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

致富心態



留意自己贊揚、欣賞的對象,當心自己輕視、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好的不能完全模仿,不好的亦非不值得學習,因為成功與失敗之間,每個人遇到的風險和運氣各不相同。

那些掌控自己時間的人,通常在一生中會比較快樂。

知足常樂,戒貪嗔痴。隨時注意,採取任何行動的目的是因為需要?還是想要?當然,如何界定自己需要的資產應有的價值其實蠻難的,例如股票賣了還繼續漲,你的心情會如何?雖然它已經達到了你的目標了。得到了還想要更多,得到了卻還要生氣(因為賣太早),跟別人比輸而鬱悶,這都是人性。

複利效應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項事業表現很好,就把它留著。

不要先想著如何致富或守財,而是你最初的夢想是什麼?

很多有關投資的書籍都會提到投資要懂得堅持,或耐心,或至少要活下去,其希望的結果就是累積出複利效應。心態上,只要事業不倒(年報一定要看,免得突然就倒了),長期應該維持樂觀,短期的波動可以忽略。但是即使要樂觀,也要在適當的時候做調整,因為雖然真理不變,但是除了真理,一切都在變。

長尾效應:在他成功之前,你不知道他失敗了多少次,但光這一次就值了。但是即使現在如日中天,一個嚴重錯誤就會變成爛尾,甚至湮滅。

超跑悖論:一輛你超愛的超跑從面前經過,你會發現你愛的是超跑,不是超跑的主人。可是超跑主人想的可不是這樣,而你卻跟超跑主人想的一樣,結果是擁有超跑並不會得到你想要的事物。

真正的財富,是那些可以帶進棺材的事物。

黑格爾說:只要人性保持不變,歷史就會重演。人性的改變是非常困難和漫長的,因此歷史將繼續重演。

但是,即使歷史會重演,還是會有不同,一是你不知道何時會重演,何時結束這一輪;二是無法預知的突變,有時是某人,有時是某事;三是突變對歷史造成什麼樣的長尾效應。呃,突變也可以叫黑天鵝。所以,不可以只用歷史預測未來。

話說回來,當市場狂熱時,很多人都不相信歷史會重演,相信這次不一樣。

懶得看財報,只聽專家的,甚至聽明牌,但是人家為什麼要告訴你怎麼賺錢?這有點像病急亂投醫,或者說拿自己的錢開玩笑。如果還是不想看財報,至少要做到不要隨便相信預測。

作者對理財的建議:

  • 當事情運作順利時,請盡量找出謙卑之道;當事情出錯了,請盡力找出原諒或同情之道。
  • 少一點自我,多一點財富。區分需要和想要,如果不能做到買入「收入大於支出」的財產,至少把錢存下來。
  • 使用可以幫助你一夜好眠的方式理財。
  • 如果你想成為更出色的投資人,你唯一可以做到最有效果的事情就是增加你的投資時間。長線投資。
  • 就算很多事情出錯也沒關系。只要一部分做對就行了。
  • 用錢來拿回時間的掌控權,因為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會嚴重影響幸福感。
  • 變得更善良,而且少點誇耀。
  • 存錢,存錢就對了。
  • 確認成功的成本,並準備為此付費。
  • 請鄭重預留犯錯空間。安全邊際。
  • 避免做出會有極端結果的財務決策。
  • 你應該要喜歡風險,因為隨著時間經過,它會帶來回報。
  • 確認你正在玩的遊戲。不要被他人影響。
  • 尊重混亂。

作者很強調儲蓄的重要性,不過也投資一些指數基金。我的想法是,保留生活所必須的現金(等同儲蓄),可能的話,保留的現金足夠應對緊急情況,而不用變賣資產。其它的投資資產,因為我比較擔心每年都在減損的購買力(總覺得這是政府在偷我的錢)。現金雖好,但是價值會越來越低。


20240605

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


這本書(3rd edition 2016)和《巴菲特勝券在握的12個法則》(2nd edition 2011)好像,但是章節不太一樣,而這本書的中文版第一版叫《值得長抱的股票巴菲特是這麽挑的》(1994)。後來還有一本《巴菲特勝券在握:傳奇股神的投資奧義(經典新裝版)》(2020)也差不多,加上其它的版本,我暗暗的感覺到出版社賺了好幾次。

