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4

金錢心理學



機會成本就是取捨抉擇——為了做某件事,現在或後來捨棄的東西。當我們做出選擇,犧牲的就是這些機會。

尤里西斯約定(Ulysses Contract):指的是我們為了抗拒未來誘惑而樹立的阻礙,我們不給自己任何選擇,消除自由意志。常見的財務性尤里西斯約定包括:預先對信用卡設定限制,或是只使用預付的簽帳金融卡,或是取消這些金融卡,只用現金。還有就是強制或是自動儲蓄,這種儲蓄是指理財,而不是存銀行。羅伯特清崎說,富人的投資項目是:

  • 良好的財商教育
  • 創立自己的企業
  • 大量的房地產投資
  • 私人普通股權基金
  • 套利基金
  • 個人短期資本經營者
  • 私人會所
  • 有限合夥

現階段的我,只能選擇羅伯特清崎不喜歡的股票。

消費者心理通常很容易被錨定、從眾和自我因循。

我們很容易敝帚自珍(endowment effect),也容易傾向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 ),尤其在有沉沒成本(sunk costs)的時候。

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計較公平性,例如開鎖,愚鈍的新手浪費冗長的時間,還把鎖弄壞了,我們可能付出較高的費用和新鎖的價格;一個熟練的老手幾秒鐘就開鎖了,鎖還是好的,當他管你要跟新手一樣的價錢,我們可能就不樂意了。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假裝很費力的樣子,讓顧客看到這不是件簡單、容易的過程,這樣顧客會比較滿意我們的服務。

語言、文字和儀式,都有神奇的力量。《論語》: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幾千年前就已經知道語言的厲害了。一段複雜的文字通常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不管顧客看不看得懂。給顧客有儀式感,產品會比較好賣。

我們對錢常犯的心理錯誤還有:

心理賬戶:在某些場景花錢毫不在乎,在另外的場景又摳得要死。但是你的一千塊還是一千塊,並不會變得值錢或不值錢,錢就只是錢。

免費:免費通常會要你付出意想不到的代價。

付錢的痛苦:為了緩解痛苦,銀行發行信用卡,商家使用數字錢包,就是希望我們看不到真金白銀被花掉了。

關於旅遊的安排,通常預付全款,會比當下按需要付費,心理上會愉快很多。

相對性:買車時,相對於昂貴的車價,再加購幾萬塊錢的導航,就覺得小兒科。而事實上,我們直接買一個導航儀通常只要幾千塊。

折扣是真的折扣,還是先調高價錢的折扣?但是對賣方而言,取消原有的折扣,即便原有的折扣是假的,即便新的價格比有折扣還低,顧客都可能會拒絕購買,因為人類不喜歡損失。這裏還有個問題,人類通常不會認真思考,因為大腦喜歡懶惰。

點餐時,問顧客要加幾個蛋,效果通常比問顧客要不要加蛋好。所以不要提供無限選擇,而要提供有限選擇。

期望:也就是預期心理,買車前的試駕,或者只是讓你坐進駕駛座,都是希望給你一個想擁有的預想。

品牌和聲譽會影響顧客的期望,所以做生意要誠信,小心維護自己的品牌和聲譽,讓顧客對我們的品牌產生自我因循。

自制力:懂得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 )是自制力的一種表現。


凡事三思而後行,重視價值而非價格,多思考少用捷思,逆向思考,都能減少思維發生錯誤。

20230609

哈佛這樣教談判力



劉必榮提出談判的四個取向: 力、理、利、情

原則性談判(principled negotiation)或價值型談判(negouation on the merits),可拆成四個基本要點:

  • 人:把人跟問題分開。
  • 利益:關注於利益,而非立場。
  • 選項:拍板之前,儘量找出彼此有利的各種方案。
  • 標準:結論的評估標準要務求客觀。

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傾聽,適時的給予正向回饋。

務求利人利己,最低限度也要利人不損己或利己不損人。簡單說,談判的焦點是利益,其他的則可以放下,然而雙方通常是為了立場而爭執,卻忘了利益。

人受利益所驅策,在喧囂立場的背後,利益是那靜默的主導者。立場,是你已經決定的事;利益,則是你如此決定的原因。

一方面攻擊問題,卻又正面支持對方個人,容易造成對方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給出對方能輕鬆下決定的方案。

若對方有絕對優勢,準備好替代方案和底線,避免受制於人。

優秀的谈判者很少當場做出重大決定。

好的談判者,沒先準備離開談判桌的充分理由,不會上談判桌;而離開談判桌的理由,則不應跟被動或能決定扯上關。

談判技巧上,有許多消費者心理學,或行為經濟學可以利用,例如錨定、傾聽、同頻。

我理解的談判原則:

  • 事先準備替代方案,專注於目標。
  • 對事不對人,儘可能互利共贏。
  • 傾聽並觀察,找到對方想要的利益。
  • 不攻擊對方立場,避免提到立場。
  • 自信且自制,和諧且坦誠。
  • 堅持以上原則,不用委曲求全。


20230605

影響力



感知對比原則(contrast principle)有許多用法,賣房子先帶顧客看差的再看顧客想要的,顧客會眼前一亮;賣服飾先介紹貴的品類再賣其它品類,其它品類相對沒那麼貴了;賣車先把車價搞定再推薦配件,配件對比車價便宜多了。

說服力的七大心理原則:

  • 互惠
  • 承諾與一致
  • 社會證明(羊群效應)
  • 好感
  • 權威
  • 匱乏(稀缺)
  • 自己人

完美的騙局,通常會用上所有的心理原則。我遇上了兩次,手法相近,而我兩次都被騙,下面擇一而說。有一天,突然會有個女生加了我的FB,不久就發信息來,說以為是認識的,然後會先聊幾次,女生家裏很有錢(社會證明),長得還不錯(好感)。不久就會請你加Line,我不懂為什麼一定要用Line?加了Line還是一樣聊天,發幾張照片給我看(互惠)。慢慢的就聊到股票投資什麼的,問我有沒有在炒股,回答有就上鉤了,這期間偶爾還是會聊家常。因為她家有錢,所以認識什麼大佬也是合理的。她說她親戚在港交所擔任副主席(權威、自己人),有個內線消息(匱乏、自己人),問我有沒有興趣(自己人),還跟我看她炒股獲利的回單(承諾與一致)。由於我說我沒有現金,她就再沒跟我聊天了。而這算不算是一種熟人騙局(affinity schemes)。

即便是小小的恩惠也不要浪費,應該說:「喔,我相信換作是你,也會為我這麼做的。」這樣才不會打消對方知恩圖報的想法。

恩惠要符合對方的需求,這樣才能使對方產生虧欠感。

讓步也是一種施惠。

一個簡單的銷售技巧:我是某某人(姓名、小名或諢名)介紹的。

喬.吉拉德說:「找到你喜歡的業務,再加上價格,兩者相加,等於成交。」也就是說讓自己被人喜歡,並提供一個公道的價格,顧客就會買單。

要怎樣讓別人喜歡你?先從模仿對方的說話方式和肢體動作開始,觀察對方的穿著打扮,瞭解其看法,其所處的環境等等,只要有一點點相似性就行了,例如毛一樣長,衣服顏色接近。

大多數的情況下,恭維總是不會錯的。如果是自己的老闆,透過第三者比較不會讓人噁心。但是絕對不要在背後批評任何人。

標註「人氣寶貝」比「本店招牌寶貝」、「今日推薦寶貝」更容易達成交易,前提是顧客本來就打算買。

社會證明原則中傾向於模仿和自己相似之人的行為。有時候是羊群效應(從眾),有時候是攀比(如家庭主婦對應家庭主婦,不可對應到夫妻。)。

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喊救命,可能沒有人理你(不確定性,多數人的無知,從眾),應該是對離你最近的那個人提出請求。

假評論的一些共通點:缺乏細節,使用大量第一人稱代名詞,動詞數量多於名詞。

美國每年因醫療疏失死亡的人數,超過所有的意外;而且在全世界,每年有百分之四十的基層醫療和門診病人,都遭受醫療錯誤的傷害。但是,面對醫生,你會選擇不相信他嗎?你會不吃醫生開的藥嗎?

與人溝通時,先說自己的缺點,容易取得對方的信任。

想要結束談判,先提雙方可能接受的結果(目的或目標,其大部分條件都已經同意),再提需要對方同意的細節。羅伯特.席爾迪尼說:「先讓客戶擁有某樣他們想要的東西,要是他們沒有妥協,就會失去這個協議。」也就是說,先告訴他想要的,再告訴他不妥協就會全部失去。

匱乏:少一點,很完美;全失去,最可怕。

網站最有用的商品特性:

  • 匱乏:強調庫存很少的商品
  • 社會證明:描述最熱門、最流行的商品
  • 急迫:限時,利用倒數計時器
  • 讓步:提供折扣,留住訪客
  • 權威/專業:告知來客還有哪些產品可選擇
  • 好感:包含歡迎訊息

想要對顧客採用匱乏的招式,必須先創造需求。

多數人承諾後能保持言行一致,其實是大腦偷懶的一種設定,因為可以不用再為同一個問題進行思考。如果此時理性介入,會更快促使人下定決心,這還是因為大腦打算偷懶。

有求於人前,先顧左右而言他,讓對方接受,例如今天過得好嗎?得到正面回答後再提出要求。這也是漸進式銷售的方法(得寸進尺法),第一單即使賠錢也沒關係,只要把他變成真正顧客就行,這種手法玩得最成功的案例有拼多多、滴滴打車等等。

承諾甚至可以這樣得到,例如電話銷售,在接近成交時(已承諾購買但還沒去付款),加問一句:「不曉得您願不願意告訴我,選擇我們公司的確切原因是什麼?」又例如應徵工作,先跟主管保證,他想儘可能完整回答他們的問題,然後,他加了一句話:「但是,我們開始之前,不曉得諸位能不能回答我一個問題。我很好奇,您讓我來面試,是看中我履歷上的哪一點?」

聽到別人的讚美也是一種承諾,例如有人說他樂善好施,下次遇到真的募款就會比較大方。這種相當於給對方下錨,讓對方自動接受這個承諾,再開展銷售,例如商品標識牌提示:親愛的環保主義者。

把「如果您改變計劃,請致電我們。」改為「若您改變計劃,能否請您來電通知?」就可以讓餐廳的爽約率從30%降到10%。這裏面的差異就是有沒有要求顧客做出承諾。

有一種介於黑白之間的「藍色謊言」(我覺得灰色更妥當),既要保護他人,也想傷害他人。例如深綠人,極度團結,為了加深對自己人群體的認同,經常利用謊言來欺騙自己人。真相不重要,符合領頭羊的利益才重要。而這些羊群的行為早已經不是根據意識形態,而是忠誠。

想要成交,對感性的人要說我覺得,對理性的人要說我認為。

在公司的行為準則中,不要以「我們」來稱呼員工。

面對資訊超負載的時代,要小心那些利用影響力,讓你陷入低等動物思考模式的人。我的親身經歷,在一次簡單的課程後,主辦方利用影響力的各種手段,讓我進入圈套。我因此付出比市場價多一倍的錢(還只是頭款),結果只得到一個半成品。羅伯特.席爾迪尼說得對,做生意最終最好還是回歸誠信,消費者最終會恢復理性,雖然那些騙子依然能賺好多錢,但是除非我們想跟他們一樣。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