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7
孝經 XiaoJing
爲便於維護,放在這裏才是最新的,不過鏈接很卡。
沒有全部翻譯,是因爲讀文言文,體會涵義比知其意重要,再說本人才疏學淺,翻譯可能會造成誤導。
開宗明義
天子
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三才
孝治
聖治
紀孝行
五刑
廣要道
廣至德
廣揚名
諫諍
感應
事君
喪親
沒有全部翻譯,是因爲讀文言文,體會涵義比知其意重要,再說本人才疏學淺,翻譯可能會造成誤導。
著作時間大約在戰國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孝經注解傳述人】
夫《孝經》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聖人蘊大聖德,生不偶時,適值周室衰微,王綱失墜,君臣僣亂,禮樂崩頹。居上位者賞罰不行,居下位者褒貶無作。孔子遂乃定禮、樂,刪《詩》、《書》,讚《易》道,以明道德仁義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慮雖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說《孝經》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謹其法。故《孝經緯》曰:「孔子云:『欲觀我褒貶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倫之行,在《孝經》。』」是知《孝經》雖居六籍之外,乃與《春秋》為表矣。先儒或云「夫子為曾參所說」,此未盡其指歸也。蓋曾子在七十弟子中,孝行最著,孔子乃假立曾子為請益問荅之人,以廣明孝道。既說之後,乃屬與曾子。洎遭暴秦焚書,並為煨燼。漢膺天命,復闡微言。《孝經》河間顏芝所藏,因始傳之子世。自西漢及魏,歷晉、宋、齊、梁,注解之者迨及百家。至有唐之初,雖備存祕府,而簡編多有殘缺,傳行者唯孔安國、鄭康成兩家之注,并有梁博士皇偘《義疏》,播於國序。然辭多紕繆,理昧精研。至唐玄宗朝,乃詔羣儒學官,俾其集議。是以劉子玄辨鄭注有十謬七惑,司馬堅斥孔注多鄙俚不經。其餘諸家注解,皆榮華其言,妄生穿鑿。明皇遂於先儒注中,採摭菁英,芟去煩亂,撮其義理允當者,用為注解。至天寶二年注成,頒行天下,仍自八分御扎,勒于石碑,即今京兆石臺《孝經》是也。
【孝經注疏序】
《孝經》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範將來,奧旨微言,已備解乎《注疏》。尚以辭高旨遠,後學難盡討論。今特翦截元疏,旁引諸書,分義錯經,會合歸趣,一依講說,次第解釋,號之為講義也。
開宗明義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至德,崇高至極之德。要道,舉一百該之道。德,按蔡禮旭的解釋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逾越的去做人。道,按蔡禮旭的解釋是,遵從五倫的關係。
教,教化。
《詩經?大雅?文王篇》無念爾祖,聿脩厥德。怎麼能夠不追念你的先祖呢?要追念你的先祖就一定要修養自己,發揚先祖的美德。祖,在《詩經》里指文王,引申為祖先。爾,你。聿,發語詞。(一說: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養。
天子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刑,使遵從。
《尚書·甫刑》∶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
諸侯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法服,合乎禮法的服飾。法言,合乎禮法的言語。德行,合乎禮法的道德準則和行為。
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於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大雅· 民》里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長官。」
士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詩經.小雅.小宛》早起晚睡認真做,毋令父母遺羞辱。
庶人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利用自然的季節,認清土地的高下優劣,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恆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沒有的事情。
三才
這一章是因曾子讚美孝道的廣大,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給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於天地,立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於五孝之次。 邢昺 疏:“五孝者,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所行之孝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曾子說∶「太偉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其法則中領悟到實行孝道是為自身的法則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恆不變的規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優勢,順乎自然規律對天下民眾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須嚴肅施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須嚴厲推行就能得以治理。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他首先表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範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爭鬥∶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對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今人厭惡的丑的東西的區別,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詩經·小雅·節南山》篇中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以孝治天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時候,推其愛敬之心以愛敬他國。
遺,失敬於。
夫然,如果真能這樣。(以孝道治家、治國、治天下)
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
聖治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加,大於。
天地之性,指天地之間的萬物。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是一樣的得到天地之氣以成形,稟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氣之偏,其氣蠢,人得氣之全,其質靈。因此,人能全其性,盡其情,故能與天地相參,而物不能,所以人爲貴。
嚴父,敬重父母。
配天,與天相比并。只有天子才能祭天。胡三省 注:“ 鄭玄 義曰:物之大者莫若於天;推父比天,與之相配,行孝之大,莫大於此,所謂‘嚴父莫大於配天’也。又 孔氏 曰:《禮記》稱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俱為其本,可以相配,故王者皆以祖配天。”