巴菲特十二個投資原則

  • 事業守則
    • 1.這項事業是否簡單易懂?
    • 2.這項事業是否有一貫的營運紀錄?投資人也要有能力去發現偶爾犯錯的公司,否則可能會錯過低價買入的機會。
    • 3.這項事業長期遠景是否看好?即使是日用品,如果有獨特的優勢,其遠景也是看好的,如3M、Google。台灣沒發現有這種公司。這種公司銷售的產品或服務,是人們有需求或想要的,而且沒有相近的替代品,利潤也不受主管機關的法規影響。
  • 管理團隊守則
    • 4.管理團隊是否夠理性?產生的現金比維持營運所需更多,並且將現金投資在報酬率比資金成本更高的投資機會上,不然也會增加股利或回購股票。
    • 5.管理團隊是否誠實對待股東?看年報,注意那些看不懂的附註。小心那些能預測未來的高管。
    • 6.管理團隊能否獨排眾議?隨大流的企業很難獲得高利潤,但是特立獨行卻可能走錯路。
  • 財務守則
    • 7.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或稱凈資產收益率)是多少?至少在15%以上,如果公司持續減少債務就更好,也就是長期債務➗ROE的比率持續降低,最好在5%以下。記得還要跟同業做比較。
    • 8.公司「業主盈餘」(owner earning)為何?一家公司創造現金的能力會決定它的價值。業主盈餘=公司的凈收入➕折舊➕損耗➕攤提➖資本支出➖必要的額外營運資金,但這無法準確預測。
    • 9.獲利率夠高嗎?至少要比指數的增幅高,而且要能夠持續。
    • 10.公司每保留一美元能否至少創造一美元的市場價值?保留盈餘應反映到市值的提升上。
  • 價值守則
    • 11.這家公司的價值為何?關於業主盈餘(內在價值),可以用簡單的方法計算,凈收益➗無風險利率(凈收益等於盈餘,無風險利率採用長期國債利率)。內在價值是用判斷,而不是統計,其方法不只一種,例如股價內含的成長率是多少?
    • 12.是否能以遠低於這家公司價值的價格買進股票?當市值少於內在價值四分之一以上時才買進,最保守買進價格至少要二分之一,這樣才有足夠的安全邊際。

作為一個投資人,你的目標很簡單,就是用合理的價格買進一家容易理解的公司的部分股權,而且在未來的五年、十年、二十年,這家公司的獲利會比現在更高。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只有少數公司能達到這個標準。所以只要發現有這種條件的公司,就應該大膽出手,買進一大堆股票。

投資時,我們把自己當成企業分析師,而不是市場分析師,不是總體經濟分析師,更不是證券分析師。

成功的投資並不在於知道了多少,而是如何誠實的定義不知道的事。

一家銀行的價值是看它的凈值➕預期盈餘。

只要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令人滿意,經營者能幹又誠實,而且市場並未過度高估這家公司,我就會很滿足於無限期持有任何有價證券。

對股市一無所知的投資人,只要定期投資一檔指數型基金,也能打敗大部分的投資專業人士。如果你對股票略有所知,也有能力理解公司的財務數字,還能把資金配置在五到十只擁有長期競爭優勢且股價合理的公司股票,那麽傳統的分散投資法對你根本就毫無意義。這些選出來的公司將會有長期的優秀表現與穩定的經營團隊,以及穩定朝向未來的高獲利能力。就像他們過去一樣。

研究誤判心理學、行為財務學、行為經濟學,我們發現人們在處理自己的金錢事務時,經常做出愚蠢的錯誤以及不合邏輯的假設例如:過度自信,過度反應偏差,規避損失,心理賬戶,短視的規避損失,旅鼠效應(謬誤)等等。其中短視的規避損失是指頻繁的評估績效,想想看,你能一年不看你買的股票嗎?我是不行。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提出:「時間與耐力是最強的戰士。」

巴菲特:學投資的人只要把兩堂課學好:如何評估一家公司的價值,以及如何思考市場價格。

關於收購,華盛頓郵報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唐納德·E·葛拉漢(Donald E. Graham)認為他要收購的公司必須「具有競爭障礙,不需要大筆資本支出,有一定的商品定價能力。」

ROE 公式為:股東權益報酬率 = 稅後淨利 / 股東權益

  • 股東權益:資產➖負債。

巴菲特認為是營運收益/股東股本。啥是股東股本?

計算企業的價值,巴菲特通常用威廉斯的股息折現模式(Dividend Discount Model),預估企業的終身總收益(業主盈餘)再扣除未來到今天的折扣。這似乎是在做預測?

高收益債券(High Yield Bonds,高殖利率債券),多數投資人稱它為垃圾債券,包含評等較低的債券、非投資等級債、垃圾債,確實不是凡人能投資的。然而真正的垃圾是CDO、MBS之類的債券。但是有一種被巴菲特稱為「落難天使」(fallen angels),這種低價高收益的債券,其公司的價值和信用其實蠻高的。

過度反應偏差指出,一般人對壞消息反應過度(對短期利空恐懼),對好消息反應遲鈍(貪婪不知見好就收)。

蕭伯納曾寫道:「理性的人自我調整配合世界,不理性的人堅持要世界改變以配合他,因此進步就只有靠不理性的人。」

對於新經濟事業,可以參考米勒投資決策,重點在了解公司的企業模式。是什麽東西在創造價值?公司如何賺進現金?公司可以賺進多少現金?又預期有多大的成長率?公司的資本報酬率如何?如果它的獲利率大於資本成本,公司的價值就在增加。但是這種方法仍然很難在早期發現新事業的價值。另外,評估事業價值的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不同的時期,評估方法也略有不同,例如本益比,但是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基本上不會改變。


在自己的投資組合中,最優先要看的就是透視盈餘成長率,而不是價差。然後,做足功課,去瞭解經營團隊如何做到。最終,低價買入。買入事業的價值如果確實持續提升,就不應該只看股價有獲利就賣掉。

那麼,我該建立什麼樣的投資風格?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