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在獨處時,總是既聰明又理性;然而,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分子,就馬上變成了傻瓜。
―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促成與支持狂熱事件的因素:
- 世人在金融事件上的記憶力都很短,轉眼間就遺忘金融災難。
- 財富與聰明才智之間脆弱的因果關係。金融災難幾乎都是聰明人造成的,但是只有少部分人受到懲罰。
當我聽說芒格以170元,買入阿里巴巴時,我也跟著買,後來我竟然也會勸別人說:「買股票不要聽人家說的。」呵呵
對金融市場保持懷疑的態度,小心使用槓桿,切勿道聽途說。
任何人在獨處時,總是既聰明又理性;然而,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分子,就馬上變成了傻瓜。
―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促成與支持狂熱事件的因素:
當我聽說芒格以170元,買入阿里巴巴時,我也跟著買,後來我竟然也會勸別人說:「買股票不要聽人家說的。」呵呵
對金融市場保持懷疑的態度,小心使用槓桿,切勿道聽途說。
讓頭腦清晰一整天的45項神級高效技巧:
創新,可能讓過去無可改變的限制,開始具備可變性。要選擇改變哪些限制的時候,根據可變性原則,應該要挑出各種我們能夠影響的要素。如果希望反事實(另一條路)能發揮作用,讓夢想成真,該調整的並不是那些我們本來就該遵守的限制(例如經理手頭的預算,或是主廚能運用的烹調時間),而是調整那些能透過行為或選擇而改變的限制。這樣一來,夢想成為現實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可變性原則並不完美。對於哪些事情可變、哪些又不可變,我們可能會出現誤判。然而這套原則有一個很大的優勢:能讓我們把推理的焦點放在那些我們有能力影響、更改、或塑造的事物上,幫助我們看到選項 採取行動。
別的領域或行業,有什麼做法或理念可以借鑑?
我的社會敏感度是不是很低呀?
一個羊群裏,只會有一隻領頭羊,所有的羊都聽牠的;到了人,為什麼就變成多數決?群眾真的有智慧嗎?
我們的思考本來就能超越表面及熟悉的事物。我們能夠做著有目標的夢,讓夢想朝著特定方向發揮,而不會受到已知或平凡的限制。這就像是一種心智的鍊金術,能夠化舊為新,化過去為未來,化普通為珍貴。
我覺得,如果不想聽故事,那麼這本書看最後一章就夠了。下面是最後一章完整內容。
我們隨時都在建立思考框架,
但如果能刻意為之,就能做出更好的決定。
應用某項思考框架的時候,
重點在於迅速、有效找出合適的選項。
我最差的就是不曉得怎麼做夢,不過這裏的內容也不像在告訴我。
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
就能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也有風險。
我們可以透過認知多元性,
來改進造局能力。
思考時要超越本位
社會必須確保擁有多元思考框架(因為每個人的立場、認知、心智模型不同),
才能在時局動盪的時候,提出最佳回應。
想建立新的框架,大概需要頓悟。
六塵中,除了「法」,AI基本上都能算出來,以後人類的工作,大概只剩下想象力了。
大體上,人類還是會趨向同質性,在群體中,個體通常缺乏自我。
書中提到關於近代中國的落後,是因為政體過於單一,不如歐洲的分散,可以產生更多的創新。我倒覺得跟政體關係不大,國運才是重點。這種不可言喻的事物,比較像股票的指數。
最後,閱讀古代經典和近代重要事件,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庫,有利於框架的應用。
一個人最大的快樂,就是發現他對所愛之人有給予的能力;自然、主動的給予便是愛的表現。一個無法給予的人,便無法成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公民,甚至是一個人。吾心有慼慼焉
只要順著潮流,而不是逆著潮流走,就會有大把的機會。
你在世上看到的一切,都是來自一個本體(Original Substance),全世界的萬事萬物皆是由此而來。大概就是「道」
新的物質形態不斷地被製造出來,而舊的物質形態則逐漸消逝,然而,這一切都是由本體創造出來的,只是型態不同罷了。
