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4

被討厭的勇氣


個體心理學:自我認同,活在當下。幸福就是這麽簡單。追求自由的目的就是得到幸福,方法是奉獻。

決定論:過去的因造成現在的果。為什麼現在的我要糾結於過去的既成事實?

目的論:對過去的因賦予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人生。阿德勒:「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情緒靠修養。

改變生活形態需要勇氣。狹義的生活形態可以解釋為性格,廣義的就是包含這個人的人生觀或世界觀。如果不願意主動改變,就會被迫改變,這種被動使未來的生活形態更痛苦,更持久。

自傲的本質是自卑。

所謂的「個人」、「獨立」…都是相對於人際關係,也就是因為有別人,我們才需要獨立。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面對挑釁,不要迴應。

不管怎麼做,都有人討厭你,所以,只要守常道,何必在意呢?這就是自由。不是主動惹人討厭,而是不害怕被人討厭。

人際關係的開始是課題分離,目標在社會意識。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只是共同體的一部分。共同體可大可小(你我、家庭、學校、公司、國家、地球、宇宙、萬物及虛無…),可同時存在(可以同時為孩子、學生…),可隨意割捨(轉學、搬家…)。把別人當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就稱為「社會意識」。想擁有歸屬感,就要做到放下我執,積極利他,也就是說要「奉獻」、「無求」,不要責備,不要稱讚,只要平等(橫向)關係下的鼓勵。

寧靜祈禱文:神啊,請賜我寧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

阿德勒心理學觀點之一: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我確實是不甘於平凡,讓家人有面子,證明給人看自己存在的價值…呵呵。

阿德勒說:「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賦予。」是指人生的意義無法討論。譬如說發生重大災害後,問「為什麼會這樣?」是沒有意義的,應該想:「以後該怎麼辦?」才對。

當我們追求自由,卻感到彷徨時,需要「導引之星」來指引,它就是「奉獻」,貢獻他人。順著導引之星,認真的活在此時此刻,不看過去,不看未來,不必與誰競爭,不需要目的地。

怎麼做才能變得幸福?活出自我。

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愛智之學。孔孟是哲學,老莊也是哲學。哲學是一種持續學習(修行)的態度。

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要求我們要終身學習,保持批判性思維,以開放心態接納不同意見,永遠保持謙虛並提升自我。我在圖書舘時經常會想,我這輩子不用說讀不完一整個圖書舘的書,大概連讀完一個書架都無法完成。

老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聖人都說要終身學習,批判思維,接納異見,保持謙遜,我如何敢厭學而為人師?

課題分離:這是誰的課題?(誰承擔後果?)處理好自己的,不介入別人的,不讓人干涉自己的。有些事,例如孩子的教育這個課題,涉及對孩子的未來及對社會的責任,教育既是孩子的課題,也是家長老師的課題。

弗洛姆說:「所謂尊敬,就是對他人可以如實成長發展成他自己的模樣的一種用心觀照。」尊敬,是賦予勇氣的原點。尊敬,就是帶他到水邊,但不強迫他喝水。尊敬,就是對他人在意的事寄予關注。

社會意識就像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就是同理心。

活在當下,是自我的選擇。對過去感到痛苦,是因為對現在感到不滿。為了肯定現在,所以也要肯定過去。自我的過去、未來都已不存在,只有當下。

面對挑戰,或選擇人生的道路,不在於抱怨「可惡的他」或「可憐的我」,而是「今後該怎麼辦」。

脫序行為源自於歸屬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特,通常會先尋求稱讚;若不受注目就採取負面行動;再不行就挑起權力鬥爭;然後惡意復仇;最後宣揚自己無能。

我們經常仰賴「他人的指示」,這樣過日子比較輕鬆。不必思考,不用為失敗負責。事實上我們缺乏使用自身能力的勇氣。

幸福的本質是奉獻,而不是對方的感謝。奉獻可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獎勵帶來競爭,造成原本一體的團隊分化。但是人類能遵守民主嗎?也許說的是不要獎勵個人,但是團隊可以。但是團隊與團隊之間呢?

需要他人認同是慾望,自我認同是修養。阿德勒否定他人認同的需求,他人認同是自卑感的體現,而每個人都有自卑感。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要有愛。勇敢去愛,愛是奉獻。愛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是堅持。

一切人際關係的成立都應以「離別」為前提,為了美好的別離而努力。

幸福是什麼?是「奉獻」。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而是為眾生,至少是為我們(例如夫妻)。

20250607

低風險創業



創業有風險是因為無知、傲慢與不學習。

做事業首重現金流。

創業先找出利基,利基就是解決某些人的矛盾,例如對物美價廉的追求。想辦法解決這個矛盾,對這件事有熱情,有毅力。

Jeff Bezos說:「創新是為人服務。」否則,就會失敗。要確實搞清楚這項創新是真的為人服務,而不是根據數據分析出來的想當然耳。中國人說:「以人為本」、「與人為善」。這裏的「人」包含顧客、員工、供應商、經銷商、對手…所有人。

