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托蘭尼說:在股票市場上,成功不是靠計算,而是思想,用腦子思想。
槓桿型ETF有換倉成本,不適合長期持有。
當資產總值從歷史最高位,下跌到剩下85%時就應該離場。下跌10%就應該把持股減半。反彈未突破,又下跌10%,持股再減半。若持續在85~90%遊走,即盤整,靜待突破。注意,這是波段操作,而且也非完全正確,最好加上政策和趨勢判斷。
典型的台灣中小形股,往往缺乏題材,缺乏市場關注,股價不容易有明顯的上漲趨勢,然而一旦出現明顯的轉機或題材,股價通常一飛沖天,甚至翻上好幾倍。因此,在操作中小型股的時候,最好是在量能明顯增溫,且受到市場關注的情況下再進場,操作上切勿用過大的資金部位長期持有這些穩定度不高的個股。至於人氣指標股,只要一路緊抱,沒有轉弱前不須預設高點停利。
M質量×V速度=P動量;M部位大×V漲速快=P獲利或者財產增值
行情趨勢=資金+心理
- 資金通常指成交量,用月均量為好,判斷現在是漲潮還是退潮。爆量,甚至創新高,不一定要離場。央行貨幣政策是一個穩定的信號來源。指數不跌,寬鬆貨幣政策是主因。
- 心理指的是投資人的情緒,所以巴菲特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要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要貪婪。
判斷多頭市場結束與否的心法:如果你覺得股市漲到這個水準還算合理的話,那麽這個上漲趨勢就還不會結束。
投資大師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一句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滿希望中毀滅。」
觀察股市潮汐,可利用月K看趨勢。
漲潮的趨勢:
- 國際資金流向股市
- 國際股市處於低位
- 投資人絕望或半信半疑
退潮的趨勢:
- 國際資金流向債市
- 國際股市處於高位
- 投資人充滿希望
觀察資金潮汐的幾個面向:
- 貨幣政策(貨幣供給量)
- 股市月均量(成交量),臺股目前16000點,成交量超過兩千億,但是最低時低於四百億
- 全球共同基金的資金流向,包括EPFR,JPMorgan
空頭時期可考慮混搭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反向型ETF+美國國債ETF(或黃金ETF、高信評債券ETF)。另外,作者表示此時這種搭配最多也只能半倉,留一半的現金在手。
不同景氣階段的主流類股
- 景氣谷底翻揚→景氣循環股率先表現→例如科技類股,工業類股,消費類股
- 通膨回溫→受惠於通膨上升使原物料及能源價格上漲→原物料類股、能源類股
- 央行升息→金融類股受惠於利率上升而接多頭最後一棒→景氣下滑後,電信類股、公用事業類股將成為資金避風港
交易就應該追隨主流類股,確認個股和族群的趨勢(預判將會)處於上升階段。如果所持有的個股出現大量,但是族群中其它個股成交量還在溫和放大,則仍可續抱;但若整個族群爆大量,則顯示此族群已經過熱,只要領漲指標股跌停,或者同一族群在同一天內集體出現大量長黑K線,就該毫不猶豫離場。
最佳的放空標的是弱勢股,從技術面看,是股價率先跌破月均線或季均線支撐,且均線下彎成為蓋頭反壓;若是在股市末升段,基本面不好的投機題材股、OTC中的小型股。即使不做空,也要懂得避開這些被獵殺的股票。
注意價量背離。
弱勢股補漲多半是投機。
同樣的時間尺度,看周K比起看日K,可能可以減少誤判的機率,因為日K會看到很多漣漪,使人焦慮,而周K卻看到潮汐。若再加上10%半倉15%離場原則,就可以獲取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