無形物質(Formless Stuff),或說是本體的物質,其資源供應是無限的。本體物質創造了宇宙,但創造宇宙並沒有將此物質完全用盡。在有形宇宙的空間之中,處處瀰漫著這種物質,它們沒有形狀,是構成一切事物最初始的原料。
我們活在一個由思想所創建的世界,而它僅僅是思想所創造的宇宙的一部分。讓宇宙運行的思想是透過無形物質來拓展延伸,而思考物質(Thinking Stuff)即根據行星系統的宇宙形態及維持此形態的思想來運作。所以,思考物質是根據思想決定了形態,而後根據思想來運行。
任何一種形態的思想都會導引出一種物質的創造,但此形態的創造,總是或至少是根據某種特定的成長或行動路線而運行的。
人是思考的中心,也是思想的發源中心。所有透過人類雙手創造出來的物質形態,都必須先存在於思想之中。也就是說,除非人在思考那樣東西,否則就無法塑造出那樣東西。
生命獲得提升是本能的渴望
智慧體(Intelligent Substance)就是一切,他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也存在於你的内在,這種物質是有意識的生命體。每個生命智慧體都有讓生命獲得提升的渴望,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而每個生命體也都在不斷地尋求自我的擴展 這是為了要生存下去,所以才必須尋求任何增長的可能。
智慧體也必須服從一切的生命法則;祂充滿著想要讓生命更為完整的渴望,而這也是為什麼祂必須創造萬事萬物的原因。
神讓你變得更有錢是神的渴望。祂希望你致富,因為唯有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才能讓祂有所展現,祂也才能透過你而完整地化現。如果你可以毫無限制地掌握生命中的一切,祂便可以在你身上不斷地擴展生命。
當你從競爭性的世界轉入創造性的世界時,就必須嚴格審視自己的交易行為,如果你所販賣的物品的價值,低於對方付出金錢後所能增加的生活品質,那麼最好別再賣了。
如果你總是懷抱著願景去行動,並將信心與決心的全部力量灌注其上,那麼,你的每個行動都會強而有力,同時也會很有效率。
每天都以最完美的態度來做好每件事,不要匆忙、擔心或恐懼,儘可能做得快一點,但不要倉促行事。
在這個宇宙中,一個能不斷成長的人,絕對不乏機會。
一個人只要擁有成長的心靈,而且又充滿致富的信心,並帶著堅定的決心朝向致富之路邁進,那麼,將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讓他貧困。
這個思考物質中的任何思想,能製造出思想所想像出來的事物。
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思想來塑造出事物,並將思想傳達到無形物質上,讓思考的事物具體化。
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放棄競爭性的思考,轉而採取創造性的思考,否則我們無法與處於創造性思考的無形智慧體協調一致。
如果有人因無形智慧體賜予他祝福,而不斷且衷心地感謝,就能與祂建立起全然協調的關係。感謝能將人類心靈與智慧體連結在一起,讓智慧體接收到他的思想;也唯有透過深長且持續的感謝,與無形智慧體合而為一,才能維持創造性的思考。
我們必須在心中為自己想要、想做、想成為的事物勾勒出清楚且明確的心靈圖像,在思想中牢牢記住,並對至高上的力量應允賜予想要的一切而獻上真誠的感謝之意。
希望致富的人必須利用閒暇時默想願景,經常默想心靈圖像,保持無可撼動的信心,同時獻上深層的感謝,這十分重要,因為這是將心靈圖像傳達給無形物質,讓創造性力量開始動工的過程。
創造性的力量會透過自然界的成長,及產業與社會秩序所建立的管道而發揮作用用。只要按照前面的指示做,並擁有無法撼動的信心,就可以達到讓願景成真的目的。而我們會透過既有的商業與金融管道,得到所想要的一切。
為了接收到想要的事物,每個人都必須有所行動,同時擁有超越目前職務所需要的能力。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心靈圖像,時時擁有致富的決心。同時,儘可能今日事今日畢,以成功的態度處理每件事。我們提供給別人的使用價值,絕對將超出對方付出的金錢價值,如此一來,每筆交易都會讓其他人的生命有所提升。同時,我們也必須擁有不斷成長的思想,讓接觸過的每個人都能接收到這樣的印象。
人人只要按照這個指示去做,絕對能會致富,而所得到財富的多寡,將由願景的清晰度、決心的堅定度、信心的穩固度以及感謝的深刻度决定。
看了兩遍仍然不懂怎麼行動?不明白什麼是特定的法則?