Carl Jung說「你的潛意識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改寫了。」透過自我反思、內省、心理諮詢、冥想、夢境分析等方式,去探索並理解那些隱藏在我們意識之下的想法和感受。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為什麼會有某些自動反應、為什麼會重複某些行為模式時,我們就開始掌握了主動權,我們可以改寫命運、改變負信念、療癒心理創傷、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中國人一句話:「心想事成」或「境隨心轉」。

創業是人生的修煉。

方向比奔跑重要,選擇比努力重要。奔跑才能抵達目標,選對則需要先努力。

如何找到創業的機會?抱怨、洞察和體驗。如果發現問題卻想不出答案,沒關係,起碼你鍛鍊了自己的商業嗅覺和思維。

現在流行用大數據找到顧客需求,但大多數情況下,顧客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你必須用顧客的角度找出需求。

體驗就是顧客的體驗感,不是設計者或創業者的體驗感。如同洞察,必須站在顧客的立場去體驗,不要期待顧客會為了這個產品而去學習如何使用。

從人們的抱怨、洞察和體驗,找出問題(痛點),問題產生機會。利用這個機會創造產品來解決人們的問題。

問題也可以人為創造,例如吃了…可以預防…,過了這個村兒,沒這個店兒。

假痛點(次要需求)在真痛點(主要需求)解決後,可能變成新的痛點,這就是許多產品所以能迭代的方向之一。

秘密就像是荷蘭ASML公司曾經說的:「別說是逆向複製了,就算我們把全套圖紙都給你,你們也造不出光刻機來。」,如果這是真的,那就是秘密,否則就只是點子。對創業者而言,沒有秘密就完了,而且這個秘密必須做到事無不可對人言。秘密可以包含:

  1. 資源,如礦山。
  2. 科技。
  3. 運營能力,包含制度,供應鏈。
  4. 品牌的口碑。
  5. 價格,仰賴科技、運營能力、大量採購等手段壓低成本,從而創造價格競爭力。
  6. 鐵粉。

秘密需要經過價值(實際上有沒有人買)和增長(可持續性)驗證,還要不斷的優化。這等同於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

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成本應儘可能低,而用戶體驗要儘可能好,不用多,一項就行。要注意其能產生多少現金流,產品產生的現金流能確保企業可以活下去。

逆境中,創業者及團隊必須做到保護自己,並且變得更好。創業之初就應該不斷壓低成本,同時不斷放大收益。

大多數企業都進行非對稱交易,如同用杠桿操作證券交易一般,讓損失最小化,利潤最大化。讓損失可預期,讓利潤無上限。

印度作家拉什米·班薩(Rashmi Bansal)創作的書籍《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可以理解為:

  •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 永不滿足,別懼失敗。

創業要有使命感(信念、願景、價值觀、情懷…)。

君子不器,人要懂得做自己,創業也不執著於(同時或連續建立)幾個事業,並保留選擇權。

為自己設計一套反脆弱結構的商業模型,避免陷入能力陷阱和資源陷阱。能力陷阱指只考慮自己擅長做什麼。資源陷阱指過於便利的條件和資源。

創業的第一步在於你想為這個社會解決什麼問題,而不在於你會什麼。

想要管理好一支生物態團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賦予它:

  1. 為社會做貢獻。
  2. 終身成長。
  3. 持續嘗試新事物。鼓勵成員離開舒適區,去面對挑戰。

要管理好這樣的團隊,需要像母親帶孩子一樣。但是這個母親更像是「道法自然」。一隻螞蟻根本沒有智力,一群螞蟻就能發展出複雜的社會組織和建築,還能自動分工合作,完全不需要指揮系統。不要限制員工的發展,包含經銷商,即使它經銷別家的產品。

一個團隊通常有這四種人:

  • 命令型:給予告知,下命令,指揮其如何做。
  • 教練型:給予建議,與其討論,相當於提要求。
  • 支持型:給予支援,對其提問,尊重其能力。
  • 授權型:給予空間,讓他獨當一面,從旁觀其表現。

先有讓人尖叫的產品,再談營銷。

好故事可以設計出來:

  1. 目標受眾
  2. 主題背景
  3. 導火索
  4. 目標
  5. 行動
  6. 回饋
  7. 抉擇,記取教訓,重整旗鼓,再行動。
  8. 高潮

冪次法則 (Power Law):描述事件分佈的規律(少數極端,多數平庸)。包含不均衡、長尾效應、無尺度性 。雖然行業前景不能用線性思維,但是你怎麼知道哪個方向是正確的投資?

