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中做出更理性的決策。以下是這些「人性潛規則」的整理:

1.獎勵與懲罰超級反應傾向(Reward and Punishment Superresponse Tendency

  • 人們會受到獎勵和懲罰的極大影響。為了獎勵會做出超乎尋常的行為,為了避免懲罰也會如此。

2.喜好/熱愛傾向(Liking/Loving Tendency

  • 人們傾向於喜歡和愛慕他人或事物,並會因此忽略其缺點,甚至扭曲事實。

3.討厭/憎恨傾向(Disliking/Hating Tendency

  • 與喜好傾向相反,人們會因為討厭或憎恨而忽略他人的優點,甚至扭曲事實。

4.避免懷疑傾向(Doubt-Avoidance Tendency

  • 當感到困惑或壓力時,人們會急於做出決定以消除不確定性,即使這個決定是倉促且不理性的。

5.避免不一致傾向(Inconsistency-Avoidance Tendency)

  1. 人們傾向於保持與過去想法、行為的一致性,即使面對新證據也難以改變。

6.好奇心傾向(Curiosity Tendency)

  • 人類天生具有好奇心,這會驅使我們學習和探索。

7.康德式公平傾向(Kantian Fairness Tendency)

  • 人們渴望公平和對等,當感覺受到不公平對待時會產生強烈反應。

8.嫉妒/羨慕傾向(Envy/Jealousy Tendency)

  • 嫉妒心會導致人們做出非理性的行為,甚至損人不利己。

9.互惠傾向(Reciprocation Tendency)

  • 人們有回報他人恩惠或報復不公的傾向。

10.單純聯想影響傾向(Influence-from-Mere-Association Tendency)

  • 人們會因為事物與好或壞的聯繫而產生偏見,即使這種聯繫是隨機的。例如,看到喜歡的明星代言某產品就認為產品好。

 11.簡單、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Simple, Pain-Avoiding Psychological Denial)

  • 當現實太過痛苦時,人們會下意識地否認或扭曲事實,以避免心理上的不適。

12.過度自視傾向(Excessive Self-Regard Tendency)

  • 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也容易高估自己所擁有的事物。

13.過度樂觀傾向(Overoptimism Tendency)

  • 人們普遍存在不切實際的樂觀情緒,常常低估風險和困難。

14.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Deprival-Superreaction Tendency)

  • 失去某物的痛苦遠大於獲得同等價值物體的快樂,這會導致人們在面對損失時做出非理性的行為。

15.社會認同傾向(Social-Proof Tendency)

  • 當不確定時,人們會傾向於模仿周圍人的行為,認為大多數人的選擇是正確的。

16.對比錯誤反應傾向(Contrast-Misreaction Tendency)

  • 人們在判斷事物時容易受到對比的影響,例如先看昂貴的物品再看便宜的,會覺得便宜的更便宜。

17.壓力影響傾向(Stress-Influence Tendency)

  • 極端壓力會導致判斷失誤,甚至引起心理或生理上的退化。

18.易得性誤導傾向(Availability-Misweighing Tendency)

  • 人們傾向於過度依賴那些容易回憶或容易獲得的信息,而忽略了更全面但不容易獲取的信息。

19.不用就忘傾向(Use-It-or-Lose-It Tendency)

  • 如果知識和技能不常使用,就會逐漸生疏和退化。

20.化學物質誤導傾向(Drug-Misinfluence Tendency)

  • 酒精、毒品或其他化學物質會嚴重扭曲判斷力。

21.衰老—錯誤影響傾向(Senescence-Misinfluence Tendency)

  • 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能力會自然衰退,影響判斷力。

22.權威誤導傾向(Authority-Misinfluence Tendency)

  • 人們傾向於盲目服從權威,即使權威的判斷是錯誤的。

23.廢話傾向(Twaddle Tendency)

  • 人們有時會說出或相信一些無意義、空洞的言論,尤其是在某些社交場合。

24.重視理由傾向(Reason-Respecting Tendency)

  • 人們傾向於認為如果能給出一個「理由」(即使是糟糕的理由),就能說服他人或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蒙格認為,這些傾向往往不是單獨作用,而是會以「組合拳」的形式出現,他稱之為「lollapalooza效應」(近似「連鎖反應」,但不一定是線性的),這會讓錯誤判斷的力量大大增強。理解這些人性弱點,是我們提升決策水平的關鍵。

他也提出了一系列方法來對抗這些傾向,這些方法被他反覆強調,也成為他一生成功決策的基石。

蒙格的核心思想不是直接「消除」這些根深蒂固的傾向,而是有意識地設計一種思維和生活模式,來對抗和規避它們的負面影響。

逆向思考(Inversion)

  • 這是蒙格最廣為人知的思維工具。他引用了德國數學家雅各比(Jacobi)的箴言:「永遠反過來想,永遠反過來想」(Invert, always invert)。
  • 應用方法: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成功,就先思考如何失敗,然後避免這些失敗。
  • 背後邏輯:人類的思維傾向於正向思考,容易忽略潛在的災難性後果。逆向思考能強迫你從反面審視問題,找出你原本看不到的盲點和風險,從而做出更周全的決策。

多元思維模型(Multidisciplinary Mental Models)

  • 蒙格認為,一個學科的知識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他強調要廣泛學習各個領域的基礎知識,並將它們融會貫通,形成一個「思維模型工具箱」。
  • 應用方法:透過閱讀歷史、心理學、經濟學、物理學、生物學等不同學科的經典著作,將這些學科的核心概念內化,並在分析問題時,像使用工具一樣,從不同的模型角度進行檢視。
  • 背後邏輯:這能讓你避免「拿著鐵鎚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這種單一思維的偏誤,讓你從多個角度全面地評估一個情境,而不是只用自己最熟悉的單一模式去套用。

使用檢查清單(Checklists)

