這能有效地對抗「過度自信傾向」和「羨慕與嫉妒傾向」,避免因為看到別人在不熟悉的領域成功,就盲目跟隨,最終導致失敗。
延遲決策與耐心
- 蒙格主張,耐心等待是一個偉大決策者的美德。他不急於行動,而是等待真正出現「好球」時才出手。三思而行。
- 應用方法:給自己設定延遲期。例如,在做一個重大決定前,先等上24小時,讓自己冷靜下來,防止「避免懷疑傾向」和「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驅使你做出倉促的決定。
- 背後邏輯:這能讓你擺脫情緒的影響,更理性地思考。正如他所說:「如果知道會死在哪裡,那就永遠不要去那裡」,這意味著要避免那些最可能導致失敗的情況,而耐心正是實現這一點的關鍵。
總結來說,蒙格提出的糾正方法並不是一套「速成」的技巧,而是一種需要長期練習和內化的思維習慣。它要求我們保持謙遜,不斷學習,並誠實面對自己的認知局限,才能在複雜的世界中做出更理性的判斷。
萬萬沒想到
真理追求者
用科學方法和理性思維追尋真相,拒絕盲從權威或直覺,堅持實證檢驗、批判思考,並接受知識的可修正性。萬維鋼強調用數據、邏輯和跨學科工具拆解流行觀點,培養「智識防身術」。
壞比好重要
就是損失規避或損失厭惡。
「你會得到一筆獎金,但是如果任務沒有完成,這筆獎金就會取消。」比「完成任務,你會得到一筆獎金。」完成率更高。
如同人類誤判心理學,為了避免誤判或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你需要自控力、終身學習。如果發現自己的意志力變弱了,可以試試吃點含糖(最好是葡萄糖)食物或飲料。
刻意練習很苦,必須專注幹一件事,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直到完全熟練。難道不需要熱情的支持嗎?或者是痛恨失敗的心態?
萬維鋼說:記筆記的最直接目的是為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改變自己看事物的眼光。以後看書確實應該準備筆記。
如果不能改變遊戲規則或商業模式,目前的領先者最好學習落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