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自我認同,活在當下。幸福就是這麽簡單。追求自由的目的就是得到幸福,方法是奉獻。
決定論:過去的因造成現在的果。為什麼現在的我要糾結於過去的既成事實?
目的論:對過去的因賦予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人生。阿德勒:「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情緒靠修養。
改變生活形態需要勇氣。狹義的生活形態可以解釋為性格,廣義的就是包含這個人的人生觀或世界觀。如果不願意主動改變,就會被迫改變,這種被動使未來的生活形態更痛苦,更持久。
自傲的本質是自卑。
所謂的「個人」、「獨立」…都是相對於人際關係,也就是因為有別人,我們才需要獨立。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面對挑釁,不要迴應。
不管怎麼做,都有人討厭你,所以,只要守常道,何必在意呢?這就是自由。不是主動惹人討厭,而是不害怕被人討厭。
人際關係的開始是課題分離,目標在社會意識。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只是共同體的一部分。共同體可大可小(你我、家庭、學校、公司、國家、地球、宇宙、萬物及虛無…),可同時存在(可以同時為孩子、學生…),可隨意割捨(轉學、搬家…)。把別人當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就稱為「社會意識」。想擁有歸屬感,就要做到放下我執,積極利他,也就是說要「奉獻」、「無求」,不要責備,不要稱讚,只要平等(橫向)關係下的鼓勵。
寧靜祈禱文:神啊,請賜我寧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
阿德勒心理學觀點之一: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我確實是不甘於平凡,讓家人有面子,證明給人看自己存在的價值…呵呵。
阿德勒說:「普遍來說,人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賦予。」是指人生的意義無法討論。譬如說發生重大災害後,問「為什麼會這樣?」是沒有意義的,應該想:「以後該怎麼辦?」才對。
當我們追求自由,卻感到彷徨時,需要「導引之星」來指引,它就是「奉獻」,貢獻他人。順著導引之星,認真的活在此時此刻,不看過去,不看未來,不必與誰競爭,不需要目的地。
怎麼做才能變得幸福?活出自我。
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愛智之學。孔孟是哲學,老莊也是哲學。哲學是一種持續學習(修行)的態度。
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要求我們要終身學習,保持批判性思維,以開放心態接納不同意見,永遠保持謙虛並提升自我。我在圖書舘時經常會想,我這輩子不用說讀不完一整個圖書舘的書,大概連讀完一個書架都無法完成。
老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聖人都說要終身學習,批判思維,接納異見,保持謙遜,我如何敢厭學而為人師?
課題分離:這是誰的課題?(誰承擔後果?)處理好自己的,不介入別人的,不讓人干涉自己的。有些事,例如孩子的教育這個課題,涉及對孩子的未來及對社會的責任,教育既是孩子的課題,也是家長老師的課題。
弗洛姆說:「所謂尊敬,就是對他人可以如實成長發展成他自己的模樣的一種用心觀照。」尊敬,是賦予勇氣的原點。尊敬,就是帶他到水邊,但不強迫他喝水。尊敬,就是對他人在意的事寄予關注。
社會意識就像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就是同理心。
活在當下,是自我的選擇。對過去感到痛苦,是因為對現在感到不滿。為了肯定現在,所以也要肯定過去。自我的過去、未來都已不存在,只有當下。
面對挑戰,或選擇人生的道路,不在於抱怨「可惡的他」或「可憐的我」,而是「今後該怎麼辦」。
脫序行為源自於歸屬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特,通常會先尋求稱讚;若不受注目就採取負面行動;再不行就挑起權力鬥爭;然後惡意復仇;最後宣揚自己無能。
我們經常仰賴「他人的指示」,這樣過日子比較輕鬆。不必思考,不用為失敗負責。事實上我們缺乏使用自身能力的勇氣。
幸福的本質是奉獻,而不是對方的感謝。奉獻可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獎勵帶來競爭,造成原本一體的團隊分化。但是人類能遵守民主嗎?也許說的是不要獎勵個人,但是團隊可以。但是團隊與團隊之間呢?
需要他人認同是慾望,自我認同是修養。阿德勒否定他人認同的需求,他人認同是自卑感的體現,而每個人都有自卑感。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要有愛。勇敢去愛,愛是奉獻。愛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是堅持。
一切人際關係的成立都應以「離別」為前提,為了美好的別離而努力。
幸福是什麼?是「奉獻」。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而是為眾生,至少是為我們(例如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