  • 蒙格深受飛行員和外科醫生的啟發,認為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檢查清單是防止重大失誤的有效方法。
  • 應用方法:在做出重大決策(例如投資、商業合作)之前,列出一份詳細的清單,涵蓋所有你認為重要的因素和可能導致誤判的心理傾向。逐一核對,確保你沒有忽略任何關鍵點。
  • 背後邏輯:人類在壓力或疲勞下,很容易因疏忽而犯下低級錯誤。檢查清單能系統性地對抗這些因疏忽、忙碌或過度自信導致的偏誤,確保決策過程的紀律性。

限制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

  • 蒙格和巴菲特都堅信,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成為專家。因此,最重要的事是清楚地定義自己的「能力圈」,並嚴格地在圈子內行動。
  • 應用方法:誠實地評估自己真正了解的領域,並只在這些領域做出決策。當面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時,要麼學習,要麼尋求專家的幫助,否則就乾脆放棄,不碰自己不懂的東西。
  • 背後邏輯:這能有效地對抗「過度自信傾向」和「羨慕與嫉妒傾向」,避免因為看到別人在不熟悉的領域成功,就盲目跟隨,最終導致失敗。

延遲決策與耐心

  • 蒙格主張,耐心等待是一個偉大決策者的美德。他不急於行動,而是等待真正出現「好球」時才出手。三思而行。
  • 應用方法:給自己設定延遲期。例如,在做一個重大決定前,先等上24小時,讓自己冷靜下來,防止「避免懷疑傾向」和「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驅使你做出倉促的決定。
  • 背後邏輯:這能讓你擺脫情緒的影響,更理性地思考。正如他所說:「如果知道會死在哪裡,那就永遠不要去那裡」,這意味著要避免那些最可能導致失敗的情況,而耐心正是實現這一點的關鍵。

總結來說,蒙格提出的糾正方法並不是一套「速成」的技巧,而是一種需要長期練習和內化的思維習慣。它要求我們保持謙遜,不斷學習,並誠實面對自己的認知局限,才能在複雜的世界中做出更理性的判斷。



萬萬沒想到

真理追求者

用科學方法和理性思維追尋真相,拒絕盲從權威或直覺,堅持實證檢驗、批判思考,並接受知識的可修正性。萬維鋼強調用數據、邏輯和跨學科工具拆解流行觀點,培養「智識防身術」。

壞比好重要

就是損失規避或損失厭惡。

「你會得到一筆獎金,但是如果任務沒有完成,這筆獎金就會取消。」比「完成任務,你會得到一筆獎金。」完成率更高。

如同人類誤判心理學,為了避免誤判或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你需要自控力、終身學習。如果發現自己的意志力變弱了,可以試試吃點含糖(最好是葡萄糖)食物或飲料。

刻意練習很苦,必須專注幹一件事,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直到完全熟練。難道不需要熱情的支持嗎?或者是痛恨失敗的心態?

萬維鋼說:記筆記的最直接目的是為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改變自己看事物的眼光。以後看書確實應該準備筆記。

如果不能改變遊戲規則或商業模式,目前的領先者最好學習落後者。

20250725

直擊本質的思考力


直擊本質的思考力,作者艾菲,本名叫李愛琳。

知識隨處可見,觸手可及,我們需要依據目標將其增修刪減、整合,這種行為就是思考。如何思考需要不斷的學習,藉此發展自己的邏輯框架並持續維修。思考要有方法。

本質思考法

這是透過複雜的現象,看清事物的根本屬性,看透問題的根源,看懂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的思考能力。

你是否了解事物的根本屬性?只要能夠做出以下三件事之一即可。

  • 給出清晰的定義
  • 做出準確簡單的類比
  • 打出精妙的比方

劉潤對零售的定義:把最終付錢的「人」和「貨」連接在一起的「場」。這就是零售這件事物的根本屬性,也就是其本質。如何改善「零售」,就得從人、貨、場著手。

如何看透本質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溯因推理法

求同求異

先歸納後抽象

關於書中所謂的「抽象」

抽象是指從眾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特徵的思考過程。

抽象就是「從雜亂細節中抓出共同核心」的思考方法。 還要避免過度概括和樣本偏差。

例如:  

蘋果、香蕉、橘子 → 抽象出「水果」  
汽車、火車、飛機 → 抽象出「交通工具」  

關鍵三步:  

1. 忽略表面差異(顏色、形狀等)  
2. 找出根本共同點(能吃、能載人等)  
3. 用更高層的概念概括  

本質是「化繁為簡」的過濾器,幫我們聚焦真正重要的東西。

思考問題根源

四種思考方法

  • 穆勒五法:求同、求異、求同求異、共變、剩餘。
    • 共變法說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個現象發生變化(氣溫上升),另一個現象隨之變化(水銀膨脹),那麼前一個現象就是導致後一個現象產生的原因或部分原因。
  • 5Why
  • 結構性分析
    • 規則一,任何一層的內容都是下一層內容的總結。例如白菜、菠菜的上一層可以是蔬菜,但不能是水果。
    • 規則二,同一層的內容必須具有相同的特徵。白菜、菠菜都是蔬菜,所以不能有蘋果。
    • 規則三,同一層的內容必須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可以按價格、筆畫…排列。
  • 系統性分析
    • 系統特徵:因子之間存在著關係,共同實現同一個目標。例如學校是系統,老師和學生有關係,同為培養知識而聚集。
    • 系統關鍵:存量和流量、迴路、延遲。

思考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

先歸納後抽象

小心求證

經過大膽的假設,若得不到證明,就應該重新假設,再次求證。

三種求證的方法

  • 問自己
  • 由試驗驗證
  • 舉出反例

思考力需要培養,透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認知,保持好奇心,勇於提問。

遷移思考

類似同理可證,例如用「水」來比喻人的德行。

升維思考

層級思考法

普通人看行為,卓越者看願景。再加上使命、價值觀或理念。用馬雲的話說:要想不迷茫,必須要有使命感;要想有方向感,就要有願景;要想凝聚同舟共濟的人,就要有價值觀。

時間軸思考法

如果你有一個夢想,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年,你想試試嗎?

賈伯斯每天早上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我還願意做我今天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嗎?