所謂的「行動」,就是必須以純粹毫不懷疑的信心去想象(P81)?就這?或者說在思想上採取積極的行動(P128)?
所謂「特定的法則」,就是必須將這個清楚的圖像留在腦海…必須時時刻刻記住它(P95)。是這樣嗎?還是「如果想依此科學法則使用思想的創造力量,便必須在心裡清楚而明確地描繪出想要事物的圖像,並下定決心一定要得到,且堅信一定會得到而不斷感謝。(P129)」?還是下面這個?
用一個名詞形容勝利。孤獨!
致勝十三法則
我年紀太大了!缺乏成功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缺乏人脈,也非常迷茫。該做什麼,怎麼做,才能成就輝煌?我努力鍛鍊身體,努力讀書,還應該怎麼做?
當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得到經驗。
成功投資的定義:比市場和其他投資人表現得更好。
數百萬人都在爭奪每一塊錢可能的投資獲利,誰會得到呢?那就是搶先一步的人。在某些領域中,比別人搶先一步的意思是接受更高教育、在體育館或圖書館花更長時間、攝取更好營養、付出更多汗水、擁有更佳耐力或更優設備。但是在投資這個領域,這些東西都不重要,投資需要的是更有洞察力的思考,也就是我說的第二層思考。
你不可能做著別人都在做的事,還期待表現比他們好……不應該把與眾不同當成目標,而該把它當成一種思考方式。為了讓你與其他人有所區別,與眾不同能幫助你擁有不一樣的想法,並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那些想法。我把這些情况簡化為下面的二乘二矩陣:
一般的行為 | 與眾不同的行為 | |
---|---|---|
有利的結果 | 與平均表現一樣好的結果 | 高於平均表現的結果 |
不利的結果 | 與平均表現一樣糟的結果 | 低於平均表現的結果 |
當然事情沒有那麽簡單,也不能清楚劃分,但是我認為一般情况就是這樣。如果你採用一般的行為,你會得到一般的結果,不論是好還是壞。只有當你採取與眾不同的行為,你的表現才會異於常人,而且只有在判斷比別人卓越時,你才會有高於平均的表現。
勇於做到最好(DARE TO BE GREAT)
第二層思考依賴的是無效率(inefficiency)。因為大多數的人都受到貪婪、恐懼、嫉妒或其他情緒驅動,破壞保持客觀的可能性,讓明顯的錯誤趁虛而入。也就是依賴別人的無效率。
無效率是卓越投資的必要條件。投資人如果想要取得優勢,那麼潛在過程中就必須有無效率的存在,也就是要有不完美的訂價錯誤存在。
因為效率市場的概念是相對的,因此我應限制自己將力氣放在相對無效率的市場,辛勤努力,增進技術,就能得到最好的回報。簡而言之,我認為理論應該是提供訊息給我們做決策,而不是主導我們的決策。
投資要可靠成功,準確估計實質價值是不可或缺的起點。如果做不到這點,想要持續成功的希望就只是希望而已。
做好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同時考慮成長股投資(growth investing)概念。也就是說找出其實質價值,並且試著找出未來價值會快速成長的股票,然後在價格低於價值時買進。不過這也只能當做訊息。
是什麼使一張證券或發行證券的公司有價值?這包括很多要素,例如財務資源、經營管理、工廠、零售报點、專利、人力資源、品牌、成長潛力,以及最重要的創造盈餘和現金流量的能力。
成功投資不是因為「買到好東西」,而是因為「東西買得好」。
公平價值(fair value)是一個產品、服務或資產合理而沒有偏差的潛在市價估計。
沒有完美的股票,找不到缺點很危險,不能只看價格低。
最重要的學科不是會計學或經濟學,而是心理學。
最安全而且獲利潛力最大的投資,就是在沒有人喜歡的時候買。
在買進證券的那天開始就必須了解,基本面價值只是決定證券價格的一個因素,你要試著運用心理面和技術面的技巧。我怎麼覺得買之前就該了解?