其人也,只有他作到這一點。
後稷,應爲「后稷」。姬姓,名棄,又稱后稷,出生於稷山(今山西運城稷山縣),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後人稱之為農稷帝君、稷王、稷神或者農稷神,是周部落的姬姓始祖。
明堂,是天子舉行朝會、祭祀之所。《大戴禮記》稱「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蓋即河圖之義。」。
日嚴,一天比一天更懂得對父母的愛敬。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以順則逆,倒行逆施,悖德悖禮。無則,無所適從。
淑人君子,其儀不忒。《詩經·曹風· 鳩》篇中說∶「仁人君子,儀容有度。」「一個負責管轄百姓的君子,他的威儀禮節一定沒有差錯,才能夠為人作模範,而為老百姓所取法了。」
紀孝行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醜,羣衆。
五刑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先秦時期的五刑,《逸周書逸文》“火能變金色,故墨以變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節;木能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宮以斷其淫;水能滅火,故大辟以絕其生命。”:
l 墨,又稱黥(qíng ㄑㄧㄥˊ),在受刑者面上或額頭刺青,並染上墨。
l 劓,yì ㄧˋ,割去受刑者的鼻子。
l 刖,yuè ㄩㄝˋ,夏稱臏,周稱刖,秦稱斬趾。斬掉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有另一說稱臏是去掉膝蓋骨。
l 宮,又稱淫刑、腐刑、蠶室刑,割去受罰者的生殖器。
l 大辟,即死刑,分為斬(梟首、棄市)、刺、絞、烹、坑、腰斬、車裂、凌遲等,還有死後鞭屍、戮屍、脯刑、醢刑等。
三千,五刑的條文,約有三千之多。
要君者無上。要,要挾。無上,是眼中沒有君主的存在;不尊重上級。
非聖人者無法。非,非議,誹謗。無法,目無法紀。
無親,是眼中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不尊重長輩。
廣要道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敬其父,則子悅。其,他人。子,他人的子孫。以下同。
廣至德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家至而日見。家至,親自到人家家裡。日見,天天當面教導。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和樂平易的君子,才是民眾的父母。
廣揚名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揚名,移孝作忠,揚名顯親。
行成於內,在家裡盡孝悌之道,經營好家庭。
諫諍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從父之令,一昧遵從父親的命令(,不論是否正確,這樣會陷父母於不義)。
爭,本篇所有的爭都是「諍」的意思。
令名,美好的聲譽。
感應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感應,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所以孝悌之道無所不通。
明,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察,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
彰,彰顯護佑。
言有父的「言」,是「這就是說」的意思。
鬼神著的「著」,是「來享受」的意思。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心悅誠服的(,這就證明因盛德感化而無所不通的道理)。」
事君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事君,子女事親,是孝的小部份;中於事君;為全民服務,是爲大孝。
退思補過,退了下來,必殫思竭慮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對於上級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於上級的缺點要匡正補救。
《詩經.小雅.隰桑》篇中說∶「心中充溢著愛敬的情懷,無論多麽遙遠,這片真誠的愛永藏心中,不會有忘記的那一天。」
喪親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哭不偯,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餘聲。偯,yǐ ㄧˇ,哭的餘聲。
禮無容,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應有的禮儀。
言不文,言語沒有了條理。
毀不滅性,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的天性。
衾,qīn ㄑㄧㄣˉ,蓋屍體的被子。簠簋,祭奠的器具。簠,fǔ ㄈㄨˇ,盛稻粱的器具。簋,guǐ ㄍㄨㄟˇ,盛食物的器具。
安措,安葬。
明日歌 MingRiGe
明日歌
明 錢福
版本1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若 一作:苦)
版本2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朝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朝一作:晨)
版本3 (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 錢福
版本1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若 一作:苦)
版本2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朝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朝一作:晨)
版本3 (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訂閱:
文章 (Atom)
萬萬沒想到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在他的演講「人類誤判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 )中,提到了24或25種常見的人性傾向,這些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蒙格認為,了解這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偏誤,能幫助我們在投資和生活...

-
How to Smell a Rat:The Five Signs of Financial Fraud 識破投資騙局的五個警訊: 一、你的投資顧問同時也保管你的資產。 這跟出納、會計必須不同人負責,公章、財務章必須不同人保管的道理是一樣的。 沒有永遠穩賺不賠的生意。 在「錢」 ...
-
生意來源就是商業目標,例如more users, more use, more expensive (讓更多人用,讓每個人用更多,讓每個人花更多),這3M可以解釋成產品要賣給誰?他們為什麼要買?怎麼讓他們知道這事? 廣告中常見的洞察: 一些未被滿足的需求 一些未被說出的心聲 一些...
-
掌握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的 人生、找到沒有極限的真實自我 要怎麼樣才能如願活出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種體悟。要先認識自己,活出自我,才能成就偉大。 不要被自己的現狀限制,例如我失業了,沒有收入,也沒有資金創業,更沒有創意,我只能做普通工人…這些都是眼前的障礙,為什麼不專注於目...