請站在生命的終點思考人生,希望歷史能記住我的存在,至少讓自己的後人記住。

除了站在終點思考,還可以站在遠處(例如五年後),站在極遠處(例如千年之後),站在時間軸外(旁觀者或上帝視角),拉長時間段(拉長下決定的時間)。

視角思考法

《莊子.秋水》篇: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第三選擇思考法

前有狼,後有虎,你改怎麼辦?我可以往旁邊啊!

無邊界思考法

把格局放大,拉高,不要攀比,不爭輸贏,時時自省,自己有沒有比昨天進步?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圖書舘的書,我還有多少沒讀?我知道自己的無知嗎?我戒了貪嗔痴了嗎?

塑造者思考法

發生衝突時,改變自己比改變對方省力。把自己想象成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起碼想想,爭贏了,對我有什麼好處?時時思考自己的使命願景價值觀。

逆向思考

做產品,需研究人性。

對成功不可過於樂觀,需準備好面對失敗的方法。

世間萬物永遠在變,只有大道不變。循序大道,應對變化。

捨得。「捨」不一定是「不要」,而是專注做好最重要且最緊急的事,其它的按序接著做。

20250715

逆向投資策略



情緒對投資的危害

一般人對機率不敏感

指的是投資人在面對風險和不確定性時,往往無法正確地評估或感受事件發生的機率大小,進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資決策。也就是錯估形勢,因小失大。

簡單來說,這就像:

  • 把小機率事件看得太重: 即使某個壞消息發生的機率非常低,投資人也可能因為恐懼而過度反應,像是股市稍微下跌就恐慌性賣出,即使歷史數據顯示這種下跌通常很快就會反彈。
  • 把大機率事件看得太輕: 對於長期下來很有可能發生的好結果,例如持續持有優質股票通常會帶來正報酬,投資人卻可能因為短期的波動而失去耐心,過早獲利了結或頻繁進出。

德雷曼認為,這種對機率的「不敏感」或「誤判」是造成市場非理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許多人不是基於客觀的機率分析來做決策,而是受到情緒(例如貪婪和恐懼)、過去的經驗或媒體的渲染所影響。

逆向投資者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當市場因為非理性的恐懼而低估了某些股票(儘管其基本面良好,且長期發展的機率很高),逆向投資者反而會進場買入;而當市場因為過度樂觀而高估了某些股票(即使其未來成長的機率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高),逆向投資者則會選擇賣出。他們相信,長期來看,客觀的機率和價值最終會戰勝短期的非理性情緒。

險益負相關的判斷

指的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風險和收益的關係呈現反向走勢。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

  • 當一項資產或股票看起來風險非常高,甚至被市場嚴重低估的時候,它未來可能帶來的潛在收益反而越大。
  • 反之,當一項資產或股票看起來風險非常低,甚至被市場過度追捧的時候,它未來可能帶來的潛在收益反而越小。

為什麼會這樣?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就和我們前面提到的「一般人對機率不敏感」(也就是錯估形勢)有關。

當市場因為恐慌、負面新聞或一時的非理性情緒,過度放大某個資產的風險,導致其股價被嚴重「錯殺」時,這時候它的實際風險可能並沒有那麼高,但因為市場的錯誤定價,它未來的上漲空間(收益)反而變得巨大。

想像一下:

  • 大家都跑的時候: 假設一家體質良好的公司,因為某個短期利空消息(例如產品召回),被市場過度解讀,股價跌到谷底,甚至低於其內在價值。這時候,大家都覺得它風險高、前途黯淡,紛紛拋售。但對逆向投資者來說,這時候反而可能是最佳的買入時機。因為當負面消息消化完畢,公司基本面回歸正常,股價就有很大的機會反彈,甚至創新高。這就是「風險看起來高,但潛在收益大」的例子。
  • 大家都搶的時候: 相反地,當市場對某個產業或公司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股價被炒到天價,遠遠超過其實際價值時。這時候,很多人覺得它風險低、前景無限,爭相追捧。但對逆向投資者來說,這才是真正的風險,因為股價已經完全脫離了基本面,未來下跌的空間(虧損)反而很大,潛在收益卻微乎其微。這就是「風險看起來低,但潛在收益小」的例子。

所以,Dreman 強調「險益負相關」,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被市場表面的「高風險」或「低風險」所迷惑,要學會獨立思考,尋找那些被市場錯誤判斷,導致風險和收益關係顛倒的投資機會。

持續性偏誤

指的是市場對某些股票或某類型的公司,會長期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難以改變的偏見或錯誤看法。這種偏見會導致這些股票的股價長期被低估或高估。

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說,這就像:

  • 市場對某些「好學生」永遠看好,就算他們表現普通,也總覺得他們會發光發熱。
  • 市場對某些「壞學生」永遠看衰,就算他們開始變好,也覺得他們是曇花一現。

這種偏見不是短期的,而是像一種「刻板印象」,在投資者心中持續存在,並且不容易被最新的資訊所修正。

為什麼會發生?

這種「持續性偏誤」的產生,往往是基於以下原因:

  • 過度推論 (Overgeneralization): 市場傾向於將過去的經驗或某個小範圍的現象,無限放大並應用到所有類似的股票或公司上。例子: 過去某些高成長科技股泡沫破裂,導致市場對所有新興科技公司都持懷疑態度,即使其中有些公司其實很有潛力。
  •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 投資者會被最初獲得的資訊或印象所「錨定」,即使有新的、更客觀的資訊出現,也難以完全擺脫最初的判斷。例子: 一家曾經發生過財務醜聞的公司,即使後來經營改善,市場還是會長期帶著有色眼鏡看它,股價難以回到應有的水平。
  • 羊群效應 (Herd Behavior): 大多數投資者都傾向於跟隨大眾的看法,而不是獨立思考。當大部分人對某個股票有共同的偏見時,這種偏見就會被強化和延續下去。例子: 當某個產業被媒體熱炒時,即使許多公司的基本面並不支持那麼高的估值,但大家都覺得好,股價就會一直被推高,形成一種持續性的「樂觀偏誤」。

