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8

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

  • 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Adler
  • 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

讀這本書的目的,想當然是為了懂得如何把書讀好。希望能理解每一位作者的想法,最好能夠實際在生活中得到應用。這幾年發奮圖強的讀了很多書,現在卻越來越覺得心虛,一方面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一方面不知道之前讀的有什麼用?

資訊的吸收是知其然,相當於半桶水。資訊的理解則是知其所以然,表示讀者被啓發了。

初步瞭解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先看封面、作者介紹、目錄、序,挑覺得想讀的章節讀看看,可以的話再整本讀。讀的時候不要停,讀完再回來抓重點。

讀書的層次:主題閱讀包含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包含檢視閱讀,檢視閱讀包含基礎閱讀。

檢視閱讀要回答的問題是:

  1. 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這就要先從書名了解起,從封面、目錄、序等做一個初步瞭解。
  2. 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麽?
  3. 作者是藉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此時畫重點、做筆記、自問自答能提供幫助。

分析閱讀的規則:

【第一階段】分類(整理內容大綱):
1.這本書在說什麼?你將這本書當成哪一類的書來讀?或者說你想在這本書裏得到什麼?例如「飄」,是小說,也可以是美國南方歷史;「宇宙與愛因斯坦博士」是物理學,讀起來卻像小說一樣。分清楚你要什麼?再來讀這本書,那麼它的價值也就顯現出來了。
2.詮釋:用一個句子,最多幾句話,來描述這本書在幹什麼。也就是說出整本書的大意。
3.綱要:一堆磚頭是集合體,一幢樓是整體。列出所有重要的內容,並按順序論述其如何建構成一個整體。或者說找出這本書的架構。但是作者認為內容與綱要能清楚有關,文章前後一貫有序,就是好作品。我覺得應該不止於此,這只能保證作品能讀且言之有物而已。好作品不是應該引人入勝嗎?
4.問題:從內容倒推,找出作者的提問(可能作者沒說,但是一本書寫出來,不就是想解決問題嗎?)。答案可能不止一個,還可能有主次、先後之分。
【第二階段】詮釋(這本書)的內容:
5.找出共通的詞義(coming to terms)。等同與作者達成共識。閱讀時,文章裏的每一個字,在不同的句子裏就可能有不同的意義,你理解的是否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這個規則(包含5/6/7/8點)通常適用於論說性的作品,文學作品的規則與論說作品不太一樣。
6.找出有理論支持的主旨。如果真找不到,那就可能是作者自己的想法。主旨是問題的答案,可以是知識或觀點,也包含作者的判斷和其理由。這通常出現在讓你感到困擾(無法理解、一時之間看不懂或產生懷疑)的句子。寫出來,不要照本宣科,要用自己的話,可以考慮用翻譯的精神或舉例說明。
7.利用這些主旨組成這本書的論述。
8.找出作者的解答。這是第4點的再整理。找出哪些是已解決的,哪些是未解決的。
【第三階段】評論
9.評論一般有三種立場,同意、不同意、暫不置評。對於「暫不置評」這個立場,你可以說:「我瞭解了,只是尚未同意。」
10.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的表達自己的意見。 我們是在學習真理,而不是辯贏論戰。
 11.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如何評斷前,都要找出理論的基礎。當然,要注意理論也會改變或過時。
12.批評的要求:理性的證明作者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分析與理由不完整。

主題閱讀的步驟:

1.找出與你設定的主題有關的章節讀。
2.找出其中的關鍵字。依據主題,讀懂並整合每一本書所使用的關鍵字,將之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就像翻譯一樣。
3.釐清問題。依據主題的各個提問,作者直接或間接提供了哪些幫助(解答)?
4.界定議題。整合每個問題由不同作者提供的答案,可能是相反的,可能多向的。
5.分析討論。客觀的依序理出每個問題的正確答案,並說明其理由。

所謂「主動閱讀」,就是能提出問題。

那些能啓發自己的書並不多,遇上了就多讀幾遍,它會幫助人不斷的成長。還沒遇上?那就保持閱讀的習慣吧。不要讓腦袋生銹了!



參照書中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這本書在談些什麼?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做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份。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再將各部分的綱要也列出來。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找出一本書到底在說什麼的規則?
5.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6.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論述和相關的句子,重新架構這些論述。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的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