就算股票的利多是真的,如果買進的價格太高,還是會造成虧損。
利多因素,加上其他人似乎都得到巨大的獲利,可能讓起初抗拒參與的人棄械投降,跟著買進。
當場外最後一個買家堅持不住進場時,股票、類股或市場就會形成「頭部」(top),形成頭部的時間往往與基本面的發展無關。
「價格過高」絕不等於「下一波走勢向下」,股票格可能會過高,而且特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會漲得更高。
無論如何,價值最終會發揮作用。
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就我看來,這是最可靠的獲利方法,也才是投資的正途。但不是絕對有效。
風險意味著可能發生的事,比即將發生的事還多。——倫敦商學院教授艾爾洛伊・丁姆森(Elory Dimson)
投資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應對未來。因為沒有人能夠確定知道未來,所以免不了會有風險。
風險(risk),有危險(danger)、冒險(hazard)、危難(jeopardy)、極大的危害(peril)這幾個意思相似的詞,可是金融理論將風險明確定義為「波動性」(或是稱為「變異程度」、「偏差」)。
最重要的風險就是虧錢的可能性。其它還有:
不符合報酬目標的風險:意味著不夠錢付賬單。
績效不佳的風險:這可能是一時的,而投資者卻見樹不見林;另一種可能會造成經理人冒險的風險。
生涯風險:經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飯碗)而過於保守,造成績效不佳。
不按慣例的風險:有些經理人就是不按牌理出牌。
低流動性的風險:需要錢卻賣不掉,或者正好在虧損的時候。
風險難以量化,勉強可以用來衡量未來虧損風險的依據是夏普比率(Sharpe ratio),適用於超額報酬相對於報酬標準差的比率;索丁諾比率(Sortino ratio),適用於下跌波動。
鐘形分布是一種機率分布類型,而常態分布是有特定統計特性的特殊鐘形分布,無法區分這兩種分布,無疑是造成近期信貸危機的重要原因。
黑天鵝就在常態分布的兩端,投資者通常會忽略這兩端,因為發生的機率太低了。現實是,黑天鵝隔幾年就會來一次,但是沒人知道牠什麼時候來?從哪裏來?而且,即使看見苗頭了,還是有人會說這次不一樣。
高價買入的是真實存在的風險。
當投資人什麼都不擔心,而且縱容風險的時候,就會買進高本益比的股票與高EBITDA(一種現金流量,定義是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的獲利)的民營公司,也會在利差縮減時搶買債券、在收益資本化率(cap rate,净收益對價格的比例)最小的時候搶買房地產。
「普遍相信沒有風險」就是很少見的高風險。
After all, you only find out who is swimming naked when the tide goes out.