Dreman 認為,逆向投資者就是要去尋找這種被市場「持續性偏誤」所影響的股票。他們相信,這些偏誤最終會被修正。

當市場長期低估某類股票(例如價值股、過去表現不佳但正在轉好的公司)時,逆向投資者會認為這是一個買入的機會。 他們知道這種低估是因為持續性偏誤,而非基本面真正惡化。

當市場長期高估某類股票(例如一些被過度追捧的成長股或概念股)時,逆向投資者會認為這是一個賣出的機會。 他們意識到這種高估源於市場的持續性偏誤,而非真正的高價值。

簡而言之,「持續性偏誤」是市場一種「看不見的手」,它扭曲了某些股票的真實價值。而逆向投資者則試圖利用這種扭曲來獲利,因為他們相信,長期來看,價值終將回歸。

時間性構念

指的是投資者在心理上如何組織、解釋和使用時間的概念來評估投資機會和風險。它強調的是,投資者對「時間」的看法並不是客觀一致的,而是會受到心理因素影響,從而產生偏差。

用最簡單、最白話的方式來說,它就像:

  • 把「未來很遠」的事看得很模糊,好像跟我沒關係: 投資者對於五年、十年後的長期趨勢和變化,往往感受不深,也很難真正納入當下的決策考量。
  • 把「現在和過去」的事看得很清楚(認真),而且影響很大: 剛發生的消息、今天的股價波動,或是過去一兩個月的表現,在投資者心中卻被放大許多,覺得它們對未來有巨大且立即的影響。
  • 總是期望「快點看到結果」: 人們普遍缺乏耐心,希望投資能快速獲利。這種對「快速見效」的渴望,會讓他們忽略那些需要長期等待才能顯現價值的機會。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時間性構念」的偏差?

這種對時間的認知偏差,主要源於人類的心理特性:

  • 近因效應(Recency Bias): 我們會過度重視最近發生的事件和資訊,認為它們更能代表未來趨勢。例如,最近一個月的股價下跌,會比過去十年的長期上漲更讓我們感到恐慌。
  • 短期視野(Short-term Horizon): 許多投資者和基金經理都面臨短期的業績壓力,這導致他們更關注季度或年度的回報,而非長遠的價值創造。
  • 對不確定性的厭惡: 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長期投資意味著要忍受更長期的不確定性。許多人傾向於抓住眼前的確定性(即使是短期的小利),而不是等待長期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大利。
  • 資訊過載與媒體效應: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媒體往往聚焦於即時新聞和短期波動,這進一步強化了投資者對短期事件的關注,模糊了他們對長期價值的視線。

Dreman 強調「時間性構念」的偏差,正是逆向投資策略的基礎之一:

  • 利用市場的短期視野: 當市場因為短期的壞消息、不佳的季度財報或宏觀經濟的暫時低迷而恐慌性拋售時,有價值的公司股價可能被嚴重低估。這是因為大多數投資者被「時間性構念」影響,只看到眼前的問題,而忽視了公司的長期基本面和復甦潛力。逆向投資者會利用這種機會,在被市場短期悲觀情緒「錯殺」的低點買入。
  • 對抗自身心理的短期偏好: 逆向投資者需要刻意克服自己對短期結果的渴望,以及對近期事件的過度反應。他們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和耐心,願意等待那些被市場短期忽視或低估的價值最終得到體現。

簡而言之,「時間性構念」指出的是市場上大多數投資者對「時間」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們過度關注短期,而忽略了長期價值。 逆向投資者正是利用這種市場普遍存在的「時間錯覺」,來尋找那些被低估的、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機會。


低買高賣的區間:基本面±25%~35%。

均值迴歸是大概率事件。就股市而言,大致如此,但非必然。要注意的是,大多數時間,總是偏離常態。

在《逆向投資策略》中,「局內觀點」(Inside View) 和「局外觀點」(Outside View) 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對於投資決策的影響非常大。

局內觀點 (Inside View)

局內觀點是指在評估某項投資時,只專注於該投資的具體細節、獨特特徵和當前情境。這就像你身處其中,只看得到眼前的事物。

 * 特點:

   * 聚焦於個案: 深入分析個別公司的營運、管理層、產品、市場佔有率等,認為這家公司有其獨特性。

   * 容易受情緒影響: 因為對個別案例投入較多,容易產生過度自信或偏見,忽視了更廣泛的統計數據或歷史趨勢。

   * 預測過於樂觀: 傾向於相信自己或團隊能克服困難,預測結果往往過於理想。

 * 例子: 一位投資者在考慮是否投資一家新創科技公司時,可能只專注於其創新的技術、優秀的團隊和龐大的市場潛力,而忽略了類似公司在歷史上的失敗率,或整個科技產業的發展週期。

局外觀點 (Outside View)

局外觀點則是指從一個更宏觀、更客觀的角度來評估投資,將其視為一個更大的類別中的一個案例。它強調參考過去類似事件的統計數據和經驗。

 * 特點:

   * 參考歷史數據: 尋找與當前投資類似的案例,分析它們的成功率、失敗率和平均表現。

   * 避免個人偏見: 強調客觀數據和機率,減少個人情緒和主觀判斷的影響。

   * 預測更為現實: 考量到普遍的結果分佈,預測通常更為保守和現實。

 * 例子: 同樣是投資新創科技公司,具備局外觀點的投資者會先去了解過去所有新創科技公司的成功率是多少,有多少比例的公司能存活下來,有多少比例能獲得高回報。他們會根據這些統計數據來評估這家公司的整體風險和潛在回報,而不是只看其獨特優勢。

在逆向投資中的應用

逆向投資強調的是「反市場」操作,即在市場情緒極端悲觀時買入,在市場情緒極端樂觀時賣出。這兩種觀點在逆向投資中都有其重要性:

 * 結合運用: 一個成功的逆向投資者,會先用局外觀點來評估市場或特定資產的整體機會和風險(例如,目前市場是否普遍悲觀,歷史上這種情況下資產的表現如何)。然後,再運用局內觀點深入分析那些被低估的具體公司或資產,判斷其是否具備「反轉」的潛力,以及其基本面是否依然穩健。

簡單來說,局內觀點讓你看到「樹木」,而局外觀點讓你看到「森林」。在投資中,能夠結合兩者,既看到具體細節,又能把握大局,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尤其是在面對市場情緒波動時。

意外事件

歷史數據顯示,意外事件所帶來的價格,造成低本益比、低股價現金流量比、低股價凈值比的股票,其投資報酬率遠高於中、高的樣本。而意外似乎經常發生。

通常人們會高估熱門股,低估冷門股。

從投資人過度反應中獲利

逆向式選股:A-B-C法則

A.只買入具優異績效的逆向操作股票。

B.平均投資跨15種以上的產業的30至40支股票。

C.買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大型股票,或在那斯達克或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較大公司股票。

五大選股指標

  1. 雄厚的財務實力。
  2. 良好營業比率和財務比率越多越好,以確保公司沒有結構性缺陷。基本面分析與價值投資。
  3. 近期盈餘成長率高於標普500指數,並且在不久的將來不太可能會暴跌。
  4. 收益預期應該趨於保守。安全邊際。
  5. 公司的殖利率高於市場平均值,並且還有上升空間。

淨值是公司在特定時間點的「帳面身家」,而估值則是對公司「未來賺錢能力」的評估。

逆向操作策略的五種主要變化

1.低本益比策略。

2.低股票現金流量比策略。

3.低股價淨值比策略。

4.高殖利率策略。

5.同產業低股價策略。

賣出時機:機械性設定價位或比率,當本益比高於指數整體本益比。

最後兩章用處不大,主要就是批評中國。

dreman的投資心法

1.審慎的證券分析所做的價格預測,即使暫時跟目前市價天差地遠也不要棄之不理,以後市價將回歸到原本預測相近的水準。

2.1.眼中不要只有近期行情,要納入長期行情,也就是以前的獲利機率。重現長期股票報酬率(長期行情)的機會高出許多。

2.2.不要被個股或大盤最近大幅偏離水准的行情誘騙,若報酬率特別高或低,很可能事有蹊蹺。

3.放下對於當前與過去雷同的投資情況之間相似性的看法,思考其他可能讓結果大不相同的重要因素。

4.別被基金經理人、分析師、市場名嘴或經濟學家的偶有佳作或鐵口直斷所影響,無論多麼讓人印象深刻,別輕信無法好好舉證的輕浮經濟或投資節目報導。

5.無論近期報酬多麼好看,市場越複雜、不確定性越大,越不應該重視短期的行情,而是要更重視長期的基本行情。

6.不要預期所用的策略很快就會在市場上有所斬獲,容許合理的時間再來看結果。

7.對處理大量資訊的難度要感到敬畏,能成功運用自如的人很少。坐擁資訊不等於坐擁獲利。股市可以評估趨勢,不可相信預測,尤其是經濟學家和分析師。趨勢至少分為:景氣、政策、科技、市場情緒(市場先生,看不見的手)。

8.做投資決定切忌根據關聯性,市場上一切真真假假的關聯性都會改變,一下子就消失無蹤。眼見都不一定是真的,就不要說其它感官了。歷史可能重演,只是方式、時間不同。

9.分析師做的預測通常太過樂觀,需要適當下調才能拿來用。但有時剛好相反,悲觀時太過悲觀。

10.對現代投資方法不可掉以輕心。礙於處理複雜資訊的侷限,多數的人其實難以運用自如。

11.長期來看,盈餘預測估中的機率很小,別拿它當作買賣股票的主要依據。

12.沒有哪個產業的可預測性高到足以讓你採信分析師的預測,依賴這樣的預測會出事情。

13.目前通行的證券分析多半需要分析師做出不可能的準確預測,避免使用要求高難度準確性的方法。天下人都想從你的口袋裏掏錢,沒人在意你是不是有賺到錢,即便如此,預測還是可以參考,最好多看書。

14.在政治、經濟、產業與競爭條件不停改變的動態經濟中,不可能用過去預估未來。

15.如果覺得某個分析師的建議有意思,至紹要拿他過去3至5年所出的全部報告來參考,如果内容不怎麼樣或無法提供,請打消你(買賣)的念頭。多數情況下,分析師與投資人的利益不一致,他們不能說實話。散戶可以犧牲,大戶可不行。

16.局外觀點長期而言通常能獲得較佳的報酬,要提高報酬,就要購買運用這方法的投資標的。

17.現實看待一項投資壞的一面,預期最壞的情況會遠甚於自己的想象。意思是真實的情況壞得比想象中更糟糕。

18.盈餘意外有助於拉抬冷門股的績效,但對於熱門股的報酬有不利影響,所以在報酬上會造成顯著差異。你應該利用分析師常有的預測誤差選擇冷門股,從而提高投資組合績效。

19.正負面的意外會以截然相反的方式影響「最佳股」和「最遜股」。也就是熱門股和冷門股。

20(a):整體說來,意外事件促進冷門股的績效,同時又削弱熱門股的表現。

20(b):正面意外會讓冷門股明顯增值,但對熱門股影響不大。

20(c):負面意外會讓熱門股價格大跌,但實際上對冷門股沒有影響。

20(d):盈餘意外所產生的效應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21.受市場追捧的股票跑輸大盤,而被看衰者卻狂勝大盤。雖然如此,價值重估往往還是慢如牛步,甚至移動得比冰川還慢。買入價值被低估的好公司,通常要抱一段時間才行。

22.買進目前不被市場看俏的穩健公司,以他們的低本益比、低股價現金流量比、低股價淨值比,或高殖利率為評估指標。

23.別寄望高價概念股的報酬率會高於市場平均值。基本上孤兒寡母會長抱的績優股(譯注:孤兒寡母股指的是相對穩健的安全股,具有風險較市場平均值低、股利發放正常等特點),通常勝過那些為積極型生意人或女人推薦的高風險股票。

