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

影響力



感知對比原則(contrast principle)有許多用法,賣房子先帶顧客看差的再看顧客想要的,顧客會眼前一亮;賣服飾先介紹貴的品類再賣其它品類,其它品類相對沒那麼貴了;賣車先把車價搞定再推薦配件,配件對比車價便宜多了。

說服力的七大心理原則:

  • 互惠
  • 承諾與一致
  • 社會證明(羊群效應)
  • 好感
  • 權威
  • 匱乏(稀缺)
  • 自己人

完美的騙局,通常會用上所有的心理原則。我遇上了兩次,手法相近,而我兩次都被騙,下面擇一而說。有一天,突然會有個女生加了我的FB,不久就發信息來,說以為是認識的,然後會先聊幾次,女生家裏很有錢(社會證明),長得還不錯(好感)。不久就會請你加Line,我不懂為什麼一定要用Line?加了Line還是一樣聊天,發幾張照片給我看(互惠)。慢慢的就聊到股票投資什麼的,問我有沒有在炒股,回答有就上鉤了,這期間偶爾還是會聊家常。因為她家有錢,所以認識什麼大佬也是合理的。她說她親戚在港交所擔任副主席(權威、自己人),有個內線消息(匱乏、自己人),問我有沒有興趣(自己人),還跟我看她炒股獲利的回單(承諾與一致)。由於我說我沒有現金,她就再沒跟我聊天了。而這算不算是一種熟人騙局(affinity schemes)。

即便是小小的恩惠也不要浪費,應該說:「喔,我相信換作是你,也會為我這麼做的。」這樣才不會打消對方知恩圖報的想法。

恩惠要符合對方的需求,這樣才能使對方產生虧欠感。

讓步也是一種施惠。

一個簡單的銷售技巧:我是某某人(姓名、小名或諢名)介紹的。

喬.吉拉德說:「找到你喜歡的業務,再加上價格,兩者相加,等於成交。」也就是說讓自己被人喜歡,並提供一個公道的價格,顧客就會買單。

要怎樣讓別人喜歡你?先從模仿對方的說話方式和肢體動作開始,觀察對方的穿著打扮,瞭解其看法,其所處的環境等等,只要有一點點相似性就行了,例如毛一樣長,衣服顏色接近。

大多數的情況下,恭維總是不會錯的。如果是自己的老闆,透過第三者比較不會讓人噁心。但是絕對不要在背後批評任何人。

標註「人氣寶貝」比「本店招牌寶貝」、「今日推薦寶貝」更容易達成交易,前提是顧客本來就打算買。

社會證明原則中傾向於模仿和自己相似之人的行為。有時候是羊群效應(從眾),有時候是攀比(如家庭主婦對應家庭主婦,不可對應到夫妻。)。

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喊救命,可能沒有人理你(不確定性,多數人的無知,從眾),應該是對離你最近的那個人提出請求。

假評論的一些共通點:缺乏細節,使用大量第一人稱代名詞,動詞數量多於名詞。

美國每年因醫療疏失死亡的人數,超過所有的意外;而且在全世界,每年有百分之四十的基層醫療和門診病人,都遭受醫療錯誤的傷害。但是,面對醫生,你會選擇不相信他嗎?你會不吃醫生開的藥嗎?

與人溝通時,先說自己的缺點,容易取得對方的信任。

想要結束談判,先提雙方可能接受的結果(目的或目標,其大部分條件都已經同意),再提需要對方同意的細節。羅伯特.席爾迪尼說:「先讓客戶擁有某樣他們想要的東西,要是他們沒有妥協,就會失去這個協議。」也就是說,先告訴他想要的,再告訴他不妥協就會全部失去。

匱乏:少一點,很完美;全失去,最可怕。

網站最有用的商品特性:

  • 匱乏:強調庫存很少的商品
  • 社會證明:描述最熱門、最流行的商品
  • 急迫:限時,利用倒數計時器
  • 讓步:提供折扣,留住訪客
  • 權威/專業:告知來客還有哪些產品可選擇
  • 好感:包含歡迎訊息

想要對顧客採用匱乏的招式,必須先創造需求。

多數人承諾後能保持言行一致,其實是大腦偷懶的一種設定,因為可以不用再為同一個問題進行思考。如果此時理性介入,會更快促使人下定決心,這還是因為大腦打算偷懶。

有求於人前,先顧左右而言他,讓對方接受,例如今天過得好嗎?得到正面回答後再提出要求。這也是漸進式銷售的方法(得寸進尺法),第一單即使賠錢也沒關係,只要把他變成真正顧客就行,這種手法玩得最成功的案例有拼多多、滴滴打車等等。

承諾甚至可以這樣得到,例如電話銷售,在接近成交時(已承諾購買但還沒去付款),加問一句:「不曉得您願不願意告訴我,選擇我們公司的確切原因是什麼?」又例如應徵工作,先跟主管保證,他想儘可能完整回答他們的問題,然後,他加了一句話:「但是,我們開始之前,不曉得諸位能不能回答我一個問題。我很好奇,您讓我來面試,是看中我履歷上的哪一點?」

聽到別人的讚美也是一種承諾,例如有人說他樂善好施,下次遇到真的募款就會比較大方。這種相當於給對方下錨,讓對方自動接受這個承諾,再開展銷售,例如商品標識牌提示:親愛的環保主義者。

把「如果您改變計劃,請致電我們。」改為「若您改變計劃,能否請您來電通知?」就可以讓餐廳的爽約率從30%降到10%。這裏面的差異就是有沒有要求顧客做出承諾。

有一種介於黑白之間的「藍色謊言」(我覺得灰色更妥當),既要保護他人,也想傷害他人。例如深綠人,極度團結,為了加深對自己人群體的認同,經常利用謊言來欺騙自己人。真相不重要,符合領頭羊的利益才重要。而這些羊群的行為早已經不是根據意識形態,而是忠誠。

想要成交,對感性的人要說我覺得,對理性的人要說我認為。

在公司的行為準則中,不要以「我們」來稱呼員工。

面對資訊超負載的時代,要小心那些利用影響力,讓你陷入低等動物思考模式的人。我的親身經歷,在一次簡單的課程後,主辦方利用影響力的各種手段,讓我進入圈套。我因此付出比市場價多一倍的錢(還只是頭款),結果只得到一個半成品。羅伯特.席爾迪尼說得對,做生意最終最好還是回歸誠信,消費者最終會恢復理性,雖然那些騙子依然能賺好多錢,但是除非我們想跟他們一樣。

沒有留言: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