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0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人生的大哉問,我想要什麼?我要去哪裏?以後自稱「老學生」好了,年紀也夠,也還想多讀點書。這實在是因為我的這個生命在世上過了那麼多年,卻沒有想到該給自己的大哉問。於是立志投資自己,然後不斷嘗試和執行,期間要不斷觀察並修正,終有一天會突破臨界點(或里程碑),複利效應於焉產生。一生中,我們應該多關注自己的成長,而不是成功。那麽問一個人生的終極問題,什麽最重要?

腦袋的作業系統由內向外,由這三類構成:

  • 概念及關聯
  • 價值觀與方法論
  • 實驗、踐行

衡量一個人是否夠優秀,可以依據:這個人腦袋有多少清晰、正確及必要的概念,那些清晰、正確及必要的概念之間有多少清晰、正確及必要的關聯。

作者說應該活在未來,而不是活在當下。我個人覺得這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實目的都一樣。活在未來的方法是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判斷什麽是正確,要靠邏輯,用邏輯來預測未來。邏輯包含邏輯學,數學,幾率統計等等。

左邊是技能,右邊是運氣,兩邊互為鏡像,最好能穿梭其中。

你以為的剛需,不一定就是消費者真正的剛需。例如價值觀,我以為我已經做的很好了,但是這只是「我以為」,並不是對方的感受;或者,我做的這樣已經是最好了嗎?還能不能更好?

注意力的價值比時間、金錢更重要,不論是對自己或對消費者。相當於時間和金錢,注意力是你唯一可以隨意運用的能力。管好你的注意力,隨時把注意力放在成長上,不用弄清對錯或者好壞,任何人都有它的價值。當下專注成長,發現對方優點,不要抱怨,不要以偏概全,保持耐心,未來必定美好。

價值觀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

Lake Wobegon Effect:烏比岡湖效應,也稱為沃博根湖效應,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實際水準。社會心理學借用這個詞,指人的一種「總覺得什麼都高出平均」的心理傾向,即給自己的許多方面打分高過實際水平。用另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

我是什麼樣的人,就會生活在那樣的世界裏,遇到跟我一樣的人。想拜託這種陷阱,唯學習(修德)而已。在執行面,則是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在心理面,應該用「自證預言」來鞏固,也就是「心想事成」,或「境由心造」。

想打開被鎖的門,不是盯著鎖找鑰匙;成長才是鑰匙。若是人的情緒,可以利用對立情緒(正向)解鎖。而最好的成長方式,就是找到並接受成功者的指導。

社交化學習,也就是近朱者赤。想獲得最好的學習,當然是想辦法接觸那些翹楚,但是你做了什麼準備?不優秀就沒有有效社交。

努力和堅持,不能算是正能量。如果有做這件事的熱情,為什麼要努力?還需要堅持嗎?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的惡習:抱怨。

創業或投資,可以考慮這些需求:高頻,剛需,大市場。

在證券投資方面,我的做法跟作者一樣,找到價值股(作者認為該買能影響、掌握未來的企業),然後為投資判無期徒刑。我沒有辦法準確判斷短期趨勢,連隔天都不能,更不用說一個小時後,或者下午的趨勢。

把焦點放在盈虧比例(相對值),而不是本金或盈虧金額(絕對值)上。

投資千萬不要all in。

不懂就別用杠桿。

投資的核心成功方法是「低買高賣」,但是哪裏是低點?哪裏是高點?這其實很難。買入前,我會參考市盈率、ROE、成長率、支撐價位或最低目標價。可能不是所謂的「最低價」,但是相對上漲空間仍然很大。相反,我也不知道什麼是高點,比較保守的做法是(僅供參考),低於最高點10%倉位減半,低於15%清倉。

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護的是「希望」。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