24.避免不必要的交易。這些交易成本久而久之會減損你的報酬。長抱策略可以帶來長年優於市場的報酬率,同時也是降低股票週轉率,繼而大幅減少稅款和超額交易成本的好辦法。

25.我們討論過的投資人心理既是最親愛的夥伴,也是頭號勁敵。你若要求勝,就必須在這場睹局堅持下來,但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很難甚至不可能的。

26.不管一個產業群組的股價普遍是高還是低,根據四種逆向操作策略標準買入該產業內最便宜的股票。

27.在本益比(或其它逆向投資指標)接近整體市場水準時賣出股票,不管它多有前景,都要換成另一支反向式股票。

28(a):隨著股價陡落,流動性不會增加;反之,市場若迅速崩跌,流動性可能會明顯下降;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越差,對其價格的負面影響就越大。

28(b):在急遽上升的市場裡,當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飆漲時,流動性通常會增加。

29.審慎的投資人應遠離槓桿或恣意操縱自有資金部位,同時流動性不足的證券占整體投資組合之比重應該要很小。

30(a):長期投資要成功,應採用股票、債券、短期國庫券和其他投資的長期報酬率作為風險測量指標。投資績效判定基準則要考量預期持有期間的長短。

30(b):採用短期風險測量指標作為長期投資績效的判定基準,很可能會讓投資報酬產生巨大差額。這是今日投資人所面對最嚴重的風險之一。

31.由於高通膨和稅負對於股票投資、不動產、住宅以及能從中受益的其他投資有大利多,風險結構已發生永久性的變化,恐不利債券和其他固定收入證券的長期發展。

32.已改變的經濟環境清楚地說明,我們越能長抱跑贏通膨的股票或其他投資,長期來說我們的財務狀況會越好。

33(a):試著忽略近期的市場波動;如果你打算投資5年或者更久,真正的風險在於,手上沒有升值速度快過通膨的股票或類似投資。

33(b):除非收益很高,否則勿長期投資債券、儲蓄帳戶或其他低息固定收入證券。它們是高風險金融工具,成功的機率很低。長抱越久,風險就越大。把它們當作滿足短期或中期需求的現金庫即可。

34(a):通貨膨脹和稅負會大為降低長時間持有股票的風險。

34(b):通貨膨脹和稅負會大幅提高長期持有國庫券、其他債券和储蓄帳戶的風險。


我的投資心法

選擇能持續創造營業額成長率和利潤成長率的企業。

不要買剛上市的IPO

週K圖中,創新高後,若下跌10%就賣。

底部太難判斷,我都是買週K最低。



20250708

飆股的長相


林嘉斌說:長期看趨勢,中期看政策,短期看波動。用K線找到低價買進,等待飆升。我同意前一句,但為了抗風險,我認為應該儘可能用閑置資金,少用杠桿,要有長期持有的心態。

符合股價平穩期的條件:期間六個月以上,波動範圍20%(最高30%),平穩期最高價未突破前高。平穩期時間越長,飆漲潛力越大。波動太大,不算平穩。平穩期後突破近期高位(看週K或月K),就是最佳買點。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成長率和獲利率(突破過去十年記錄)。這只是作者的經驗,僅供參考。

當平穩期不只一個,選範圍最小的(波動30%以內)。

準備下單前,需要先檢查基本面,與過去兩三季與去年同期相比,營業額成長10%以上,經常利益(稅後純益)成長20%以上。基本面不優,股價不會飆漲。

公司產生巨大轉變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1. 搭上時代潮流的順風車;例如人口老化、清潔能源、人工智能…要小心一些只是流行(熱潮),並非趨勢的現象。
  2. 獨占某個利基市場;但是這種股票(唯一)很少,通常是少數企業的壟斷,所以選股時,要避開第一名。
  3. 受惠於政府政策。要注意股價是否已提前反應。

買進一支股票,可依照以下順序,但不用全部滿足:

  1. 是否發生巨大轉變?
  2. 過去兩〜三季的業績(獲利+營業額)如何?
  3. 股價是否創下新高?
  4. K線是否形成平穩期?

不要買:

  1. 同類股都下跌,只有它一家上漲,通常別買。已經買了要擇機賣出。
  2. 落後就是落後,跟不上同類股上漲的,很難漲多少。之所以不漲,可能是獲利不佳。
  3. 公司重整。但營業額若能成長10%以上,還是可以考慮的。重整可能讓股價創新高,但若營業額成長幅度低就不買。
  4. 公司購倂另一家公司。理由同上。若已持有,得到消息立刻賣,高點只是曇花一現。

選股以基本面為優先,技術面做買賣的參考。

賣出的時機,可以選在最高點下跌10%時。

買入的時機,突破前高位,可以用前一天的收盤價-1%買入。不求買在最低點,超過前高位即可。

大盤通常會提前反映景氣。

20250705

耶魯操盤手


很難啃的一本書。

一個健全的投資組合,其資產配置應遵循三大原則:股票導向、分散投資以及節稅效益。 簡單講就是投資指數型ETF並長期持有。也可以持有一些公債和其它資產,但以股票為主。

反向投資(Contrarian Investing),又稱「逆向投資」或「逆勢投資」,是一種與市場主流趨勢相反的投資策略。簡單來說,它的核心理念是:「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投資者要具備這些能力:獨立思考,尋找被低估的資產,長期耐心…。

傳統投資通常指的是順勢操作(Trend Following)為主,並以買入並持有(Buy and Hold)為主要策略的投資方式,其目標是期望資產長期增值。傳統投資的特點:順勢操作,做多為主,多元化資產配置,長期投資…。

顯然作者認為短線(市場時效)不可取,對個人而言,逢低買入,長期持有,確實是比較好的策略。希望分散風險的話,可以投資ETF,也就是被動式管理(證券選擇之一,另一個是主動式管理)。我個人只投資指數型ETF,比較無腦。

核心資產包括股票、債券和不動產。

如果大而美法案通過,境外人員持有美股的交易和股息將額外加徴20%。

多數成功的投資策略講究反向行為。

書中所謂「再平衡」,是定期調整倉位,使其維持均衡狀態,也就是說定期出脫贏家並買進輸家。我的策略是高位時賣掉一部分前景不看好的股票,買進看好的。

投資組合週轉率 (Portfolio Turnover) 指的是在特定一段時間內(通常是一年),你的投資組合中資產買賣更換的頻率。通常越低越好,高週轉率代表高手續費。

什麼是好基金?

