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6

不買飆股,年均獲利40%


Joel Greenblatt說,在股市中想永葆獲利,不要做這些事:

  1. 不知道價值
  2. 不能比較或不了解的
  3. 跟著機構和法人進出。他們傾向投資權重股,無法在意那些沒有題材的小型股。
  4. 太複雜的商品(例如共同基金)
  5. 情緒來了。這個最難,需要有足夠的修養。

Joel Greenblatt依據他的價值加權指數(value-weighted index),指出選股的兩個量化指標:

  • 殖利率
  • 資金報酬率ROC

買入前務必注意交易成本和市場影響。除了殖利率,還可以拿股價與其它指標相比,如營業額、賬面價值,或過去幾年的獲利平均值等等。

資金報酬率=獲利/(營運資金+固定資產),這個指標的作用是衡量一家公司的報酬率,與之接近的指標有:

  •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 稅後盈餘 / 股東權益
    • 稅後盈餘:也稱稅後淨利,就是公司本期的獲利,稅後盈餘/股數就等於EPS每股盈餘。
    • 股東權益(Shareholders Equity):總資產扣除負債,代表還完負債後公司的淨值。最主要是股本+保留盈餘+資本公積 (初始股東出的錢加上保留在公司的獲利或股本)
  • 資產報酬率ROA = 稅後淨利(Net Income)÷ 平均總資產(Total Asset) × 100%
    • 平均總資產 = (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 ÷2
  • 投入資本報酬率ROIC = EBIT × (1 – 稅率) ÷投入資本
  • 資本運用報酬率ROCE = 稅前息前利潤(EBIT) ÷ 已動用資本(Capital Employed)
    • 稅前息前利潤(EBIT):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 營業費用 + 營業外收入(支出),或是 EBT(稅前利潤) + 利息費用。EBIT去除利息及稅金這兩項影響因素,以分析公司核心業務的表現。
    • 已動用資本(Capital Employed):指投資於公司的股本總額,計算方式是總資產減去所有負債。


20240222

個人品牌獲利關鍵


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品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這就是自己的品牌。

個人品牌的藍圖:觀點,個人故事,平台,定位,產品,定價,推銷,合作夥伴。也可以理解為步驟。

先瞭解自己,我有什麼?我要什麼?怎麼做?我現在的位置?這樣就會形成自己的觀點。(是不是叫願景、目標好一點?)作者對如何建立個人品牌的觀點,有一個所謂的PB3:

  1. 什麽事物會讓你生氣?有關在世界中看到的不公平現象。
  2. 什麽會讓你心碎?
  3. 你想解決什麽大難題?這就是你事業的目的。

個人故事不是寫人生故事,而是建立你與市場的連接。有三種故事類型:

  1. 創始人的故事,什麽讓你生氣?什麽讓你心碎?
  2. 商業故事,你試圖解決什麽大難題?
  3. 客戶的故事,客戶因使用我的產品而得到的好處。

平台包含blog,podcast,youtube,甚至是自己的Facebook、Line社群等等,這是產品的背景。我想做YouTuber,可是想不出腳本。我有三個blog,寫好幾年了,不過就是門可羅雀,好在是為了記錄自己的興趣,沒人看也無所謂。

現實中我為誰服務?誰是我的競爭對手?大品牌的同業不一定是,更多的可能是那些隱藏的個體戶,這就是定位。反過來想,用排除法也可以。

創造需求很難(如瞧不濕的iPhone,馬死磕的Tesla、SpaceX、starlink等等),找到有人想要的產品或服務相對容易一些。但即便如此,我找了很多年也沒找到。結論是客戶為什麼要買你的產品?

後面的定價、推銷、合作夥伴現在我用不上,以後再說。

創造有粘性推銷內容的簡單方法:遠大的抱負、故事、解決方案。

推銷中,如何寫出令人難以抗拒的開場白?

  1. 寫下這句話,「我從未想過這可能實現,但是……」。
  2. 完成這個想法。
  3. 刪除「我從未想過這可能實現,但是……」這部分。


20240202

藍海策略



工作流程改造要:合併,重組,簡化,刪除;藍海策略的尋找要:消除,減少,提升,創造。一個內修,一個外求。

重建市場邊界的途徑

  • 跨足另類產業:你的產業有哪些另類選擇(功能和形式不同,可是目的相同的產品或服務)?顧客對這些選擇進行取舍的原因何在?競爭對手都在幹什麽?或者不願意幹什麽?
  • 探討策略群組:你的產業有哪些策略群組(在產產業中採行相同策略的公司)?顧客決定他要「講究」還是「將就」的因素是什麽?顧客想要什麽或者不要什麽?
  • 破解顧客鏈:你那一行的顧客鏈是什麽樣子?這個產業通常鎖定哪一個顧客群組?如果轉變產業的顧客群可以用什麽方式開啟新的價值?
  • 互補產品與服務:你的產品或服務的整個使用流程如何?在使用之前,使用過程,使用過後有哪些情況?你能否指出痛點所在?如何經由互補產品或服務消除這些麻煩?
  • 理性訴求VS感性訴求:你的產業競爭是依據功能訴求還是感性訴求?如果是根據感性訴求,你可以消除哪些因素使它走向功能定位?如果你是根據功能一較高下,你還能增加哪些因素將它推向感性定位?
  • 看見未來趨勢:有哪些趨勢很可能對你的行業造成衝擊?無法扭轉,而且正已明確軌跡演進。這些趨勢會如何衝擊你的行業?面對這種情勢,你可以用什麽方式為顧客開啟前所未有的用途?

還沒有成為顧客的人群,與現有的顧客相比有什麼共通性?

在追求產品差異化與低成本的同時,也能讓他們的價值、利潤與人員主張一致化。

價值、利潤與人員三種主張,是成功進入藍海的關鍵,只要達成策略的一致性,降低持久性風險,就能獲得高績效而持久的策略。也就是至少必須達成顧客、企業和員工三贏,甚至包含供應商,使模仿變得困難。

沒有一個企業(或國家)能夠永遠守住一個藍海而停止價值創新,競爭對手很快就會從你無法察覺(,或者就算察覺也不放在心上)的方向上突破,創造出新的藍海,並且讓原來的海乾涸,不管紅或藍。最近全球各個汽車王國被中國超越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但是如果也想守住,中國又能擁有這片藍海多長時間?要有危機意識,不可能永遠稱霸。但是人性如此,又能如何避免衰敗?

這本書沒有很認真看,先瞭解一下,以後有機會再複習。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