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4

複利的喜悅



讀完目錄,先畫重點:

  • 終身學習
  • 謙虛
  • 行善
  • 自省
  • 瞭解公司的內在價值
  • 投資需要安全邊際
  • 以史為鏡

我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大量閱讀的,在圖書舘裏待了很長時間,越來越覺得自己書讀少了,以前那麼多的歲月都浪費了。真的,時間只會越用越少,必須慎重。

所謂第一原理,類似「多問幾個為什麼」,也就是儘可能思考出事物的基礎,那個無限接近「真」的東西。

魯拉帕魯薩效應:抱持多元思維,冷靜客觀的看待事物各種面向,才可以發揮力量有效解決問題。相當於一加一大於二,也有臨界點的意思。

《原來數學家就是這樣想問題:掌握5個元素讓你思考更有效》:

  • 讓思考深入至簡的根本。
  • 藉由犯錯點燃領悟。
  • 憑空變出問題來,並且不恥下問。
  • 從舊觀念中發現創意的流動,透過創意的流動了解現在的創意。
  • 進行自我改變。

你最深層的欲望是什麼,你就是什麼。有其欲望,必有其意願。有其意願,必有其意志。有其意志,必有其行為。有其行為,必有其命運。

——《奥義書》(Upanishads)

先有個想法,然後讓這想法成為你的生活——思考它,對它作夢,整個生活都繞著這想法打轉。讓你的大腦、肌肉、神經、全身每個部位都盈滿這個想法,其他的想法都擱在一旁。那就是成功之道。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

我覺得學會活在當下並不容易,但又不得不學。這裏還要懂得學會放下。

賈伯斯說:你既然已經一無所有,那就沒有道理不順著自己的心意而行。又說:要有勇氣遵循你的心意與直覺。又說:如果今天就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天,我會想去做我今天要去做的事嗎?

刻意練習提到一些關鍵要素:

  • 可以反覆練習。
  • 不斷收到反饋。
  • 這很辛苦。
  • 這不好玩。

如果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上面要素中後面兩點就應該另當別論了。不過,若想突破臨界點,確實需要把自己逼到極限。再說,就算失敗,也好過後悔一生。

勞倫斯.恩德生(Laurence Endersen)在其著作《感官之石》(Pebbles of Perception)中寫道:「我們能夠做出選擇的能力,是人生賦予我們的瑰寶。我們是自己選擇造就的產物,好的選擇源自於好的性情,而只要做出幾個好選擇,就能夠扭轉乾坤。」希望如此。

想要人生飛黃騰達,我們就得先腳踏實地,謙卑以對。愛因斯坦說:自我=1/知識。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顯然「謙卑」是一種跨文化的理念,具有顯著的普世價值。自認已知的事情,只是自認的已知,不是絕對的全貌,即使自認為是。

巴菲特還說過類似的話:「我們用來計算未來現金流的折現率,不是9%或10%,而是用美國國債利率。我們試著處理那些自己非常有把握的事情。光是採用很高的折現率,可沒有辦法補償承擔的風險。」在當下,我們應該守住自己的能力圈,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並且持續閱讀,從閱讀中擴大能力圈。

關於《馬太福音》裏的這段話:「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我的體會是:

  • 能力不足,給再多資源也沒用,所謂德不配位。如同《道德經》所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 不斷學習,知識自會產生複利效應。
  • 樂於助人,不求回報的人會得到更多。所謂「施比受更有福」。

如果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很難(因為有太多),那就先找到自己不想做的事。刪除它,然後專注於最想做的事。好比說,在一生中有太多想要的東西,如果想要累積財富,就要區分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大部分的東西都只是「想要」,買回來沒多久就沒興趣了。知道什麼是自己的「需要」,就會發現其實很少,例如空氣、陽光、水,如此的生活,財富自然能夠累積。不過人生的財富並不是金錢,而是幸福或快樂。

一個人存在的價值應該由自己定義,應遵循大道。面對批評,理性應對。

芒格說:「你若能夠保持性格誠實正直,每天早上都爬起來學習,並且願意延遲人生中許多享樂,你就能成功。」嗯,前面我都做到了,就最後一句還沒實現。也許我的成功也在延遲中。

內在價值:一個企業在有生之年,能夠從中提領的現金估值。

年報、股東信、公司消息等等,若是廢話多於數據,或是內容讓人無法理解,基本上這家公司就別投資了。

自由現金流(FCF)=營運活動現金流(CFO)-資本支出-稅金。

決策檢查清單具有高度主觀性,不適合複製別人,亦非一體適用,譬如股票交易,不同公司需有不同清單。

Berkshire Hathaway激勵架構的目標:

(1)為特定營運公司的經濟原理量身訂做;
(2)性質單純,因此實現時的多寡可以輕易衡量出來;
(3)與計畫參與者的日常活動直接相關。

因此,波克夏避免股票選擇權這種激勵。

漢摩拉比法典第229條規定:建築工如果蓋了不穩的房子害死屋主,就必須以命償命。代理人(建築工)的利益必須和客戶的利益一致,才能確保最高品質。

彼得林區說:「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因此一個接受訓練、習慣於對一切事物進行嚴格數量分析的人在投資中反而有很大的劣勢。」

現金流量表的投資部分,所有不屬於成長性的資本支出,都算是維護性資本支出,差不多就是費用。

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 = (期末價值 ÷ 期初價值) ^(1÷年數) – 1

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一段期間內的年平均成長率,或是評估一項投資在一段期間內的年平均報酬率。

倘若預估公司未來盈餘會比現在高出很多,那麼本益比很高也無所謂。

資本循環:一般來說,高報酬率的企業會吸引資本,在報酬率低時資本會脫離。這適用於大宗商品或景氣循環股,也就是均值迴歸。當心,資本循環可能會被以下的情況破壞:

  • 併購、收購、IPO、舉債等,這會透過投資銀行進行。
  • 市場先生,也就是投資信心,小心投資人的狂熱,注意投資人的悲觀。
  • 遊資過多。
  • 監控資產、總股數、債務、資本支出折舊比、獲利能力等指標。

然而,只要公司能持續運營,這些情況也只能將循環延後。

巴菲特指標:股市總市值和 GDP 的比值,75% 至 90% 為一合理區間,超過 120% 則表示股市高估。美股2025年一月是203%,上證A股是34%(另有人計算為64%)。

作者總結投資的般若:長期持有具有競爭優勢和顯著再投資潛力,並由優秀的資本配置者以及對股東友善的團隊負責經營的公司。

競爭優勢:

ROIC(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投入資本報酬率、投入資本金回報率、投資資本回報率、投入资本回报率《A股名词》)=稅後凈利 / 投入的資本。ROIC考慮了公司「所有」的資本,包括股東的錢、營運負債(借來的錢),能夠準確反映企業在營運過程中的獲利能力,和比較同業間的獲利能力。

ROA(Return on Total Assets,ROTA,資產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淨利潤÷總資產。用來衡量企業利用其所有資產賺取利潤的能力,通常用來比較同業間的獲利能力及公司管理層運用總資產為股東創造利潤的能力的強弱。

ROE (Return On Equity,股本回報率、股權收益率、股本收益率、股東權益報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稅後淨利 / 股東權益。ROE只考慮股東的錢,是衡量公司如何運用股東的資本來為股東創造利潤的能力。

巴菲特有句名言:「我要告訴你如何變有錢,把門關上,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這個「門」應該有「除了運營狀況,別管其它信息」的意思。

巴菲特說:「為了得到對你不重要的東西,拿著對你很重要的東西去冒險,那實在沒有任何道理可言。」對於投資、人生,我們除了要關心「或然率」,更應該關心「後果」。如果後果無法接受,再低的或然率都不應該採取行動。

巴菲特說:「一家具有財務持久力的公司,必須在各種情況下維持三個強項:①大筆且穩定的獲利流;②大量流動資產;③沒有大筆的近期現金需求。」當然,產品、競爭優勢、顧客和供應商分散、資本配置等等,甚至創辦人的理念、國際局勢等等,也都是公司是否長壽的參考條件。例如台灣的螺絲業就不適合投資。

如果有人(包含親戚朋友)告訴你,或者聽到看到專家、權威、專業雜誌、新聞說「漲到頭了」,那就還會再漲。反過來也一樣,沒有人有義務給你好處,也沒有人能預測未來。除了這些雜訊,重點應該放在企業運營狀況分析。

心理學家認為想要成功的人必須具備的能力:

  • 創造力
  • 批判思考
  • 解決問題
  • 認知彈性

引進新技術的第一步分析:能省下多少錢?第二步:有多少錢可以留下來?有多少會流向顧客?通常我們都停留在第一步,卻忽略產業前景、競爭優勢等因素。

機會成本就是做「取捨」後所產生的成本。一個交易選擇就產生一次機會成本。一連串的抉擇造就了自己一生的價值。每一次選擇都有成本,一般只有在事後才知道成本有多少。有時在當下看來是比較好的選擇,後來才發現不同。我們應該經常自問:「做這樣的選擇,對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或者在做選擇的時候三思而行,多問幾個「為什麼」或「然後呢」。如何選擇就看你的能力圈,所以應該多多投資自己來提升能力圈,而且必須終身學習。

一支股票在發佈盈餘之後(或前一天有重要事件報導出來),看當天的收盤價。

新公司的研發和管銷費用越高,會計相關性越低,因為這些投資被當成費用,壓抑了獲利。還有一種是在初期獲客階段,未能有獲利。

關於交易,我個人確實會錨定過去的價格,但也確實不能只看價格。

價值投資不只是關於股票以及公司基本面,他也是一種生活紀律。

一般來說,我們會被勸說不要害怕犯錯,而是要謙虛誠實的面對,並從錯誤中學習。能做到就已經算不錯了,但是能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更有智慧。

人生最重要的投資就是自己:終身學習;身體健康;人際關係。投資自己的目的在於幸福和快樂。投資的初期看不見成果,我們應該專注在過程,而不是得分。所有這一切如同積沙成塔,過程中必須保持紀律、耐心、智慧才能看見成果。不斷學習才能對「投資」做出正確選擇。要慎獨,要捨得,戒三毒,懷大志。

20250113

心流


若不以成功為人生的目標,那什麼才是心中的嚮往?如果能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成功和幸福自然伴隨而來?許多有關「成功」的書都會提到,成功的起步是找出你這一輩子最想做的事,你會很開心的去做,也因為是自己想做的,所以很容易堅持下去而不怕困難。過程中,幸福和成功自然而然的就來了。

戒貪嗔痴,時時自省,讓心中的嚮往單純化。

心流體驗是完全專注於追求目標的興奮狀態。其過程行雲流水,自我意識完全融入(放下)而成無我,心無雜念,全神貫注,高度自信,和諧愉悅,樂在其中,不舍晝夜。所以,應該能這麼說:心流等於目標➕熱情➕專注。

要擁有好的心流,必須要能做到活在當下,並且境隨心轉。如果不這樣想,當年領不到工資的年輕人,也不會成為後來的稻盛和夫。

所以,我應該問自己,這輩子最嚮往的是什麼?為什麼還不去做?而所謂的「成功」,不就是幸福(或快樂)嗎?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