  • 當事人導向:通常不要幻想基金經理人會為了投資人的利益著想,人都一樣,誰掌握他的生殺大權,他就為誰賣命。如果經理人大部分的工錢來自於基金收益而非費用,那這個基金就可以考慮投資了,這適用在目前這種方式還非常罕見的時機。
  • 清晰的策略:這個基金能不能讓人看懂?指數型ETF最簡單,容易看懂,其它的我個人真的看不明白。
  • 長期導向:基金結構是不是低頻交易?經理人頻繁交易,表示其選股能力有問題且導致成本上升。
  • 集中性投資組合。
  • 穩定的客戶群:投資人自己在真正瞭解這個基金後進行投資,要耐得住短期的虧損,只要對這個基金還有信心,儘量不要放棄。
  • 合理的費率制度。
  • 大量的共同投資: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人應該也有投資這個基金,越多越好。
  • 侷限管理資產規模:規模越大,投資績效越低。
  • 投資人溝通:基金的資訊是否容易取得?額外說一下,不要完全相信任何馬路消息,包括新聞、專家、名嘴、網紅…等等任何無利益相關者。

凡事剛開始都是善的,然後惡就來了。這是人性,ETF也漸漸地被複雜化了。反正看不懂不買,收費高不買,偏離指數不買。關於費用,中港台基本上都是按比例計收,稅金也是,所以最好減少交易次數。

多數的ETF並不適合理性投資人,例如根據市值(龍頭、大型股、中型股、小型股)、風格(成長股、價值股)、類股(醫療保健、通訊、公共事業等等)、地理區域。

最後,作者認為別買營利共同基金,我的原則是只買指數型ETF,越單純的ETF越好。

散戶是小孩,股市是叢林,其它的大部分是掠食者。沒有人有義務保護小孩,即便是政府,大部分都需要掠食者供養。

20250624

被討厭的勇氣


個體心理學:自我認同,活在當下。幸福就是這麽簡單。追求自由的目的就是得到幸福,方法是奉獻。

決定論:過去的因造成現在的果。為什麼現在的我要糾結於過去的既成事實?

目的論:對過去的因賦予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人生。阿德勒:「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情緒靠修養。

改變生活形態需要勇氣。狹義的生活形態可以解釋為性格,廣義的就是包含這個人的人生觀或世界觀。如果不願意主動改變,就會被迫改變,這種被動使未來的生活形態更痛苦,更持久。

自傲的本質是自卑。

所謂的「個人」、「獨立」…都是相對於人際關係,也就是因為有別人,我們才需要獨立。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面對挑釁,不要迴應。

不管怎麼做,都有人討厭你,所以,只要守常道,何必在意呢?這就是自由。不是主動惹人討厭,而是不害怕被人討厭。

人際關係的開始是課題分離,目標在社會意識。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只是共同體的一部分。共同體可大可小(你我、家庭、學校、公司、國家、地球、宇宙、萬物及虛無…),可同時存在(可以同時為孩子、學生…),可隨意割捨(轉學、搬家…)。把別人當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就稱為「社會意識」。想擁有歸屬感,就要做到放下我執,積極利他,也就是說要「奉獻」、「無求」,不要責備,不要稱讚,只要平等(橫向)關係下的鼓勵。

寧靜祈禱文:神啊,請賜我寧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

阿德勒心理學觀點之一: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我確實是不甘於平凡,讓家人有面子,證明給人看自己存在的價值…呵呵。

阿德勒說:「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賦予。」是指人生的意義無法討論。譬如說發生重大災害後,問「為什麼會這樣?」是沒有意義的,應該想:「以後該怎麼辦?」才對。

當我們追求自由,卻感到彷徨時,需要「導引之星」來指引,它就是「奉獻」,貢獻他人。順著導引之星,認真的活在此時此刻,不看過去,不看未來,不必與誰競爭,不需要目的地。

怎麼做才能變得幸福?活出自我。

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愛智之學。孔孟是哲學,老莊也是哲學。哲學是一種持續學習(修行)的態度。

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要求我們要終身學習,保持批判性思維,以開放心態接納不同意見,永遠保持謙虛並提升自我。我在圖書舘時經常會想,我這輩子不用說讀不完一整個圖書舘的書,大概連讀完一個書架都無法完成。

老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聖人都說要終身學習,批判思維,接納異見,保持謙遜,我如何敢厭學而為人師?

課題分離:這是誰的課題?(誰承擔後果?)處理好自己的,不介入別人的,不讓人干涉自己的。有些事,例如孩子的教育這個課題,涉及對孩子的未來及對社會的責任,教育既是孩子的課題,也是家長老師的課題。

弗洛姆說:「所謂尊敬,就是對他人可以如實成長發展成他自己的模樣的一種用心觀照。」尊敬,是賦予勇氣的原點。尊敬,就是帶他到水邊,但不強迫他喝水。尊敬,就是對他人在意的事寄予關注。

社會意識就像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就是同理心。

活在當下,是自我的選擇。對過去感到痛苦,是因為對現在感到不滿。為了肯定現在,所以也要肯定過去。自我的過去、未來都已不存在,只有當下。

面對挑戰,或選擇人生的道路,不在於抱怨「可惡的他」或「可憐的我」,而是「今後該怎麼辦」。

脫序行為源自於歸屬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特,通常會先尋求稱讚;若不受注目就採取負面行動;再不行就挑起權力鬥爭;然後惡意復仇;最後宣揚自己無能。

我們經常仰賴「他人的指示」,這樣過日子比較輕鬆。不必思考,不用為失敗負責。事實上我們缺乏使用自身能力的勇氣。

幸福的本質是奉獻,而不是對方的感謝。奉獻可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獎勵帶來競爭,造成原本一體的團隊分化。但是人類能遵守民主嗎?也許說的是不要獎勵個人,但是團隊可以。但是團隊與團隊之間呢?