對市場不可盲目樂觀,切忌追高。
一般人過度高估他們確認風險的能力,又低估避開風險該做的事。因此,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風險,這樣做又創造了風險。這是為什麼必須運用不常見的第二層思考來探究這個問題的原因。
市場並不是一個讓投資人操縱的靜態場所,它會做出回應,並藉由投資人自己的行為重新塑造。投資人增加的信心會創造更多應該擔憂的風險,就像增加的恐懼和風險趨避結合後,會在减少風險的同時增加風險溢酬一樣,我把這種現象稱為「風險的任性」(perversity of risk )。其實就是反直覺。
「高品質資產」不等同於「高品質投資標的」。「高品質」這個詞常有很多後見之明偏見(hindsight bias)或光環效應(halo effect),投資人應該避免使用。
控制風險是避免虧損最好的途徑,相反的,規避風險很有可能也規避了報酬。
信用循環(credit cycle)包含股指循環,無法避免、波動極端,而且有能力創造機會給適應它的投資人。
任何金融都逃不開週期循環,所有的因素(企業獲利能力、資金取得能力、價格漲幅、市場流動性)最後都免不了回到平均值。
當投資人普遍對風險太過容忍時,證券價格包含的是更多風險,而不是可以得到的報酬。當投資人過於風險趨避,價格就會提供比風險補償更多的報酬。
市場會自行其道,它的價值變化主要是由投資人的心態變化(而不是基本面改變)產生,這導致大部分的證券價格在短期發生變化。投資人心態也會像鐘擺一樣擺盪。
當一切看起來都很嚴峻的時候,股票最便宜。
在多數市場現象中,鐘擺一樣的型態肯定會發生,但是就像周期的擺動一樣,我們永遠不知道:
導致錯誤決策的七種心態:貪婪、恐懼、質疑拋諸腦後、從眾的傾向、嫉妒、自負、投降心態。
當其他人都賣出(而且價格很低)的時候你買進,或是當其他人都買進(而且價格很高)的時候賣出。
懷疑心態也需要反向思考。
懷疑和悲觀並不是同義詞。在過度樂觀的時候,懷疑心態會要人悲觀;但是在過度悲觀的時候,懷疑心態會要人樂觀。《易經》每一卦都有這種含義,例如亢龍有悔、龍戰於野,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是也。
建立投資組合的過程要素包括:①一份潛力投資標的清單;②估計潛力投資標的的真實價值;③對目前價格與真實價值的比較;以及④了解每項投資標的的風險與納入投資組合的影響。
也許股票已經到了歷史低位,也要記得檢查營運表現、行業表現比較、行業前景、大政方針等要素。
把「可行的投資範圍」(feasible set)訂出來之後,下一步是從中選擇投資標的。作法是找出潛在報酬對風險比率(ratio of potential return to risk)最高的投資標的,或是最物超所值的投資標的。席德.柯特(Sid Cottle)的看法是:「投資是相對選擇(relative selection)的修煉。」
席德這句簡單的話中有兩個重要訊息,第一,投資過程必須有嚴格紀律;第二,投資過程必須有所比較。中找出最好的投資標的。
因為我們不能改變市場,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投資 ,只能從現有的可能選擇中挑出最好的投資標的,這就是相對決策(relative decison)。
大多數投資人會用過去的表現推斷未來,預期趨勢會持續,而不是用趨向平均數的迴歸(regression to the mean)這種更可靠的預測來判斷。
均值回歸是指股票價格無論高於或低於價值中心,都會以很高的機率向價值中心回歸的趨勢。在投資中,常用來解釋為何有些績效很好的基金和投資人最終會回歸平凡,以及為何超乎平均報酬的策略難以維持。
在金融市場上,有種神秘、強大的力量將去年較好的資產拉下來,把去年不好的資產推升上來,這種力量叫做「均值回歸」(Regression to the mean)。意思是「好還要更好」只是「異常現象」,最後還是會回到平均水準,表現愈極端,均值迴歸幅度愈大。
短期報酬率會出現很極端的表現,暴賺或是大賠被割韭菜都是罕見案例。但是隨著我們的投資時間越來越長,我們的報酬率會漸漸趨於一定範圍,慢慢呈現一個鐘型曲線,不過要注意的是回歸何時發生很難預測。
評級對我來說只是個參考,但是我不會想要投資像MBS、CDS、CDO的有毒垃圾。至於投資可能破產、管理失當、發展急轉直下的公司,我無法看出其報酬率,所以也不會買。這是特殊的投資機會嗎?
