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1

原子習慣

 


Scott Raymond Adams說: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目標放在心裏就好,平常就專注於系統。目標是方向,系統是行動。

目標關乎你得到什麼,系統關乎你做了什麼,身份認同關乎你相信什麼。所謂身份認同,是你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信念、形象…所以,比系統更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你自己。譬如說「我在戒菸」,心裏看待自己還是個吸菸者,戒菸習慣的養成就會比較辛苦;而「我不抽菸」,就是認定自己不是吸菸者了。但是要讓自己真的相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有點心想事成的意思。以我自己為例,以前堅決不折被子,尤其是住飯店的時候,這是一種認同;現在我起床就折被子,我認為這樣晚上睡覺會比較舒服,這也是一種認同。做自己認同的事可以做很久,一直重複,不會覺得辛苦。越做越相信,慢慢的就變成習慣了。

James Clear的這句話不錯「習慣之所以重要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它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成果,而是因為它可以讓你改變對自身的信念。」

作者說:想要精通一項習慣,關鍵是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我覺得可以擴大範圍的說:想要精通一項事物,關鍵在於重複練習,而非完美。

話說回來,我現在之所以沒有行動,難道不是因為沒有點子,而是沒有渴望?

20250301

「太可惜了!」,創意這樣想就對了:打造「送行者」的小山薰堂創意學


品牌需要感情投入,也就是說要會說故事。 能讓人投入多少感情,決定了品牌的價值。這是同理心的體現。

企劃的本質就是體貼他人,關懷他人。所以,商品或品牌到底能夠產生多少價值,讓人投入多少感情,思考這種方法的行為,就叫做「企劃」。

生活應該充滿感恩的心,好比說停水,確實有些不方便,但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也許體驗一下無水的生存能力,或者思考如何節約用水…

把完全不相關的事物結合是個不錯的思路。視萬物為媒體,把創意發揮得更寬廣。所謂的「太可惜」,就是要用客觀眼光重新評估價值,然後創造出新的價值。這思路,老東西能用,新事物也可以。

生活處處有驚喜,只看想不想要而已。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