需要他人認同是慾望,自我認同是修養。阿德勒否定他人認同的需求,他人認同是自卑感的體現,而每個人都有自卑感。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要有愛。勇敢去愛,愛是奉獻。愛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是堅持。

一切人際關係的成立都應以「離別」為前提,為了美好的別離而努力。

幸福是什麼?是「奉獻」。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而是為眾生,至少是為我們(例如夫妻)。

20250607

低風險創業



創業有風險是因為無知、傲慢與不學習。

做事業首重現金流。

創業先找出利基,利基就是解決某些人的矛盾,例如對物美價廉的追求。想辦法解決這個矛盾,對這件事有熱情,有毅力。

Jeff Bezos說:「創新是為人服務。」否則,就會失敗。要確實搞清楚這項創新是真的為人服務,而不是根據數據分析出來的想當然耳。中國人說:「以人為本」、「與人為善」。這裏的「人」包含顧客、員工、供應商、經銷商、對手…所有人。

Carl Jung說「你的潛意識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改寫了。」透過自我反思、內省、心理諮詢、冥想、夢境分析等方式,去探索並理解那些隱藏在我們意識之下的想法和感受。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為什麼會有某些自動反應、為什麼會重複某些行為模式時,我們就開始掌握了主動權,我們可以改寫命運、改變負信念、療癒心理創傷、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中國人一句話:「心想事成」或「境隨心轉」。

創業是人生的修煉。

方向比奔跑重要,選擇比努力重要。奔跑才能抵達目標,選對則需要先努力。

如何找到創業的機會?抱怨、洞察和體驗。如果發現問題卻想不出答案,沒關係,起碼你鍛鍊了自己的商業嗅覺和思維。

現在流行用大數據找到顧客需求,但大多數情況下,顧客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你必須用顧客的角度找出需求。

體驗就是顧客的體驗感,不是設計者或創業者的體驗感。如同洞察,必須站在顧客的立場去體驗,不要期待顧客會為了這個產品而去學習如何使用。

從人們的抱怨、洞察和體驗,找出問題(痛點),問題產生機會。利用這個機會創造產品來解決人們的問題。

問題也可以人為創造,例如吃了…可以預防…,過了這個村兒,沒這個店兒。

假痛點(次要需求)在真痛點(主要需求)解決後,可能變成新的痛點,這就是許多產品所以能迭代的方向之一。

秘密就像是荷蘭ASML公司曾經說的:「別說是逆向複製了,就算我們把全套圖紙都給你,你們也造不出光刻機來。」,如果這是真的,那就是秘密,否則就只是點子。對創業者而言,沒有秘密就完了,而且這個秘密必須做到事無不可對人言。秘密可以包含:

  1. 資源,如礦山。
  2. 科技。
  3. 運營能力,包含制度,供應鏈。
  4. 品牌的口碑。
  5. 價格,仰賴科技、運營能力、大量採購等手段壓低成本,從而創造價格競爭力。
  6. 鐵粉。

秘密需要經過價值(實際上有沒有人買)和增長(可持續性)驗證,還要不斷的優化。這等同於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

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成本應儘可能低,而用戶體驗要儘可能好,不用多,一項就行。要注意其能產生多少現金流,產品產生的現金流能確保企業可以活下去。

逆境中,創業者及團隊必須做到保護自己,並且變得更好。創業之初就應該不斷壓低成本,同時不斷放大收益。

大多數企業都進行非對稱交易,如同用杠桿操作證券交易一般,讓損失最小化,利潤最大化。讓損失可預期,讓利潤無上限。

印度作家拉什米·班薩(Rashmi Bansal)創作的書籍《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可以理解為:

  •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 永不滿足,別懼失敗。

創業要有使命感(信念、願景、價值觀、情懷…)。

君子不器,人要懂得做自己,創業也不執著於(同時或連續建立)幾個事業,並保留選擇權。

為自己設計一套反脆弱結構的商業模型,避免陷入能力陷阱和資源陷阱。能力陷阱指只考慮自己擅長做什麼。資源陷阱指過於便利的條件和資源。

創業的第一步在於你想為這個社會解決什麼問題,而不在於你會什麼。

想要管理好一支生物態團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賦予它:

  1. 為社會做貢獻。
  2. 終身成長。
  3. 持續嘗試新事物。鼓勵成員離開舒適區,去面對挑戰。

要管理好這樣的團隊,需要像母親帶孩子一樣。但是這個母親更像是「道法自然」。一隻螞蟻根本沒有智力,一群螞蟻就能發展出複雜的社會組織和建築,還能自動分工合作,完全不需要指揮系統。不要限制員工的發展,包含經銷商,即使它經銷別家的產品。

一個團隊通常有這四種人:

  • 命令型:給予告知,下命令,指揮其如何做。
  • 教練型:給予建議,與其討論,相當於提要求。
  • 支持型:給予支援,對其提問,尊重其能力。
  • 授權型:給予空間,讓他獨當一面,從旁觀其表現。

先有讓人尖叫的產品,再談營銷。

好故事可以設計出來:

  1. 目標受眾
  2. 主題背景
  3. 導火索
  4. 目標
  5. 行動
  6. 回饋
  7. 抉擇,記取教訓,重整旗鼓,再行動。
  8. 高潮

冪次法則 (Power Law):描述事件分佈的規律(少數極端,多數平庸)。包含不均衡、長尾效應、無尺度性 。雖然行業前景不能用線性思維,但是你怎麼知道哪個方向是正確的投資?

複利 (Compound Interest):描述資產增長的方式(利息滾利)。包含指數增長、時間價值。複利與冪次法則在增長部分有類似的意義。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