在低報酬市場,不要藉由增加風險來提高報酬,這樣做不但風險提高、成本提高,報酬卻不高。
你是在其他人遠離風險的時候增加風險,而不是在他們跟你競争的時候承擔風險。
在每個投資組合都來到追繳令的「觸發點」時,銀行就會打電話要求追繳保證金,或是要求增資。在那樣的環境下,很少投資人有資源或膽量增資,因此銀行會接管並清算投資組合。標售競價(BWIC,念作bee wick,是「bid wanted incompetition」的縮寫)債券成為常態。
預言家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的人,另一種是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
——《金融狂熱簡史》作者約翰.肯尼斯.高伯瑞
想到自己不知道一些事實在令人害怕,但是更害怕的是想到,世界基本上是被一群相信自己確實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人控制。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莫斯.特佛斯基(Amos Tversky)
虧錢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另一種是什麼都知道的人。
——華爾街著名經濟學家亨利.考夫曼(Henry Kaufman)
外推法是根據過去到現在的數據來推測未來情況,有多種推測方法,但簡單的說,如果過去到現在的數據平均是上漲的,那未來的數據預測也會是上漲的。一看就知道狗屁不通。
認清現實,我對未來一無所知,當然,別人也一樣。
單一市場方向下注(directional bets)是對沖基金常用的策略,通常是在多頭行情時只作多,在空頭行情時只作空,藉由押注在單一方向,讓報酬達到最大。
馬克吐溫(Mark Twain):「讓你身陷麻煩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事,而是你確定知道但並非如此的事。」
生,我們該怎麼應對?關於這一點,我堅持我的看法:也許我們從不知道要去哪
就算我們不能預測周期化的時機和起伏的程度,重要的是努力確定我們站在周期的哪個位置,而且根據這個判斷採取行動。
試著在市場達到極端情況時保持警覺,並藉此調整我們的行為。而且更重要的是,拒絕從眾,以免犯下許多投資人在高點和低點時會發生的錯誤。
市場熱度評估指南
分析工作做得好不好,決策下得正不正確,短期理想的結果還是需要一些運氣,但是時間長了就能看出決策是否正確了。
我們應該花時間試著從產業、公司和證券等可知的事物中尋找價值,而不是根據我們針對比較不可知的總體經濟世界和市場大盤表現預測來做決定。
因為不能準確知道未來的樣貌,所以我們必須透過堅定的信念、分析未來後所產生的看法,以及在出現機會時用較低的金額買進等等方法來獲取價值。
我們必須採取防禦型投資,因為很多結果有可能對我們不利,更重要的是在負面結果下確認得以在市場上存活,而非在有利結果下保證得到最大報酬。
為了增加成功的機會,在出現極端情況的時候,我們必須強調採取的行動要與群眾相反,在市場低迷的時候積極行動,在市場亢奮的時候小心謹慎。
因為結果本來就高度不確定,所以除非已經經過很多實驗驗證,不然我們必須以懷疑的角度看待決策與產生結果―-不論是好結果還是壞結果。
認為世界是個不確定的地方的人,還會做幾件事:對風險抱持健康的尊重心態;意識到我們無法掌控未來;了解到我們能做出最好的事就是把未來事件視為一種機率分布,並根據這個條件來投資;堅持防禦性投資;而且強調要避開投資陷阱。
對我來說,這些就是深思熟慮的投資要做的事。
證券市場的叢林法則的重點:確保自己能活著走出叢林。
防禦型投資的關鍵要素是華倫.巴菲特所說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或是「誤差邊際」(margin for error)。「安全邊際」和「市場先生」是葛拉漢提出的。
投資要像足球運動一樣,在進攻與防守之間找到平衡。
防禦型投資策略可以簡化成:對投資感到恐懼。我覺得「敬畏」比較妥當。
要小心股票的連動性,雖然很難。誰會想到發生金融風暴的時候,除了銀行、證券行業受到傷害,連汽車業(通用、克萊斯勒)也申請破產保護。
信貸危機的教訓:警覺周遭可用來投資的資金供需狀況,以及想要花掉這些資金的熱切程度。
α值:這是衡量一個投資組合相對於市場變動的敏感程度。
β值:個人的投資技巧,或是說排除市場波動下,創造績效的能力。
什麼是你的報酬目標、你能忍受多少風險,以及你暫時需要多少現金?