複利 (Compound Interest):描述資產增長的方式(利息滾利)。包含指數增長、時間價值。複利與冪次法則在增長部分有類似的意義。

20250604

行銷大師法則:永恆不變22誡

1.領先法則★

找到並搶占受眾心智裏的細分市場(品類)第一名,產品簡單易用易記就行。

受眾不一定是直接用戶,例如狗糧的用戶是狗,但是受眾是人。

易記的樣板:我來Google一下、等下Line我…

2.類別法則

若不能在某一類占據第一名,就得想辦法創造出新類別,在新類別當第一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P&G的洗髮水。

非產品的類別,例如Dell是第一個以電話行銷電腦的公司。推廣類別,而不是品牌。

3.心智法則

參考領先法則,大張旗鼓的迅速占據受眾心智裏的第一名。

儘量不要挑戰人們既有的認知。

4.認知法則

行銷是一場認知戰而非產品戰,相由心生,我們要占據的是「心」,而不是「相」。

如果沒有被占領心智,顧客常會根據二手認知(羊群效應)決定購買,所以口碑很重要的。

如何打認知戰?參考焦點法則。

5.焦點法則

找到一個關鍵字,簡單易記,沒人用過。然後敲鑼打鼓,努力宣傳。關鍵字可以是屬性、利益、服務、族群、偏好…

一款產品只專注、宣傳一個焦點,非必要不可改變。

別人用過的關鍵字不能再用,例如:年輕人的可樂,電力持久…

6.排他性法則

同上,別人用過的關鍵字不能再用。

行銷策略必須獨一無二。

7.階梯法則

在消費者心智裏,相似企業的產品在同一品類中有階梯之分(階級)。消費者興趣越高,階梯越多,但不超過七級,因為超過就記不住了。消費者沒興趣的,例如棺材,就幾乎沒有階梯,誰會在乎棺材用什麼牌子?針對自己產品的位階擬訂行銷策略。

如果不是第一名,那就參照老二哲學,專注於核心競爭力,找出自己的優勢。

8.二元法則

市場趨於穩定後,通常只會剩兩個主要品牌,其它同業很難挑戰成功。

9.反向法則

不要與第一名競爭誰更好,而是找不同。細分市場(可口與百事)或給對方貼標籤(李施德林與史谷波)。

一定會有不買第一品牌的人。

10.分裂法則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P&G的洗髮水,想辦法變出新類別,並成為那個類別的第一名。

隨著品類的擴展,需要採取不同的行銷策略,簡單講就是做區隔。

11.長期觀點法則

打折、促銷、特價像毒品,短期獲益,長期損失。

12.品牌延伸法則

關於品牌延伸,比較成功的有小米,因為其品牌被塑造成“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但是這樣做仍然很危險,因為一般人提到小米,通常想到手機,而不是電動車。尤其當品牌被認定為某品類代名詞時更危險,例如香奈兒男士香水、可口可樂時裝…

品牌延伸混亂顧客認知,反而失去關鍵字。

13.犧牲法則

減少產品線,縮小目標市場及減少改變,有時有利於已掌控的市場。

14.屬性法則

與5類似,定義一個與眾不同的產品屬性,其中之一是與現有的關鍵字相反。

注意競爭對手定義的新屬性,並考慮:

  1. 分析這個新的細分市場是否能夠進入,是否有成長性。一般情況下,被對手占領的細分市場很難挑戰。
  2. 介入這個屬性可能會打亂我的陣腳。反過來我也可以定義一個新屬性來打亂對方的陣腳。

15.坦承法則

承認自己的缺點也可以是一種屬性,而且更容易進入人們的心智,因為不需要證據就能取信於人,還能建立自己誠信的形象。例如:我是第二名,我最貴,我最醜…

這個屬性後面必須加「但是」。「但是」才是我要的細分市場(屬性)。

這個缺點最好是顯而易見且普遍接受,受眾心有戚戚焉才有作用。

16.單一法則

蟄伏與準備,為的是時機來臨時的全力一擊。機會一閃即逝,不可多得。

一個屬性只有一次占領人們心智的機會。

對手的弱點也只可能給出一次,因為一開始對手認為這不可能。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決策者必須親臨現場,不可交付手下。

17.不可預測法則

未來無法預測,多學習以便看見趨勢並做出改變,避免黑天鵝造成傷害。

掌握趨勢,規劃短、中、長期行銷方向。

18.成功法則

成功導致自大,自大帶來敗亡。經營者應無時無刻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儘可能接近市場,並保持謙虛和客觀。維護好價值觀(使命、願景、理念),時刻提醒自己創業維艱,不忘初心。

19.失敗法則

失敗不可怕,但同樣事情不要失敗兩次。少指責,記取教訓,鼓勵冒險。

20.媒體炒作法則

實際的狀況常和媒體報導的相反,卻可顯現這件事有問題。openai炒作AI必須高成本,以形成壁壘。AI確實是趨勢,但是軟、硬件不是。

競爭如同癌症,早期很難察覺,等到發現通常為時已晚。因此企業要居安思危,時時備戰,預防黑天鵝的出現。

好企業通常的做法是悶聲發大財。

市場不一定是第一個或第一次就能打開,時機很重要。市場也不一定是一件事促成的,可能是多個事件同時發力,甚至事件一開始與這個市場無關。

什麼是真理?認知不是。

21.加速法則

成功的計畫建立在趨勢上而非流行上。

不要急於滿足顧客需求,參考蘋果手機的發展。

22.資源法則

先有創意再找資源。資源太多不一定好。

做好簡報,練好口才,否則籌資很難。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