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書名原文,應該翻譯成《隨機漫步的傻瓜》比較妥當,不過,隨便啦!
除了對風險的認知這類問題,風險偵測和風險規避都不是由大腦的「思維」部分調節,而是在很大的程度內由情緒的部分調節(「感覺到的風險」理論)。
啄序(Pecking order):指群居動物通過爭鬥取得社群地位的階層化及支配等級,最早由挪威的動物學家埃貝(Thorleif Schjelderup-Ebbe)觀察雞群行為所發現並命名,並在1927年引入英文文獻。在雞群中,社會等級高的有進食優先權,若有地位較低違反此原則,將會被啄咬警告,因此被稱為啄序。
或然(stochastic)等同於隨機(random),不同於等機率(equiprobable)。
太密集注意隨機性的人會被燒傷,也增加情緒上的赤字(心情更不好)。
股票漲不漲不重要,重要的是漲多少。
學習會有很長時間看不到成果,長到別人都以為這個人就是個書呆子,連自己也開始懷疑,直到忘了每過一天,看見成果的機率就多一些。
我知道的,大部分人也知道,所以參考過去的路徑評估未來,大家如果都這麽做,那麼過去的路徑就會被抹除。
蘇格蘭哲學家休謨在他寫的《人性論》(Treatise on Human Nature)中,以下述方式探討這個問題(十九世紀的英国哲學家與經濟學家約翰・史都華・穆勒(John Stuart Mill)改以現在非常有名的黑天鵝問題一詞稱之):看到白天鵝的次數再怎麼多,我們也沒辦法推論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但是只要看到一隻黑天鵝,就足以推翻那個結論。
面對市場,可以確定的是:
- 沒發生過的,不代表不會發生。
- 如果以前有遇到很糟糕的狀況,那不是最糟糕的。
- 用統計學和歸納法積極下注。
- 預留犯錯的空間。
- 專家不可信,因為他會自己騙自己。
- 「過去表現好,未來表現也會好。」不適用於證券市場,包括人。
- 市場的波動是隨機的,但是市場的歷史會一再重複。
- 樂觀容易失敗,謹慎卻難發財。
- ……
當一件大事發生時,你經常聽到「以前不曾發生」這樣的話,好像過去的歷史沒見過這件事,它才令人驚訝似的。那麼,為什麼我們認為在我們自己的過去發生的最糟糕事情,是可能發生的最糟糕事情?如果令你驚訝的過去,不像它之前的過去(我稱之為過去的過去),為什麼我們的未來會像我們的過去呢?
卡爾.巴柏:知識和發現,在處理我們已知的事物上,沒有比處理我們不知道的事物重要。
卡爾.巴柏:這些人持有大膽的觀念,卻大力批判自己的觀念;他們試著先發現自己的觀念是否可能不對,以判斷自己的觀念是否正確。他們大膽推測,然後非常努力設法駁斥自己的推測。
我們傾向於將所有可能的隨機歴史中實現的一個 ,誤當成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而忘了還有其他的可能性。概括而言,存活者偏差的意思是說,表現最好的一個能見度最高。為什麼?因為輸家並沒有現身。
沒有證據(absence of evidence)與證據顯示沒有(evidence of absence),第二個翻譯,查股溝是「缺席的證據」,所以不能怪我看不懂。
歸因偏誤是指你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卻將失敗歸因於随機性。啊,凡人皆如此,吾亦若是。
我承認,我並不懂第二部的內容,我也許真的不如打字機前的猴子。不過,如果生命中遇到某件事的機率是非線性的,那麼將來有一天,我可以達成我的目標,實現我的夢想。
最後我想說,讀不懂也沒關係,就當自己是隨機漫步的傻瓜,也可能有好的結果,就像商人和漁夫的故事。
黛波拉・班奈特(Deborah Bennett)《識破話中玄機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審判》(The Trial)
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 《笛卡兒的錯誤》(Descartes' Error)
勒杜(Joseph LeDoux)《情緒腦》(Emotional 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