希望能在低點買進是個不切實際的做法。我們能做的就是買得便宜,「便宜」不只是價格低,還要看本益比、行業前景、可能的大政方針等等,要喜歡並瞭解這家公司,而且不要一次性投入所有資金,越便宜越買,然後追求足夠好的報酬就好(大盤跌跑贏CPI,大盤漲跑贏大盤就很好了)。
要小心那些「好到不像真的」的證券,低風險不太可能有高報酬,也不會有絕對穩定的報酬。
要點1
成功的投資,或是說成功的投資生涯,最好的基礎就是價值。你必須清楚了解你想要買進的投資標的價值在哪裡。
要點2
優異的投資結果,你得比別人更能洞察價值。所以你必須學會別人不會的事情、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或是做出很到位的分析。理想情況是這三大能力都具備。
要點3
你對價值的看法必須根據完整的事實與分析基礎,而且還必須堅持這個看法。
要點4
價格和價值的關係是成功投資的最終關鍵,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是最可靠的獲利途徑,付出高於價值的價格購買很少能奏效。
要點5
是什麼原因讓人在低於價值的價格賣出一項資産?會有絕佳的買進機會,主要是因為一般人低估了現實情況。卓越的投資人從不會忘記,投資的目標是買得好,而不是買好的。
要點6
除了提升獲利潛力,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是限制風險的關鍵要素,不論是買進高成長股票,或是參與熱門強勢市場都不會有相同效果。
要點7
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受心理面和技術面影響,這些力量能在短期壓過基本面。
要點8
經濟和市場周期會上下起伏,不管這時往哪個方向前進,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他們會永遠朝相同的方向前進。這樣的想法就是最大的危機來源。
要點9
同樣的,投資群眾的心態會規律地像鐘擺形態擺動,在樂觀與悲觀間擺盪、在輕信與多疑間擺盪、在害怕錯失機會與害怕虧錢間擺盪,以及在渴望買進與急於賣出間擺盪。在極端情况時採取反向投資能幫助投資人避開虧損,成為最終贏家。
要點10
適度的風險趨避在理性市場是必須的,但特別的是,風險趨避有太少,有時又太多。投資人這種心態的波動在創造市場泡沫和崩盤時扮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要點11
永遠不要低估心理面的影響力。貪婪、恐懼、將質疑拋諸腦後、盲從、嫉妒心態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而且它們有很強的能力迫使一般人採取行動。我們必須辨認出它們,並且起身對抗。以理性克服感性。
要點12
在多頭市場與空頭市場,大多數的趨勢最後都會過度延伸,能早點認清它們就會獲利,而太晚參與的人則會受到懲罰。這就是我的第一條投資名言「聰明人總是在一開始先做 最後做的總是傻子」的真正原因。抗拒過度延伸趨勢的能力很罕見,但這是大部分成功投資人的重要特質。
要點13
我們不可能知道過熱的市場什麼時候會冷卻,或是知道什麼時候會止跌上漲。雖然我們不知道會走向哪裡,但是我們還是應該要知道人在哪裡。我們可以從遭人的行為推論出我們處在市場的哪個周期。當其他投資人無憂無慮的時候,我們應該小心謹慎,當投資人驚惶失措的時候,我們應該更為積極。
要點14
然而,就算採取反向投資也不會每次都獲利。買進和賣出最好的機會都跟價格達到極端有關,而且從定義看,極端價格不會天天有。我們必定會在周期中不那麽吸引人的時點進出,很少有人會满足於每隔幾年才操作一次。我們必須辨認出對我們不利的情勢,小心的行動。
要點15
根據穩健的價值判斷、物超所值的低價和市場普遍出現消極心態等條件買進,最有可能提供最好的投資績效。價格過低遠遠不等於即將上漲,這就是我第二條重要的投資名言:「超越時代與失敗是很難區分的。」在證明看法正確之前,需要耐心和毅力去長期持有。
要點16
除了在價格正確的時候要能衡量價值和追求價值,成功的投資人必須有正確的方法去處理風險。最重要的風險就是出現永久虧損的風險。拒絕「承擔更多風險就是投資的成功方程式」的說法。察覺每項投資標的可能的潛在虧損,而且願意只有在報酬高於適當水準時才去承擔風險。
要點17
大多數投資人都只是簡單專注在取得報酬的機會。有些人會更進一步觀察,學到了解風險和取得報酬一樣重要。但是很少有投資人能周密地了解「相關性」這個控制整個投資組合風險的關鍵要素。如果要有效分散風險,只有當持有的投資組合能夠可靠的在各種環境中做出不同的反應才能達成。
要點18
雖然進攻型投資能夠在事情做對的時候(特別是在多頭行情時)創造人驚喜的報酬,但是這樣的收益還是沒有防禦型投資來得可靠。橡樹資本的座右銘:「如果我們避開虧損的標的,那獲利的標的自然會照顧自己」。
要點19
風險控制是防禦型投資的核心。防禦型投資人不只要試著去做對的事,還會大力強調不去做錯的事。因為「確保在逆境中生存」與「在多頭行情時追求最大報酬」相互矛盾,投資人必須在兩者間取得平衡。防禦型投資人選擇強調「確保在逆境中生存」。
要點20
錯誤邊際是防禦型投資的關鍵要素。堅持現在就取得有形、持久的價值;只在價格低於價值時買進;戒除槓桿投資;分散投資。強調這些要素會在多頭行情時限制獲利,但會讓你有最大的機會在事情發展不好時毫髮無傷。
要點21
你的投資組合應該隨時做好風險控制和錯誤邊際。但是你必須記住,它們是「隱性資産」(hidden asset)。在多頭行情時 防禦型投資人必須滿足於得到的獲利。
要點22
成功的一個要點,也是某些偉大投資人的心理素質,就是了解到我們並不知道接下來的未來總體發展。投資人最好把時間花在「可知的」產業、企業和證券訊息,取得知識優勢。你專注的範圍愈小,就愈有機會學到其他人不知道的事。
要點23
很多投資人以為自己知道經濟和市場的未來走向,並據此採取行動,但實際情祝並非如此。
要點24
這個世界不能夠被掌握和預期。不可忽略事物的隨機性,以及未來事件發展的機率分布。
要點25
做對事情有個重要部分,就是避免經濟波動、問題企業、市場恐慌震盪和其他投資人會被騙的常見投資陷阱。
要點26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要有合理預期。關鍵在於面對這些投資要深思熟慮,問自己這是不是「好到不像是真的」。
要點27
進攻型投資人在市場轉變時能不讓所有獲利都吐回去嗎?防禦型投資人在市場上漲時能充分參與嗎?這種績效表現的不對稱才能用來說明真正的投資技巧。一個投資人擁有的赢家投資標的比輸家投資標的多嗎?赢家投資標的賺得的收益比輸家投資標的帶來的虧損大嗎?多頭行情時的報酬比空頭行情時帶來的虧損還多嗎?長期的績效表現比投資風格建議的報酬來得好嗎?這些事項都是卓越投資人的標誌。
要點28
只有擁有罕見洞察力的投資人才能定期預知主導未事件的機率分布,並且感受到隱藏在機率分布左邊尾部的負面事件風險所產生的潛在報酬補償。
了解不確定性:在感覺有事情會發生、每件事情可能相關的時候,一個資產的價格(還有從這價格可獲得的潛在收益)是否能藉著承擔不確定性而獲得適當的潛在收益。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